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負和煎熬之下 中國龍芯這一小步走得艱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 月 25 日消息,龍芯中科公司今日在京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了龍芯 3A3000/3B3000、龍芯 2K1000、龍芯 1H 等產品。

還和眾多合作廠商發布了龍芯筆記本電腦、龍芯伺服器等一系列產品。

此外龍芯還宣布了龍芯開源計劃、龍芯開發者計劃和龍芯產業基金計劃。

發布會上的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面向桌面/伺服器應用的龍芯 3 號處理器的最新升級產品龍芯 3A3000/3B3000,其中龍芯 3A3000/3B3000 處理器採用自主微結構設計,其中龍芯 3A3000 採用了中芯 28 納米 FDSOI 工藝製程,基於自主指令系統 LoongISA 打造的 GS464E 架構設計,是一枚 64 位的四核處理器,官方稱實測主頻達到 1.5GHz 以上,訪存接口滿足 DDR3-1600 規格,功耗僅為 30W,是目前國產 CPU 中單核 SPEC 實測性能最高的晶片之一。

3B3000 經過測試支持通過直連形成多路伺服器的晶片,用於伺服器的 CPU,支持多路互聯。

這裡說明一下,目前國內自主設計的 CPU 中,龍芯是唯一支持多路互聯的。

在現場我們還能看到龍芯自主研發,搭載龍芯 3 號處理器的筆記本,採用國產作業系統中標麒麟系統。

想趕超對手 先別輕視對手

國產 CPU 新產品發布無疑是值得關注的一件事,儘管這裡面除了道喜和支持,也包含很多質疑和詰問。

龍芯從 2001 年從中科院計算機所組建到現在,歷經 16 年,一路可謂艱難曲折,但所做出的成果總是難被外界滿意。

直到日前的龍芯 3A3000/3B3000 主要產品發布,輿論環境才逐漸有更多聲音去認同龍芯產品在發展上做的努力。

但顯然期待龍芯能在短時間內追趕英特爾這樣強大的對手是不太現實的,最新發布的 3A3000 據稱超越了英特爾 Atom 系列和 ARM 系列 CPU。

這是什麼水平呢?也就是平時開辦公軟體、上個網、出差處理文檔和郵件這樣,非常基本的作用。

也就是開發人員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做出了一個可用於上網本的 CPU,實在沒有什麼底氣說出「打敗英特爾」這樣的話來。

這並不是在潑冷水,龍芯的發展非常不容易,別人幾十年,我們十幾年中間還蹉跎了好些年,而且原本龍芯定下的第二階段目標就是「做出一款能用的 CPU」(第一階段是成功做出自己的 CPU),就原定目標來說,龍芯現在已經完成了。

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其實沒有什麼不好的,盲目的尋找彎道超車的捷徑,反而分分鐘會翻車。

龍芯總設計師胡偉武自己也承認,龍芯過去有段時間所設定的目標,顯然犯了過於激進的錯誤。

2001 年龍芯的研發開始時,團隊確定的技術路線是:從高性能通用處理器入手;兼容性設計;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這樣的路線在龍芯 2 號出來前一直都被嚴格地執行,但不知究竟是什麼原因,穩紮穩打的路線被擱置一旁。

大步快干,追趕上英特爾的技術指標,逐漸成了當時唯一的追求,當時為了博眼球製造話題,不少宣傳文章也喜歡把龍芯其他國際領先的晶片技術放在一起做對比,極大地誤導了旁觀者。

現在看起來,龍芯低調了幾年,似乎找回了自己的定位,對標低端、中端,回到產品路線,主動面向市場,其實也算是一個科研起家的幾百人團隊的進步了。

註定負重 生態構建談何容易

龍芯的背景比較特殊,再加上有「中國芯」這種級別的加持,自然而然地背負更多責任和目光。

當然賣產品不能光靠講故事,總歸還是要回到產品身上來。

龍芯現在的問題就是,產品還遠遠不行。

為什麼不行?技術不行、沒有生態、因而沒有市場,這不是光靠花幾年砸錢和國家政策扶持就能解決的事。

即便是技術指標上來了,後面也還有一大堆問題待解決。

英特爾之所以成為當時一家獨大的英特爾,除了自身 30 多年的技術和市場積累,還有一個重要的盟友——微軟,當硬體和軟體走在同一陣線上,無論是商業發展還是技術更新換代,都像一條足夠拉動自己前進的鎖鏈。

龍芯在國內沒有這樣的盟友(目前的產品技術暫時也吸引不到盟友),相比成熟強大的微軟,國產作業系統和國產晶片一樣,都是襁褓中艱難成長的嬰兒。

2006 年,漢芯造假事件被曝光。

作為 21 世紀之初中國第一科技造假案,漢芯事件使得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晶片,以致現在但凡搭上「國產」二字的晶片、作業系統,很容易成為網絡上一些評論人士的吐槽對象,甚至有的被釘在「騙取國家經費」的恥辱柱上。

同年,美國半導體設計公司 MIPS 通過媒體就專利等問題給龍芯施壓,稱龍芯的指令集 95% 與 MIPS 相似,屬於抄襲。

實際上,此時龍芯雖已經開發出自己的 EDA 研發設計平台,但為了能運行 Linux 系統,還必須兼容 MIPS 等指令集,這讓龍芯有口難辯。

2009 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日子同樣不好過的 MIPS 在專利授權上有所讓步,龍芯最終取得 MIPS 32 位與 MIPS 64 位的永久專利授權,才總算拿下了這個頭上的緊箍咒。

要注意的是,在國產 CPU 發展的過程中,國外競爭對手其實是一直扼殺和阻擾的姿態,不光是英特爾和微軟的技術封鎖,包括 flash 播放器,AMD 顯卡,以及 ST 的合作幾乎都全面受阻,就是不讓你做大。

內憂外患可謂嘗了個遍,煎熬是註定的。

在日後 CPU 研發水平提升並有希望兼容更多軟體體系,有整機廠商願意和龍芯合作,到那個時候,可能煎熬就過去了。

國內並不缺少這樣熬出了勝利的例子。

回歸產品 回到市場

其實仔細分析的話,MIPS 體系相比 X86 架構更適合超級計算機或是伺服器之類的專門用於「計算」而不是娛樂的「計算機」,所以龍芯只要以後能在相關領域有一個突破口就能夠實現良性發展,最有可能是先突破工控,軍方,大型機,企業級應用領域。

可惜在龍芯市場化的前五年里,疲於應付專利糾紛和抄襲風波的龍芯,沒能推出一款讓人叫好的電子產品,軟體生態的推進更是步履維艱。

另外,想要在消費市場上有所斬獲,就始終繞不開與軟體和整機電腦廠商的合作,而一直以來,龍芯都沒能找到真正的合作夥伴。

一家國內知名軟體公司的負責人曾對龍芯設計團隊直言,他們每年在 Windows 平台上投入超過 10 億美元用於軟體研發,而要將軟體移植到龍芯等平台上,會得不償失。

市場是殘酷的,市場只會看你的產品如何而不會關心它背後的故事。

僅靠國家安全、「中國晶片」理念,單打獨鬥的龍芯很容易深陷市場化泥淖之中難以自拔。

除了技術方面有待提升的原因以外,產品定位和市場人才的缺失也可能有一定影響。

龍芯前幾年的產品思維偏向「學院派」,但是晶片工業產業化,不是光靠科學家努力就能成的。

從零開始做產業鏈,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麼國內但凡有遠見的企業,都在通過各種手段走產業整合的模式,從別人手中收購也好,併購也好,商業合作也好,培植下游也好,都是為了讓圍繞核心產品的產業鏈早日成型。

完成這些舉措,需要商人的眼光、魄力,龍芯並未誕生於一個具備商業助力的環境中,自然走得也格外艱難。

道阻且長,好在這總歸是一條正途。

嘆其不易,知其中難易,才能更準確地看待這顆中國晶片掀起的各種風聲浪議。

在你的眼中,或許它值不得一句慶賀,但總擔得起一聲加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芯正式發布 龍芯欲叫板英特爾和ARM

北京時間4月25日,龍芯中科技術公司在北京正式發布了龍芯3A3000/3B3000、龍芯2K1000、龍芯1H等產品。此外,企業還與合作廠商共同發布了龍芯筆記本電腦、龍芯伺服器等產品,同時還公布...

巨頭入局 國產晶片機遇與挑戰並存

前段時間,高通與貴州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設計、開發並銷售供中國境內使用的先進伺服器晶片組技術;不久後,英特爾也宣布與清華大學、瀾起科技聯手研發融合可重構計算和英特爾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