上會還剩48小時!富士康股份無懸念 郭台銘轉身藏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36天。

郭台銘的富士康股份踏上了中國A股市場最快IPO之路。

但273億元的巨額募資計劃透露出郭告別人口紅利之後的工業網際網路布局。

不過,在5G落地、募資用途項目完結之前,郭台銘的鴻海精密及其富士康體系仍需與「代工」的帽子共舞,過著在「蘋果樹」下乘涼的日子

文 |《投資時報》記者 孟楠

12年前某個深夜,早已過了銀行常規下班時間。

緊鎖的鐵閘門內,建行深圳分行龍華支行國際結算崗位的阿毛依舊在埋頭處理著每天近百筆的常規結算業務。

這些業務只有一個源頭,本地區那個龐然大物——富士康科技集團(下稱「富士康集團」)。

「沒有辦法啦,像這種超過30萬人規模的巨型工廠,養活著這裡大部分的銀行支行。

」2018年,已晉升為建行同域另一家支行行長的阿毛,在回憶初入銀行時經歷的魔鬼式加班,不無感嘆。

事實上,無論是考核銀行業績的重要指標——企業存貸款、國際結算等公司業務,還是事關銀行收入和利潤的重要來源——個人匯款、存取款等個人業務,郭台銘掌管的富士康集團及其員工從來都是其周邊銀行的「財神爺」。

當然,部分精力旺盛的銀行人也八卦地打探出這位著名台灣商人的祖籍,恰是山西運城,武財神關雲長的故里。

某種程度上,每一個持有富士康員工卡的人都是一個「行走的VIP」。

比如,此卡可以等同銀行金卡優先為你辦理業務。

此外,持卡人僅需再提供本人身份證,而無需工作證明即可申請信用卡,且額度不會太低。

哪怕你不過就是一個最普通的打工仔或打工妹。

有意思的是,富士康集團員工辦理信用卡業務所貢獻的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已成為此時大堂經理當月獎金的主要來源。

「一張提成70元,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但凡擔任過這一職務的銀行員工,心裡總會不由自主地暗自嘀咕。

富士康之於中國大陸,一直是一個奇特的存在。

它不僅意味著一系列蘋果產品的真實產地,也等同於極其可觀的出口量、GDP貢獻以及就業率,甚至於一個富士康工廠的崛起,還能改變所在地從可口可樂到保險套的銷量。

郭台銘由此受到各級政府禮遇也就順理成章了。

現在,富士康式「VIP」的待遇又將延續到中國資本市場。

2018年2月1日,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士康股份」)向證監會首次報送了招股書。

僅6個工作日後的2月9日,證監會公布對該招股書給予反饋意見。

2月22日,農曆新年長假後第一個工作日,證監會官網即披露該公司招股書已進入「預披露更新」狀態。

就在外界仍在預測富士康股份最早於3月底最遲6月份上會之時,3月4日,證監會官網再次「與時俱進」,宣布富士康股份首發申請審核工作將於3月8日進行。

從遞交招股書到進入最後過會流程,36天「火箭」般的進程,堪稱中國資本市場史上最快IPO之路。

而如此短的時間,恐怕大多數的擬IPO企業還未完成輔導期的準備工作。

這就好比撞球屆有「火箭」之稱的羅尼•奧沙利文,對手只是負責開球環節,5分20秒之後,羅尼便令檯面上僅剩下白色母球在孤獨地旋轉。

既符合坊間廣泛流傳「證監會對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慧、高端製造四大新興行業獨角獸IPO即報即審」的風言,又對應最高當局有意將「優質的企業留在國內」的政策切變,更重要的,中國資本市場已許久未見有估值在5000億元至6000億元間的恐龍,以至於市場對其逾273億元人民幣的募資額反而見怪不怪。

確實名不虛傳。

以富士康股份招股書披露的2016年營收2727億元為標準。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日,該公司的營收接近200隻新股2016年營收之和。

至於外界質疑的「成立未滿三年」、「無實際控制人」、「凈利潤率下滑」、「整體行業遭遇天花板」等IPO審核常規風險,對富士康股份而言似乎都不成立。

大多數人判斷,2天後的上會只是「走一次形式」。

然而必須說明的是,此富士康股份並非傳統意義上那個聲名赫赫的富士康集團,也沒有包含其控股股東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鴻海精密」,股票代碼:2317.TW)全部大陸業務。

據鴻海精密2016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總資產達5547億元,員工總數超過120萬人。

而同期富士康股份的總資產則為1357億元,員工總數僅為26.9萬人。

也就是說,此次上市主體僅是郭台銘事業王國的約四分之一。

富士康股份招股書顯示,該公司是鴻海精密對體系內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及相關資產進行的相應整合,共包含31家全資及控股境內子公司,29家全資及控股境外子公司,其中主要分公司分拆自富士康集團,而後者才是鴻海精密在中國大陸的核心子公司。

如果你是一個「果粉」,那麼,無論是ipad還是iphone X,你都在為郭台銘前赴後繼提供著利潤,儘管相比較蘋果公司21%的凈利潤率,富士康只有不足5%,但為此你願意申購併長期持有富士康的股票嗎?擬上市公司名稱中的工業網際網路又能為其估值增加多少溢價?又或者在得到該筆來自中國A股的「新時代紅利」後,時年68歲天秤座的郭台銘又會如何平衡傳統製造和新型智造的權重,在蘋果這棵大樹之外再種上一棵參天綠柏?這一系列的問題在一派喧囂中正慢慢浮出。

「代工」之帽恐如影隨形

自1988年於深圳龍華建廠至今,富士康集團正好迎來自己30而立之年。

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代工製造企業,該公司無疑成為有中國特色「人口紅利」、「網際網路紅利」、「消費升級紅利」的最大受益者和背書人。

然而,儘管郭台銘多次表達意願,代工廠的稱號仍然如影隨形。

招股書顯示,富士康股份是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為客戶提供以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為核心的新形態電子設備產品智能製造服務,簡單說主營業務還是以給Amazon(股票代碼:AMZN.O)、Apple(股票代碼:AAPL.O)、Cisco(股票代碼:CSCO.O)、華為、聯想(股票代碼:0992.HK)等全球知名電子行業品牌公司提供代工業務。

2015年至2017年(下稱「報告期內」),富士康股份上述業務營收總和分別為2721.20億元、2717.62億元和3530.82億元,占該公司總營收比達到90%以上。

根據IDC資料庫統計顯示,2016年全球伺服器與存儲設備製造市場、網絡設備製造市場和電信設備製造市場產值分別為353億美元、279億美元和122億美元,富士康股份營業額占這三個市場全球總產值比分別超過40%、30%和20%。

顯然,如要繼續保持全球領先的市場競爭力,「代工」這頂帽子並不是能夠隨意摘除的。

手腕強硬偏又身段柔軟的郭自有他的辦法,「工業網際網路」正是他棋向寬處行的破局之招。

這個在2015年2月成立,2017年7月才更名的公司,寄託了其求變的主旨。

2018年1月31日,在鴻海精密的股東大會上,郭台銘表示,富士康正在加速轉型為大數據導向、AI分析驅動以及機器人運作為基礎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

更名後的富士康股份,無疑成為了鴻海精密即富士康集團之後新的核心。

日前曝光的《從智能製造角度看工業網際網路電話會議紀要》中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智能製造的基本平台,將會迎來爆髮式增長。

富士康集團搭建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則成為該紀要中唯一提及的案例。

再龐大的戰略也要進行沙盤推演。

據了解,該平台正處於試點階段,目前也僅能小範圍進行數據採集、運行。

富士康集團對此表示,該集團在工業互聯平台提出了自己的戰略,2018年這個方向應該會有大的發展。

招股書中對此有所描述——「工業網際網路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

這個「大的發展」恰恰需要富士康股份273億元巨型募資計劃來支撐。

此外,這筆巨資亦能解決富士康股份負債高啟的「燃眉之急」。

與此前曾遞交招股書的鵬鼎控股類似,控股股東鴻海精密將優質資產「東拆西挪」注入二者旗下,但郭台銘自然不肯白白送上順水人情,收購優質資產所帶來的必然是後者負債規模的急速攀升。

招股書顯示,2017年,在一些列資產騰挪後,富士康股份總資產為1486億元,總負債則高達1204億元,資產負債率81%,較2016年上漲近9成。

素來會算大帳,善看大勢的郭,早年間以生產黑白電視旋鈕起家,其幾次成功轉型並最終晉升世界代工之王和台灣科技首富,正是源於他對人與機器關係的洞察力。

招股書顯示,富士康股份2017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為158.68億元,而該公司支付職工工資所需現金則高達220億。

同時,在報告期內,富士康股份凈利潤率分別為5.26%、5.27%和4.48%。

同期綜合毛利率分別為 10.50%、10.65%、10.14%,兩項數據均有下滑跡象,且低於通訊設備行業毛利率。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本土人力成本不斷上揚,郭必須再冒一次險。

而富士康股份意圖實現「工業網際網路」,不僅是在解決成本問題,更多的還是在加強著該公司的「代工」優勢。

如果疊加中國A股特有的高估值現象,何樂不為?

蘋果「依賴症」快樂並痛著

富士康集團一個家喻戶曉的招牌是「蘋果的好夥伴」。

據了解,該集團在第一代IPHONE面世即作為蘋果公司主要代工廠,如今在後者的18家總裝工廠中,富士康集團旗下工廠占據著7家份額。

有趣的是,該集團似乎不願提及這種廣為人知的依賴關係,通常情形下將其稱為「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

富士康股份的招股書中就有這耐人尋味的一筆。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富士康股份對前五名客戶的營收合計占當期總營收比分別為76.81%、78.63%和72.98%,客戶集中度較高。

但該公司並未披露該五名客戶的公司名稱,唯一披露的是「其中來自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的收入約占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20%-30%」。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手機相關業務隸屬於富士康股份的通信網絡設備板塊,報告期內,後者營收貢獻占當期主營收入比分別為57.01%、54.33%和60.75%。

由上述數據可知,富士康股份手機業務近50%的營收來自「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

該手機業務涵蓋了蘋果公司的手機機構件生產,製造工廠為富士康股份在中國業績最好的子公司鄭州富泰華和河南裕展。

很可惜,零存不整取,郭台銘沒有打算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備受外界關注的蘋果手機整機組裝業務此次並未裝入擬上市公司,這也是蘋果公司營收占富士康股份總營收比遠不及前者在鴻海精密營收構成中超過5成的原因。

當然,這亦或許是為了規避證監會「過度依賴單一客戶占比超過50%」的審批紅線規定。

招股書披露的該公司正在履行的銷售訂單明細顯示,截至2017年末,排在前三位的銷售金額分別為30.27億美元、26.32億美元和18.76億美元,均為關於黑色支架、顯示屏組立以及外殼等向蘋果公司銷售的產品。

同期正在履行的採購訂單金額前三位同樣來自蘋果公司,分別為12.69億美元、8.55億美元、3.28億美元,且上述金額遠高於同類別的其他訂單金額。

在對蘋果公司的業務上,由於受到採購、銷售「頭尾夾擊」,留給富士康股份乃至控股股東鴻海精密的利潤空間,在本就利潤率超薄的境況下更加捉襟見肘。

請注意如下信息。

2月11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1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1月份,中國大陸手機市場出貨量3906.4萬部,同比下降16.6%。

而此前三個季度該項數據同比下降的幅度分別為3.9%、7.0%和20.7%。

手機行業的寒冬行情,一是緣於中國手機市場正處於4G到5G的過渡期;二是具備「全面屏」、「拍照王」等屬性的同質化手機產品泛濫。

二者疊加,消費者換機意願並不強烈。

有統計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本土智慧型手機的更新間限已延長至14至16個月,面對蘋果產品的疊代消費時間已更延至22至26個月。

凜冬將至的最大預兆是該行業公司紛紛尋求資本的庇護以自保。

近日,另一頭「獨角獸」小米對各路資本市場躍躍欲試,而市場關於「360與錘子合併」、「非洲機王借殼回歸A股」的消息不絕於耳。

行業中高傲的蘋果手機亦難逃寒流來襲。

近日,野村證券將蘋果公司二季度訂單預測從1900萬下調至1300萬;摩根大通預計iPhone X訂單較上季度將下跌50%,這個跌幅已要遠高於iPhone 8、iPhone 8 Plus,且這種低迷將在2018年上半年持續。

至於蘋果公司的股票評級早在2017年下半年出貨量減少之時即被從「買入」調整至「中性」。

受制於此,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3月5日,鴻海精密及其子公司,即與富士康股份存在同業競爭關係的富智康(股票代碼:2038.HK)股價下跌幅度分別達26.27%和13.65%,其中後者3月5日2.16港元每股的收盤價僅較52周最低價高出8分錢。

不存在錯殺:鴻海精密2017年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39%,為近9年來的最大降幅;富智康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虧損已達13.32億元。

對於富士康股份,儘管已被控股股東鴻海精密打造成羽翼豐滿的模樣,但短暫的美好依舊要面對上市之後的獨自前行,其主營業務受制於蘋果公司的現狀長時間難以改變。

研發未見亮點 轉型天知地知

多年來,郭台銘一直嘗試擺脫蘋果的束縛,亦同步進行著對鴻海體系的戰略轉型。

2010年至2015年,先後通過實際控股賽博電腦城、萬馬奔騰數碼專營店及愛鋒派布局線下實體,但最終均黯然退場。

2016年富士康集團分別以3.5億美元和3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Nokia品牌功能手機--FIH Mobile的生產製造權和身處困境的顯示器製造商夏普。

依靠情懷買單的Nokia已是夕陽西下,謀取專利恐怕才是郭台銘的想法。

而富士康集團意圖通過掌控夏普OLED螢幕技術以滿足蘋果公司在新iPhone和iPad上的應用,卻在此後陷入占據技術領先地位的韓國廠商和國內京東方(股票代碼:000725.SZ)、海信(股票代碼:600060.SH)、華星光電等的重重包圍之中。

顯然,出眾的代工能力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原創的實力積澱。

反觀本次的上市主體富士康股份,其研發投入占營收比已遠落後於科技類巨頭公司。

招股書顯示,該公司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7.84億元、54.86億元和79.34億元,占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僅為1.75%、2.01%和2.24%。

不妨留神關注歐盟委員會剛剛發布的「2017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榜單,德國大眾以137億歐元研發投入連續4年蟬聯榜首,來自美國的谷歌和微軟以129億歐元和124億歐元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以104億歐元超過蘋果公司的95億歐元,占當期營收的比例高達19.2%排名全球第六、中國第一。

蘋果公司則位居全球第七名,研發投入占當期營收的比例為4.7%。

而在研發投入增長率方面,華為研發投入增速為29%,超越蘋果25%的增速。

富士康股份在追趕巨頭們研發實力的道路上已是左右為難。

如若加大研發投入,勢必打壓利潤指標。

反之,該公司仍將過度依賴蘋果公司,而摘掉代工的「帽子」之路更是漸行漸遠。

更難言樂觀的是,富士康股份代工業務的競爭對手也隨非蘋果手機品牌的崛起而被搶占市場。

據了解,全球前六大智慧型手機品牌當中,三星、OPPO、vivo自行設計製造,華為則僅半數產品自給自足,而為小米代工的企業當中除了富士康股份外,還有後者最大的競爭對手英業達。

郭台銘的野心並不只是代工,而是通過布局非代工業務以多渠道尋覓轉型的契機。

但近兩年內不足百億元的非代工業務的投資額,相較鴻海精密目前已逾7000億元總資產的體量來說,「人微言輕」。

一直被外界寄予厚望的富士康集團機器人業務,從2011年計劃代替部分工人從事單調重複、簡單又危險的機械式工作,到2013年因核心工序光憑機器人還無法高效組裝,手工參與率仍高達到50%以上折戟。

最終在2015年,富士康集團宣布跟谷歌聯合研發工業機器人,並計劃在2020年中國工廠實現30%的自動化率。

這一時間點,剛好5G實現全面落地,富士康股份募資計劃的時限,而5G則是智能製造的基礎。

不過,在這之前郭台銘的鴻海精密及其富士康體系仍需與「代工」的帽子共舞,過著在「蘋果樹」下乘涼的日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台銘5年投入21億布局AI 鴻海深耕工業物聯網

大力發展機器人代工、投資網際網路造車企業小鵬汽車、斥巨資布局人工智慧(AI)、開啟A股IPO征程……一直在轉型道路上上下求索的鴻海頻頻落子,正勾勒一個新的工業網際網路宏圖。近日,鴻海集團(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