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鄭葉來:不碰數據≠不懂數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兩天,Facebook 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事件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因為獲得這些數據的劍橋分析公司,就是川普競選團隊的技術支持。

這樣一個事件,或許直接導致了川普的入主白宮,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實際上,不論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雲計算公司,都是數據密集型企業。

他們是否足夠的能力,足夠的意願,來保障用戶數據安全,在數據已經成為資產的今天,就顯得愈發重要。

「華為雲不碰數據,不代表華為雲不懂數據。

」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在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8的主題講演中特意重申,「華為『不碰數據』的核心有三句話,一是華為不將客戶的數據商業變現,二是華為不強迫客戶進行數據交換,三是華為提供強大的大數據處理平台和人工智慧平台,幫助客戶處理數據。

鄭葉來的這三句話一出,或許以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系公有雲提供商要睡不著覺了,因為這直達企業級客戶核心痛點。

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

華為云為何不碰數據?

華為雲有句話叫做「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

誰都知道,網際網路企業的模式是什麼應用都做,什麼都投資,形成各種系。

華為雲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核心是給合作夥伴看的,不會跟合作夥伴爭利;而不碰數據,是給用戶看的,因為網際網路公司的核心模式就是將客戶的數據商業變現。

我們知道,上網到任何一個網站,今天的技術都能探到你翻到了哪個頁面,在頁面上停留了多長時間,甚至滑鼠的軌跡是什麼,從而了解用戶的喜好。

在某旅行App,同樣的航班、酒店,老用戶會被蔫兒不出溜地漲價,這就形成了一種「看人下菜碟」,所謂「大數據殺熟」的效應,用數據積攢來的用戶粘性來剪羊毛,很不地道。

對於個人來說,多花兩塊錢也許吃一塹長一智;但對於企業來說,核心數據的泄露,不僅意味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下降,嚴重的還有可能吃上官司,進而倒閉關門。

因此,無論是華為還是SAP這樣的以面向大型企業客戶為主的雲計算提供商來說,不拿客戶的數據進行商業變現,是一種起碼的準則和道德底線——所謂羊毛出在牛身上,在企業級市場並不應成為一種常態。

提供強大數據治理平台

當然,數據都放在數據中心裡,雲服務商不拿客戶的數據做商業變現,不等於客戶不能好好利用自己手中的數據。

「我們是通過技術和服務來變現。

」鄭葉來透露說:「我們的整個智能數據平台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服務了超過一千家客戶,而且基本上是大企業。

如此看來,華為雲確實不是不懂數據。

據悉,華為智能數據底座已服務於1000+家金融,能源,電信等行業客戶,其中包括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太平洋保險、中石油、深交所、上交所等大型企業。

可以說,華為在自身的數據治理實踐和多年的企業服務中,具備了業界領先的海量數據治理能力。

在PB級10萬億記錄數據規模、多個查詢條件下,華為雲精準找到目標數據的操作時間可以達到秒級。

國際權威認證機構BSI為華為雲獲得PCI-DSS認證授牌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雲還通過了國際權威認證機構英國標準協會BSI評測認證,成為國內首家全平台、全節點、全服務通過PCI-DSS(Payment Card Industry Data Security Standard,支付卡產業數據安全標準)安全認證的雲服務商。

據了解,PCI-DSS是全球最嚴格且級別最高的金融數據安全標準,得到了全球卡組織和金融機構的廣泛支持和推廣。

由於操作性極強,還被金融業外的各大行業奉為通用安全標準。

華為雲獲得PCI-DSS認證,標誌著華為雲的安全性又一次獲得國際權威的認可,安全合規性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從「長沙宣言」到「青島計劃」

實際上,華為雲在過去一年中,還在技術認證和產品方案層面進行非常多的更新和創新,其中包括業界首家推出專屬雲DeC解決方案,為雲上企業客戶提供算力專屬、數據專屬和專屬服務;發布雲容器實例服務CCI,全球首推基於Kubernetes的無伺服器容器;發布微服務引擎CSE,國內首家將Service Mesh技術完美落地;全球首家推出編排和執行多個函數構建應用函數工作流服務FunctionGraph等等。

此外,華為雲還推出了EI(企業智能)、Atlas、FusionBridge等獨具特色的雲上服務。

如果說技術是雲計算廠商和核心;那麼生態就是雲廠商的軀幹和四肢。

解決了客戶數據層面的問題,華為雲在夥伴生態層面的兩個「不」也很關鍵。

華為EBG中國區行業雲拓展部部長鬍維琦解釋說,華為雲不做股權投資,意味著華為雲對生態夥伴一視同仁,同時也會恪守邊界,不碰合作夥伴的行業市場領地,讓合作夥伴放心、安心地與華為雲進行合作。

華為EBG中國區行業雲拓展部部長鬍維琦

「因為專業,才懂邊界;唯有邊界,才能共贏。

」鄭葉來道出了華為雲的生存法則。

事實上,華為雲正是由於「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才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收穫2000餘家合作夥伴。

在去年下半年,華為雲還陸續簽約了4家同舟共濟級合作夥伴中軟國際、豬八戒網、軟通動力和拓維信息,與華為雲在解決方案、應用開發、市場拓展等方面更加緊密地合作,共同打造繁榮雲生態。

在2018年,華為不僅發布了華為雲計劃的2.0,把合作夥伴分為諮詢合作夥伴和技術合作夥伴兩大類,包含六個子計劃;還在本次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上發布了「華為雲生態青島行動計劃」:首先,華為雲將持續聚焦打造平台能力,使能合作夥伴更好地在雲上構建應用;其次,打造華為雲嚴選市場,通過經銷商及直銷團隊,幫助夥伴獲得更多商機,獲取更大利潤;再次,建立華為雲賦能體系,鍛造夥伴訓練營並實施能力計劃,助力夥伴快速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華為雲生態青島行動計劃」的發布,華為雲還對十家基於華為雲構建強競爭力聯合解決方案的首批領先級夥伴進行了授牌。

「華為雲在2018年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切實藉助華為現有的銷售力量及夥伴體系,幫助技術合作夥伴將解決方案銷售出去,同時也為經銷商夥伴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方案資源,更好地服務客戶。

」華為雲中國業務部生態夥伴業務發展部部長陳亮解釋說。

很明顯,強化B夥伴銷售A夥伴聯合解決方案,已經成為華為EBG2018年的核心生態策略之一。

為此,華為增加了區域售前銷售中心,同時增加了孵化中心,從華為自身團隊以及合作夥伴兩個維度提供賦能以及技術支持。

在筆者看來,華為雲正在將技術和客戶需求雙輪驅動,以及「平台+生態」的發展理念發揚光大,必然成為未來雲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余文

《科技看門道》堅持深度報導,希望能通過資深媒體人對IT產業熱點新聞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創新模式——不僅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科技看門道》主筆在行業渠道媒體擁有超過15年的從業經歷,不僅對IT消費類和企業級軟體、硬體、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均有較深入的理解,同時見證了中國IT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生態圈包括分銷、零售、SI、ISV和CSV的進化歷程,見證了金融、能源、製造、醫療、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業的信息化之路。

《科技看門道》相信,IT產業在供給側的改革——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將會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