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退了,張忠謀也要退了,兩位商界泰斗留下了怎樣的身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作者:秦朔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878篇原創首發文章

2018年3月,李嘉誠退休了。

如果從12歲工作算起,他已奮鬥了78年,超過中國人目前的平均預期壽命。

如果從22歲創立長江工業公司、生產塑膠花算起,他在創業者位置上也已68年。

李嘉誠生於1928年,今年90歲。

李嘉誠退休後仍將工作,一是出任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資深顧問,二是致力慈善,特別是在醫療健康和社會問題方面。

慈善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

在李嘉誠宣布退休半年前,全球最大晶片代工企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宣布,將於2018年6月退休。

他表示,退休後先要把自傳完成,然後會重拾橋牌興趣,也會多一些家族旅遊。

張忠謀生於1931年,今年87歲。

李嘉誠和張忠謀是20世紀最重要的華商代表之一。

如果要做一個對比,李嘉誠更具商人本色,商者無域,擇時進出;張忠謀更具企業家本色,專注半導體產業,聚焦生產性創新。

李嘉誠抓住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香港有望回歸而英資財團意興闌珊萌生退意的歷史性機會,開收購英資財團之先例,成為華商主導香港經濟的代表性人物。

張忠謀1987年創建台積電,首創晶片代工模式,一個人定義了一個產業,被稱為「半導體教父」,30年間讓台灣成為世界半導體產業中心,台積電的市值甚至超越過晶片巨人英特爾。

李嘉誠更像今天的范蠡,像中國的巴菲特;張忠謀則像中國的亨利·福特,即創新一個行業的生產方式的人。

有趣的是,當年張忠謀從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畢業,就是在福特汽車和一家半導體公司間做選擇。

由於半導體公司給他的待遇比福特高1美元,而福特不肯提高起薪,一氣之下,張忠謀去了專業並不那麼對口的半導體公司,從此結下一生之緣。

近年來,關於李嘉誠大舉套現內地的房地產業務「賣賣賣」、斥資數千億在英國等歐洲國家投資基礎設施等行業「買買買」,坊間頗多質疑,甚至喊出「別讓李嘉誠跑了」。

有統計稱,目前李嘉誠旗下近四成收入來自歐洲。

| 數據截至2017年09月20日

對「是否從內地撤資」的問題,李嘉誠多次否認,因為他海外投資的盈利均屬於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所有,再通過派息令股東受惠。

宣布退休時他又說:「這些錢永遠永遠是屬於公司的。

難道賣點什麼就是撤資?有些資產我們賣掉,也有些我們買回來,比如我們這兩年在香港又新建超過1000個房間的酒店,還有荃灣的商場,都是買來收租的。

說我撤資,其實除非我賣出股票,那才是撤資。

怎樣認識李嘉誠的投資?縱觀歷史,他的投資一直秉持三大原則。

李嘉誠的第一大投資原則,是商者無域。

他是商人,不是搞政治的或做道德說教的,他以賺取商業利潤為職業,而不受行業、地域所限。

對他來說,創造股東回報才是硬道理。

2013年,李嘉誠出售上海陸家嘴的「東方匯經」寫字樓,原因無他,只是因為租金回報約5%,大大落後於長江實業的15%的平均凈資產回報率。

李嘉誠這次在退休發布會上說,如果在1972年買入「長江」,今天的回報是1500倍,加上收到的股息,回報超過5000倍,世界上不會有很多公司能做到。

李嘉誠的第二大投資原則,是高度重視穩定的現金流。

他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始終握有回報穩定的業務。

比如「香港電燈」,政府保證13%的回報,所以1997年重組長江實業時,他讓長江基建持有「香港電燈」36%的股權,以擁有穩定現金流。

李嘉誠還注重保持低負債率,2013年聽到美聯儲可能在2015年春季提前加息,這將提高負債成本,於是他將屈臣氏股權賣給新加坡淡馬錫基金,以回籠現金在手。

他曾說自己有個習慣,「就是留意現金流,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有額外的資金去其他產業做生意」。

1979年收購和記黃埔和1985年買「香港電燈」,李嘉誠都在極短時間內調動巨額現金,任何一個競標對手都無法企及。

李嘉誠之所以穩中求進,也是因為早期創業時有教訓。

塑料花工廠成立時,為節省租金,找了個貨倉做工廠,因為暴雨,新購置的塑膠機器被泡壞,開業不到兩個月就要另外找廠房。

這使李嘉誠意識到,每做一事都需將種種環節考慮周全,給自己留出餘地。

他買第一艘遊艇時特別定製了兩個引擎,兩個發電機,以備不測,他說「如果兩個都壞掉,我船上還有一個有馬達的救生艇」。

李嘉誠未雨綢繆,2006年就提醒高管團隊要減少債務,準備應對危險,2007年5月次貸風波爆發前他幾次提醒投資者要謹慎。

他說:「燒水加溫,其沸騰程度是相應的,過熱的時候自然出現大問題。

李嘉誠的第三大投資原則,是擇時低買高賣。

李嘉誠1950年創業生產塑膠製品,1958年介入地產,1967年香港地價暴跌時購入大批土地。

1979年收購英資商行和記黃埔,1985年收購香港電能實業。

他抓住內地開放的機會,屈臣氏1989年進入內地,和記黃埔1993年入股深圳鹽田港,並大舉投資房地產。

2008年歐洲因金融危機資產陷入低估,李嘉誠出售內地項目轉投英國天然氣、電力等公用事業。

2013年後,在內地房地產價格高企背景下,持續套現,而投資於紐西蘭的垃圾處理公司、荷蘭的廢物能源公司、英國的金絲雀碼頭、加拿大的機場外泊車、愛爾蘭的電信公司、澳大利亞的天然氣供應公司、英國的鐵路和移動通信、葡萄牙的風力發電、德國的能源綜合管理公司。

李嘉誠推崇古代「商聖」范蠡貴出賤取的觀念,「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高點要像糞土一樣拋售,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

2017年,他連作為「看家之寶」的香港中環中心的75%的權益也以402億港元賣掉,用李澤鉅的話,「沒有不可賣的物業」。

只是價格問題。

除了上述三大原則,李嘉誠對於投資地點也有明確的標準。

他對英國《金融時報》說過:「在決定優先投資場所時,有幾個標準對我很重要:法製法規、能保證投資的政治穩定性、寬鬆的生意環境以及良好的稅收結構,這些都是重要特徵。

李嘉誠一生,最重要的商業智慧也許是「人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就容易做」這句話。

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要靠朋友。

如何結交朋友?要善待他人。

李嘉誠說過,世情才是大學問,凡事都留個餘地,因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很多人認為生意不好做,是因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沒有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先考慮對方的利益再考慮自己的利益,就容易達成交易。

與李嘉誠的商人本色所不同,張忠謀專注在半導體這一個行業,做到極致。

張忠謀1931年生於寧波,全家在戰亂年代四處遷徙,大部分童年在香港度過。

18歲時,張忠謀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是1000多名新生中唯一的中國人。

1950年,他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1954年獲機械系碩士學位,1955年在波士頓附近一家公司的半導體部門當工程師,1958年加入德州儀器,1964年獲史丹福大學電機系博士,並重回德州儀器。

1972年,張忠謀已經是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

張忠謀一生中最輝煌的篇章是1985年,54歲的他辭去美國的高薪職位,返回台灣出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1987年在新竹科學園區創建了全球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台積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當時的半導體產業普遍採取IDM(集成器件製造)模式,如英特爾、三星、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等,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自己品牌的集成電路。

張忠謀意識到,如果又做設計又做製造,無法跟大規模的半導體公司競爭,於是創新性地發明了代工模式(foundry),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把製造交給台積電,同時台積電不是普通代工,自己也開發新技術,保證製造水平一直領先。

張忠謀把握到了機會,許多半導體大公司的設計工程師陸續出走創業,但通常不會建一個製造工廠,這剛好和台積電的模式匹配。

台積電帶動了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的興起,引導產業走向設計、製造、封測的專業分工。

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曾總結了張忠謀的創新:「台積電不但創造了自己的產業(半導體製造代工業),也創造了客戶的產業(半導體設計產業)。

張忠謀身上有濃厚的工業家精神和工匠氣質,就是腳踏實地,一定要做第一,做世界級的公司。

台積電創立之初,他通過私人交情把英特爾剛上任的總裁格魯夫請到台灣,最初考察時格魯夫發現台積電產品有多達200個缺陷。

張忠謀堅持按照世界標準完善,一點一滴地改,最終獲得了英特爾的認證和訂單。

張忠謀素以強勢領導力著稱。

在紀錄片《張忠謀自傳》中,他這樣表達自己的意志:「我覺得在半導體產業,在科技產業要做得好是要靠創新,我過去就是挑戰自己,挑戰員工要創新,創新也就是我們頭一個,可是後來就有別人和我們競爭,他們模仿,這個時候我是絕對不客氣的。

」他說,移動裝置、高效能運算、汽車電子及物聯網將會是支撐台積電持續增長的四大市場。

李嘉誠和張忠謀,一個在商業造詣上爐火純青,一個在產業發展中一枝獨秀,但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恪守誠信,重視客戶,他們也都是終身學習者。

張忠謀說,「我是有紀律地、有計劃地終生學習,每一個人生階段都不一樣的。

開始從業的時候以職業為主軸,那個時候就看半導體的書。

三四十歲以前,除了主科半導體之外,我也看金融股票市場,《華爾街日報》是老早就訂了。

有了股票,當然要想開始看季報、年報,這些東西到後來當董事長創業了很有用。

50歲以後,專業的金融類已經看得相當多了,於是歷史傳記類的就慢慢看多起來。

李嘉誠不像張忠謀那樣遍讀名校,從小便中斷了正規教育,但他堅持自學,買書,和別人換舊書,養成「搶知識」、「不擇細流」的閱讀習慣。

李嘉誠睡覺前一定看書,晚飯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看,還跟著大聲說,為的是提高英文能力。

他在汕頭大學給學生演講時說:「這高增長的年代,要脫穎而出,必須不斷強化謙遜的學習態度。

當人工智慧讓機器也有觀察力和邏輯力時,心智、心像力是你擁有洞見,有先見之明潛力的關鍵。

李嘉誠和張忠謀也都是聚精會神的人。

張忠謀專注於半導體,和摩爾定律的提出者摩爾幾乎同時進入半導體行業,是教父級人物。

而李嘉誠凡是要事,都親力親為,無比投入。

李嘉誠初入地產業,手持秒表,盡職調查,從汽車站等熱鬧的地方步行到自己準備購買的目標,估算未來人流的情況。

1979年他計劃收購和記黃埔,因為交易完成前要保密,幾乎是獨自一人完成了整筆交易的調研、談判,其夫人都不知曉整個過程。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李嘉誠在演講中引用過王陽明的這句話,他說,良知是成就尊嚴和有存在意義的明燈。

李嘉誠和張忠謀,不愧為華商的兩盞明燈,有太多精神財富值得中國商業界體味借鑑。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圓代工帝國台積電是這樣煉成的

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本身晶圓代工這個行業也是台積電首創的。而張忠謀,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把一個台灣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到巔峰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晶圓代工龍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