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介:「山寨機之父」逆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7月28日,聯發科發布世界上第一台八核智慧型手機處理器。

在創始人蔡明介的帶領下,這家原本專注新興市場和中低端市場的台灣晶片商,正向占據高端市場的三星、高通公司發起衝擊。

在前幾年的功能機時代,聯發科出盡風頭,蔡明介更是獲封「山寨機之父」。

但進入智能機時代後,聯發科一度措手不及,陷入迷茫之中。

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蔡明介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經營公司不僅要看加法,還要看減法。

簡單地說,做研發好比是每天說Yes、Yes、Yes,選擇越來越多,研發領域也越擴越大;但做生意,則是每天說No、No、No,要把選擇愈變愈少,策略愈來愈簡單、專注。

「隨便看看」

看出台灣IC設計之父

初見蔡明介,你會誤認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路人甲,不會將他和身家13億美元的福布斯台灣富豪聯繫起來。

他總是戴著一副方框眼鏡,頭髮無論怎樣收拾看上去似乎都有點亂。

正是這位被員工稱為「走在大街上,你不會多看一眼」的董事長,在IC(集成電路)設計土壤貧瘠的亞洲,把聯發科技帶進全球十大IC設計公司之列。

在台灣,他被譽為「台灣IC設計之父」,這和他在大陸得到的「山寨機之父」稱謂迥然相異。

蔡明介的工程師之路,最早要追溯到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這在7歲的他心中種下了科學的種子。

1967年,17歲的蔡明介考入台灣大學化工系。

但第二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發明IC,一位學長告訴他:「電機系的未來發展比較海闊天空。

」蔡明介就此「棄化從理」,轉入電機系,後到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士學位。

一天,蔡明介無意間得知台灣工業研究院要在美國招聘IC人員,「沒去過紐約,又幫你出機票錢,就去隨便看看」。

沒想到,一看,就看成了台灣IC設計領域的先驅。

在台灣工業研究院這個「產學研」合一的環境中,蔡明介逐漸突破了工程師的視角,認識到兩個問題:首先,產品只有銷售出去才是有價值的。

其次,IC的核心競爭力是研發,總是拷貝是難以持續下去的。

1983年,蔡明介「下海」,加入台灣最早的晶片企業聯華電子(以下簡稱「聯電」)。

在聯電,蔡明介領銜開發了電子表、電腦、通訊設備、消費電子等產品的晶片……

下海創業

「台灣股王」一飛沖天

1995年,蔡明介再一次面臨轉折點。

此時的聯電開始專注1991年發展起來的半導體代工業務,要將原有的IC設計團隊剝離。

蔡明介就此帶著一個只有20多人的「多媒體小組」單飛,並於1997年5月成立了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今天的聯發科(MTK)。

聯發科瞄準正處於爆發期的電腦業,在CD-ROM主流速度為4倍速和8倍速機型時,迅速推出20倍速的機型,一舉確立市場地位。

蔡明介有自己的「S」理論,「產品從發展初始到終結會經歷"S"型的曲線。

知名廠商往往在曲線的最初進入市場,但曲線中段才是市場規模迅速膨脹的時期,如果能夠把握好性能價格比,將會實現迅速增長。

此後,聯發科又順勢切入DVD-ROM,很快占據大陸DVD市場60%的晶片供應量。

到2003年,聯發科的收入為380.64億元(新台幣),稅後165.22億元,每股盈餘為25.96元,正式躋身全球前5大IC設計公司。

因每股收益在台灣市場最高,因此被冠之為台灣「股王」。

蔡明介本人「台灣IC設計業教父」的頭銜,也從業內到被更廣範圍接受。

「拳王」轉型

山寨機所向披靡

在IC產業,蔡明介曾有過一個著名的「一代拳王」理論。

他指出,IC設計業,是以設計應用產品為主,但由於產品主流經常在變,廠商若無法在每一個市場轉變中重新建立核心競爭力,很快就會被淘汰。

這就像世界拳擊擂台上「一代拳王」不斷出現新面孔,而每個拳王維持的時間都不是很長一樣。

「拳王」的求勝方式是快速和靈活。

而蔡明介也一直在把這種特點打入聯發科的烙印之中。

2001年,蔡明介決定帶著他的聯發科從光碟機晶片轉入手機領域。

在德州儀器、英飛凌等巨頭環伺下,2003年,聯發科推出第一款單晶片手機解決方案,集成了通信基帶、藍牙、攝像頭等模塊,只需增加不同的元器件和外殼,就能組裝出成品手機,生產周期低至數周,成本低至數百元。

很快,聯發科在大陸蹚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誇張一點說,從2005年到2008年,只要幾百萬人民幣,再加上三個人,一個接洽聯發科負責手機晶片,一個找代工工廠負責拼裝,一個負責鋪設渠道銷售,就能成立手機公司。

這簡直讓諾基亞、三星和摩托羅拉等手機大佬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隨著山寨機不斷攻城略地,聯發科也走到台前。

國內主流手機廠商,如聯想、波導、長虹、TCL、康佳、創維等,也都紛紛採取了聯發科的「一站式方案」。

奮起直追

兩年上演完美逆襲

然而,經歷功能機時代的輝煌後,「拳王」蔡明介卻使出了一記昏招。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山寨機市場開始萎縮。

之後的2009年被業界認為是中國3G元年,聯通引入iPhone,拉開了國內智能機市場的大幕。

聯發科卻認為智能機和3G費用過高,押寶「准智能機」概念,固守2G網絡,結果2010年,聯發科連續四個季度的財報營收同比下滑,2011年一季度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七成。

痛定思痛,蔡明介迅速轉向,加入了Google主導的「開放手機聯盟」,從2011到2012年先後推出了四代智能晶片。

他仍然堅持功能機時代的「交鑰匙」方案,將聯發科的智能晶片打造得如同精裝房,業主收拾幾件衣服就可以住進去。

由於聯發科的智能晶片一直堅持雙卡雙待的特色,非常符合聯通搶奪移動2G用戶的需求,因此聯通、聯想、聯發科「三聯組合」出爐,在「千元智能機」這個市場一舉擊敗蘋果和諾基亞。

在2012年出貨的1.8億部中國內地智慧型手機中,1.1億部使用了聯發科的晶片,市場份額超過六成。

而2011年,聯發科在中國大陸僅銷售了1000萬顆智慧型手機晶片,從1000萬到1.1億,蔡明介實現了11倍的逆襲。

2013年,蔡明介將目標定為2億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了蔡力行,聯發科還是危機重重

來源:內容來自財訊雙周刊,謝謝。7月1日「雙蔡體制」成形後,蔡明介與蔡力行兩人的挑戰將空前巨大, 尤其在提升獲利、5G晶片布局及組織管理等方面,雙蔡新體制仍要面對極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