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二次創業的推進器丨一起讀《華為基本法》第3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一期我們講了幾個故事,包括企業文化、管理團隊發展、價值分配(工資分配)、流程規範幾個方面。
我們本期一起來讀:華
為的兩次創業不同在哪?
以下為文字版:
【亂:二次創業前夜】
放在當時的場景下,就是公司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業務發展更好了,但是公司感覺特別亂,每個人都覺得公司應該是這樣的或者那樣的,但公司偏偏又不是這樣的又不是那樣的,這種亂不光是體現在具體的事件上,更嚴重的是這種混亂在大家的腦海里,大家沒有一個發展企業的一致性思路。
原來,企業小的時候,一致性的思路在老闆的腦海里,有什麼事情,去請示一下老闆,問老闆說這事情該怎麼辦,老闆說:這麼這麼幹,這就好了。
現在,公司發展大了,老闆的時間精力照顧不過來了,那麼很多事情要各層級的管理者自己拿主意了,這時,大家的看法、觀念、思路都不一致,都是亂的,那就特別要命了。
大家都用自己覺得正確的做法來做,最後矛盾就會慢慢積累起來,常見的是大家一頓亂吵,也吵不出個結果。
等問題逐步上升到老闆這裡之後,大家都覺得老闆會有一個明確的判定,說這種做法是對的,那種做法是錯的,可是情況往往不是這樣,很多的問題是老闆也沒想好的,事實上等我們讀完《華為基本法》,我們會相信,裡面涉及的很多問題,大量企業的老闆都是沒有全都想好的。
這種亂可以理解為是企業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正常階段,就是企業完成第一次創業之後,經營管理的工作範圍開始突破老闆的掌控極限了,那麼發展帶來的混亂就註定要出現了。
記得聯想也說過同樣的話,大概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聯想,說是「驚人的混亂,驚人的效益」。
因為企業發展這麼快,你不可能先準備好一大套的管理機制,等企業到這個階段立刻套上。
常態是業務發展了,管理跟不上了,這時候管理上的混亂,開始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了。
華為也就是因為這些原因開始限制公司進一步發展了,決定要擬定《華為基本法》。
【任正非的解釋 → 經驗與優秀管理理念】
1998年3月28日,當《華為基本法》正式發布之後,任正非專門作了一個講話,就是講《華為基本法》的,這個講話的題目叫做《要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更加系統準確地描述了,為什麼要制定《華為基本法》,我們讀一段講話的原話:
「當我們第二次創業,走向規模化經營的時候,面對的是國際強手,他們又有許多十分寶貴的經營思想與理論,可以供我們參考。
」——你看我們現在學習華為,華為當時提出來學習國際強手。
不過現在的華為就是國際強手,並且是從中國走出去的國際強手。
「如何將我們十年的寶貴而痛苦的積累與探索,在吸收業界最佳的思想與方法後,再提升一步,成為指導我們前進的理論,以避免陷入經驗主義,這是我們制定"公司基本法"的基本立場。
」——可見基本法的基礎是「十年的寶貴而痛苦的積累與探索」,也就是吸收了華為之前的成功經驗的,同時又講要「要避免陷入經驗主義」。
這是這個文件到現在還值得我們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
你看,一方面是成功經驗,這個我們喜歡。
但是又有人講,說成功並不能帶來下一個成功,為什麼呢?
因為成功是過去,下一個成功是未來,用過去保障未來,這是保障不了的,過去的成功是過去式,時代在發展,我們現在要把握的未來和過去不一樣了,因此之前的經驗可能會讓我們陷入經驗主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有人說,成功是一個陷阱。
那怎麼辦呢?我們拋棄以前的經驗嗎,完全絕對地看,也不合適,我們當然要總結以前成功的經驗,只是這還不夠。
《華為基本法》一方面總結了華為為什麼會取得成功的經驗,但這不是全部,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吸收了「業界最佳的思想和方法」,其實也就是深入學習、吸收了西方管理科學,儘量減少「摸著石頭過河」。
記得曾經有位英國的教授就說過「華為不過是走在西方公司走過的路上」,還有人講「與其學習華為,不如不學華為」,什麼意思呢,就是華為並不是在管理科學領域做了創新,華為的創新集中在技術領域,華為在管理領域是做了全面、系統的學習,是努力地運用了西方管理科學,在我們還總是對管理的科學性將信將疑的時候,華為走過來了,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榜樣。
而這恰恰就是《華為基本法》值得學習的最重要原因,因為裡面既融合了華為本土的成功經驗,又融合了當代優秀的西方管理理念與思想。
正是這樣,《華為基本法》成功地推動了華為二次創業,也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任正非的解釋 → 系統思考&心理契約】
我們再看緊接著上面的原文的幾句話:「幾千員工與各界朋友二年來作了許多努力,在人大專家的幫助下,《華為公司基本法》八易其稿,最終在1998年3月23日獲得通過,並開始實行。
當然它還會在實行中不斷地優化,以引導華為正確地發展。
」
你看,花了這麼大代價做了一個文件,兩年多時間,那當然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的,總共103條內容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其實這就是任正非作為一個企業家對企業發展進行的系統化思考,形成了華為公司的頂層設計,從此之後華為的發展就路徑清晰,並且之後的二十年沒有重大的失誤!
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華為基本法》就是這個「預」的結晶,僅僅從文本質量本身來看,很少能找到出自企業的,比這個水平更高的管理文本了,就算是從華為出來的文件,到現在也沒有超越這個水平的文本了。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寫這麼久呢?哪怕說文件很長,也不就一萬六千四百字嗎?就以2年計算,攤到一天上,也就是每天寫二十來個字的進度,有這麼難寫的嗎,是這些寫的人水平不夠高嗎?
你看,任正非講了有幾千員工都參與了這個過程,不是老闆和幾個高人關在一個房間裡寫的,這種老闆帶幾個人精心編寫的文件往往容易讓其他人聽不懂。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老闆的高度往往比較高,每天接觸新思想,從未來的角度看問題,這樣老闆視角越來越越高,而下面與老闆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下面的人看來,老闆就像是空中翱翔的鳥,他們往往搞不清楚老闆在想什麼,聽老闆講話就覺得是「鳥語」,聽不太懂了!
而老闆漸漸發現下面的人悟性越來越差,「笨得像頭豬一樣」,鳥越飛越高,而豬始終在地上。
最終大家相互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了,導致溝通障礙,大家對企業的戰略方向、發展路徑、價值觀等關鍵內容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華為就是意識到這個問題,決定要用《華為基本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更了不起的就是,任正非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華為基本法》,也就是說讓這個文件的形成過程變成一個開放的過程,一個大家參與的過程,這樣整個管理團隊,在《華為基本法》起草的過程中,便獲得了一個這樣的機會。
大家一起來系統研究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那麼當這個文件通過的時候,就不僅僅是一個文本了,而會成為華為內部的一個「心理契約」,就是大家開始對未來發展有了一致性的認同了,就覺得我們仔細思考過,這個事情就該這麼幹,那麼在企業內部就鍛造出一個「思想共同體」了,不再有「鳥和豬」的問題了!
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說用了兩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是非常快的了。
【任正非的解釋 → 二次創業】
在剛才這個講話裡面,任正非還明確定義了第一次創業和第二次創業的區別,這和我們大多數企業的實際情況是一樣的,我們讀一讀這個內容:
「華為第一次創業的特點,是靠企業家行為,為了抓住機會,不顧手中資源,奮力牽引,憑著第一、第二代創業者的艱苦奮鬥、遠見卓識、超人的膽略,使公司從小發展到初具規模。
」
你看,第一次創業的關鍵是企業家、機會、奮鬥、膽略,我們繼續看第二次創業。
「第二次創業的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要用十年時間使各項工作與國際接軌。
它的特點是要淡化企業家的個人色彩,強化職業化管理。
把人格魅力、牽引精神、個人推動力變成一種氛圍,(這幾個因素是一次創業的推動力)使它形成一個場,以推動和導向企業的正確發展(變成的這個氛圍、場,就是一次創業的推動力轉換為二次創業的推動力)。
氛圍也是一種寶貴的管理資源,只有氛圍才會普及到大多數人,才會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價值觀與駕馭能力的管理者隊伍。
才能在大規模的範圍內,共同推動企業進步,而不是相互抵銷。
這個導向性的氛圍就是共同制定並認同的《華為公司基本法》。
」
你看,任正非對《華為基本法》所寄予的期望是非常高的,要直接為華為公司二次創業成功注入力量。
任正非曾經講「一個沒有英雄的公司是一個最好的公司。
過去是靠英雄打下這份基業,現在是靠流程、靠平台,不再是靠一個能人」。
《華為基本法》就承擔著實現這個目標的使命。
如果您也想知道,如何從第一次創業邁向第二次創業,如何逐漸淡化企業家的個人色彩,如何逐漸強化職業化管理,如何在公司內部建設一種推動企業發展的寶貴氛圍,那麼讀一讀《華為基本法》,看看華為當時是怎麼想的!
段傳敏訪談:華為三十年中藏著怎樣的商業秘笈?
相比國內現在的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國內的民營企業,華為公司的國際化程度最高,包括管理理念的國際化、管理架構的國際化,是真正的世界500強的、有競爭力的公司。在此過程中沉澱下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