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工程師給中興事件的註腳:悲劇從何而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16日,剛修理完敘利亞的美國,轉身對中國進行了一次產業「精準打擊」。

美國商務部發布禁令,以中興通訊違反向伊朗、朝鮮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為由,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元器件,時間長達 7 年。

中興通訊將遭遇滅頂之災。

今天,一段文字在工程師朋友圈裡被廣泛轉發。

另一位工程師補充:「記得當年還在半導體公司,大家談到做的晶片設計算法雖說整體性能比美國大廠稍差一些,畢竟人家積累了這麼多年,但也算可以秒殺國內水平了,其中的技術水平含金量也還可以。

但是即使做的好,放到市場上,規模效益和成本還是打不過國外廠商的,消費者就不會選你,沒轍!你們會買小辣椒這樣的手機麼?會買海馬這些車麼?」

一枚小晶片,需要一個大視野和大戰略。

當我們還滿足於中國企業的經營統治力時,美國人用產業統治力給我們上了活生生的一課——誰攥住了核心的一環,誰就能扣住行業的命門。

晶片產業對一國工業化水平要求極高。

一位圈內工程師表示,「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里有上億個電晶體,團隊中一個人出錯,測試3個月後,回來的晶片就是一塊石頭。

」中國晶片產業的技術長期缺課,與產業鏈環節缺失,哪是一朝一夕補得回來的,「不老老實實做好產業鏈建設,沒戲!中興的主營業務是基站,光通訊及手機,但我國基站晶片自給率幾乎為0。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中國每年需進口2300億美元晶片,各類晶片的對外依賴特別是對美國廠商依賴嚴重,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中國通訊行業的糧道捏在人家手裡不是三兩天了。

那麼,中國有機會發展晶片核心技術嗎?答案是肯定的,5G升級就是晶片博弈「改朝換代」的契機。

目前全球性的5G設備供應巨頭僅剩4家,華為與中興通訊占據兩席,這兩家企業已深度參與到國際5G通訊標準的制定當中。

2016年,由華為主推的Polar碼被選為5G eMBB(增強移動寬頻)場景控制信道編碼方案,中國公司首次進入基礎通訊框架協議領域,這打破了高通的常年壟斷。

到了2017年12月,我國已完成非獨立組網NSA的5G國際標準。

以華為、中興通訊代表的中國企業為3GPP貢獻了4成的5G標準提案。

「在深度參與5G標準的制定後,中國企業正形成自己的5G專利體系,這就積累了改變晶片產業格局的資本。

」一位行業專家表示。

「華為的做法才算剛摸著高通他們發跡的路子。

」這位行業專家表示,有了專利技術和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才有了賺取晶片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環節的底氣。

「有了高利潤才能讓研發團隊更有尊嚴,攀登新的技術高峰,搭建新的技術壁壘。

美國對中興痛下殺手,就是在掐斷中國通訊電子產業借力5G彎道超車的機會。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美國對中興通訊的制裁只是開始,為爭奪在5G等多個產業的制高點,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大戰必將愈演愈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