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的黃昏降臨 復興機會還有多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幾天前,一篇題為《假如帝國的黃昏降臨》的文章刷了屏,文中引述了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在新書《債務危機》中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認為過去發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經濟危機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而我只看到了同樣一些事情一次次的重複上演。

」事實上,不僅僅宏觀經濟如此,大到歷史進程,小到一個公司的發展,都可以發現許多事情在不斷重演。

正在舉辦的2018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正式發布兩款AI晶片——昇騰910和昇騰310,拉開了公司全面進軍AI領域的大幕;時光回到25年前,彼時,聯想在漢卡成功的基礎上籌建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晶片設計。

將這兩個瞬間聯想在一起,你會發現歷史的弔詭之處。

不僅如此,10月4日美國《彭博商業周刊》發表封面深度報導稱:中國特殊部門利用美國技術供應鏈中的漏洞,將米粒大小的微型「間諜晶片」偷偷嵌入主板,滲透到近30家美國公司的計算機網絡中。

報導一出,原本只是「PC組裝廠」的聯想可謂「躺著中槍」,股價在10月5日狂跌15%,儘管公司一再聲明與此事無關,但接連幾個交易日中,受全球股市等綜合因素影響,聯想的股價持續下跌,這也給聯想的復興蒙上了一層陰影。

就在一個多月前,聯想集團公布2018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時,董事長兼CEO楊元慶還自信表示:「聯想一季度的業績充分證明,在跨過拐點之後,聯想已經開足馬力,全速前進!」

在筆者看來,從表面上看,聯想集團近幾個季度的財報已經回暖,公司的業務正在走出泥沼;但實際上,聯想的復興才剛剛開始。

儘管聯想剛剛重奪PC市場冠軍寶座,但PC產業作為夕陽產業已經沒有太多的空間可供挖掘;聯想手機業務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再想翻盤幾無可能;最值得期待的要數數據中心業務了,但就是這一業務,短期內能夠給聯想帶來的動力也十分有限。



企業級業務 聯想的機會還有多大?

2005年初,當時的全球PC市場老大惠普公司在台灣打出了一則廣告——「聯想,連想都不要想」,這一廣告語隨後引發軒然大波,並以惠普公司發出正式致歉信而告終。

但這一廣告語卻在聯想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時被引用,其使用頻次早已超過那句經典的「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對於聯想這樣一個2C基因的企業來說,自打公司涉足企業級業務,業界對其質疑就沒有停止過,不過近年來,聯想數據中心業務(DCG)的營收一直在40億美元以上,過去三年DCG的營收分別為45.5億美元、40.7億美元和43.9億美元。

而在剛剛結束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DCG實現了16.29億美元營收,同比大幅增長68%。



從數據上看,聯想DCG業務的增長和在整個公司的占比正在攀升,甚至有望成為聯想實現復興的核心動力。

就在日前一年一度的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 World 2018)上,楊元慶再次表示,在人工智慧三要素—數據、計算力和算法聯合作用下,一個人工智慧變革的新架構正在形成,聯想是「極少數能夠統一利用所有智能化要素資產的公司」。

很顯然,聯想正試圖從一個傳統領先的PC公司,蛻變成一個在IT領域裡產品、方案、服務提供商,並抓住人工智慧的浪潮,徹底實現公司的復興。

這的確是一個好機會,而且,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之下,聯想面臨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

不過,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聯想是那個有準備的人嗎?客觀來說,也是也不是。

完成智能化轉型 聯想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在聯想開始舉辦創新科技大會之時(註:今年是第四屆),關於「聯想究竟有沒有科技創新」這個話題的爭議就沒有停過。

誠然,相比較華為過去十年間研發累積投入3940億元,聯想在研發上的投入難望其項背。

但拿以研發驅動的華為和以營銷驅動的聯想相比是「極不人道」的!

目前,聯想在企業級市場上的布局已經橫跨伺服器、存儲、網絡、雲平台、大數據、IoT、AI等多個領域,不管是布局的廣度還是整體的營收狀況,單獨把DCG的業績拿出來都是一家不俗的企業。

尤其在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之後,在第三方發布的伺服器市場報告也顯示,聯想伺服器業務在今年二季度奪得了全球伺服器市場份額第三名。



不過,靚麗的成績背後卻不能掩蓋聯想在智能化轉型上的幾大隱憂:

第一,聯想依然是產品思維,這與當下市場發展的趨勢並不相符。

對於聯想DCG業務來說,伺服器產品可以說是一枝獨秀,相比較而言,存儲、網絡、雲計算、大數據、AI等相差很大。

如果僅靠賣產品,面對伺服器等市場激烈的競爭和利潤率的下降,要獲得持續的增長顯然並不現實。

第二,聯想在雲計算相關業務上的積累不足,缺乏智能化轉型的基礎支撐。

儘管業界並不認為雲計算是人工智慧的必由之路,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趨於融合卻是業界共識。

聯想在雲計算領域的布局著重在高性能計算等硬體產品層面,而對雲服務的投入不足。

第三,面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大機遇,聯想在整體解決方案交付上的能力有待加強。

近年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幾乎所有的ICT和網際網路企業都在涉足其中,聯想同樣也不例外,但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考驗的並非一家供應商的某一兩款產品的能力,而是綜合的數字化轉型服務,聯想儘管也在團結越來越多的生態夥伴構建相應的能力,但這些能力的構建並非一朝之功。

第四,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聯想所面對的競爭環境更加複雜,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比如,在伺服器市場,除了華為、新華三、浪潮、曙光等國內企業外,HPE、戴爾等跨國企業也實力不俗;不僅如此,這些企業也在紛紛轉型為數字化轉型服務提供商,這樣一來,聯想的優勢就很難凸顯出來。

第五,聯想在研發上的積累不足或許給智能化轉型帶來掣肘。

相比較消費級領域而言,企業級市場對於研發的持續投入非常依賴,聯想在伺服器領域的積累來自於IBM,在存儲等方面則是與夥伴合作的方式來補齊,但這顯然不能為聯想帶來持續進行智能化轉型的動力。

難怪在此次創新科技大會上,有意見領袖表示,元慶在此次大會上所講到的智能化轉型、未來AI發展和應用的趨勢等都非常正確,但正確的洞察與真正抓住機遇有著天壤之別,這就像說到和做到之間的距離一樣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