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調訂單,上漲售價,國產手機廠商提前布局刺激市場回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耿彪

魅族是國產手機廠商中第一個漲價的,魅藍產品全線漲價100元,後來小米也提出了漲價策略。

這拉開了國產手機漲價的序幕,然而,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

隨後,據供應商透漏,華為和OPPO 下調了2017年第一季度的手機訂單,一個為16%,一個為14%,下調預期持續到第二季度。

不過,供貨商認為這個趨勢還會繼續。

回顧過去的2016年,華為推出的mate 9系列依然供不應求,OPPO R9和R9s銷量爆棚。

但是,越是火爆,越是有網友挑理。

OPPO 、VIVO 被認為是高價低配,華為價格又太高,不適合普通用戶。

低端機型,配置又太差。

好消息是小米華為在年末推出了新品概念機型,無論是外觀還是配置都領先當下的智慧型手機行業,為2017年新品旗艦提供了參考依據。

魅族即將推出Mx 7和pro 7,此外,還有小米6、諾基亞6、8,以及華為p10,mate 10,三星S8等,隨著系統功能和配置的觸頂,手機在外觀、功能性上將成為用戶關注的點。

從當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智慧型手機市場偏向娛樂、專一功能性發展,那些性能均衡的機型反而受制於配件成本,售價偏高。

華為、金立已經將目標對準國內高端人士,商務機型的要求更高,意味著利潤也會更高。

在銷量趨於穩定的前提下,適當範圍內提高產品售價是最好的盈利選擇。

調價是主趨勢,訂單下調必須可控

意思是說,價格調整是廠商的主動性行為,而訂單下調其實是被迫的,是無奈之舉。

即便價格調整,也可以手動再調整回去,而訂單一旦下調,如果得不到市場的積極響應,很難通過主動性調整回來。

這是趨勢,也是必然。

所以,商家會把訂單調整控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區間,提前預留一部分可操作性。

那麼,這可不可以理解為是廠商的一種刺激市場的行為?

雷軍在新年年會上提出了小米新年的運營策略,其中把新零售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說明小米在未來一年會向著零售的方向邁進。

最重要的一個發力點便是米家,2017年要將米家來到1000家,同時這也是小米百貨的支撐點。

其餘的廠商雖然重點不同,但是在行業方向是一致的。

OPPO ,華為的線下店本身就不少,加之一個狂打廣告,一個主打國產標籤,頗受用戶追捧。

此外,HTC 作出最後的掙扎,諾基亞授權廠商操作新機,一開始就走了雙品牌路線,一個高端的8系列,一個低端的6系列,這與OPPO VIVO 華為、小米走的路線是一致的。

可以想像得到,在2017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程度會有多激烈。

而市場會如何做回應?廠商們真的能預料到?

在過去的幾年裡,蘋果三星一直都處於行業領先的位置,銷量、市場占有率比國產手機加起來的總和還要高出好幾倍。

後來,國產廠商崛起,但是只能稍稍分點湯羹。

不過可以發現,用戶們開始偏向於國產機型,尤其是很多用戶從蘋果轉投過來。

安卓系統本身就比ios系統更優秀,只是早期運行過程中功能疊加,容易卡頓,從安卓6.0開始,卡頓不再是安卓機的弱點。

這樣一來,蘋果手機的優勢就喪失了很大一部分。

筆者預測,在2017年會是安卓機型的強勢崛起之年,用戶購機選擇較前幾年偏離。

之前有媒體消息馬雲、王思聰等名人大佬用的手機居然是VIVO ,讓我等吃瓜群眾大跌眼鏡。

這或許會拉開安卓國產手機的反擊蘋果三星的信號,廠商們調高價格、下調訂單可以減少市場供應,刺激市場的飢餓感,為年中、年末的新機做鋪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蘋果信仰在中國市場失靈了?

在智慧型手機廠商中,蘋果是比較獨特的一個,作為目前為止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老牌勁旅三星都不得不避其鋒芒。但是,近一兩年蘋果在營收、銷量上均呈現出了下滑趨勢,尤其是中國市場,自從下滑之後便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