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傳敏訪談:華為三十年中藏著怎樣的商業秘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比國內現在的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國內的民營企業,華為公司的國際化程度最高,包括管理理念的國際化、管理架構的國際化,是真正的世界500強的、有競爭力的公司。

在此過程中沉澱下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的模式,是華為最值錢的。

段傳敏-戰略營銷觀察家

亞丹生態家居獨家冠名 「CEO說第二季」之《段傳敏訪談》第二期

華為是中國企業界一座無比巍峨的豐碑。

它的科技創新在中國企業界一騎絕塵;它的國際化程度已領先於國內諸多企業;它非常神秘但它領導人的思想卻深刻影響中國商界……

有一位觀察者一直在追蹤華為的成長.十年前,他的《華為真相》一書引發洛陽紙貴。

近期他的《華為三十年》更高居商業管理暢銷書前列。

他就是財經作家、21世紀經濟報導前知名記者,現CEO書院創始人程東升。

他是我的河南同鄉、曾經的媒體同行、現在的「同道」——創辦了CEO書院,致力於為商業界CEO們打造一個知識分享與社群學習的平台。

這顯然與《CEO說》的初衷有著高度的重合。

繼亞丹生態定製「段傳敏訪談」第一期走進亞丹生態定製之後,8月7日晚上,亞丹生態定製「段傳敏訪談」與程東升先生相約在廣州美麗的唐寧書店,一起探索華為經營的神秘世界。

以下是亞丹生態家居獨家冠名、《CEO說》第二季第二期《段傳敏訪談》的內容(根據錄音整理,略有編輯)。

「專注,讓華為成為華為」

《段傳敏訪談》:

你的《華為三十年》正在大賣,該書完整記錄了華為從「土狼」到「獅子」的生死蛻變。

在你看來,華為在30年裡面做得最好的三個方面是什麼?

程東升:

一般說,企業「最好的」就是最難說的。

我認為華為最令人讚賞的三個方面應該是:一是企業文化的建設,二是對技術的痴迷——但它又不是絕對的痴迷,而是一種技術的領先,三是專注——如果說它做了別的產業,也許它同樣能做得很大,但是這個公司就不是華為了,就變成了別的公司。

之所以成為華為就是因為它很專注地做一件事情,而且用適度先進的技術做,用一個比較獨特的文化引領,讓大家聚合在一起。

當然全員持股制度,也是華為一個重要的內在驅動力。

在當初,全員持股是一個非常時期之內迫不得已的做法,當時還沒有全員持股的概念,沒有像現在完善的募集資金的渠道,所以他當時只能向員工借錢,逐步演變到今天變成了全員持股。

但現在看來,任正非的做法非常正確。

《段傳敏訪談》:

你認為華為在技術上採取的「領先半步」戰略,即華為不追求技術的絕對前沿,只要比對手先進半步就行了。

華為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技術領先的公司,它在5G時代的技術布局也只是領先半步嗎?還是它在全球領域已經占了相當的高度了?

程東升:

一個企業在不同時期,對應著不同的戰略。

比如說,華為在10年前比較小,技術投入不可能太大。

但是現在,它的規模比較大,成長為了全球第二大,所以它有足夠的資本做戰略性研發。

研發分為幾種:一種是做實用技術,比如手機的功能比昨天好了多少;一種是戰略性研發,即五年、十年之後,企業要幹什麼。

華為現在已經成立了二十一世紀工作室,這是它對十年之後未來世界的構建。

但這和它現在所講的技術理念並不矛盾,一個是戰略性的,未來性的,一個是它真正需求的。

很多的投入也許是在打水漂,很多小公司根本承擔不起大量的研發費用。

《段傳敏訪談》:

《華為基本法》為國內廣大企業所熟知,並引起諸多效仿。

在你看來,《華為基本法》在華為發展歷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程東升:

我覺得它起到了凝聚人心、定心丸的作用。

《華為基本法》1994年正式發布的,規定10年要做一次更新,10年之內不允許動——就像《憲法》一樣不能再動。

比如當時規定,華為只能在信息產業裡面發展,不能進入其他產業,直至今天華為也沒有涉足其他產業,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共識。

今天很多公司處於今天做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的狀態,布局了非常多的產業,就是因為其沒有一個大綱,所以發展是一個投機性的,漂移的,沒有定態。

我覺得《華為基本法》最大的作用就是讓大家摒棄亂七八糟的想法,專心致志做企業應該做的事情,不會出現很多投機行為。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產業的變革,華為自己也會變,所以《華為基本法》只限定了10年。

30年前華為只是生產交換機,生產我們看不到的設備:手機裡面的設備、天線下面的設備等,這些是華為生產的,所以它不需要打廣告,它只需要賣給移動、電信這些公司。

10年前華為進軍智慧型手機行業,我覺得它適當突破了《華為基本法》,因為這更接近我們的消費者,從過去華為專注的B2B客戶市場擴張到與消費者最近的移動終端B2C市場。

10年前,我就預測到華為一定要走到ToC的市場,並且會經營終端店。

現在看事實果然如此。

現在華為的終端店、手機體驗店全國已有幾千家,未來的華為可能成為相關產業多元化布局的公司,但是它的布局不會是跳躍性的,一定是就相關的產業進行布局。

從市場國際化到文化國際化

《段傳敏訪談》:

《華為基本法》在1994年左右推出,但那時候的華為也是一個小企業,相當於很多中小企業的人情管理模式,為什麼有一個綱領能夠被真正堅持?是因為任正非的「理工男」的思維嗎?

程東升:

我覺得他能堅持下去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因為華為獨特的文化;其二是因為他花費了幾千萬美金——最終這一數字達到了40億人民幣——的代價,聘請IBM幫他做管理諮詢。

我覺得華為公司最牛的地方,不是它的市場占有率多高,而在於它很早的時候就花大價錢引進了真正的跨國公司管理架構。

相比國內現在的中石化、中石油以及國內的民營企業,華為公司的國際化程度最高,包括管理理念的國際化、管理架構的國際化,是真正的世界500強的、有競爭力的公司。

在此過程中沉澱下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的模式,是華為最值錢的,也是對具有市場衝擊力的。

現在很多公司說:「我們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

」但它們無非是把產品賣到幾個國家,有一些經銷商或收購了一家生產型企業而已,這樣的公司並不是真正的國際化司。

國際化一定是一個立體的國際化,即管理的國際化、人才的國際化、文化的國際化、核心內在理念的國際化,最終才是市場國際化。

市場的國際化只是一個很小的終端表現。

因此,我不認為聯想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儘管聯想自稱為國際化的公司,而且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自認為其國際化很牛,但是它的管理、人才沒有國際化,技術研發也沒有國際化。

它只是把產品賣到一些地方去而已,只是部分產品占有了一部分的國際市場而已。

《段傳敏訪談》:

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參差不齊,之前都是國字頭企業,後面有一些B2B的企業,但很多所謂的國際化企業基本上是為了國內市場。

無論是海信在世界盃做廣告,還是海爾在哈佛講課,它們都是為了國內市場。

很多中國企業都視國際化為畏途,包括五六年前,美的都認為中國不需要國際化,為什麼華為能夠出現你所說的,在管理、人才、渠道方面的國際化?是因為它的B2B行業的屬性,還是因為它的IBM奠定的所謂管理基礎?

程東升:

任正非和華為不是神,所以它走的任何一步並不是預先想得到的。

華為當年的國際化是被迫的,因為它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了80%,再往上走就是天花板了,尤其是在3G時代,他們需要留一些空間給同行,所以在國內市場做不下去時,就必須往外走。

不過在此之前,任正非已經預測到國內的市場飽和。

全世界的市場和運營商有限,國內市場被占據相當一部分後,向外走是必然的選擇。

同樣,沒有國內市場,只做國際市場的風險非常大,投入非常多。

只有國內市場源源不斷的收益才能支撐它的國際化,這是華為國際化成功的保證。

現在,很多中國公司要做國際化,如果如果沒有國內市場作為依託、沒有現金流的來源,單獨開拓一個新的市場,甚至隨著「一帶一路」上發展,這種思路是很危險的。

這些很多公司將來就會「死掉」,因為後繼乏力,沒有現金流、經驗、人才儲備,國際化的確充滿了風險。

同時,我覺得IBM為華為的管理諮詢、管理架構的再造對華為的國際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人才、理念同時得到了解決。

例如,華為公司目前的技術研發人員有1/3是外國人,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美國的紐約等全球幾十個地方都有研發中心,而且當地的研發實驗室以本地的外國人為主,所以它的技術研發是充分國際化的架構。

另外,理念很重要。

華為公司里有一個地方非常特殊,就是禱告室,我們稱之為「禮拜」。

在國外,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旦從事信仰方面的事情,再重要的工作也會暫時放下,華為的這個地方就允許員工隨時去做這樣的事情。

這就是理念的高度國際化。

有了一個核心理念之後,還要有文化的國際化,外國人原本的信仰和生活習慣如果到公司後全部改變了,自然是干不下去的。

國際化並不是說我們中國文化要統一、主導外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並不是說華為是中國的企業,所以我們中國人很牛,到哪裡都一樣。

也不能一味以「我們是民族企業」自詡,10年前是民族企業,10年之後同樣是民族企業。

什麼是民族企業?中國人擁有的企業就是民族企業,但華為應該是全球的,一定是中國人創建的全球性的跨國公司,以後的CEO、管理層可能都是外國人,就像美國以後可能會有一個華裔美人做總統一樣的概念。

我認為華為的資本國際化,在十年之內就會實現。

現在的華為沒有外資,但是,華為10年之內一定有大量的外資進入,並且會在全球各地上市。

其次,它一定不是整體上市。

因為它的盤子非常大,業務要分開,加之華為總公司的股權架構非常複雜,所以整體上市非常困難,要解決很多遺留問題,必須實現分開上市。

比如華為的終端業務、手機業務,到美國單獨上市就比較容易。

上市並不只是為了錢、融資,更主要是為了解決管理規範性問題,如果不通過資本市場的規範性,還是沒辦法做到長期的規範化。

《段傳敏訪談》:

華為現在的經營體系過於內斂和神秘,是它被很多已開發國家抵制或者猜疑的原因嗎?

程東升:

從小的來看,這是華為自身的問題;從大的來看,這是整個中國的問題。

因為中國市場本身沒有充分市場化,這是政府的一些保守和政策相互「打仗」導致的。

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承認,華為公司作為中國人創立的公司,自然會受到西方世界的懷疑。

但如果華為實現了資本的國際化,比如高盛成為它的重要股東,或美國人中有1000萬人成為它的股民,那麼可能華為未來就不再受到排擠了。

學習華為的創業精神,專注精神和文化理念

《段傳敏訪談》:

你認為30年發展中,華為有什麼缺點,或者說華為有沒有走過什麼坑?

程東升:

我覺得華為生產小靈通是走過的一段彎路。

華為曾經生產過小靈通,後來覺得市場不大就放棄了。

在小靈通這個領域也誕生一些公司,比如UT、斯達康在美國上市,現在已經沒有聽說過這個公司了。

在階段性的產品上,它生產過一些,然後放棄了。

華為公司並不是說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正確,但它的糾錯機制非常好。

這就涉及到了華為的特點,即現在的治理機構是輪值總裁制。

比如說,今年輪值也許是許總,下一年就要更替,五個人中,每個人做CEO兩年或一年。

任正非只是華為的一個精神領袖,除卻任正非,華為里的高管沒有一個能夠服眾的,這是人性的天然排斥。

其實,再好的跨國公司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是歷史原因形成的。

當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任正非、第二個精神領袖的時候,只能讓大家平均用力,輪流做莊,這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輪流做莊還可以避免一個問題,如果今年某個總裁出現了失誤,另一個總裁很有可能在明年把這個失誤矯正,讓這些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同時又能夠相互制約,相互彌補他們之間的短板,形成一種集體領導的合力。

相馬的過程有看走眼的時候,但是賽馬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比如,目前的終端業務負責人余承東,因為他在終端業務做的非常好,所以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領導人。

領導都是自己干出來的,並不是任正非指定的。

所以說賽馬制也是集體領導中一個重要的制度。

我相信五年、十年之後,華為會出現第二個領袖,但是現在還看不出來。

《段傳敏訪談》:

華為作為這麼一個完美的企業,一個我認為可以堪稱偉大的企業,它的弱點是什麼?

程東升:

領導者往往是孤獨的,因為領導人所站的高度非常高,能夠俯視天下,看到普通人無法看到的東西。

比如,草地上有一群羊群在跑,雄鷹在天上指揮著羊奔跑的方向,左邊有肥美的草地,羊自己是不知道的,雄鷹要做的就是讓羊群相信它,讓羊群理解。

但這是作為領導人最大的一個難題。

華為亦是如此。

任正非在領導的過程中經常感受到下面的員工很難理解他,理解之後很難執行到位,這是企業管理中最大的難點。

這個難點來自於人性本身,是管理的天然障礙。

企業文化也是這樣的。

在公司的總部,企業文化最強;離公司100公里後,企業文化有一定的衰減;離公司1000公里後,企業文化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企業文化的建設,其目的是讓領導人的決策和理念能夠不走樣地傳達到位,這就是企業文化的作用。

華為正是面臨著這個問題,所以十分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

未來的華為能否走得更遠將與它的企業文化能否執行到位、落實到位有很大關係。

什麼是管理?為什麼需要管理?因為一個企業的資源、人才都是有限的,物資資源、人力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才需要管理。

管理就是用這些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如果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永遠不缺資源,這樣的企業是不需要管理者的。

企業家就是具有創造性的存在。

《段傳敏訪談》:

現在華為的6000億銷售收入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存在了,如果我國的中小企業學習華為,你認為我們要去沿襲、學習它的什麼呢?

程東升:

面對2億的盤子和6000億的盤子的差別,中小企業直接向華為學習是很難的。

但是我們可以學習華為的創業精神、專注精神和文化理念。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這對整個管理層和普通員工都是有幫助的。

我相信應該還會有很多公司在若干年後也會成為第二個華為,但是我們必須首先要學習,一步一步的發展起來。

嘉賓提問:

我們的公司現在也在發展,我們也嘗試在不同的城市開分公司,請問怎麼樣使分公司的執行力、競爭文化不變樣地傳遞下去?使分公司同樣能夠積極、主動傳承這種文化?

程東升:

企業文化的特性是隨著時空的延長呈現衰減性的,但是我們要對抗這種衰減,希望執行力和理念能夠100%地達到。

首先,我覺得你們公司的人應該一起前往華為去學習,近距離地接觸華為。

這是統一思想的第一步,保證老闆和員工的認知在一個層面,降低溝通的成本,減少變形的可能性。

其次,高層要用理想統一大家的思想。

如果,我們要達到世界500強,基層的員工可能會想企業要做世界500強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但是你告訴員工,如果成功了,下個月給他發10000元獎金,他立馬就有動力了。

所以,基層要用「利」去綁定他、激勵他。

高層會覺得10000元沒有意義,這個時候就要給他說理想。

華為也是這樣的,在高層中,講的是一種理想、目標、價值觀,基層講的是直接的物質利益。

第三,華為現在還有一個「任人唯親」的概念,這個親不是指親屬的親,不是指裙帶關係,而是指對華為的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的人。

一個人高度認同另一個人了,這兩個人就是「親人」;一個人如果不認同另一個人,他就只能做中層或基層。

所以,理念認同非常重要,無論是團隊建設,還是培養人、執行力,這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

以後的文化建設都必須注重一點,即觀察價值觀是否統一。

如果不統一就要去華為學習,反覆多次,把價值觀不同的領導淘汰掉,只有這樣,團隊執行力才能一致。

(鳴謝冠名贊助企業亞丹生態定製。

感謝朱義正協助編輯整理)

(作者系戰略營銷觀察家 / 財經作家 / 中國營銷創新聯盟 主席 /《執行官》全媒體 出品人 )

「中國智造之星100」項目推進中,包括以下版塊:

「123家富有創新的中小企業」,

中國智造創新論壇,

走進中國高端製造沙龍、

中國智造系列叢書,

社群CEO互動分享(100位CEO說),

留言給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