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風口浪尖的聯想說幾句話:美帝良心的標籤不撕也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夜今晨,有網友爆料稱聯想疑似「斷供」華為辦公電腦、伺服器等產品。

有報導稱,華為內部人士表示,之前公司基本全都用的聯想電腦,但現在內部設備採購頁面,聯想設備已全部下線。

[1]

此事陸續產生了以下幾種不同說法:

鳳凰網科技稱,聯想公關表示「這些部門都沒有過這些決定和操作,聯想也不在華為供應商名單當中」[2]。

《21 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接近華為內部的人士」稱,華為內部全部是雲終端,早就不用PC了。

報導另引述知情人士評論稱,即便華為內部採購平台下線了聯想設備,暫且不管具體原因是什麼,這與聯想斷供華為,也完全是兩個概念。

[3]

今天,聯想正式回應稱「目前向華為供貨正常」,同時「華為是聯想 PC 和服務的重要客戶」。

所以,華為到底有多大比重依賴 PC、伺服器整機採購,以及聯想占據多大比重,似乎成了一個「羅生門」。

不論如何,聯想回應稱,將持續向華為銷售產品和服務,前提是「在嚴格遵守聯想業務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及合規條例的基礎上」。

[4]

另有消息稱,最早發布「斷供」消息的部分網民已經撤回說法並道歉。

[5][6]

現階段即便「斷供」為真,仍可理解

從網絡流出的消息截圖來看,被指「斷供」的還包括希捷的硬碟。

也就是說,既然電腦部件都不能供應,包含了這些部件的整機,自然也談不上在「合規」前提下繼續供應。

前述《21 世紀經濟報導》採訪中,「接近華為內部的人士」有這麼一種說法:

「並且美國限制華為的都是高精尖的器件採購,並非 PC 這種東西,美國是要華為的業務無法開展,可不是沒法辦公。

然而,根據寧南山的分析[7],情況並非如此。

他認為,在華為體系裡面占比非常小的產品會受到很大影響,最為典型的是華為的筆記本電腦。

華為筆記本 2018 年銷量猛增 400%,甚至有望超越聯想,成為全球筆記本電腦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但是目前筆記本電腦的英特爾 CPU,華為暫時找不到替代品,同樣的還有 Windows,不過華為完全可以銷售不帶 Windows 的電腦,由消費者自行安裝。

不過不管怎樣,由於英特爾 CPU 的不可替代性,因此華為筆記本電腦業務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很大影響。

有鑒於此,聯想是不可能在去除英特爾、AMD 等 CPU 和 Windows 作業系統等關鍵部件的前提下,向華為「合規」的繼續供應設備的。

現階段「斷供」的傳聞,哪怕被證實了,我們也不應該奇怪。

同樣是電腦整機業務受到影響,對華為是喪失了一個本有前途的發展分支,對聯想則可能是滅頂之災。

所以,當今的聯想萬一被「極限施壓」,也絕無「槍口抬高一寸」的可能和底氣。

未來,隨著 Windows 10 在 ARM 處理器移植成功,聯想通過發展 ARM 架構機型,既為華為等受影響的廠商恢復供應,也為自己辟出一條生路,也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件。

(屆時如封鎖持續,「華為」們可能得買空白機器,然後去「自行安裝」 Windows 10 for ARM。

但這可能要等很久——聯想並沒有為這種極端情況的發生做好準備,全中國、全世界也不可能有幾家企業做這樣的準備,而華為是特例中的特例。

應該責怪的,是苛刻的規矩制定者

沒有核心技術的公司,被懷疑和被針對的時候,更容易直接失去活路,保命的求生欲也更強烈。

非得如某些網民的消極說法,說成是「投名狀」也可以,但本質上還是為了能活下去繼續做生意。

不按人家規矩走就得死,拖拖拉拉的引發人家懷疑也是死,一直在中國自稱「民族企業」的聯想,其表述不可能不被美國方面所知,恐怕它只有打算徹底放棄美國業務的時候,才會以拖延戰術表明所謂「貳心」。

華為自身,也跟歐盟說了可以簽署「無間諜協議」[8],和聯想執行美國規定一樣,也是一種要證明自己合規的強烈意願。

技術在人家手裡,規矩是人家定的。

區別只是,歐盟的規矩只是要求你不要損害歐盟利益,可沒說強迫你損害他人 / 他國利益,以證明你對歐盟的忠誠。

只是歐盟的規矩沒有美國的這麼霸道而已。

舉個並不存在的例子,如果歐盟命令華為必須停止向海康威視供應晶片,華為是遵守還是不遵守?但歐盟做不出這樣的規定,美國卻可以。

要責怪,應該責怪美國的規矩霸道,不能怪想在美國活下去的企業。

當美國逼迫聯想承認「我就是美國的」

聯想是不是一家「中國公司」?這是個更大的問題。

如果實質上看,聯想的中國區是一家中國公司,美國區是一家美國公司,日本區是一家日本公司,那麼中國人能不能接受?

在網上流傳的一份《關於停止使用和購買美貨的緊急通知》[9]中,提到了「不得進入肯德基、麥當勞消費」。

實際上,麥當勞在中國的餐廳已於 2017 年被中信收購,並有了一個「金拱門」的土氣稱呼[10]。

肯德基、必勝客母公司百勝餐飲也已經分拆中國業務,百勝中國也獲得螞蟻金服等注資。

[11]

就算你連 1% 的外資也不能忍,那抵制國內麥當勞也是沒有道理的,只不過是抵制中信旗下的連鎖餐廳而已。

我們更容易看到的是在之前數次「抵制日貨」的風潮中,味千拉麵、7-eleven、全家等商鋪需要掛出聲明,說控股實體是中國公司,只是借用了外國的品牌。

既然中國人可以逼迫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承認「我真是中國的」,那麼美國人逼迫跨國公司在美國的分支承認「我真是美國的」,不是一模一樣的操作嗎?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呢?

聯想是一家高度本地化、國際化的跨國公司

那麼,美國的規矩改變了,聯想就一定要跟隨美國的規矩起舞嗎?確實如此,聯想在每個國家、地區都是如此。

聯想在中國區業務被認為大頭來自政府採購。

但聯想在美國同樣要參與美國的政府採購。

2006 年,剛剛吞下 IBM 個人電腦業務的聯想,繼承 IBM 跟美國政府的採購合約本來天經地義,卻被美國懷疑威脅國家安全。

[12]

當時楊元慶說,聯想在其他國家,包括歐洲的一些國家,一直向政府部門,甚至像國防部這樣的軍事部門銷售大量的聯想產品,但都沒有出現類似美國的問題。

楊元慶強調,交易過程符合美國國務院的採購流程要求,同時中標的聯想 ThinkCenter 產品也完全符合美國政府對供應商生產地的要求——所有產品在美國本地及墨西哥生產。

楊表示,聯想作為上市公司是一家完全市場化的企業,而公司治理、多元化股權結構等方面都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

「最關鍵的是,聯想的投資者是全球化的,也包括 IBM 等美國公司。

如何認真地理解 2006 年的這次爭議和楊元慶的這句話,成為現在你為聯想這家集團「定性」的關鍵。

正因為聯想的公司架構,採取了在某地就完全遵守當地政策的做法,所以海外業務的獨立性強於一般的國內跨國公司,全球範圍的高管很多都是外國人。

說它僅僅是一家「中國公司」是非常狹隘的說法。

聯想中國區方面,對種種國內語境當然是門兒清的,但平級的海外區域就難說了。

因為本身紮根在外,聯想的海外區高管,無需為他不負責的其他市場著想。

行政令來了,照章執行即可。

跨國公司如何作到不得罪所有人

至於說給聯想的所有海外分支,都做關於中國的各種禁忌的培訓,以至於不出現所謂「老兵感恩」,「武士刀感謝祭」這種問題,是否可行呢?

當然也不是不可以。

但首先,也需要搞清楚國內的火力集中於哪些問題上,而不是打地鼠一樣,出來一個問題忙著跑去滅火。

如果問題只是改了某幾個點就能解決的,那就很簡單,但現在輿論對聯想的指控,規則不明晰,只是一團模糊的情緒的話,PR 市場部門能做的其實很有限。

在注重跨國分支的文化培訓方面,微軟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

簡單說有兩點:一是以「普世」都認可的正面意義來樹立企業形象,而不是深入到某國特定的文化元素中;二是對全球員工一致實施最嚴格的禁忌規範,按所有地區中要求最嚴的那一個來執行。

你可以注意到,微軟對不同地區的社會責任宣傳都是差不多一樣的,鼓勵女性、殘疾人、小眾群體等參與數字生活,融入社會,致力於消除貧困,扶助初創企業等等。

這些,你在中國、美國、日本、甚至沙特說都是一樣有效的。

這樣,它就不必特彆強調在某個國家是很特殊的存在,而保持一個儘可能全球一致的面孔。

但說到禁忌方面,全球哪個國家標準最嚴格,其他國家也要依照這個最嚴格的標準來做。

例如反騷擾規範,目前最嚴格的是 #metoo 的發源地美國,所以在中國辦活動,微軟也要員工遵守一樣的反騷擾規章——而它隔壁的中國公司,可能是給女員工開 669 黃段子為樂的。

即便如此也會有些許爭議出現,例如一些人對另一些人所持的「普世價值」並不以為然。

例如,到了 LGBT 的紀念日,全微軟員工工牌掛繩一起變成彩虹色。

這就可能讓中國與美國都存在的保守派反感。

但這樣的政策總體上有助於微軟員工內部的團結,只要權衡之後在全球範圍都利大於弊,就還是可以做。

但是,微軟在上述跨文化溝通中的突出表現,離不開一個根本前提——它的產品過硬,且受到各國的歡迎和廣泛使用,也不怎麼可替代。

也有其它一些跨國公司,比如亞馬遜、領英、美國在線這些,就沒這麼幸運,來華總說是「水土不服」。

要他們上個中國特色的功能和宣傳活動,跟要了命似的,啥都得總部批准。

沒人想過為什麼會這樣嗎?

所以以前有很多的評論,認為外企來華希望是以合資公司什麼的形式,這樣決策靈活一點,也能在國內推動合規。

問題是,聯想正是 100% 這麼做的啊。

它在國外的政策,甚至可以靈活到國內不知情的程度啊。

聯想不僅是美國公司,還是日本公司……它在哪裡都是本地化最徹底的公司。

非得說他是中國公司,就搞笑了。

我國一直堅持不搞貿易保護主義,要擴大開放。

聯想是貫徹開放方針最徹底的企業之一,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它花了巨大的代價才保證在每一個市場都能開展中性的,不受外部形勢影響的業務。

結果呢?

「美帝良心想」的標籤,不撕也罷

很多聲音認為,聯想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夠真誠——在中國拚命宣傳自己是「民族企業」,打「愛國牌」,而它又不能滿足大家一般理解中對「民族企業」的定義和期許。

那麼,聯想乾脆就說自己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種「中國公司」,而是一個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跨國公司,可以嗎?它真的這麼做了,會怎樣?

首先,對一個理性、廉潔的政府部門來說,其採購不應夾雜個人情感因素,只需符合招投標公開制定的標準和技術規範即可。

在美國部分應對措施已走向危險的「非理性」的時候,堅持按規矩辦事就更重要。

聯想在採購方面不僅是大的供應商,也參與了此前一部分規則的制定,比如在是否預裝國產 Linux 系統方面,向決策者如實反映了廠商面臨的各種選擇及其可能後果[13]。

這讓人有理由相信,聯想強調自己的國際化身份,不會即刻影響到它在中國的大客戶銷售及政府採購業務。

其次,對消費者業務而言,聯想在中國強調「民族企業」的屬性,也是像全球其他市場一樣因地制宜的,可以理解的營銷手法。

如果「拍馬匹不成拍到了馬腿上」,當然市場部門需要檢討改進。

但如同上文所說,在國內意見本就不夠明晰,並未對聯想怎樣才能撕掉「賣國」標籤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只能是說多錯多。

聯想不可能靠國外全都抬價,國內降價,甚至海外業務「斷臂求生」來討好僅僅是中國一個市場的消費者,這是不理性的。

此時,過於聽從國內「民意」已經是弊大於利。

聯想選擇打一場「榮譽保衛戰」,以官微小編為代表「正面硬剛」,也不是意氣用事,而是完全理性的選擇。

畢竟「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怎樣才算是國人心目中的「民族企業」

說到底,中國民眾是怎樣看待一個對待國內外分支是真正的「一視同仁」,而不是中國就天生高於其它地方的「國產」跨國公司的呢?

如果要問「一個中國出生的人,該怎樣建立一家不被認為是中國公司的企業」,答案很可能是「基本不可能」。

他獲得外國籍,也會被中國人「認祖歸宗」;他聘請外籍 CEO 也是「華人之光」;他膽敢公開不承認自己跟中國有關係,就只能是「美帝良心」。

然而,對一個外國出身的品牌,中國人則完全反過來,打死都不想承認它是中國本土企業,哪怕是對已經 100% 中資的金拱門。

所以,形勢一有風吹草動,部分被「重點針對」的在華投資外企就膽戰心驚,也對中國積極開放營商環境構成了負面影響。

以前,總有人調侃若是賈伯斯等企業家生於中國,還有沒有機會實現今天的成就;也慨嘆國內對企業家的限制太多,內卷競爭太慘烈。

而這些企業家當中,偶然出現一個做大到可以國際化的例子,卻又得顧忌出身地的中國人怎麼看待,可以說是「中國賈伯斯」、「中國戴爾」們面對的又一個沉重的負擔。

按照「出身」「血統」來判斷一家公司的屬性,本質上是在中國鄉村和歷史上長期實施的所謂「差序格局」的一種自然延續,跟現今由資本主導的「血緣關係」的改變完全不兼容。

我想,我們如果有多討厭在小地方,在家鄉辦事都得「托親戚走後門」,有多討厭家裡因為是否有親戚關係而分出個親疏遠近,有多嚮往大城市的規矩、秩序和給陌生人的安全感,就應該以同樣的情感,反對單純因某公司「出身於中國」就擋住它走向世界的腳步,反對因它被風傳為「忘本」「不認窮親戚」就對它另眼相看。

【如果你喜歡EDA365的文章,記得關注和點讚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楊元慶:我希望世界和平

「希望世界和平,希望中美兩國貿易摩擦化解」,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2019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期間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聯想集團董事長和CEO楊元慶半開玩笑地說。對聯想的2019年來說,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