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概念股的進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創
823
2017-06-05
151
劉創
蘋果發布了一份並不算「好看」的季度報之後,中國蘋果供應商們的股價走勢在5月份呈現出了分化。
一邊是下跌,供應商如高偉電子(01415.HK)、藍思科技(300433.SZ),德賽電池(000049.SZ)股價呈跌勢,最大跌幅分別達11.6%、15%、14.7%;一邊是漲勢,如歐菲光(002456.SZ)、立訊精密(002475),股價最大漲幅分別達10.5%、11%。
這樣的分化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蘋果供應商,它們的區別在於前者極大部分營收都來源於蘋果公司,而後者的營收來源更為分散或多元化。
在今年年初,曾坦言不碰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一反常態地增持了7200萬股蘋果公司股票,合計持有蘋果公司持有1.294億股,持股比例達2.5%,成為蘋果公司大股東。
在巴菲特看來,以iPhone為代表產品的蘋果公司,已經是一家消費品製造公司而非科技公司。
過去十年里,以蘋果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迅速普及,蘋果手機也逐漸成為了一款「街機」,而非新興科技產品。
然而,在巴菲特看到蘋果品牌的同時,每年為蘋果生產、製造2億多部手機的700多家供應商們,有的卻正在煎熬著。
對於不少供應商而言,蘋果是它們一半以上的收入來源,也正因如此,那些極大程度上依賴蘋果的供應商們,其業績、股價總是要看蘋果的「臉色」隨之波動。
這意味著風險。
與蘋果合作了多年的英國圖形晶片處理技術公司ImaginationTechnologies,今年4月宣布將被蘋果「撇開」,當日股價跌幅67%,至今仍處低位。
為了減小或擺脫這樣的風險,避免ImaginationTechnologies那樣的命運,一些對蘋果依賴程度較高的中國廠商,過去數年裡正在努力「進化」,不斷地降低對蘋果的依賴。
這樣的「進化論」也同樣適用於一些對蘋果依賴程度較小的廠商,只不過相比前者,它們擁有相對更大的選擇空間,以及更快的「進化」速度。
蘋果的「臉色」
5月3日,蘋果公司發布了二季度財報,雖然營收增長依舊,但在中國市場,卻帶來了壞消息。
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成為蘋果全球五大區域市場中唯一下跌的市場:大中華區營收為107.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4%。
這延續了去年同期的頹勢,去年同期大中華區營收下滑了12%。
在大中華區,二季度中,作為蘋果公司營收第一大來源、標誌性產品i-Phone,銷量同比下跌1%;iPad銷量則同比下滑13%。
業績發布後,蘋果的供應商高偉電子控股有限公司(01415.HK)股價開始下跌至今,從5月4日的2.41元跌至6月1日的2.18元。
這是一家主要製造銷售移動設備的相機模組的公司,從2009年開始給蘋果供應相機模組。
去年高偉電子有9成的收入都來自於一家客戶,這家客戶就是蘋果。
除了蘋果的投資者們,像高偉電子這樣的廠商同樣對蘋果的業績保持著密切的關注。
與其他手機廠商的區別在於,沒有哪家手機廠商可以像蘋果一樣僅依靠一個系列的產品而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最大的公司之一。
市場調查機構IDC數據顯示,去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名中,蘋果公司位居第二,僅次於三星,出貨量達2.15億部。
但不同的是蘋果在去年僅發布了iPhone7一款手機產品,而三星以及其他出貨量名列前茅的手機廠商擇均採取多系列機海戰術。
以三星為例,僅其官網就列出了至少6個系列手機產品。
這意味著蘋果手機的供應需求是巨大的。
在過去數年裡,並不乏因成為蘋果產品的供應商而壯大成長的案例。
以「代工之王」台灣鴻海精密集團(富士康為其子公司)為例,IDC分析師高鴻翔曾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蘋果公司大約有7成的iPhone都交由鴻海代工,而蘋果公司也給鴻海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營業收入。
這也讓那些依賴蘋果程度較高的廠商與蘋果成為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IDC分析師金迪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蘋果的業績表現對其供應商的業績與股價產生影響,是長期存在的一個現象。
以去年為例,蘋果第二季度財報表現不佳,營收同比下滑13%,凈利潤同比下滑22%,iPhone出貨量同比下跌16%。
財報公布後,嚴重依賴蘋果的高偉電子股價持續下跌近3周。
同時股價下跌的還有瑞聲科技控股有限公司(02018.HK),它同樣是蘋果的供應商,主要從事通信及消費電子市場的微型聲學器件製造與銷售,股價下跌同樣持續3周。
目前,由於遭到做空機構「攻擊」,瑞聲科技目前正處於停牌之中。
相比那些被蘋果公司拋棄的公司,高偉電子與瑞聲科技已經幸運許多。
在蘋果的產業鏈中,最為措手不及的當屬那些被蘋果公司「踢」出了供應商名單的企業,這或給供應商帶來了幾近致命的打擊。
ImaginationTechnologies是英國一家開發圖形晶片處理的技術公司,在過去幾年裡一直是蘋果的合作夥伴,蘋果公司向其購買相關專利技術並支付費用,蘋果公司是其最大的客戶。
今年4月3日,ImaginationTech-nologies公告稱蘋果公司在未來15個月至2年內將不再使用公司的專利,根據協議也將不再支付相關費用。
公告稱,蘋果公司正在開發獨立的圖形設計,以便控制自己的產品,降低未來對ImaginationTechnologies技術的依賴。
公告發布當天,股價從268便士(約23.5元人民幣)跌落至103便士(約9元人民幣),一日跌幅達60%,至今已經兩個月過去,股價仍未明顯回升。
供應商的進化
對於嚴重依賴蘋果的供應商而言,雖然蘋果產品的巨大訂單量帶來了收入,但同時風險並存。
IDC分析師金迪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據其所在的機構觀察,國內外的產業鏈的供應商們正在逐漸努力擺脫只依靠一家或者少量幾家品牌商的現狀,從元器件廠商到以組裝為主的代工廠,都在進行戰略調整,除了在原有業務增加合作夥伴,還考慮通過增加其他業務的方法進行拓展。
以生產銷售電子產品防護面板及蓋板為主營業務的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433.SZ下稱「藍思科技」),在蘋果的供應商中可謂是一家明星公司。
從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開始,藍思科技便是其玻璃防護屏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後來又為iPad產品供貨。
2014年藍思科技上市創業板之時,其當年的營業收入為144.97億元,而當年創業板營收排第一的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營收不過是其一半;並且藍思科技凈利潤11.8億,亦是當年創業板「利潤王」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倍。
藍思科技是一家典型的「背靠大樹好乘涼」的供應商,從2007年開始成為蘋果的供應商,且同時為三星供貨,它曾一度倚賴蘋果與三星為生。
從2012年至2014年,其來自蘋果與三星的合計銷售占比分別為87.65%、83.60%和74.15%,且蘋果的份額幾乎保持在50%左右。
藍思科技意識到了客戶集中的風險。
其在招股說明說中稱,如果未來蘋果、三星等主要客戶出現產品銷量下降、大幅減少或停止向公司下達訂單或降低視窗防護玻璃採購價格的情況,公司的經營業績將會受到嚴重的不利影響,不排除出現上市當年業績波動、下滑、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可能。
去年一季度,藍思科技曾所預料「營業利潤下滑50%以上」竟成現實。
去年在蘋果發布二季度報之後,正值營收大幅下降、iPhone銷量下跌之際。
當時蘋果公司的iPhone6S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而被認為作為補救之舉的iPhoneSE也並未挽回大局。
在蘋果業績公布不久後,藍思科技公布的去年一季度報同樣表現不佳,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分別出現36%與59%的下滑。
風險促使著藍思科技進行改變,避免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是藍思科技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做的一件事。
藍思科技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雖然目前蘋果仍是其第一大客戶,但近年來公司對國產品牌的出貨量保持較高增長,國產品牌占公司營收的比重穩步快速上升,華為、小米、OP-PO、vivo等廠商都是其客戶。
據藍思科技去年年報顯示,其來自第一、第二大客戶的收入分別占比37%、27%,與五年前相比,來自蘋果的收入下降了20%,第二大客戶則上升了6%。
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年期間營業收入也增加了36%。
這意味著,在營業收入增加的同時,更多的營業收入來源於其他客戶廠商,而非蘋果。
並且,藍思科技的業務結構也在「進化」。
2012年,其來自手機防護玻璃的收入占比為74%,而到去年,該比例下降到了64%,同時期來自「其他產品」的營收從8%上升至24%。
藍思科技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其他產品」主要涉及新材料、攝像頭與觸控模組、金屬加工等領域,可用於智能穿戴式設備、GPS導航儀、車載觸控等領域。
另一家蘋果的供應商歐菲光,主要為華為、OPPO、VIVO、小米與三星等手機廠商供應相機模組,但相比藍思科技客戶則要分散得多。
其去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為67%,但第一、第二大客戶各自僅占總比重有2成。
歐菲光證券事務代表周亮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歐菲光的客戶結構比較分散,在收購索尼電子華南有限公司之前以國內品牌客戶為主,並且會根據客戶情況適時調整,持續優化客戶結構。
儘管對蘋果依賴不大,歐菲光同樣在產品業務上不斷「進化」。
2010年上市之前,歐菲光主要生產紅外截止濾光片,當時正值智能受機更換功能手機的熱潮中,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以70%的速度猛增,歐菲光隨及開始投資建廠製造電容式觸摸屏,到2012年該業務已占總營收9成。
跟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浪潮,歐菲光並未止步,又繼續跨入攝像頭模組領域、指紋識別領域,從2013年開始發力,到2014年攝像頭模組已經成為歐菲光第三大營收來源。
上市後,歐菲光的股價幾乎每兩年就會經歷一次起落,而這樣的波動與歐菲光的新舊業務交替也幾乎一致。
在手機業產業鏈上不斷掘金的歐菲光,如今正把目光投向智能駕駛業務領域,希望通過主營的觸控螢幕和攝像頭成為整車廠商的零部件供應商。
與高偉電子和藍思科技不同的是,歐菲光所面對的國內手機廠商,競爭格局更類似於「群雄爭霸」的局面,彼此之間市場份額、品牌的差距相對更小,歐菲光也有了更多的多元選擇與「進化」空間。
而對蘋果這樣的客戶而言,供應商在享有巨大的訂單量的同時,若要逐漸擺脫過度依賴的命運,便成了「斷奶」的過程,總要伴隨著一些哭啼。
對於藍思科技仍舊一定程度依賴蘋果的企業而言,進化的道路仍舊漫長。
蘋果光環下的藍思科技
本報記者 楊清清 長沙報導儘管財報上的藍思科技正逐漸擺脫「獨食」蘋果的境況,但無論是從藍思科技的內部設置,還是從藍思人的言談舉止來看,蘋果公司無疑仍是一個特殊且舉足輕重的客戶。這與蘋果智能機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