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小米生態是「帝國」,還是「泡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日前,京東商城公布了「618大促」手機類銷售排行榜。

從銷售數量來看,魅族銷量排第一、華為位居第二、小米排名第三;從銷售額來看,蘋果第一,華為第二。

這些數據讓我們看到:1、消費者真正需要的並不是便宜,而是有硬實力的產品;2、技術實力派才是主流,消費者開始從之前的衝動「粉絲」轉向於理性價值追求。

面對如此數據,一向以公關為強項的小米顯得有點無可奈何。

我只能說,雷布斯如果再不控制自己的「慾望」,等在小米前面的結局,或許只會印證了我在《微軟智能手環脫銷帶來的商業啟示》中所說的,「凡是以價格戰取勝的,最終必因價格戰而亡」。

小米手機,一度擺著的不賺錢來「顛覆」產業鏈,造福人類的姿態,已經面臨被大神攔腰的局面。

而且,聯想如果要放棄低端機的利潤來干小米,其價格或許更具優勢。

雷布斯估計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一直試圖往中高端機的市場裡奮鬥。

但是,中高端手機市場對核心技術的要求卻是擺在小米前面一道現實的坎。

或許小米可以通過組建研發團隊來突圍,但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周期;或許它也可以藉助資本的力量,對專利進行收購,但這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費用。

小米危機呼之欲出。

小米成功的六個關鍵要素

在探討小米危機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哪些因素「成就」了小米,卻也導致了它今天的「膨脹」,基本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1.智慧型手機低端市場缺位

2008年,蘋果iPhone3正式將手機從諾基亞直板機時代,帶到智能機時代。

2010年,iPhone4的到來「再一次改變世界」,也改變了手機的產業格局。

中國手機市場也由此形成了「高端被蘋果壟斷,中檔被三星、HTC統治,低端相對缺位」的格局。

小米正是在此刻出生,抓住了智慧型手機普及化的趨勢,定位低端的高性價比市場,迅速占領了這個缺位的市場。

2.經濟下行製造業困局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國內製造業企業在市場需求下降、經營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下,頻現倒閉危機。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製造業企業為了延遲倒閉的時間,紛紛尋找轉型升級的機會以謀出路。

小米又剛好趕上並抓住了這次機會,以單品規模的方式獲取廉價的供應鏈資源,在生產、製造成本上獲得了優勢。

3.實體產業撞上網際網路

在這個時期,以天貓、京東為代表的線上網際網路銷售模式快速興起,並對實體產業,或者說線下渠道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2012年11月11日,天貓宣稱13個小時賣100億,創世界紀錄。

而曾經的實體產業巨頭,包括華為、聯想等,由於受傳統線下經營管理思維的影響,市場表現方式、手段相對固化、保守,對於依託線上這種「接地氣」的表達方式並不適應。

而小米由於沒有品牌的歷史「包袱」,憑藉著雷布斯混跡網際網路領域的多年經驗,就迅速以「接地氣」的方式擴大了影響力。

4.新媒體的快速變革

2010年,以新浪微博為首的新媒體在國內快速崛起。

微博的實時在線與短資訊,尤其是讓曾經只呆在電視里的高大上人物與大眾走到了一起,這種變化不僅滿足了「粉絲」的需求,更是讓一些嗅覺敏銳的人群迅速建立了強大的影響力。

雷軍便是在這個時期抓住了這一股新媒體變革的浪潮。

通過新浪微博可以看到,雷軍發布的第一條微博是在2010年7月15日11點47分,到目前為止發布微博4778條,擁有粉絲1225萬,是千萬粉絲級的微博大戶;小米公司的官方微博是在2010年7月19日17點47分發布了第一條信息,和雷軍個人微博只相差了4天,到目前為止擁有粉絲422萬,發布微博11898條。

這相比於傳統的實體大佬聯想來說,早了足足一年時間。

聯想的官方微博是在2011年7月15日12點37分才發布第一條微博,到目前為止共發布微博信息13277條,高於小米;但其粉絲卻只有175萬,遠低於小米。

而對照的楊遠慶本人的微博來說,第一條信息是在2014年11月6日9點10分發出的,也就是在微博紅利期徹底結束的時候才入場,粉絲數390萬,和雷軍的千萬級相比,可謂是相差甚遠。

微博這種兼具新社交與媒體雙重屬性的業態出現的時候,吸引了大家的好奇心。

各種關注,各種轉發,各種分享,大家忙得不亦樂乎。

而這一場劃時代的新媒體變革,新浪自身並沒有從中收穫多少好處,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但卻被雷軍抓住了,在快速獲得粉絲聚集的同時,還獲得了低成本、接地氣的傳播效果。

5.山寨機的品質信譽缺失

在蘋果、三星為首的智慧型手機搶灘中高端市場的時候,中國手機的低端市場卻出現了空位。

深圳華強北的創業者們看到這一機會,就迅速搭建起了智慧型手機的低端產業鏈,通過仿製以滿足低端市場的需求。

但這些「山寨」產品,大都抱著玩一票、撈一把的心態,致使品牌和品質都無法得到保障,這很快就讓消費者對國產機失去了信心。

在這個時間點,雷軍憑藉其個人的聲譽,以及在網際網路上形成的強大粉絲與水軍力量,讓低端市場的消費人群重新看到了希望。

6.成功的創業經驗

在創辦小米之前,雷布斯已經擁有了非常成功的創業經驗,其中包括一手將金山軟體推向上市,以及涉足創投領域投資了包括卓越網、逍遙網、尚品網、樂訊社區、UC優視等網際網路領域的企業。

這些成功的投資,對其日後迅速搞大小米的估值可謂功不可沒。

原因有三:1、其成功的網際網路創業與投資經驗,能更容易獲得投行圈的認同;2、其所擁有的資本實力,在創業初期可以燒得起錢;3、網際網路領域的成功經驗及其對網際網路領域用戶的理解,為其收羅「米粉」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是由於以上六個方面的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小米,卻也造就了小米這四年來的一路「膨脹」。

由於其過渡依賴資本的手法和低價的市場策略,同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又採取了「抄襲」+「低價」的策略,沒能有效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這些無疑都將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巨大隱患。

尤其在進入國際市場的時候,各種專利、侵權的官司,會讓小米筋疲力盡。

小米帝國的產業泡沫

目前,小米的生態系統布局,可以說是一種「帝國」式的戰略,但不一定是最適合現實企業的戰略,更多的可能會是一個炫麗的泡沫。

而這種泡沫對三類人是具有吸引力的:一類是投資人;一類是「信徒」;一類就是自己。

藉此,和大家逐一探討構建起小米「帝國」的這些元素,到底是生態,還是泡沫。

1.布局智能家居的迷途

打造智能家居生態系統,是小米帝國里很重要的一個版塊。

但是,智能家居不僅是整個物聯網產業中最難啃的市場,還是一個重投入輕產出的市場,可以說三年內是難以形成有效的規模市場的,原因就在於技術與產品的質量。

今天智能產品的技術穩定性還是存在問題的。

比如手機,可以說是非常成熟的智能硬體產品,但還是經常會出點問題。

包括目前比較成熟的智能樓宇控制系統,每個月也總會鬧那麼幾次情緒。

這些還不是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產品,鬧點情緒還可以容忍。

而智能家居產品則不同,它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如果隔三差五「出事」,大部分人是接受不了的。

尤其當我們的家居智能化產品達到10個、20個、30個,甚至更多,此時如果按照數學機率來說,每個產品一個月的故障率是一次,30個產品的故障次數就是30次,按照每個月30天來計算,可以說天天有人來家裡開展維修工作。

就算維修都是免費的,使用這些產品的後續時間成本與精神成本也都是非常巨大的。

同樣,對於廠家而言,就算毛利潤200%也是難以維持後續的售後服務支出的。

小米在這樣一個市場裡,還一缺技術、二缺標準、三缺售後,剩下「抄襲」+「營銷」,自然是很難立足的。

別說小米,就連霍尼韋爾、羅格朗、西門子、飛利浦、松下、海爾等企業,在這個領域探索多年,產品線從牆壁開關、照明、綜合布線到生活電器,可以說涵蓋了當前的家居產品,卻一直沒有推出適合於市場化普及的智能家居方案,可想其中的複雜與困難程度。

小米要進入智能家居行業,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2.小米金融吭「米粉」的招

小米手機低價的勇氣,一部分是寄希望於手機端的大數據價值挖掘。

通過MIUI系統對用戶的監測,分析出用戶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消費偏好、信譽情況等信息,然後學習阿里、騰訊,以信譽評估擔保的方式向用戶發放貸款。

當然,也可以向用戶推出類似於阿里的各種「寶寶」類產品來進行變相吸儲、融資。

而關於小米金融業務產品上線後,用戶在手機上即可申請小額貸款,可申請貸款數額區間從1元至3萬元,這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小米小貨公司的服務目標以米粉為主。

或許這也是小米手機低價聚焦粉絲的主要目的,就是藉助MIUI系統聚焦、分析、判斷「粉絲」的信譽、經濟情況,然後打通他們的口袋,這玩的套路有點類似於之前的阿里小額貸款公司。

但不同的是,阿里小貸公司的服務對象大多是其平台上的商戶,阿里通過淘寶的後台數據可以清晰地判斷這些賣家的流水,以及銷售領域的大致利潤,所以對用戶的還款能力有比較準確的判定,而這些賣家通過阿里小貸公司所貸的款項大部分也都是用於阿里平台上的業務周轉。

也就是說,阿里小額貸服務的客戶是做生意的,而小米小額貸的對象則基本上和它的手機定位類似。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本身消費能力就相對薄弱的用戶,如何承受小米小額貸的「高息」呢?再則,小米對這些本身消費與購買力就相對弱的「粉絲」,在他們處於1元至3萬元之間的周轉困難時,還下狠手「壓榨」一把,我只能對「米粉」表示憂傷。

或許有人會天真地認為,小米對「米粉」會採取比較優惠的利率,當然,我也希望小米小額貸款公司「繼承」小米手機這種高性價比的理念,參照人民銀行規定的下限,即貸款基準利率0.9倍來設定貸款利率,那就是真正造福用戶的舉動。

如若不然,而是想著根據人民銀行規定的上限,即借款基準利率的4倍來設定貸款利率,那對用戶來說就是個不祥的預兆了。

購買廉價小米手機省出來的那點錢,通過利息全都還回去給小米了。

當然,還有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小額貸款公司的紅利期已經結束,隨著村鎮銀行、民營銀行、區域銀行,以及P2P的出現,小額貸款公司的前景已經不如之前樂觀。

3.智能電視意淫而已

前幾天,雷布斯為了給小米電視站台,不惜直接點名競爭對手謀出位。

但是,當前所謂的網際網路電視,充其量只是把電腦螢幕做大一點,然後把網線插到大螢幕上,僅此而已。

網際網路電視真正的機會在於內容的市場化,各廠家或者內容商藉助於網際網路自己出內容。

或者說就是藉助於網際網路取代了傳統電視台的功能,自己可以組建電視台,自己可以出內容,自己可以通過內容來獲取廣告。

但在我們國家特殊國情下決定的,廣電總局管理著當前「主流」的內容,電視台是監管制,而不是市場化,這點如果不能突破,網際網路電視的前路漫漫。

再說還存在著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如果內容版權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只講求所謂的免費與盜版,那結果只能讓網際網路電視的內容淪為地攤秀。

而那些社會的精英階層基本上是不會接受在一個沒有保障的平台上去做自己的節目。

一旦節目源的質量不能有效保障,那麼對應的收視率與收視人群也就必然會受到影響。

從目前小米電視表現的情況來看,還是寄希望於通過廉價的硬體獲得用戶之後,藉助於免費的內容來植入收費的廣告,然後從中倒騰利益差而獲得收益。

而這種收益無非來至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廣告商提供的;另外一方面就是用戶提供的。

當然,小米還可以將小米電視演變成購物、遊戲、社交的平台,再慢慢地將曾經便宜賣給用戶的那些利益重新轉換回來。

4.MIUI系統是一個泡沫

小米最引以為豪的MIUI系統,更像是一件穿在安卓身上的外套,核心取決於安卓這個人。

MIUI系統目前看起來還有優勢,是因為安卓還比較開放,允許在它的基礎上二次開發,然後將安卓的源系統隱藏起來,突出自身的二次開發系統。

但如果有一天,安卓系統也優化到了蘋果系統的那種便捷交互體驗,並出於安全性考慮關上了一些開源的門,對二次開發的權限進行限制,那時的MIUI系統又該何去何從?從最近谷歌對於安卓的一些表現情況來看,已經有這方面的苗頭。

而且,所謂符合人性化的MIUI系統,更多的只是一種階段性的表現。

也就是說過去智慧型手機領域的企業不重視用戶的介面交互操作,只是依附於安卓做點簡單的修改。

但隨著這幾年的發展,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在操作介面上進行發力,也設計出了更為極致、人性化的交互系統。

這個時候,沒有自己核心技術的MIUI系統更像是一個泡沫。

5.小米手機自掘墳墓

小米之所以能夠廉價地整合供應鏈,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遇到的經濟下行所帶來的「產能過剩」。

而伴隨著製造業的調整與轉型成功,小米繼續以單品集中大量的方式「壓榨」製造端的機會與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了。

畢竟在這個商業的時代,哪個老闆的智商都不會比另外一個低到哪裡去。

如果接受了小米的「壓榨」條件,那企業回去幹這筆業務第一件想的事情就是降本,只要能砍掉的成本統統砍掉,這必然會影響小米手機的品質。

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句歷史上沉澱、總結的商業名言,還是有其客觀道理的。

而且,供應鏈一旦不能賺錢,必然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而沒有研發的企業,其開發技術、生產技術等方面將很快被消耗殆盡。

而小米之前沒有面臨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藉助了這些產業鏈企業多年沉澱的那點技術紅利,而紅利用完了,接下來的小米又將如何與不賺錢的供應鏈繼續玩下去呢?

就在小米手機以低價的方式搞死行業,搞死供應鏈的同時,也可能直接把自己搞死了。

在「抄襲」+「低價」的模式下,一度放棄足夠利潤的小米,若想與華為、聯想等實力企業一樣,組建技術團隊,打造核心技術,無疑會增加大量的成本投入,而這些成本一旦加到產品上,其低價的市場策略就會顯得毫無優勢。

而且,小米廉價整合供應鏈的玩法,已然被業內所看透。

以樂視、360為首的大神就採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採取更優的零部件組合,加上更低利潤的方式,直接給小米這脆弱的「抄襲」神話帶來了沉重一擊。

還是那句話:「凡是以價格戰取勝的,最終必因價格戰而亡」。

6.小米電商美麗的故事

今年的米粉節,小米電商平台一不小心就成為了全中國第三大規模的電子商務交易平台。

從中可以看出,雷布斯是有衝動的,是希望學習無印良品的模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繼續「仿製」庫克時代的蘋果模式,也就是搭建智能硬體產品的銷售平台。

但是,小米這種垂直電商模式的思考在網際網路+的今天,如同它進入小額貸款公司領域一樣,都錯過了紅利期。

而且未來的商業渠道必然不會再像今天一樣線上、線下割裂存在,而是基於產品+服務+體驗的模式共生共存。

目前,電商平台已經面臨發展瓶頸,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是電商的用戶流量成本越來越貴;2、是新用戶獲取的成本越來越高;3、是新用戶的商業價值轉換難度增加,用戶活躍度偏低。

從有關數據表明,目前電商企業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已經超過300元左右。

對於小米來說,電商平台用戶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用戶質量越來越差無疑將成為其最大的問題。

而且不久的將來,各大企業都會在各自的網站中加入購物的功能,企業網站將會從過去的單一企業資訊、形象展示,轉向於集企業形象、客戶服務、消費購物為一體,並且整合線上、線下的全渠道模式。

也就是說渠道將無處不在,各自渠道的界限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而小米所謂的電商平台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營銷變革中既不是新奇概念,也沒有特別之處,甚至在全渠道的整合方面也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因此,小米電商平台更多的只是一個美麗的故事,至於這個故事可以維持多久,就取決於傳統產業營銷渠道的變革力度。

7.100家智能硬體是個玩笑

我之前在《從蘋果HomeKit看庫克的野心》一文中講到,庫克的野心不亞於賈伯斯。

他要做的不再是喬幫主所建立Apple Store的開發者模式,不再局限基於單一硬體產品的軟體開發平台,而是將Apple Store的商業模式延伸到硬體上。

其所推出的HomeKit系統平台就是基於這一思路進行整合,就是將Apple Store的商業模式從軟體應用端延伸到硬體產品端。

蘋果這一模式將會獲得成功,其關鍵原因是蘋果擁有自身強大的技術,以及相關產品的技術把控能力,也就是標準的制定與產品的認證能力。

而小米所謂的100家智能硬體的戰略,可以說是後蘋果時代,也就是庫克時代的再次模仿。

此時模仿的成功率就不那麼樂觀了,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缺失大背景的背書;二是智能硬體產業本身技術的不成熟;三是小米自身不懂技術,也把控不了產品的技術與品質。

一味靠著小米手機的低價模式,有一天將同樣面臨今天小米手機被「圍剿」的局面,而那個「圍剿」的時間是取決於這些智能硬體產業的市場規模。

或許可以預見,今天類似於小米手環這樣的產品,一旦這個市場被培育得足夠大,360、華為、聯想、魅族,包括深圳華強北的一些創業者都有機會進入拼殺,可以生產出與小米智能手環相同品質,並且銷售價格更低的產品。

小米的出路

1.小米要想走得更遠更久,不做歷史中曾經的那些「蟻力神」、「三株口服液」、「步步高」,就必須收起小米手機成功的經驗,控制住自己的野心,遵循天地法則。

對此,我能給出的具體建議有以下幾點:

2.砍掉所謂智能硬體生態系統的「野心」,因為當前小米的能力難以支撐起帝國的野心。

在物聯網時代,除了獨特的技術、產品之外,最關鍵的點就是系統平台,而非產品整合,這也是擺在目前國內所有企業面前的一個「痛點」;

3.專注於做小米手機,將以營銷為豪的核心競爭能力轉向於以技術為競爭優勢的企業,而非一直靠著整合零部件組裝+低價進行競爭,包括所謂的MIUI系統,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優化;

4.如果不做自己的核心技術,就堅持「抄襲」+「低價」的戰略,也不能說不行,因為商業社會無所謂低俗與高雅,大家都是為了生存。

此時就需要學習ZARA,組建強大的律師團隊,應對全世界的各種「官司」,以最具性價比的賠償方式化解各類控訴。

然後告訴全世界,我就是給大家帶來低價的消費服務,這樣也是一條可行的路;

5.深刻理解實體企業,尤其是製造領域的企業,他們的核心是開發、製造、生產出能滿足用戶實際使用需求的產品。

如何能保障產品的零部件不出故障是硬道理,這與玩軟體和在網際網路世界裡搞虛擬產品,可以說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的事情。

因此,不要想著去顛覆這個,改造那個,或者是拯救誰,或許可以考慮向董明小姐請教,向余承東請教,怎麼樣才能凹好一款有「硬」特色的產品。

當然,小米所帶來的正向價值也是非常大的,由於時間所限,未能在本文與大家探討關係小米所帶來的正面價值。

本文重點是在探討關於小米的問題與危機,希望小米能夠真正的在商業歷史的長河中存留下來。

陳述根本

caijinggenben

長按上方二維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