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帶領的美團,600億估值背後是怎樣的戰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6月25日,香港聯交所披露了美團點評的招股書,美團計劃融資60億美元,估值高達600億美元。
此前,「網際網路女皇」瑪麗·米克爾發布的2018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中提到的全世界最大的20家網際網路公司中,就包括了還沒上市的美團。
為什麼美團能在全球網際網路公司排名中倍受矚目?相較於市值相近的京東(580億美元左右),無論是全年交易額還是營收、利潤,美團均與京東有較大差距,600億估值目標真的能夠實現嗎?讓我們看看美團一路走來的戰績:
關鍵數據 形勢大好
我們先來看一組關鍵數據:
1.美團點評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總收入分別是40億、130億和339億,3年的虧損分別是59億,53.5億和28.5億,增長率和止損率都相當驚人;
2.2017年美團點評的年度交易用戶達到3.1億,活躍商家數字是440萬;
3.在外賣方面,美團的日活躍騎手數量大約為53.1萬人,日交易筆數超過了2100萬筆,平台自有配送網絡完成的訂單數全年達到約29億單。
2017年,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為56%,這個優勢還在繼續擴大;4.從2016年年底開始,中國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超過150個,城市人口密度增速提高,中等消費者正在從實物商品消費轉向生活服務消費,勞動力也從傳統的農業和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並且成本低廉。
此外,隨著CDR的推行,境外上市的網際網路巨頭得以回國上市交易,擬上市公司的估值往往也會隨著上升。
根據過往的經驗,投資人的進入也會給擬上市公司帶來更高的估值,雖然存在泡沫風險。
中國市場的大背景,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即使美團近3年持續地巨額虧損,但形勢明朗。
百團大戰 剩者為王
2010年的百團大戰,可謂是風起雲湧。
當時的團購公司普遍以商家為重心,但是美團卻選擇了B2C路線。
對於創始人王興而言,沒有消費者,就沒有商家,要想在商業中勝出,就要和消費者站在一起;另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很簡單也很明確,無非就是吃喝住行,除了價格便宜,只要做出的產品比他們想像中的好一點點,就很容易得到他們的喜愛。
在推廣地域方面,當時北上廣聚集著數不清的團購網站,二三線城市的市場份額也很快就被搶占。
但是,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王興具有足夠敏銳的前瞻力。
一般來說,一個新行業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問題。
王興首先選擇冷靜旁觀,等其他團購公司出現問題後,美團再投入資源去收割已經培育過的市場,並逐步把資源轉移到一線城市,坐享漁翁之利。
雖然戰略眼光已經足夠深遠,但是美團的發展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
儘管團購可以快速變現,但過去融資失敗的經歷讓王興知道,下一次融資的時間應該是本次融資結束的時候,否則容易產生資金鍊斷裂。
因此,2010年8月,美團完成了B輪融資總計5000萬美元,獲得了穩定的現金流。
同時,2011年初,王興就已經開始著手「跨界」的準備,組建移動開發團隊,為自己的交易成交拓寬了渠道。
2011年下半年資本寒冬來臨,隨著拉手網、窩窩團等新興網際網路公司相繼IPO失敗,美團迅速引進了阿里的「阿甘」干嘉偉擔任COO,補齊了公司短板,提高了產品核心競爭力,在2012年成功實現了彎道超車。
我們可以看到,戰爭除了拼搏和犧牲,還有忍耐和煎熬,某種意義上來看,團購戰爭不是美團打贏的,而是其他企業自己倒下的。
長期的戰鬥練就了創始人王興堅韌的性格,這種堅韌為美團之後的關鍵性決斷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站隊騰訊 獨立發展
在百團大戰中,美團引進了阿里的高額投資,而被阿里入資的公司,往往都會被揉碎消化,創始人出局,顯然王興並不想如此。
2013年,美團開始極力謀劃擺脫阿里,想要阻止阿里話語權過大,美團只能引入新的投資方,與阿里抗衡。
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隨後與騰訊結盟,因為王興知道,只有緊密配合騰訊,才有可能在與阿里的戰爭中留存。
阿里當然不接受排擠,巨資入股餓了麼,同時「拋售」其所持有的股份,四處唱衰美團,外有阿里強大的PR圍剿,內有合併整合事務,美團在輿論上一度風雨飄搖。
要想從業務面極其廣大且複雜的阿里體系中存活下來,美團只能四處出擊。
在這一點上,美團與亞馬遜十分相似,通過高效率運營和龐大訂單量,大規模地維持低利潤,以獲得生存;同時不斷解決消費者的需求,讓市場認可其社會價值,這就是著名的「飛輪效應」。
美團與騰訊的合作,不僅僅是資本。
在微信流量入口的合作方面,包括外賣的入口美團外賣、電影的入口貓眼,吃喝玩樂的入口大眾點評;在地圖方面,雙方實現了數據的互聯互通,這樣美團就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而騰訊也能因此提升自己的流量,雙方長短板互補,雙劍合璧。
從王興聯手騰訊將阿里請出公司可以看出,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王興確實是想把美團帶到上市的,而不是撈一票走人,說明了美團獨立和持續發展的可能。
進軍出行 拓寬疆土
當王興宣布美團進軍出行領域時,各行各業都覺得不可思議。
合併了Uber的滴滴無疑是出行領域的小巨頭,而美團和滴滴重合度太高。
從以往的騰訊微博想取代新浪微博,QQ想追上微信的失敗案例來看,在網際網路行業中,搶占先機者具有天然的優勢,由於其積累了大量的用戶群和信息流,後來者想要取而代之往往是死路一條。
那為什麼王興還要殺進出行領域呢?
一方面,現有網約車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美團與騰訊的合作,使其能夠提供很完備的位置服務,Uber的打車+外賣模式也給美團提供了現有樣本;
另一方面,出行領域對於美團至關重要。
縱觀美團的業務特徵,餐飲、酒店、旅遊、娛樂等看似無關的散落領域,其實就差一根出行鏈條。
美團認為,用戶喜歡在同一個平台上享受服務,這樣會產生依賴,並形成習慣。
進軍出行,說明美團想要將綜合生活服務打造成優勢核心,而綜合性生活服務也使美團的業務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
隨著Groupon被收購,美團目前已經沒有了對標公司,也就是說,美團在未來市場的不可替代性逐漸明顯,這使得美團的估值有了很大的彈性空間。
收購摩拜 輔助出行
美團收購摩拜,大背景也是美團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場景拓展。
美團為了打通自身的業務鏈,必須要進入出行領域,除了其自己部署的南京、上海網約車,還亟須一個更加專業的品牌,其背後不僅暗含著美團和滴滴在出行、外賣上的較勁,還有騰訊和阿里兩大超級巨頭的全面對抗。
2017年11月,摩拜和ofo合併談判陷入僵局,2018年2月,談判破裂。
由於一線城市受到「限投令」的政策影響,增量空間很小,阿里騰訊等巨頭很難全面控制,給了美團等小巨頭進入的機會。
2017年12月,美團計劃對摩拜投資,但是直到2018年1月底,與摩拜管理層的談判艱難依然持續,王興旋即決定全資收購摩拜。
最終,美團以27億美元的價格將摩拜收入囊中。
從美團收購摩拜的短短几個月來看,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是戰略巨頭在推著往前走。
專業出行的摩拜能夠賦予美團很好的出行形象,以及很好看的財務報表;同時,摩拜單車作為不動產,還能拿去銀行質押換取現金流,使美團的資金鍊保持穩定,一舉多得。
總結來說,持續增長的業務、強悍的創始人、騰訊的支持、不斷拓展的領域、穩定的現金流,使得美團的估值存在很大的想像空間。
美團點評以600億估值進行上市招股,甚至高於小巨頭京東,標誌著中國新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的正式崛起,也反映了某些新領域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