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無人駕駛商業化時,我們究竟在說什麼|2018 全球智能駕駛峰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雷鋒網新智駕按:10 月 26 日至 27 日,2018 全球智能駕駛峰會在蘇州召開,本次峰會由蘇州市相城區人民政府主辦,蘇州高鐵新城管理委員會、雷鋒網新智駕和數域承辦,邀請到來自主機廠、科技公司、資本機構和產業研究機構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共同打造了一場智能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頂級峰會。
本次峰會上,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發表了題為《當我們討論無人駕駛商業化時,我們究竟在說什麼》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吳甘沙演講全文,雷鋒網新智駕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略有刪減):
2021無人駕駛滴滴預言實現
我們所期望的無人駕駛滴滴或順豐,到底什麼時候夢想照進現實呢?
一種說法是2021年。
定義2021年的原因在於很多車廠、科技公司在2016年做5年計劃,2016年加5年,就得出2021年了。
這樣規劃到底科學不科學呢?其有一定科學性,即默頓定律。
通俗的講,因為很多人相信這個預言,大量的人和資本都進去,預言就自我實現了,所以2021年成為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然而,汽車領域有其特定規律。
以福特為例,2016年8月,福特放言在2021年實現無人駕駛共享出行。
尷尬的是,2017年8月,新任CEO變得更加冷靜,聲稱這個行業充滿了羅曼蒂克主義。
公司重金押注自動駕駛創業公司 Ford AV LLC,並放言:那些聲稱數月或數年內,無人駕駛汽車可以跑上開放道路的人,或者不懂該行業,或者不重視安全。
據統計,人類駕駛員每50萬英里一次普通的事故,每9400萬英里出一次致命事故。
但是目前全球技術最好的Waymo目前每5596英里就需要一次人工干預,Cruise每1254英里進行一次干預,否則就會出事故,說明目前的自動駕駛技術離普通人類駕駛員還有很遠的距離。
在吳甘沙眼中,Waymo和Cruise是兩個「異類」。
在馭勢看來,Waymo在今年年底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極有可能,其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服務落地美國亞利桑那州,車少人少,並且還都遵守交通規矩。
Cruise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服務面臨的處境相對更複雜一點,其落地區域為舊金山。
同鳳凰城相比,Cruise自動駕駛汽車路遇左轉彎情景的次數約是Waymo的1.6倍左右,換道次數是後者的5.4倍左右,路遇緊急車輛的機率是後者的近50倍,場景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性能。
而在中國,開放道路複雜度高、地面規整度低,還存在大量人車混流、電動車亂行、加塞逆行等現象。
2021無人駕駛滴滴預言實現著實不易。
假設2025年無人駕駛滴滴會出現,這7年該怎麼做?
另一種說法為2025年。
類似於Amara法則:人們通常會高估技術的短期影響力,如果認為一兩年就能翻天地覆地改變這個世界,是高估了;但同時會低估技術的長期影響力,覺得它一輩子不可能實現,結果5年、10年就發生了。
吳甘沙這樣規劃馭勢自動駕駛路線。
自成立之初,馭勢開始探索低速載人場景。
其自主設計的「精靈車」,定位於「輕移動空間」,輕奢的無門設計,允許乘客輕裝上下車、在車上輕鬆交流,作為禮賓車載運乘客,曾獲得紅點設計大獎。
限定區域、物流場景是馭勢最先瞄準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落地場景。
在杭州來福士廣場,馭勢從地下車庫電梯到車位的無人駕駛擺渡車已開始試運營。
馭勢自動駕駛汽車也上路行駛,實現「最後三公里微循環」。
在馭勢看來,現階段自動駕駛應用到停車場、限定區等場景,有利於研發的牽引及技術打磨,但短期商業化路徑並不長久。
通俗的想,一輛電瓶車價值幾萬元,一名司機成本幾萬元;相比之下,幾十萬元的自動駕駛汽車有何吸引力?在當下短期商業化定位方面,馭勢有著四大方面的考量:
-
高頻、剛需、可量產;
-
高勢能、強口碑,保證自動駕駛汽車安全;
-
客戶的研發及資本能力,既具有足夠的研發能力,並擁有較強的買單能力,對價格不敏感;
-
具備行業壁壘,擁有無法被取代的能力。
基於上述四大考量,馭勢推出了用於物流領域的自動駕駛電動拖車,其主要應用場景為機場。
一般情況下,機場會配備幾百輛至上千輛的物流車,且每輛車配備三個駕駛員。
所以在成本方面,馭勢自動駕駛機場物流車對標三個駕駛員。
馭勢將機場物流作為著重打造的高頻剛需可量產的領域景之一。
目前已同海航物流集團美蘭機場、世界客貨運國際機場開展合作。
限定區域場景內落地自動駕駛汽車解決了短期商業化的問題,但這對2025年實現無人駕駛滴滴的幫助並不大。
如何來去解決2025年的問題呢?吳甘沙以「人的成功」來示例。
一個人在社會上成功,需要具備智商、體格、情商和學問。
相應的,無人駕駛中算法即智商,產品力即體格,客戶能力即情商,數據力即終身學習的學問。
事實上,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發力垂直細分領域,無法在數據上形成競爭力。
即使擁有8萬餘輛自動駕駛汽車的Waymo,因運營環境比較簡單,其數據多樣性、豐富性並不充足。
在馭勢看來,同主機廠合作是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的必經之路。
目前馭勢同跟主機廠合作主要瞄準兩大方向,一個是L3、一個是自動代客泊車。
L3級高速自動駕駛的場景下,馭勢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達到一次拉練2000公里的效率20小時的2000公里拉練中,人工接管時間為10餘分鐘。
自動代客泊車方面,馭勢AVP系統僅依靠攝像頭和超聲波雷達等低成傳感器即可實現,其產品擁有兩種模式:
-
針對固定停車場的車位,車輛通過學習人類司機的駕駛即可記住相應的路線,從而在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情況下即可完成自動代客泊車。
-
針對陌生停車場的車位,車輛在有限的高精地圖支持下,即可自行尋找到指定的車位或隨機空車位,並完成泊車。
L3級高速自動駕駛和自動代客泊車的應用,也凸顯出馭勢在自動駕駛商業化方面的兩條路線:一方面,牽手主機廠,落地產量高、利潤低乘用車領域,並以此來積累大量數據;一方面瞄準產量低,但利潤高、落地快的專用車/商用車領域,快速實現商業化。
在馭勢看來,兩者兼做才能獲得短期、中期、長期的自動駕駛完整訴求,吳甘沙將整個訴求鏈條稱作為「鐵人三項」。
「鐵人三項」難於上青天,多數公司的直覺是專注於一環,但是馭勢選擇了一條「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的道路。
布局自動駕駛大規模上車,馭勢自動駕駛商業論
從科研的思維到產品的思維,馭勢在商業化方面的探索類似於老子口中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即重是輕的根本。
體現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算法正是輕的東西,算法決定上限,系統決定下限。
在車規級方面,馭勢非常重視「打開後備箱」。
其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的是一個乾乾淨淨的「小盒子」,即車腦。
內部搭載有兩套算法,一套為專門針對自動代客泊車的系統、另一套面向L4級自動駕駛。
車腦上車做到車規級,需要應對環境可靠性,例如防水、突入而來的衝擊力等等。
電磁兼容性也是不可忽略的環節。
馭勢目前已同上汽通用五菱合作,後期將開始批量交付裝配自動駕駛代客泊車系統的車輛。
自動駕駛大規模上車後,馭勢將由客戶駕駛驅動的運營作為後期重點,而非測試。
目前馭勢自動駕駛汽車同分時租賃公司GoFun出行合作,實現「最後一公里的自動駕駛」。
馭勢也在加緊布局車路協同,今年6月,同中國聯通、愛立信,聯合進行了國內首個5G超遠程智能駕駛實車演示,展示了智能調度、遠程駕駛和自動駕駛等業務應用。
三個月後,馭勢科技與中國移動等產業夥伴揭開了北京市房山區5G自動駕駛測試區的運營。
馭勢將自己定義為無人駕駛新生態的「中場發動機」,前期同主機廠合作研發、協同創新。
後期同合作夥伴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進行數據共享和聯合運營。
在與主機廠合作的過程中,馭勢可積累更的數據,提升量產自動駕駛技術。
同時「影子模式」也將開啟,即通過現有車輛的傳感器收集量產車輛行駛時的路況數據,並在車載計算平台訓練L4/L5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決策算法。
馭勢計劃未來能夠在1000萬台量產車上部署具備「影子模式」的自動駕駛系統,確保每一次L4/5級自動駕駛算法的疊代都能在一個月內完成數百億公里的實車驗證。
最終在2025年前後實現L4/5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量產。
「無人駕駛商業化之路是選擇一條相對並不直觀的道路,不僅是輕飄飄的玩算法,還有許多重東西」。
吳甘沙這樣定義無人駕駛商業化。
自動駕駛公司需要對汽車產業基本規律有敬畏之心,最好的方法即同主機廠協同創新。
馭勢將自己定義為Tier 0.5,在商業化道路上幫助合作夥伴持續成功,馭勢則獲得最後一桶金。
馭勢科技CEO吳甘沙:未來駕駛,也許與你想的不一樣
未來的駕駛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已經看過了太多汽車廠商給出的答案——很多炫酷的概念車都為完全無人駕駛狀態進行了專門的設計。但是從來另一個維度上來看,研發無人駕駛技術的廠商是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