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聯發科無線通信事業部總經理李宗霖:未來會持續專注在P系列產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聯發科正式發布了P系列新一代晶片Helio(曦力)P23和P30。

聯發科無線通信事業部總經理李宗霖在接受介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上半年聯發科把精力用在了和客戶做溝通上,P23和P30是下半年一連串新品的開始,搭載這兩款晶片的手機或平板將於今年第四季度面世,其中P30初期只面向中國市場。

在此之前,搭載聯發科晶片的產品售價在799至999元之間,不過現在正在不斷提升到1000至1500元的價格區間。

李宗霖告訴介面新聞記者:「歷經上半年產品的重新調整,聯發科的品牌形象將會進入一個新階段,後續也將持續專注P系列的開發。

據了解,Helio(曦力)P23和P30均採用四核(A53大核心)+四核(A53小核心)的八核設計,功耗分別比各自對應的上一代產品降低15%和8%。

P23的GPU升級到了的700MHz的Mail-G71相比P20性能提升10%,P30為950MHz,性能提升25%。

這兩款晶片都是基於台積電16nm工藝製程打造,支持LPDDR3、LPDDR4X內存。

基帶方面,兩款SoC均支持LTE Cat.7/13,最大下載、上傳速度300Mbps、150Mbps,均支持雙卡雙VoLTE/ViLTE、Tas2.0智能天線技術等。

P23和P30同時均完整支持18:9全面屏,支持低功耗軟體圓角介面顯示。

聯發科內部判斷,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國內的手機均將採用全面屏設計。

在採訪時,李宗霖表示,兩年前開始做Helio(曦力)平台,內部團隊幾乎不太追求跑分,而是把重點更多放在提高效能的優化上。

去年2月聯發科發布Helio(曦力)P20,不過在此之後,聯發科將重心放在了較為高端的Helio(曦力)X系列上。

在採訪過程中,李宗霖多次提到要理解客戶的需求和他們未來的需求,但由於保密協議,他並沒有對外透露目前聯發科除魅族之外有合作關係的公司。

今年1月的聯發科財報中顯示,2016財年聯發科的總營收為2755.12億元新台幣(約合60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9.2%,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凈利潤為240.31億新台幣(約合52.8億人民幣),創下了4年來的新低。

在李宗霖看來,份額和利潤這兩件事並不是互斥的,對聯發科來說都想要,但關鍵是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客戶。

同時他認為聯發科的成功來源於客戶的成功,對這家台灣晶片廠商來說,「守本分」是他們看待市場健康循環的必備條件。

最近有消息稱:金立即將發布的新品手機將採用聯發科Helio(曦力)P系列晶片。

李宗霖也非常看好聯發科在今年第四季度的市場表現,同時他預測聯發科的毛利率將在四季度有所提升。

根據聯發科近期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為新台幣580.79億元(約合人民幣129.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9.9%;凈利潤為新台幣22.10億元(約合人民幣4.91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66.5%。

李宗霖分析指出,聯發科作為全球第二大移動晶片廠商,也是手機生態體系的一份子,在2017年越發感受到更為激烈市場競爭。

面對更多元化的競爭,聯發科目前並沒有進行產品線縮減,不過2017年秋季到2018年夏季的換機潮可能是聯發科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了。

以下是採訪實錄節選:

問:聯發科Helio(曦力)P系列的市場定位和產品訴求是什麼?

李宗霖:大概在兩年前聯發科技根據全球經濟版塊分布、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消費趨勢,提出超級中端市場(Super-Mid)這樣一個概念:大部分人口對手機價格的需求會往中間靠攏,聯發科Helio(曦力)P系列就是為適應超級中端市場而生的平台,從P10、P20到今天發布P23和P30,兩年下來我們覺得這個定位更加清晰,更加明確。

舉一個簡單的數據,近一年國內手機平均售價,以價格帶來說,自799到999的價格,慢慢拉升到1500-1900的價位。

當初選擇超級中端這樣一個品牌訴求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未來也會持續專注在P系列產品,P30和P23會是接下來一連串新產品的開始。

聯發科Helio(曦力)P系列最重要的三個訴求:功能、質量和品牌。

以功能來說,P系列不會一味追求跑分跟性能指標,反倒會在整個系統效能優化方面多花心思,注重性能跟功耗的優化。

超級中端市場的消費族群非常在意多媒體相關的相機、螢幕或者使用品質。

這兩年P系列確實做出了一些成果。

除國內的廠商外、三星也採用P系列推出面向國際市場的產品。

我們逐漸看到這兩年在P系列上的結果,最符合主流消費者的需求。

從第四季度起我們開始對產品定位和結構很有信心,大家知道今年手機換機潮不是很大,但我們對明年的換季潮有較高的期望。

對未來的規劃,則是如何協助我們的客戶準備好去迎接這個換季潮。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知道手游,特別是王者榮耀特別火。

王者榮耀是整個大趨勢下的一個縮影,手游對手機架構有相當高的技術要求。

我們很有信心在以P30、P23開始的一系列新產品放上新技術,明年客戶在新品體驗上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對趨勢是不是有很認真做好調研?在技術上是不是很紮實地將未來每一個消費者需要的技術提早開發出來?相信對這些終端消費脈絡上的調研,疊加客戶對我們的需求,促使聯發科技聚焦在P系列這個檔次與品牌上,進而將一些很好的技術放在P系列上。

這是跟我們的友商很不一樣的思維,各位可以期待,這個不一樣的理解思維,會在第四季度從市場上逐步反映出來。

問:如何權衡市場份額、利潤、毛利率?

李宗霖:市場份額跟利潤這兩件事,不是互斥的。

要同時達到這兩個目標,最重要的是聯發科技是不是真的理解客戶現在與未來的需求?我們是不是要花心思去發掘「客戶的客戶」在產品體驗上現在遇到什麼困難?未來整個技術脈絡、技術推廣往哪方面走?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如果把產品做好的話,份額這件事情其實就不用太擔心。

利潤其實也是一個很基本的工程問題。

我知道各位媒體很關心,現在競爭很激烈,所以我們利潤會受到一些影響。

其實利潤決定於競爭,競爭由產品基本面決定。

一個產品基本體質決定了你的競爭力,競爭力決定了你能從這個市場上拿回多少利潤或反饋。

其實聯發科技沒有擔心競爭這件事情。

我們在乎誰會更認真傾聽客戶的需求,誰會更認真把客戶產品做好。

做好這些基本工,最終是不需要擔心競爭這件事情。

回到利潤這個話題,為什麼說它是很基本的工程問題。

售價是由競爭決定,利潤則是由成本結構來決定的,成本結構基本又是很簡單的工程問題,追根究底聯發科技的工程部門是不是有將新產品的架構做好。

目前我們不太擔心這個事情,聯發科Helio(曦力)從P30、P23開始,剛才說一系列的產品結構,我們對產品質量、產品成本控制上非常有信心。

目前看來,在客戶端也得到相當不錯的反饋。

對聯發科技來說,只要守我們的本份,這個市場自然會回饋給我們該有的利潤,我們覺得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產業的循環。

經過過去半年多跟客戶的交流,也得到客戶非常多正面的意見與反饋,我們的利潤或成功其實來自客戶的成功,客戶產品的成功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剩下就交給這個市場的正常機制。

只要守本份把我們該做的事情做好,這個市場自然會回饋給我們該有的利潤。

我們對於後面新產品的毛利率還是相對有信心的。

以手機來講,因為P30、P23在第四季度為客戶大量生產,我們的銷量會逐步上來,毛利率從第四季度會有比較顯著的提升。

問:如何提升聯發科的品牌形象?

李宗霖:品牌形象建立在兩個基礎上,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發明的。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我們跟客戶不斷交流,聯發科技的客戶也時時提醒我們品牌力第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產品力,首先產品要做好,把剛剛說的工藝、技術扎紮實實做好,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如果沒有搞好,不要談什麼品牌。

各位為什麼覺得聯發科技過去在媒體上、市場上聲音比較小,原因就在於我們近半年、三個季度的時間非常關注跟客戶探討與合作,將品牌形象最基礎、最重要的產品做好,現在看起來我們有達成一定的成果。

從第四季度,今天會是一個開始,我們會提升品牌形象第二個很重要的元素:定義一個清楚的訴求。

對聯發科技來說,P系列的品牌形象訴求重點在「用戶體驗跟拍照技術」。

跑分很重要,但不會那麼強調跑分。

在P系列上我們更注重系統是否帶給消費者更好、更均衡的體驗,是否有更好的功耗表現。

聯發科技長時間在多媒體技術上的積累,是我們向來的優勢,所以我們在照相、攝像上以後會主打這類技術訴求,讓P系列品牌形象更清楚、更簡單。

問:聯發科在國內市場、新興市場及海外運營商市場的情況如何?

李宗霖:全球手機市場簡單來說分三大塊。

第一塊很重要是中國大陸市場,大陸市場過去幾年發展很快,各位都有在用手機,現在手機已經是第三支或者是第四支智能機,手機價格慢慢往上走,大家更注重質量這一點。

第二塊是新興市場,新興市場這一兩年變化也挺大,在這些新興市場常年的耕耘,我們覺得已經看到很好的成果。

第三塊則是海外運營商的市場,我們在這個市場做得也挺好的。

不太一樣的客戶群著重不同的市場,他們對產品的需求自然就不太一樣。

客戶會在相關的環節布局,國內網絡也會做一些對未來消費者需求的調研跟分析。

在未來,海外運營一定有團隊在當地,因為接地氣很重要。

聯發科技不論在全球運營商還是新興市場,都有對未來市場需求的各自理解。

另一方面我們會跟客戶做密切的交流,這些結論提供給我們一個比較清楚的方向。

今天新產品的主角是P30跟P23,它是比較著重在國內及新興市場這兩大塊。

總的來說,我們目前在客戶端方面的成果還不錯,最近有一個新的入門級產品叫MT6739,它比較低端一點,就是針對剛才說的第三塊:海外運營商市場。

問:未來手機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李宗霖:第一個趨勢還是拍照,跟單反比起來,手機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不是聯發科技單獨來做的東西,還需要攝像頭廠商,模塊廠商等在架構上不斷精進。

第二個大趨勢,我覺得以後手機會慢慢走向個人化,透過帶入人工智慧,手機會慢慢清楚主人的喜好,想到相對的服務跟應用。

具體的應用可能我們客戶、第三方目前還沒有那麼清晰,但是大家的看法都會往這個方向走。

AI 裡面有很多識別的功能,最重要是要先識別這支手機的主人,然後主人在使用手機時會有一些習慣,這支智慧型手機在慢慢清楚主人的使用習慣後,系統運行會有不一樣的應用延伸出來,我蠻期待未來技術上在這個領域發展的趨勢。

問:聯發科對人工智慧的看法?

李宗霖:AI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點。

我們客戶對於他們想要提供給終端客戶(消費者)的AI應用,有一些特別好的想法。

國內有很多人工智慧開發應用第三方夥伴,我們客戶跟業內這些第三方的夥伴會不斷地去探討,大家對趨勢與未來的一些看法。

我們是做晶片的廠商,晶片上怎麼樣投入更多AI相關的技術,讓我們的客戶跟第三方再基於聯發科這個晶片架構上開展更多AI的應用。

我會這樣講,原因是目前AI應用,大致都需要與後台和雲端結合起來。

人工智慧需要非常大量的運算,在雲端上跑那些運算會有幾個問題,第一個會吃掉很多消費者的流量,也因為很多資料往後台傳送,消費者對AI的安全性會有疑慮。

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會投入晶片這一端AI的技術,讓以前可能沒有辦法在手機端跑的一些AI相關演算法,透過聯發科全新的AI架構在手機端的晶片內實踐。

這一兩年下來整個大陸市場,品牌的集中度特別明顯。

聯發科技的看法,我們的客戶群可能會慢慢會向兩個族群靠攏,一個是國內品牌。

這些國內大的客戶在總體銷量會占有越來越大份額的趨勢。

另外一個客戶族群,可能規模比較小一點的客戶,全球手機整個市場非常非常大。

對中小型客戶來說,他們也逐漸找到了在市場裡自己的定位:就是前面提及嘚海外運營商和新興市場。

因為整個市場量體相當的龐大,對我們來說,思路還算清晰:國內品牌客戶有他們想要的一類產品跟支持的模式。

這些中小客戶在海外的運營商或新興市場,也有他們所需要的產品定位。

對聯發科來說,我們會認真把這兩種客戶族群都照顧好。

問:運營商與5G進展如何?

李宗霖:跟中國各大運營商交流的事情一直都很在很積極地在進行,對國內運營商5G導入節奏的把握,我們還是很有信心。

當運營商5G商業化時間點一到,聯發科的產品就立刻跟進。

聯發科技積極參與規範3GPPP的相關活動,在5G產品和規格開發上,我們的貢獻會明顯比過去3G、4G時期力度來得大,現在也都在積極進行中。

我們相信國內運營商在5G一旦開始商業化運轉的時候,聯發科對應的終端產品就在那個時間點問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聯發科退守中端 需要抱緊OV和魅族大腿

無法進攻,就保住自己的位置,這可能是聯發科當前最正確的決策,但它的境地越來越危險《財經》記者 梁辰/文 編輯/謝麗容半導體設計廠商聯發科技有限公司(TPE:2454,下稱聯發科)本周二宣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