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晶片業併購規模暴增 國產商參戰健全生態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5年,晶片市場併購大戲高潮迭起,掀起了晶片行業的歷史性併購浪潮。

繼3月份荷蘭晶片製造商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同意收購美國飛思卡爾公司、5月份美國微晶片科技公司宣布兼并麥瑞半導體公司、安華高科技公司購買羅德科姆公司、6月份美國晶片業巨頭英特爾公司又宣布收購另一家晶片製造商拓朗半導體公司、10月份美國硬碟廠商西部數據(Western Digital)宣布以約190億美元收購快閃記憶體晶片製造龍頭企業晟碟(SanDISk)之後,近日,晶片製造商FairChild Semiconductor International Inc正尋求潛在買家、模擬設備公司Analog DeVices和對手美信半導體正就併購事宜展開談判、SanDiskCorp則聘請了一家銀行探尋業務出售……晶片製造商的併購步伐簡直停不下來。

2015年,全球晶片行業的併購規模也創下了歷史紀錄。

據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統計數據顯示,晶片公司已宣布的併購交易規模已經超千億美元。

這一數據還未算上晟碟與西部數據、科林研發與科天合併的交易。

全球晶片巨頭頻頻抱團,整合產業鏈資源,無疑將激化市場競爭,加速行業優勝劣汰。

暗潮洶湧,「中國芯」要想在大浪中站穩腳跟,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要知道,更強性能的晶片已經不是市場需求的主流,強化晶片的通信和互聯能力才是未來晶片市場發展的關鍵。

晶片廠商併購高潮迭起

過去的幾十年中,晶片廠商們都在外圍觀望著科技行業里掀起的兼并浪潮,而如今,由於成本高漲以及客戶群萎縮,它們也難逃命運,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展開併購交易,抱團求生。

2015年3月,荷蘭半導體製造商NXP公司斥資約118億美元收購了知名半導體廠商飛思卡爾。

據了解,這兩家公司是聯網汽車的主要晶片供應商,而合併後的公司將成為汽車半導體解決方案以及通用微控制器的行業領導者。

2015年5月,晶片製造商安華高科技公司同意以現金加股權方式收購美國競爭對手博通公司,交易總價格約為370億美元,被稱作科技行業自九十年代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以來最大的收購案;2014年5月,安華高公司還同意以66億美元收購存儲晶片製造商LSI公司。

2015年6月,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公司宣布,以總價167億美元收購編程邏輯晶片的領頭廠商阿爾特拉(Altera)。

此次收購創造英特爾併購歷史上的最大金額記錄。

2015年10月,美國硬碟廠商西部數據宣布以約190億美元收購快閃記憶體晶片製造龍頭企業晟碟。

業內人士表示,晟碟手中握有大量快閃記憶體智慧財產權,合併後的西部數據和晟碟能夠實現產品線互補,包括硬碟、SSD、雲端資料中心儲存解決方案和Flash解決方案。

晶片巨頭之間的併購實例不勝枚舉,儼然已成為整個晶片行業的一種潮流。

據金融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統計數據顯示,晶片公司已宣布的併購交易規模已經超千億美元,遠超2014全年的晶片行業併購金額數據377億美元。

「中國芯」併購潮興起

晶片曾被形象地比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

對於在整個晶片市場競爭中一直處於下游的國產廠商來說,巨頭們的併購無疑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雖然國際晶片廠商在專利對話上一直處於強橫態勢,但國內科技廠商一直沒有放棄突破壁壘的動作,而這些動作主要以自強和收購為主。

2015年10月份,清華紫光宣布以每股92.5美元的價格認購西部數據公司新發行的40,814,802股普通股,投資總額約38億美元。

交易完成後,紫光股份(行情000938,買入)將持有西部數據公司已發行在外的約15%的普通股,成為西部數據公司第一大股東,並將擁有一個董事會席位。

自此,國內科技廠商終於緊緊抓住科技行業的關鍵脈搏之一,可以揚眉吐氣。

無獨有偶,中國模擬晶片製造商瀾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也在今年宣布,已向美國百利通半導體公司(Pericom Semiconductor)發出一項價值約4.30億美元的全現金收購邀約。

還有,華創投資也在2015年收購了美國豪威科技獲得CFIUS(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成為半導體領域裡,中國資本(港股00170)收購第一家美國公司的案例。

國產晶片的收購潮的興起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務院於2014年6月頒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設立大基金。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一年多來,目前已募集資本1387.2億元,基本完成了以晶片製造為主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初步布局,對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產晶片動作頻頻,越來越經常地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體現了國產晶片實力的上升。

國產科技廠商一方面憑藉長時間的積累來獲得專利上的領先(比如華為自主研發了自家晶片);另一方面則用金錢換專利,最快地完成在專利資源上的積累。

「中國芯」拓市需強化生態

自晶片技術與產業誕生之日起,便伴隨著企業間的併購與標準之爭。

經過多年的整合,全球主要晶片企業已從早期的上百家,減少到目前的十幾家。

這是一種商業趨勢,同時也是電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結果。

近幾年個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普及,一方面由晶片產品的價格低廉化促成,但更重要的是被用戶和開發者對簡單、高效的交互操作模式的需求推動。

這就使得在晶片這一基礎硬體背後,更需要龐大的軟體及製造業支撐。

相比較國外晶片業,我國的晶片產業從上游裝備製造,到下游系統軟體、電子產品等,各環節並不完善,產業鏈條薄弱,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一直處於劣勢。

中國晶片的突圍,目前可以依靠的不是晶片產品本身,而是晶片配套產業需求的帶動,沒有國產軟體、作業系統、通信技術標準、高端裝備製造、民生產品的發展,中國晶片產業很難度過最初的成長期。

因而,在2016年的發展浪潮中,國產商還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建立完善的生態系統。

另外,國產晶片此前一直處於被海外廠商打壓的狀態,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創新研發能力上的短板,而這一問題從目前來看,在2015年依舊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

儘管當前國產晶片取得不小的進步,但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

因此,國產晶片應加大對創新研發的投入,以自主創新為突破口,並將其轉換為現實的生產力,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國產晶片整體實力的提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