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企業呈現兩大發展矛盾,趕超高通需從兩方面入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十幾年,中國的IC設計企業逐漸崛起,據說目前有名有姓的IC設計企業已經有500多家,所謂萬事開頭難,不管這些企業是因為什麼原因成立、發展、維持的,只要有了數量,就會逐漸的有質量。

中國需要有自己的企業,然後再追去有高質量的企業。

說起來,隨著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國的IC設計企業成長迅速,在整個行業已經有了一席之地,億元以上的企業已經有了很多家,2015年前十大廠商全部都超過了10億元級別。

2105年中國十大IC設計企業排名,可以看到排名第一的華為海思半導體已經是全球第6大IC設計企業,而全球第10的展訊也是中國企業,marvell如果能夠被紫光收購,和展訊加起來可能還會超過華為海思半導體(海思半導體依靠華為消費者BG正處在高速發展期)。

不過成績背後也有問題,看去年的數字,海思不過排名第六,與第一名的高通有四倍的差距,而海思的營業額,則相當於中興、展訊、華大、大唐、銳迪科五家之和,中國企業的規模整體較小的缺陷仍舊巨大。

發展速度快,整體力量薄弱,構成了大陸晶片企業的雙重特徵

對於奮進中的中國晶片企業來講,提出下面兩點意見:

1、尋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

正確的商業模式才是保證企業持續發展的根基。

中國一直尋求發展自己的晶片產業,但是之前的龍芯、眾志等產品,毫無意外都在商業上失敗了,技術落後並不是主要原因,商業模式選取錯誤,弱勢產品切入英特爾的強勢領域,才是一直發展不起來的原因,而海思發展射頻基帶,發展arm架構的移動處理器,既有自家消費者業務的訂單保證,保證了業務上的主動權,又僅需面對技術水平與自己差距不大的高通、MTK 的競爭,最終先行一步,進入第一陣容成為領先的廠商。

2、做大規模或成為利基市場的王者。

規模是保證競爭力的關鍵,尤其是對於矢志於做通用處理器市場的企業,只有做大了規模,才可以構建「規模優勢」,包括海思在內,中國企業的規模還是太小了,規模小的後果之一,就是無法實現價格優勢,同樣也無法在產品豐富程度上滿足客戶需要,海思有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華為終端的業績背書,其他企業則需要尋找其他的辦法來提振銷量,去年大唐旗下的聯芯將自己的處理器與小米合作,雖然利潤微薄,但是成功的實現千萬量級的出貨,一舉盤活了一個產品線,也鍛鍊了自己,這個模式與MTK放任大陸品牌將自家最高級的處理器拿來做低端機的套路一樣,既收回了成本,獲得了一定的利潤,又改善了供應鏈關系,為以後的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背書,像這種靈活的手段,是晶片企業發展的必須因素,對於處在追趕中的中國大陸晶片企業來講,非常值得學習。

當然了,晶片行業的集中化趨勢一直在持續,就像桌面處理器最終僅剩英特爾與AMD兩個壟斷巨頭一樣,所有的通用處理器行業最終也只會容下兩到三個廠商,當然了arm架構的移動處理器陣營可能獨特一些,蘋果。

三星、華為三大終端巨頭同時都有自己的高端處理器品牌,但是除他們之外的開發市場,或許就是高通與MTK的廝殺,marvell的不斷衰落、博通、德儀相繼退出,它們就是產業集中化的犧牲品。

中國的的企業規模小,整體技術薄弱,除了海思之外,其他企業似應該選擇去尋找利基市場,在巨頭所不能夠占據統治地位的細分市場,尋找自己的容身之地。

其實有些時候,這種小企業反而利潤率更高,生命力更頑強。

史官致力於為大家提供好看,有深度的業界評論,分析文章,您的關注與分享是最大的鼓勵。

史官原創,商業組織轉載、引用請聯繫本人,侵權可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台媒:台灣最該怕的不是紫光,是海思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字"↑可快速關注海思日前發布讓全世界驚嘆的高端處理器──麒麟950,展示十年磨一劍的技術威力; 規格、性能足與一線處理器大廠一比高下,靠的就是不斷砸重金拼研發、挖人才,累積出...

物聯網推動,國產晶片將迎來新突破

隨著物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半導體產業也隨之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趨勢。在物聯網行業到底有哪些具有支撐意義的技術值得我們關注,又有哪些新趨勢呢?近日,筆者採訪了Gartner全球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研究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