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照明/植物照明/雷射照明等技術應用2016年總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就目前LED照明所處環境而言,全行業在堅守中轉型,已是必由之路。
2016年,照明企業紛紛尋找各自的高毛利細分「藍海」市場及特殊應用領域,如植物照明、智能照明、車用LED、UV LED及IR LED等,走差異化路線,避免藍光LED的紅海競爭。
理念、技術更新與轉型突圍加速,行業開始從局部突圍走向整體突圍。
植物照明
因植物工廠融合了現代生物技術、智能裝備與信息技術等新科技,且實現了不用土、不用陽光也能種植,是可以同時綜合解決環保問題、糧食問題、能源資源問題、高齡化及貧富差距問題的基礎技術之一,所以,成為當前全球農業高科技研究的熱點以及照明企業看好的特殊應用領域。
從「智能LED植物工廠」成果亮相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到我國自主研發的植物工廠智能化控制系統、植物LED產品出口美國和新加坡等;
從植物生長燈到大型植物工廠;
從政府、科研院校主導到企業大力推進植物工廠產業化和積極探索商業模式;
從起步晚、經驗少,到我國取得智能LED植物工廠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從實驗室到應用於農業園區、家庭、超市、學校、都市社區、城市建築、廢棄廠房,再到沙漠、鹽鹼、戈壁、海底,並已可以為航天工程、月球和其他星球探索提供食物自給;
從系統掌握植物工廠結構的人才欠缺到組織多起農業照明培訓、日本植物工廠遊學;
從對植物照明無人問津到2016年我國擁有人工光植物工廠約100座;
從栽培葉菜、水果、花卉到大麻藥草、香料等高附加值作物;
從飛利浦、歐司朗、科銳等大企不斷推出植物照明LED到三安集團、廣明源、鴻利光電、中實創等布局植物工廠和相關產品……
2016年,可以說是植物照明發展大突破的一年。
目前植物工廠前期投入較大,並且在植物栽培和很多領域需要技術積累,對很多新進入者來說有較大的成本挑戰,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瓶頸」。
但它的市場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想進入,請乘早占位。
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領域的聲音,看似在2016年有所消寂,但各物聯網巨頭、照明企業之間的暗自較量從未停息:
飛利浦照明獨立IPO,明確未來智能互聯方向,繼而在媒體大會上發布多款產品和解決方案,並與小米組建新的合資公司,意在打通未來智能家庭的發展方向;
歐司朗出售傳統業務,合併智能照明和數字照明業務;
GE終止亞洲業務,並將更多精力放在發展智能照明業務上;
歐普照明上市之後,與華為共同開啟戰略性跨界合作,並在8月華為的2016全聯接大會上發布了雙方合作後的首批智能產品;
雷士照明更是與中科院雲計算中心正式簽約,推進智慧照明合作;
中興通信對外公布 「BluePillar」智慧路燈方案;
海爾推出旗下專業照明品牌海爾小管家
……
今年智能照明的關鍵詞是「跨界」、「物聯網+」。
智能照明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照明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與其他物聯網家具彼此通訊及影響。
因而構建「智能生態圈」是大勢所趨,只有通過跨界的交互合作,實現照明與硬體和物聯網的結合,才能實現真正人性化的智能照明。
而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真正人性化的智能照明,除了能夠用手機app來操作,更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必須是好的照明;2,必須順應人的作息等生理反應的照明;3,具有智能分析和以事件驅動功能,實時感應和分析主人的情緒、想法、習慣;4,必須是成系統的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的落地也並非想像中的那麼順利,如標準不統一、用戶需求把握不準確、價格昂貴等。
期待2017年解決難題,給智能照明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汽車照明
汽車照明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加上目前平均毛利率普遍在20%以上,甚至更高(前裝市場的毛利率據悉高達50%以上)。
廣闊的盈利空間和市場發展潛力使得LED廠商不遺餘力、積極投入這一領域。
日亞化2016營運策略提及,將重點關注汽車照明領域;
2016年伊始,飛利浦在『汽車照明2016策略發布會』上宣布將汽車照明業務更名為『飛利浦汽車生活』,重點布局此市場;
日本松下12月大手筆收購車燈大廠ZKW,進軍車燈市場;
晶電積極衝刺四元車用LED產品;
隆達今年展出IR Touch及車用LED模組,車用LED模組初期先鎖定大陸高鐵系統,目前已經開始測試認證中;
億光發表車用的三晶合一RGB LED;
剛掛牌的台系LED車燈廠麗清深耕車用照明,逾9成營收來自車燈;
前不久,佛山照明攜機動車燈產品,雪萊特攜汽車HID、LED大燈等明星車燈亮相上海法蘭克福汽配展……
除目前國內車用LED主要供應商鴻利光電、三安光電、新世紀光電等,汽車照明市場崛起也為LED廠商提供新的市場機會。
過去幾年,車用LED照明一直停留在尾燈、剎車燈及內飾照明、儀錶盤等應用,LED車頭大燈還更多地存在於話題、爭議當中;而如今,不少裝載甚至全系標配LED大燈的車型已實現量產上市。
這也意味著LED汽車照明市場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
但目前被車廠認可使用的LED廠商仍以日本日亞、德國歐司朗、飛利浦等國際大廠為主,其中,歐司朗一家獨大,它擁有最豐富的產品線並與世界頂級車廠合作,我國廠商尚無法與之抗衡。
台灣廠商正在從尾燈等應用站穩腳步,逐漸滲透,大陸廠商則正在努力從後裝切入市場。
隨著LED技術的不斷突破,成本的不斷下降,LED汽車照明市場潛力將得到迅速釋放。
雷射照明
日前,「深圳市中光工業技術研究院暨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正式揭牌將雷射照明的熱度推向高潮。
雷射照明被「藍光之父」中村修二多次提及,甚至曾經大膽作出預測,宣稱未來十年的LED照明將會被雷射照明所取代,雷射技術將成為未來顯示產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因此也被一部分看作是LED照明發展的一大勁敵。
雷射照明分可見光雷射照明,紅外雷射照明。
可見光雷射照明,按原理分為以下兩種:藍光激發螢光粉實現白光照明(如2014年寶馬某車型推出的雷射車大燈);紅綠藍雷射合成白色雷射或真彩色光照明 (如青島中科光譜的雷射照明燈)。
紅外雷射照明,則多應用於夜視、夜間攝像頭監控照明。
中村修二曾經將雷射照明與LED照明的優劣作出比較,他認為,雷射照明的發光面積更小,發光效率更高,感官上更容易聚焦且照射距離更遠,可以廣泛應用於汽車車頭燈及其他領域。
在汽車照明應用上,目前世界知名的汽車品牌如寶馬(BMW)和奧迪(Audi),都正在為把這項技術應用在新產品上而作出努力。
除了汽車領域之外,雷射顯示在投影機、數字院線、電視、舞檯燈、大屏拼接等多個領域,都將有更為廣闊的應用。
關於在未來10年雷射照明會否取代LED照明這類問題,坊間的討論意見不一。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某些領域確實可能會取代LED照明,比如車燈和顯示技術領域。
在普通照明領域,有人就對雷射照明在十年內取代LED照明表示存疑。
不過,任何一種創新技術的發展態勢都值得關注。
小間距LED
受益LED技術創新、成本下降、標杆案例效應,以及消費者對高畫質需求的日漸提高,小間距LED在今年迎來高景氣。
LED小間距具有無視覺縫隙、色彩一致性占優、壽命更長等特點,產業演進過程是先替代DLP拼接,然後滲透進高端商用和民用市場。
隨著2016年小間距LED顯示屏價格進一步下降,小間距LED的優勢愈發明顯,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張,未來將全面進入傳媒、廣告、影院等商業應用。
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小間距LED顯示屏的市場規模為15.5億元,市場滲透率21.7%,預計到2018年,小間距LED市場規模接近百億,未來3年保持高速增長。
近幾年,以利亞德、洲明科技、艾比森、奧拓電子、聯建光電、聚飛光電等為代表的LED顯示屏企業紛紛大力布局小間距領域,索尼、三星、三菱、NEC、科視、達科等國際大牌也在繼續加大小間距LED屏市場的拓展。
如洲明科技通過將小間距LED顯示技術與時下熱門的VR、AR、體感、互動觸摸等新興技術相結合,強化LED顯示屏的互動應用與用戶的參與體驗。
在龐大的產能競爭壓力下,LED業者傾向於移動到間距P1.5毫米以下的市場,用精密度更高的規格來避開價格競爭。
今年來,小間距技術在可靠性、顯示均勻性、晶片技術等方面也都有了較大的突破。
此外,一方面,小間距市場繼續爆髮式增長致使小間距LED封裝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隨著小間距LED間距逐漸縮小,每平米螢幕所需燈珠數量快速增加。
兩方面因素疊加,預計16-18年小間距LED燈珠需求將保持70%的複合增速。
在小間距LED顯示器的需求崛起下,上游LED晶片供給吃緊,使得部分LED晶片與封裝器件,出現了過去五年來的首度漲價。
UV LED
UV LED是照明廠商關注的下一個藍海市場。
UV LED產品規格可依波長分為UV-A、UV-B與UV-C三類。
在UV
LED市場應用中,UV-A占有最大市場份額,高達90%。
其最主要的應用市場為固化,涉及到美甲、牙齒、油墨印刷等領域。
除此之外,UV-A也導入商業照明,可以使白色衣物看起來更潔白。
至於UV-B和UV-C則主要應用於殺菌、消毒,醫學光照療法等,其中UV-B以醫療為主、UV-C則是殺菌消毒。
而在2016年,UV-C LED被認為潛力最大,其無論是在家電、水處理,還是空氣凈化等應用場域都有高度需求。
但目前UV-C LED晶片的外部量子效率仍低,不論在磊晶、晶片技術、封裝與市場接受程度等都面臨諸多挑戰,且價格昂貴,過去多是日本、歐美的研究機構在進行技術開發,不具規模經濟效益,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LED廠商開始重視UV-C LED,並投入研發資源,將有助加速UV-C
LED的市場發展。
縱觀全球市場,在UV LED領域一馬當先有日機裝、旭化成和德山等企業。
此外,包括韓國廠商首爾半導體與LGInnotek也在研發紫外LED。
日本信息通信研究機構(NICT)也已宣布,新開發的波長265nm的深紫外LED,實現了輸出功率高達90mW/cm2的連續發光,這一功率足以滿足實用化需求。
在國內LED企業中,以鴻利智匯、國星光電為代表的中游封裝公司都計劃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深紫外LED產品。
早在2014年,國星光電便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紫外LED器件,並於2015年初推出陶瓷基板3535、COB封裝的1215、深紫外6363無機封裝等系列的LED器件。
今年的8月3日,鴻利智匯亦在投資者關係互動平台上表示,深紫外LED產品也將會是該公司在LED行業布局的方向之一。
IR LED
IR LED(紅外LED)也是照明大廠轉型爭搶的「香餑餑」。
預估至2020年IR LED產值(不含傳感器)將達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11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24%。
紅外LED的技術應用已有發展一段時間,其波長大約落在700~1200nm。
目前,技術相對成熟。
如今,IR LED的應用領域已經從安防監控領域向手機、可穿戴等消費電子領域拓展,且漸趨多元,包括安防監控、虹膜辨識、VR應用的體感偵測,都有紅外線LED的商機存在。
標誌性事件有,8月2日,三星旗艦智慧型手機Galaxy Note7導入虹膜辨識採用一顆大功率IR LED,波長約810nm,用戶看著手機螢幕就可以快速解鎖手機;歐司朗是較早開發出應用於手機虹膜辨識的IR LED規格的廠家,而IR
LED在汽車頭燈中的夜視系統應用,歐司朗一直處在行業領先地位。
但現階段虹膜辨識技術和虛擬實境裝置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後續成長空間巨大,將影響紅外線LED市場需求數量。
作為新的利基市場,紅外LED不僅僅市場成長空間大,且現階段的毛利潤也很高。
但由於紅外線LED製造需要使用四元晶粒機台設備,目前產業競爭者較少,台LED廠以晶電、光鋐、億光為主,大陸市場以三安光電、鴻利智匯等為少數具備生產能力的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紅外雷射漸受市場重視,包括手持式裝置與車聯網也都導入。
然而,紅外LED應用成長的關鍵仍在終端系統業者的採用意願,及如何應用紅外線組件創造出全新的附加價值。
另外,紅外LED市場的快速發展還需要產業鏈各大廠家通力合作,加強封裝技術、光學設計能力,不斷提高紅外線感測模組的精準性,創造更多的新應用。
Micro LED
Micro LED技術的壽命、對比度、反應時間、能耗、可視角度、解析度等各種指標均強於LCD以及OLED,已經被許多廠商認為是下一代顯示技術。
業內諸多巨頭如蘋果、索尼等開始積極布局,蘋果專攻Micro LED的小尺寸應用,索尼則是著眼於Micro LED的大螢幕,都力圖參與到Micro LED的發展版圖之中,試圖將Micro LED商業化,不斷進行前沿性的探索。
目前Micro LED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多,部分廠商已計劃推出市場定位不同於LCD或者是OLED面板的Micro LED顯示應用,透過較低的PPI或相對較少的像素數量來加速實現量產。
台灣地區不少大廠也已投入技術研發,包括半導體新創公司錼創(PlayNitride)、台工研院、友達、群創、晶電等。
台灣工研院推動巨量微組裝產業推動聯盟的成立,並著力發展Micro
LED產業,顯示了台灣廠商對Micro LED發展的信心。
未來Micro LED應用開發的大致雛形,如智慧穿戴裝置、智慧型手機、虛擬實境裝置與顯示螢幕等。
但是真正要在商業上進行應用並普及,依然有很多困難和阻力:一是推動此項技術的廠商數量有限,難以形成強大推動力和產業轉化能力;二是核心技術如巨量轉移等依然有待突破;三是Micro LED無法做成柔性顯示,並且隨著OLED的進一步成熟,可能在成本和性能指標上喪失優勢。
但隨著技術難點的攻克和多產業聯盟的推動,Micro LED的量產及商業化只是時間的問題。
預計2017年將會見到Micro LED相關產品陸續問世。
在這一封裝市場中國即將逆襲?
近日,TrendForce LED 研究(LEDinside)發布了最新的「2017 中國 LED 晶片與封裝產業市場報告」,對比近幾年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國LED封測廠商在國內市場中的份額穩步攀...
木林森、LG電子、歐司朗、鴻利智匯、佛山照明等紛紛進軍LED汽車照明,425億車用照明領域將成「紅海」?
木林森據悉,中國最大LED封裝服務提供商木林森計劃通過木林森台灣分公司進入LED汽車照明市場領域。
從LED封裝企業布局動態看LED市場走勢
近日,研究機構最新報告出爐,在2015年中國市場LED封裝營收前十排名中,中國廠商占據三席,木林森股份、國星光電、鴻利光電上榜,分居第三、第七和第九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市場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