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三星,幹得漂亮,中國崛起需更多華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磐石之心之所以起這個赤裸裸的「自乾五毛」的標題,因為寫此文時,我十分激動,激動於中國企業的創新、激動於中國的創新戰略、激動於巨龍即將騰飛!

最近,華為公司分別在美國和中國向三星公司提起智慧財產權訴訟。

在該訴訟中,華為要求三星公司就其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智慧財產權包括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體等。

華為起訴三星事件引發了廣泛熱議。

有許多媒體從是否能勝訴角度分析,還有些從三星如何反訴角度分析,也有陰謀論者認為華為此舉是為了炒作。

本文不想繼續討論這些話題,而是想分析下華為公司起訴三星對「中國製造」國際形象的影響、給中國企業的示範意義、對中國進入全球創新國家目標的影響。

摘掉「Made in china等於山寨」的帽子

中國製造在外國人眼中一直是「山寨」的代名詞。

曾經在中國深圳華強北,那是山寨電子產品、手機的集散地,大量諾基亞、蘋果、三星高仿手機在那裡製造,然後批發到全國各地。

在溫州,是皮革、鞋服製品山寨基地,大量LV、GUUCI、BURBERRY的名包、名鞋在那裡生產,然後發往全國。

而在電商網站、三四級市場的賣場裡,大量假的耐克、阿迪迪達斯、山本耀司品牌的鞋帽、服裝瘋狂熱銷。

曾經,大量優秀的好萊塢電影、歐美流行音樂、Windows系統、辦公軟體、設計軟體也在中國被盜版,中國的Windows盜版率一度高達90%以上。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下滑,勞動力成本提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難以控制成本,大量製造業外遷至東南亞、印度。

而且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提高,「山寨」商品越來越難獲得市場,日本原裝、德國原裝、美國進口更值得中國人信賴,這是非常可悲的。

為此,中國順勢也提出了創新強國的戰略,開啟淘汰落後產能,製造業升級的雄偉計劃。

此外,過去30年,由於中國的人口紅利,Made in china為全世界帶去了許多質優價廉的商品,但是Made in china在國外仍然與低端、低質、低價聯繫在一起。

我們的人民揮灑汗水、污染環境換來的卻是「山寨」代名詞、不可信賴的品質、低廉的代工費。

而且一直以來,中國製造企業屢屢成為智慧財產權案件的被告,科技製造領域更甚。

2016年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展會上,中國至少20家企業的站台被查封,產品被沒收。

這些企業都被控侵犯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外觀等專利。

中國企業在CES上被查封已非首次,幾乎每年的CES展都會出現類似情況。

中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短板由此可見一斑,而這也讓中國企業的「山寨」形象更加臭名遠揚。

現在華為在美國、中國兩地起訴韓國三星公司,這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創新力量的崛起,有利於中國製造摘掉「山寨」的帽子。

華為起訴三星就讓韓國媒體、民眾紛紛驚呼「中國製造不再是『山寨』、『低質量』的代名詞,而是同樣具有創新能力,並且兼備性價比,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5年度,美國共提交約5.74萬件申請,日本和中國分別以約4.42萬件和約2.98萬件位列二、三位。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分析認為,去年專利申請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韓國和以色列,分別增長了16.8%、11.5%和7.4%。

企業專利申請排名方面,華為以3898件連續第二年位居榜首,美國高通公司和中國的中興通訊、三星公司分別以2442件、2155件、1683件位列其後。

華為在LTE/EPC領域已經向ETSI聲明1103件基本專利,占全球該領域的14%(1103/7659),位列全球第一。

截至2015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等終端設備)全球申請專利達到9000多件,其中獲得國內專利授權2000多件,歐美等境外專利授權1100多件。

除了起訴三星公司,之前華為與蘋果達成專利交叉授權,並向蘋果收取一定比例的專利費。

數據顯示,2015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這意味著蘋果公司需要向華為支付專利費用。

華為和蘋果的許可協議覆蓋GSM、UMTS、LTE等無線通信技術領域。

華為、中興位居全球公司專利申請的前幾位,這體現了中國的創新實力。

而華為起訴三星,與蘋果達成專利交叉授權都可以有效改變Made in China在國際社會中的「山寨」形象。

讓中國企業看到研發投入並非無利可圖

無論是華為,還是中興,他們都曾經是國際巨頭起訴的對象,現在卻反過來可以與國際巨頭們達成專利交叉授權,並向他們收取專利費,這都體現出中國企業創新實力的進步,給中國其他企業帶來榜樣性作用。

很多中國企業認為研發意味著高投入和較長的獲利周期,加之中國商品售價難以提高,這些研發投入變得很不值。

因此,大量企業只注重市場、營銷,利用投機心理做企業,鑽政策空子,騙國家補貼。

忽視技術研發的投入,很多企業研發人員的收入低的可憐,產品粗製濫造。

那麼,研發投入真的會嚴重影響到企業利潤麼?據媒體報導,早年華為曾被通信巨頭思科、摩托羅拉、愛立信起訴,現在已經與這些巨頭達成了專利交叉授權協議,同時每年還要向專利所有者支付3億美元的費用。

華為每年投入至少10%用於研發,45%的員工約7.9萬人是研發人員,而且都待遇豐厚。

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596億元人民幣(91.8億美元),增長46.1%,占2015年銷售收入的15.1%。

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400億元人民幣(約380億美元)。

在向專利所有者支付專利費,耗資596億元做研發的同時,華為2015年的營收高達3950億元(608億美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3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

華為拿下了製造業最高的增長率,甚至超過了最賺錢的騰訊公司的增長率。

再來看同為跨國公司的聯想集團財報。

2016年5月26日,聯想公布2015/2016年度第四季度財報,該公司在截至3月底的財年凈虧損1.28億美元,與上財年盈利8.29億美元相比由盈轉虧,無論是PC業務還是手機業務均全面下滑。

聯想一直通過收購IBM PC業務、摩托羅拉手機業務、System X等獲取相關技術專利授權以及國際化品牌、渠道等。

聯想自身在研發投入上非常吝嗇,這也導致企業缺乏創新能力、走向高端市場獲取利潤能力、品牌「護城河」。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 根據2006-2015財年財報顯示,聯想歷年的研發支出中,僅2015財年的研發收入占比達到2.6%,其餘年份均低於1.9%。

過去10年,聯想累計投入研發成本44.05億美元,尚不及華為去年一年的研發支出。

2014年,華為投入研發的費用高達66億美元,聯想10年的投入僅為華為一年的三分之二。

在一份《蘋果、三星、華為專利數與經濟回歸的分析》中將三家科技公司2006-2012年間專利數、研發投入、凈利潤對比,得出專利申請數量與利潤之間的關係。

數據證明,蘋果公司的經濟產出主要受專利數影響,而專利數又主要來自於大量的研發投入,它的銷售收入與專利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所以是研發投入推動了蘋果公司不斷發展壯大。

而不是依靠大量的廣告費用的投入獲取知名度,增加收益。

對於韓國三星公司而言,三星企業的凈利潤與研發投入和國內專利之間的影響不大,我們可以推斷三星可能是依靠大量的廣告費用投入,獲取經濟收益。

對於中國華為而言,它的銷售收入與專利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

隨著申請專利數的增加,產品年銷售收入也隨之增加,說明專利保護促進華為公司的經濟增長,同時也說明公司對智慧財產權的投入取得了相應的經濟回報。

所以,研發投入是華為企業創新的保障,也是營收、利潤增長的保障。

2014年,在網際網路對傳統企業巨大衝擊之下,浮躁的大環境下,任正非曾反覆向員工強調「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而且華為還在《人民日報》上刊登半版廣告提醒員工:「華為堅持什麼精神?就是真心向李小文學習。

在2016年1月14日的華為市場部講話中任正非又提出,在智慧財產權的核保護傘下,要加快170個國家的終端業務的布陣點,華為終端要敢於5年內超越10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要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過中高端帶動中低端的銷售。

華為消費者業務在2015年收入為1291億元,摺合199億美元,距離1000億美元還有很大差距。

但是2015年華為已經在手機市場上超越小米,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三星、蘋果的份額,而且發力Mate8、P9這些中高端產品,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勢能。

同時,還發布了MateBook進軍PC市場,自主研發麒麟955處理器晶片。

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12月31日,華為消費者業務總人數是16438。

其中研發人力有10383人,占比63%,研發投入14.3155億美元。

這些案例、精確的數據都可以證明研發投入不會影響企業營收,反而會推動企業營收持續增長,而且形成競爭的壁壘和保護傘,這也值得其他中國企業學習。

讓資本看到投資技術創新才是未來

2016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國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已開發國家在科學前沿和高技術領域仍然占據明顯領先優勢,我國支撐產業升級、引領未來發展的科學技術儲備亟待加強。

同時,綱要還特別提出三個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更加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更加嚴格。

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主要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到2020年還有4年時間,在這4年里國家一定會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大力支持創新型企業。

在中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之下,華為起訴三星公司,也讓更多中國企業看到技術創新的價值,讓資本看到技術創新的巨大「錢景」,共同加入到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來。

2016年3月,中國工信部部長苗圩在談「中國製造2025」時深刻的分析了當前中國製造業現狀:中國處於全球製造業的第三梯隊。

製造業是強國之本,服務業不能替代製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他說,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中國長期以來充當「世界工廠」角色。

有個很好的比喻,中國人造8億雙鞋子從美國換一架飛機。

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和韓國卻依靠日本製造、韓國製造在世界贏得聲譽,日本汽車、韓國電子產品都被美國消費者信賴,並獲得可觀的利潤。

而從研發投入看,在全球美國仍然是研發投入最多的國家,有829家公司上榜、歐盟608家,小小的日本竟然有360家,中國位居第四。

還有數據顯示,中國95%的投資都投向了消費網際網路,比如打車、賣飯等等,而在基礎技術、製造業的上的投資不足5%。

現在中國似乎全民都在熱捧網際網路,但是網際網路已經演變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成為一種普適的工具,而不是哪家公司掌握的獨門秘籍。

這就意味著在網際網路的投資會減少,打車、賣飯的O2O投資會減少,接下來投資的重點方向應該是科技創新、是製造業變革。

當所有企業都掌握了網際網路工具後,比拼的焦點將再次回歸到產品製造的本質上來。

我們如何才能製造好汽車、手機、PC、電視、馬桶蓋......中國是否能誕生「工匠精神」,吸引國人購買中國品牌的優質商品,讓中國製造在國際上擺脫山寨代名詞。

而這背後需要的是技術創新、製造業創新,不再考驗誰更會玩網絡營銷和網絡銷售。

所以從國家的創新戰略再到華為起訴三星,對於當前的資本來說也具有風向標意義,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投向科技創新,而不是繼續投資泡沫即將破裂的網際網路和O2O。

通過大量對科技創新的投資讓中國出現更多類似華為、中興的高科技企業,這也關係到中國能否成功實現2020變為創新國家、2030躋身創新國家前列、2050的創新強國夢。

作者磐石之心(公眾號:panshizhixin18)只為解剖網際網路的未來。

《融合之道》《解密小米》《網際網路黑洞》作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外智慧財產權專利戰中華為的常勝秘訣

這幾年,中國手機廠商專利被動的局面正在改變。特別是2016年,雖然還是專利戰頻發的一年,也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乏力的一年。但是在專利戰中,中國手機商不再是一味地被動挨打,也開始了反擊:華為在中美兩...

華為就專利侵權向三星開炮 蘋果無辜躺槍

如果說中國電子類的驕傲,那必然是華為莫屬。2016年,一則關於蘋果開始華為繳納專利費的消息,讓無數國人沸騰了,直呼華為給力,給國人長臉了。一時間,華為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手機品牌。另外,華為的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