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短碼方案成功挺進5G技術標準,但說趕超高通還為時過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7日凌晨,在3GPP RAN1 87次會議上5G短碼方案的討論中,最後華為主導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憑藉59家代表的支持戰勝了高通主推的LDPC和法國主推Turbo2.0,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

這堪稱是最近幾代移動通信(2G、3G、4G)技術上,國內企業最大的一次突破了。

截止到雷鋒網發稿前,華為還沒有對此置評。

該圖顯示,支持Polar Code方案的代表除了國內華為、小米、中興和三大運營商之外,國外ST、博通、Marvell、英飛凌等晶片商也是這一編碼技術的支持者。

實際上,信道編碼技術是5G背後眾多核心技術的一種,它包含了毫米波技術(萬兆傳輸速率的基礎)、幀格式(低延時的關鍵)、多址接入(支持密集場景)、信道編碼以及數據編碼等。

業內人士表示,在此之前,國內企業曾在幀格式和多址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3G時代的TDS-CDMA和4G時代的TD-LTE,但歐美地區都沒有使用TDS-CDMA和TD-LTE,所以這些專利無法再全球推動,而信道編碼不同,這是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統一使用的技術,未來只要部署5G網絡,就必須使用Polar Code。

他還說,國內企業也曾多次提出相關方案,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也造成了中國在2G、3G以及4G時代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華為這次突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移動通信行業誰先開發出成熟的5G技術,誰就能在未來國際5G技術標準的制定中獲得有利地位,並在未來產業化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支持。

華為5G的話語權在提升,但高通依舊是最強勢力

Polar Code最早是土耳其畢爾肯大學(bilkent)Erdal Arikan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概念,而華為是Polar Code最大的擁躉之一(所以Polar Code只是一項半自主技術)。

Erdal Arikan曾理論證明了在二進位輸入對稱離散無記憶信道下,Polar Code可以「達到」香農容量,並且編碼和解碼複雜度很低,這是其它信道編碼技術無法比擬的。

然而,這僅僅只是理論上的推斷,Polar Code和問世50多年的LDPC以及20年前誕生的Turbo的相比還顯得太稚嫩,幾乎無法實現商用,這是Polar Code一直沒被認可的原因之一。

這次和Polar Code競爭的依然是LDPC和Turbo,不過因為華為在提交的方案中做出了優化,即不使用HARQ而避免了時延大的問題,Polar Code才在不孚眾望成為了控制信道上行和下行的編碼方案。

「過去幾年Polar Code一直都是通信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而其產業化的速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華為憑藉在Polar Code積累的專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通在標準制定上的影響力。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華為或者中國在5G的話語權上將明顯提升,這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但「華為Polar Code成為了5G的標準」、「華為碾壓高通」、「5G標準中國定」等等說法都毫無根據。

這次會議證實了Polar Code在控制信道短碼上的優勢,但與此同時,另外一個討論結果也不容忽視,即數據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方案依然是高通主導的LDPC,10月14日的葡萄牙里斯本召開的會議上,LDPC還被選定為5G的長碼編碼方案。

這些都是移動通信的基礎技術。

控制信道傳輸控制信息,數據包小,但對可靠性要求高;而數據信道就是傳數據的,是大包業務,速率要高,一般情況下這兩種信道都需要不同的編碼技術。

通俗點講就是,手機用數據信道傳送APP等業務的流量,但是系統中有很多手機,這時候就需要基站通過控制信道告訴手機使用數據信道的方法方式,包括時間、頻點、信號大小等。

因此,在編碼技術上,華為並未完全撼動高通的地位,它只是移動通信行業的一股新勢力。

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國際5G標準將會在2019年發布,國內預計會在2020年正式實現5G的商用,而最終的標準需要國際電聯ITU裁定。

華為主導的Polar Code成功拿到5G的船票是國內移動通信行業整體技術實力提升的體現,但5G涵蓋的技術太多太多,要在這一代移動通信上獲取絕對的優勢,國內企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通信業抱團 加快布局5G時代

一個多月前,在3GPP RAN1 87次會議上5G短碼方案的討論中,華為主導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憑藉59家代表的支持戰勝了高通主推的LDPC和法國主推的Turbo2.0,成為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