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勝負,蘋果穩贏!三大派別爭奪東芝半導體,蘋果介入坐享其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iPhone 8 和 iPhone X 的推出無疑是今年電子消費品業界的大事。
新品發布近一周以來,熱度也未有消退的跡象。
和往年一樣,新款 iPhone 推出後,免不了被消費者和競爭對手大肆調侃一番,而且蘋果手機的銷量也確實在趨於下滑,但這似乎並不妨礙蘋果公司賺個盆滿缽滿。
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 的統計報告,僅 2017 年一季度,iPhone 就拿下了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 83.4% 的利潤,剩下的 16.6% 則由包括三星在內的其他廠商瓜分。
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 iPhone 8 的市場反應良好,在今年內就能達到 1 億部的銷量。
圖丨iPhone X 正式發布
在如此龐大的出貨量背後,無疑對上下游廠商的穩定供貨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以一部 iPhone 8 為例,其 500 多個零部件來自蘋果最主要的 200 家供應商。
而且蘋果公司對這些廠商的管理標準之嚴格也堪稱極致,往往會直接派工程師進駐企業共同參與研發、測試及生產。
所以,產業鏈上的任何風吹草動,尤其是像 OLED 面板、內存晶片等核心部件供應商,對蘋果來說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之前已經有傳聞說 iPhone X 配備的 5.8 英寸 OLED 全面屏的唯一供應商三星,出於良品率、產能,以及戰略上的考慮,並未能滿足蘋果公司對 OLED 面板的需求,OLED 面板也成了蘋果在議價方面最麻煩的組件。
圖丨蘋果急需擺脫 OLED 對三星的完全依賴
然而,蘋果目前能做的,就是扶植替代廠商,這包括在今年 7 月與 LG Display 商討的 20-30 億美元的投資意向。
但 LG 最快也只能從 2018年、2019 年開始,才能為蘋果提供約 10-20% 的 OLED 面板。
新款 iPhone 螢幕必須依賴「老對頭」三星的局面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關於在台灣龍潭設廠研發 OLED 及 Micro-LED
技術則更屬於中長期的技術戰略布局。
但如果你有留意早前流出的一份 256G 版本 iPhone X 的元器件成本列表,會發現僅次於 OLED 螢幕成本的元件是一種叫 NAND 的內存晶片,成本價格為高達 45 美元——僅這一個零件的價格就占到了 iPhone X 總成本的十分之一。
那麼 NAND 究竟是什麼?NAND 其實是一種內存晶片,它最大的特性是掉電後數據不會消失。
所以,一般用來存儲數據,比如我們看到的 64G、256G 版本的 iPhone,說的就是 NAND 的儲存容量。
而平常我們所說的 2G、3G 內存,通常指的是 DRAM,即"動態隨機存儲器"。
DRAM 常用於內存,為了保持數據,DRAM 必須隔一段時間刷新一次。
掉電後數據會丟失,但是讀寫速度非常快。
全新 iPhone 的 NAND 內存晶片主要來自三個廠商:東芝、海力士,以及美光。
其中,東芝正是 NAND 內存的發明者,它於 1987 年正式推出了全球首個 NAND 內存。
圖丨東芝於 1987 年推出了全球首款 NAND 快閃記憶體晶片
然而,數月以來,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領軍者,東芝公司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開始與多方就出售其晶片業務的相關事宜展開談判。
其原因就是東芝公司旗下子公司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在美國運營的核電項目已經虧損數十億美元。
日本東京交易所要求東芝公司在 2018 年 3
月之前完成資金籌集來彌補損失,否則該公司的股票將可能面臨從東京證券交易所摘牌的命運。
而收購東芝半導體業務的戰鬥又是一場典型的「三國殺」:以鴻海集團、西部數據公司(Western Digital Corp,後文簡稱 WD),以及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LLC)為首的三股勢力打得火熱,不僅出價屢創新高,也拚命用各種手段去卡對手,同時為己方陣營爭取優勢。
其中,貝恩資本並非獨立出資,而是與既有日韓聯盟下的韓國海力士 (Hynix)、日本官民基金(INCJ)、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合作通過共同籌資,希望能搶下東芝半導體。
根據某半導體業界資深人士向DT君透露的消息,以目前競標三方的背景看來,以貝恩資本為首的美日韓聯盟搶下東芝半導體的幾率高達 60-70%。
東芝半導體最終花落誰家也很有可能在近期正式宣布。
圖丨收購東芝半導體的這場爭奪,涉及到美日韓三國多家公司和基金
表面上這些出資者都有其政府色彩,背後的陰謀論也滿天飛。
但除了表面上看起來打到你死我活的勢力鬥爭,三大勢力也都很有默契的尋求蘋果的出資,準備打一場「不論勝負,蘋果都是贏家」的戰爭。
三大主要競爭陣營分析
如上所述,目前參與競標的有三大陣營,包含鴻海、WD(Western Digital),以及美日韓聯盟。
圖丨鴻海科技集團
鴻海陣營:鴻海、蘋果、軟銀、夏普、亞馬遜、戴爾
收購背景:蘋果是鴻海最重要的單一客戶,占鴻海營收超過一半,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 NAND 快閃記憶體買家,鴻海為了改善公司營利狀況,希望能夠增加自有供應鏈內涵,若 NAND 快閃記憶體可轉成自供,那麼有機會將鴻海毛利從目前的 7% 左右提升到 10% 以上。
收購報價:2.1 萬億日元(約 189 億美元)
股權分布規劃:未來鴻海將占 25% 股份、蘋果占 20% 、金士頓占 20% 、夏普占 15% 、軟銀占 10%,東芝則將保有 10% 的股份。
優勢:無內存相關事業,無壟斷問題。
有穩定大客戶。
劣勢:與中國相關產業關係緊密,因此日本政府在選擇是否與其合作時往往有所顧慮。
圖丨WD(Western Digital)
WD 陣營:WD、蘋果、日本官民基金(INCJ)、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美國投資基金 KKR。
收購背景:WD 過去藉由收購 SanDisk,取得其與東芝合資公司的經營權力,同時也取得了全球 17% 的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量,對其未來半導體存儲事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面對未來存儲形態的改變,半導體存儲取代傳統存儲方式為長期趨勢,WD 希望加大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來源,確保未來面對市場需求可從容應對。
收購報價:2 萬億日元(約合 180 億美元)
股權分布規劃:主要是收購東芝除 SanDisk 合資設備外的其他生產設備。
除此之外,WD 初期僅取得 15% TMC 的股權,不會介入經營,但後期希望提高到 33%。
而收購設備不足的資金部分會由蘋果等其他公司共同出資。
WD、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INCJ)、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以及美國投資基金 KKR,將各出資 3,000 億日元。
另外,其他的日本企業已經投資 500 億日元,而東芝本身也將持有約 1,000 億日元的股權,以求日本企業掌握東芝半導體業務股權超過 60%,掌握經營權。
根據該項協議,東芝的債權銀行三井住友,以及瑞穗銀行也將擴大約 7,000 億日元的貸款。
優勢:當年 WD 與 HGST 合併時,東芝藉機取得不少 WD 的技術,WD 有其立場。
另外,美方背景撐腰,並獲得蘋果出資購買設備,且不要求經營投票權。
劣勢:已有內存事業部,恐怕會有壟斷爭議。
且後期提高股權的計劃不被東芝接受。
圖丨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美日韓聯盟: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LLC)、博通(Broadcom)、韓國 SK 海力士、日本官民基金(INCJ)、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戴爾、希捷科技,蘋果則將出資 30 億美元。
收購背景:此陣營主要是由日本政府主導,希望藉由引入更多來源的資金解決東芝的燃眉之急,且同時又能將經營權留在日本。
一方面顧及日本本身在 AI 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對相關存儲產品的需求,一方面也不希望東芝近年來發展的內存技術外流。
收購報價:2.4 萬億日元(約合 215 億美元)
股權分布規劃:日本官民基金(INCJ)、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及東芝將拿到 TMC 66% 股權,其餘由貝恩資本和其他聯盟成員持有。
優勢:售出的股權分散,對公司未來決策沒有絕對影響力,日本仍是 TMC 最大的股權持有者。
劣勢:日本政府質疑海力士與貝恩資本間的合約,將允許海力士收購貝恩所持的股權,可能導致違反海力士沒有投票權、也不涉及管理的承諾。
蘋果為確保優先供貨地位,全面介入競標混戰
蘋果在此次競標之中,直接插手三大陣營,且都確保自己能夠拿到一定的股權分配。
目前來看其在鴻海的條件最為優惠,拿到 20% 股權也等同擁有投票權與決策參與權,最有可能影響 TMC 未來經營方向。
與 WD 的合作則是半脅迫的方式,以自己身為大客戶的身分洽談有利條件,並以出資購買設備的方式確保未來優先產能分配。
至於美日韓聯盟,則是日本打的如意算盤,一方面希望能夠釋出部分股權方式拿到資金藉以度過難關,一方面還是希望 TMC 技術與決策核心能夠留在日本,日本政府目前看起來也是偏好美日韓聯盟。
但最大的變數在於海力士與貝恩資本之間的股權轉移協定,可能會違反當初日本政府初衷。
而蘋果在美日韓聯盟中出資 30 億美元,約等同拿到 15% 的股權,目前還不清楚蘋果與貝恩之間的條約如何簽訂,估計同樣都是希望藉由取得股權來影響 TMC 未來的經營走向。
但與鴻海聯盟、WD 聯盟相比之下,蘋果在美日韓聯盟占得比重較低,話語權較小,對其確保未來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的目的恐怕就難以達標。
但不論如何,在東芝 TMC 競標這場名副其實的「三國殺」中,蘋果雖不是能左右戰局的關鍵角色,卻也無意影響戰局。
其左右逢源、全面介入的策略,基本上已經為自己打下了「不論勝負,都是贏家」基礎。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吃緊,蘋果為確保產能「委曲求全」
蘋果過去幾年對半導體產品的採購規模,尤其是內存相關晶片,一直都是業界數一數二,和三星不分伯仲。
根據調研機構 TrendForce 的統計,2015 年光 iPhone 就吃掉了 15% 的 NAND 快閃記憶體整體市場供應量。
2016 年因為蘋果提升低配版與高配版產品的存儲容量規格,導致此比例更進一步增加到接近 20%,也因為需求規模極為龐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內存廠商能夠獨立滿足蘋果的需求。
圖丨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 的內存容量已全面提升至 64G 和 256G 兩個版本
各家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商都有不同客戶需要照顧,蘋果為確保 NAND 快閃記憶體的來源穩定,早在 2005 年就未雨綢繆,預付 12.5 億美元給五大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商,以確保往後五年的優先供應。
2009 年光是支付給東芝的產能預定費用幾乎高達 5 億美元。
而且為保障後續產能,蘋果對海力士、美光等其他廠商也都採取了類似的做法。
但是從 2015 年開始,主要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商開始升級內存製程工藝,從既有的 2D 平面工藝轉換到 3D 立體工藝。
然而,因良品率降低,隨著 3D 工藝生產線轉換率的增加,NAND 快閃記憶體總產能反而開始下降,導致供需缺口不斷擴大。
2017 年 NAND 快閃記憶體的 3D 工藝滲透率已達近半,但良品率提升卻相當有限,整體供應狀況更是吃緊。
蘋果原本打算 2017 年以後的新機就不再使用三星的 NAND 快閃記憶體,但事與願違,一方面海力士與東芝都因為工藝轉換不順,產能緊缺;另一方面,大改款 iPhone
內存容量大幅成長,為滿足市場需求,規劃的產能又較以往更為龐大。
蘋果最後也只好尷尬的拉下臉向三星求助,以確保 NAND 快閃記憶體的供應。
圖丨NAND 內存從 2D 變為 3D,在增加儲存密度的同時,降低每 GB 容量的成本
新款 iPhone 對 NAND 快閃記憶體需求陡增,逼蘋果從源頭解決供應問題
雖然過去產業有種說法,由於雲端儲存的興起,本地端的存儲需求會逐漸減弱,但是在手機產品上,由於遊戲或影音的娛樂應用增加,以及拍照功能的強化,由用戶需求帶起來的儲存需求不減反增。
比如說蘋果停產 16GB 存儲容量產品,改以 32GB 取代,最新的 iPhoneX 配置最高存儲容量更高達 512GB(官方商城目前最高只提供 256GB 版本)。
而以 iPhone 過去的銷售模式來看,銷量最好的通常是次高容量的版本。
舉例來說,iPhone7 擁有 32、128、256GB 三種容量,128GB 版本占了接近七成的銷售比重,最大容量的
256GB 版本占近兩成,最小容量的 32GB 版本占比重最小。
iPhone X 256GB 是容量第二大的版本,因為價格因素,合理給予四到五成的占比預估,再以蘋果備貨總量推算,2017 年蘋果所需要的 NAND 快閃記憶體總需求容量大幅超過 2016 年已經毫無懸念。
面對這麼龐大的需求,也難怪蘋果急於用各種手段確保未來 NAND 快閃記憶體的供貨穩定了。
圖丨從先前的爆料來看,iPhone X 確實存在 512GB 版本
然而,對蘋果而言,三星是家「難以信賴」的供應商,也因此,不論是在 IC 製造,或者是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即便迫於情勢不得不採用三星元件,蘋果也都會積極尋求替代方案。
在整體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緊俏的狀況下,僅依靠訂金來預定產能也算不上靠譜,因此蘋果希望能夠取得排他性高的最優先供貨。
而近來因管理不當,導致財務問題不斷的東芝,就成了解決蘋果 NAND 快閃記憶體供應問題的天賜良機。
日本老牌企業問題頻傳,東芝首當其衝
東芝作為日本歷史悠久的科技公司之一,在各種科技研發方面擁有相當深厚的積累。
然而深厚的技術與亮眼的市場業績是兩回事。
老牌公司經營不善,因決策失誤,或管理不當而導致公司面臨危機,在過去幾年的日本可說是屢見不鮮。
比如說,重工業龍頭三菱(Mitsubishi)因汽車油耗造假面臨嚴重市場信任考驗;高田(Takata)安全氣囊因大規模瑕疵問題而面臨招回與賠償問題;家電巨頭夏普(Sharp)因誤判電子行業的發展趨勢,導致產品無法應對市場需求,連續數年嚴重虧損,最終落得出售給鴻海的命運;著名的相機大廠奧林巴斯(Olympus)則是因管理不當,導致獲利欠佳,管理者利用日本審計系統的漏洞隱瞞虧損長達 13
年之久。
圖丨日本老牌科技公司危機頻現
當然,與東芝相比之下,前面這些老牌公司的問題也不過是小兒科......
東芝集團一連串的災難始於 2006 年以 54 億美金收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錯誤決策。
當時為了在國際競標中戰勝對手三菱重工,東芝竟然以三倍以上的市價收購西屋,導致日後必須不斷通過做假帳來填補財務黑洞。
東芝原本期望通過進入核電產業,重振集團業務,為了接日本政府的核電建設業務,硬著頭皮吃下西屋電氣核能事業。
不料福島核災後,全球核電產業一蹶不振,東芝核電部門在無單可接的情況下,持續虧損達數十億美元,在 2017 年 3 月底時已無力償還債務。
背負高達 5816 億日元的負債,必須至少獲得 180 億美元的營運資金,以在 2018 年 3
月底前解除「債務超過」的局面,否則東芝恐怕將在東京證交所下市。
幸好東芝還養了一隻「下金蛋的雞」:那就是市場占有率達 18.3%(不計與 SanDisk 合資公司的產能)、僅次於三星的 36.6%、全球排名第二的 NAND
快閃記憶體產能的半導體子公司東芝內存(TMC)。
只要賣出這隻「金母雞」,籌集到需要的資金並不是太困難的問題。
圖丨東芝內存(TMC)位於日本三重縣四日市的半導體生產基地
但也因為東芝的半導體部門實在太過搶手,一時之間不只是商業角力,甚至引發了國家之間為了半導體存儲技術競爭而各自布局,讓原本就不單純的收購局勢又更加撲朔迷離。
手機三巨頭別爭奪東芝半導體,蘋果全面介入坐享其成
iPhone 8 和 iPhone X 的推出無疑是今年電子消費品業界的大事。新品發布近一周以來,熱度也未有消退的跡象。和往年一樣,新款 iPhone 推出後,免不了被消費者和競爭對手大肆調侃一...
東芝存儲被收購NAND 格局生變 矽格邀您共赴快閃記憶體盛會
最近行業內傳出,根據《路透社》引用消息人士的最新報導,東芝已與西部數據達成協議,以 174 億美元將半導體業務出售給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領導的聯盟。
蘋果公司欲收購東芝30億美元的股份,擺脫對三星內存晶片的依賴
據彭博社周四報導,蘋果正在「商談」收購日本東芝公司數十億美元的股份。據報導,iPhone製造商討論一項協議,該協議將為貝恩資本收購東芝的內存晶片業務投入30億美元。蘋果據報有興趣於8月30日加入...
麥肯錫:晶片業界整合即將完成
至頂網伺服器頻道 09月18日 新聞消息:根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的、資深合伙人Bill Wiseman表示,在經過三年時間和數千億美元規模的併購之後,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整合幾近完成。
蘋果在背後使壞?東芝決定晶片出售給日美韓聯盟,但遭西數抵制!
圍繞著東芝半導體出售已經有一陣時間了,經過好幾輪談判,最終日本東芝宣布,已與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貝恩資本領導下財團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以2萬億日元(約合175億美元)的價格向後者出售其內存晶...
東芝晶片花落貝恩資本 強勁中國芯時不我待
在歷經大半年的波折後,東芝晶片業務出售終於塵埃落定。2017年9月20日,東芝董事會確定東芝半導體將以2.4兆日圓出售給日美韓聯盟。圍繞多個企業、各國聯盟的東芝收購案以鴻海、三星的落敗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