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企業家都應該像任正非那樣去思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席大大

如果您是能源創新公司 歡迎與我聯繫

我們很樂意講述您的故事

作者微信號:xishujing

5月30日,任正非,這位72歲的企業家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說: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近日媒體對外披露了今年5月任正非與公司高管的座談會發言紀錄,在這份超過1萬字的紀錄中,你可以看出來為何華為會感到前途茫茫,是因為中國公司已經看向未來,已經試圖去判斷未來,但目力所及之處依舊暗夜重重,雖然看到一絲光亮,卻又沒有十足的信心,因此焦慮不安。

今天能見Eknower發布的內容和能源創新無關,但又有關,因為未來中國企業家都應該像任正非那樣去思考,一個任正非和他所帶領的華為因為對未來的深度思考,可能會帶領世界走向ICT領域的新高度,如果在十個關鍵領域有十個任正非,中國一定能夠為地球與人類貢獻出最偉大的智慧。

近百年的中國歷史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作為時代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任正非也有著魔幻現實主義的一生,青春期時趕上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經歷過物質最為貧乏的年代:

有同學看到很熱的天,我還穿著厚厚的外衣,就讓我向媽媽要一件襯衣,我不敢,因為我知道做不到。

我上大學時媽媽一次送我兩件襯衣,我真想哭,因為,我有襯衣了,弟妹們就會更難了。

我家當時是2-3人合用一條被蓋,而且破舊的被單下面鋪的是稻草。


1995年,我父親在昆明街頭的小攤上買了一瓶塑料包裝的軟飲料,喝後拉肚子,一直到全身衰竭去世。

但即便是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極為貧乏的時代走來,任正非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學習,已經具備回答最前沿問題的能力,在新近對外披露的座談紀要中,任正非做出了如下判斷:

1、五、六年前我就提出要爭奪「上甘嶺」,這裡的「上甘嶺」是指:在高科技陣地,華為要和美國爭奪領先,並非指五、六十年前的上甘嶺。

而且我們處在攻勢上,不是守勢。

2、目前美國仍然比我們強大很多,它容納世界創新的動力是極其強大的。

比如,通用處理晶片加軟體的方式來顛覆通信領域,具有極大的實力,這點不能輕視。

3、社會上說將來網絡設備白牌化,很便宜,但是「免費的午餐」誰來做,誰來維護?白牌化的網絡設備質量能做到非常好嗎?維護非常好嗎?一個要素分配不到價值時,這個要素就會塌陷

免費的午餐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4、無線未來的最大價值,我認為就是最後一百公尺,就是接入。

但是如何讓接入更科學合理呢?目前也不清楚。

所以我不認為無線已經進入無人區了。

5、流量不能簡單像自來水一樣無限制擴大,因為自來水的分子結構是一致的,管子不夠,可以再加一些管子。

而我們的信息流量,每個分子從哪兒來、到哪兒 去,分子結構都不一樣,所以必須要一個大平台分配。

大平台可以做到非常大的倉庫,但是岔路口怎麼管理?這是提出的新學問。

6、時延是一定存在的,可能是最困難的一個問題。

VR需要低時延,我們還做不到,也許以後會有一些科學定理新發明,但是現在還沒有。

所以,我們要理性認識 VR/AR的產業發展規律,保持戰略耐心

7、所有人類智慧的顯示是終端(不僅指手機),因此終端未來的發展前景應該是方興未艾。

8、未來網絡信號的穩定,不完全取決於需求的想法和技術,而是取決於對需求的商業模式的改變——流量貨幣化,運營商之間要有一個競爭機制。

只要真正做到流量貨幣化,帶寬的滿足會越來越厲害。

9、人類社會將來只剩兩個:一個是情感,一個是數字,數字和情感之間一定要有一個聯接,就是華為。

華為如何聯接數字和情感?就是SDN。

10、網絡標準從簡單到複雜,隨著技術進步,標準又會變得越來越簡單。

在這個交替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黑天鵝」的。

11、將來新人類可以一秒鐘讀完莎士比亞,兩秒鐘把美國圖書館的書籍讀完,三秒鐘學完幾百種語言……。

生存80年,真人類可能就死亡了,但是新人類可以把靈魂和軀體相分離,把「靈魂」放在資料庫,重新換一個機器軀體。

12、公司主航道就是要攻克大信息流量的疏導,大數據里最大的困難就是發熱,硬體工程、電子工藝最大的問題就是散熱。

有位專家說,未來50%的能源將消耗在晶片上,散熱和發熱機理也可能是電子技術最核心的競爭力

13、我們公司要生命,不要錢

從最貧窮的年代到今天開始去思考人類的未來,任正非充分展示了平凡人的偉大力量。

44歲的時候,任正非集資兩萬一千元人民幣創辦華為,今天華為在世界500強排名中已經位列第129名,是內地上榜企業中排名最高的民營企業。

華為很兇猛,但任正非不常在媒體活動上露面,卻有自己一套獨特的並且是可靠的傳播方式,那就是內部公開信。

這些年來,任正非的內部公開信廣為流傳,從這些公開信不難看出,任正非總結能力一直很強大,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所以華為的戰略思維、管理理念、市場判斷具有很早的前瞻性和邏輯的一致性。

思考總結能力一直很強大

任正非在《我的父親母親》的文章中曾寫提到,他在高中的時候學習了邏輯、哲學。

從他後來的公開信來看,任正非有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善於總結,善於觀察現象得出理論。

比如在2001年任正非去日本考察,之後寫了一篇名為《北國之春》的文章,任正非以200多字的篇幅總結了日本的崛起與失落:

在批量生產、批量銷售、物質生產效率甚高的70時代,日本經濟的成長率約10%;80年代後,以混合創新、知識生產率為中心的環境發生變化,日本企業的體制,並沒有隨之變化,很快便由世界經濟中心滑向利益圈的邊緣,成長率不大於4%;90年代以後,在以市場經濟全球化、知識價值增值、信息化社會的大發展環境下,日本企業的體制仍然沒有根本改變,一下子被拋到這種經濟圈的外面,成長率約2%左右。

日本企業曾經大為成功過,但企業不可能靠一種體制實現長期持續增長。

華為曾經成長過的模式就這麼可靠嗎?也值得我們反思。

華為的成長模式是什麼?在1998年的時候,任正非在《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中提到,公司發展的主要牽引力有四點:

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是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引力。

這四種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

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

這是一個循環。

員工在這個成長圈中處於主動位置。

要重視對人的研究,讓他在集體奮鬥的大環境中,去充分釋放潛能,更有力、有序地推動公司前進。

而之所以把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作為華為的主要牽引力,是因為任正非認為,人類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決定資源流向哪裡的不再是資本,而是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過去是資本僱傭勞動,資本在價值創造要素中占有支配地位。

而知識經濟時代是知識僱傭資本

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決竅的價值和支配力超過了資本,資本只有依附於知識,才能保值和增值。

能總結出這一時代特徵,是因為1998年年初任正非去了這個時代的霸主國家美國走了一圈,到當時最偉大的公司IBM認真學習,在《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這篇文章里,任正非還沒有提出知識經濟一詞,他先看到了IBM的技術領先戰略,他說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宗旨無不如此,沒有一個公司提出跟在別人後面,模仿的戰略是不會長久的。

十幾年前任正非就已經清楚意識到跟隨戰略、模仿戰略不會長久,在2016年,奮鬥拼搏到70多歲的任正非,終於帶領華為逐漸攻入無人區:

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

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從模仿跟隨到攻入無人區、穿越無人區,需要華為在不同的時間將管理重心做出調整,但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這些我們稱之為「公司宗教」的東西則不能隨便調整,否則公司將付出巨大的管理成本甚至就此沉沒。

穩定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奮鬥!

華為很早就提煉了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因為這種核心價值觀的確立,使得華為在公司規模還小的時候就知道要捨棄什麼、追求什麼,使得公司在規模擴大的時候,還能夠不忘初心。

1998年任正非在向中國電信調研團的匯報時,指出:

核心價值觀的第一條是解決華為公司追求什麼。

現在社會上最流行的一句話是追求企業的最大利潤率,而華為公司的追求是相反的,華為公司不需要利潤最大化,只將利潤保持一個較合理的尺度。

我們追求什麼呢?我們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捨的艱苦追求,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來為我們的顧客提供服務。

也許大家覺得可笑,小小的華為公司竟提出這樣狂的口號,特別在前幾年。

但正因為這種目標導向,才使我們從昨天走到了今天。


任正非的語言體系中有濃重的毛氏語言色彩,或者說是與黨的語言體系有相通支出。

任正非在知識獲取的重要階段熟讀毛澤東選集,當兵的時候就是「學毛標兵」,並且在成立公司之後,一有閒暇就要讀毛澤東選集。

國家、企業、個人是相互影響、相互成就的,所以華為的企業文化與國家緊密相連,任正非在1998年的時候就講道:

華為的企業文化是建立在國家文化的基礎上的。

中國的國家文化就是共產黨文化。

華為把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分解成一點一點可執行操作的目標,給員工引導與鼓勵。


華為及其員工一直把愛祖國、愛人民、愛黨作為自己的企業文化,把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企業的興衰、個人得失、家庭幸福看成一條生命鏈。

始終未變的危機意識

由於志向高遠,要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以中國和歐美已開發國家近百年的發展差距,決定華為必須奮鬥,必須防止自滿情緒,在華為創立十年左右的時間,公司已經頗具規模,利潤領先國內同行,任正非卻先後去日本、美國學習,並在公司講話中屢次提到一定要有危機意識,如2001 年 3 月,正當華為發展勢頭十分良好的時候,任正非在企業內刊上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開篇就提到: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下去。

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此後任正非幾乎每篇講華為的文章中,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一定要有「危機意識」,但隨著華為越做越大,根基漸深,任正非對華為的未來變得積極了一些,在今年5月份的這場高管座談會上,任正非首次做出了比較樂觀的判斷,他說:

華為未來的發展,就是我們一定能活著,而且一定能成功!因為我們在七八年前就已經把人才「金字塔」頂端炸掉了。

「金字塔」是一個封閉的模型,塔尖的這個人有多寬的視野,「金字塔」就有多大。

現在炸開了塔尖,組合了非常多精英,戰略方向和前進方向是靠大家共同去探索出來的,而不是靠一個人來判斷局勢。

大部隊最大的問題,就是方向不能錯。

戰略目標不明確,天天很辛苦,這是過去的華為,現在我們的領導要仰望星空。

當我們放開視野,大部隊的方向就不容易出現差錯,不出現差錯,我們就不會滅亡。

但危機意識依舊存在,在說完了公司系列調整將帶來的積極結果後,他又馬上補充道:

你問華為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我也希望華為能再存在二、三十年,即使有三、五年,我也滿意了。


思考如何管理是任正非的主要工作

在公司運營十年之後,任正非將管理作為華為的重中之重,並且先後撰寫多篇文章,發表多次講話,要求華為一定要重視管理,指出管理是世界企業永恆的主題,也是永恆的難題。

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在2000年前後已經趨於穩定,提出管理的核心是緊抓人均效益問題,並且初步形成了公司的管理思想,即堅持業務為主導,會計為監督的宏觀管理方法與體系的建設

人均效益要高,一是多多激勵幹活多的人,二是大大減少幹活少甚至不幹活的人,而無論是哪種,都會觸動人的利益,但管理的優化就得不斷觸動人的利益,這樣整個公司才能永葆危機意識。

所以,對於機關幹部,任正非提出:

機關幹部是不能產生增值行為的。

我們一定要在監控有效的條件下,盡力精簡機關。

秘書有權對例行的管理工作進行處理,經理主要對例外事件,以及判別不清的重要例行事件作出處理。

例行越多,經理就越少,成本就越低。

管理的效能既然是為了提高人均效益,最好是訓練出一群聽話的、聰明的、富有進攻性的作戰團隊,他們願意幹活,如果不幹活心中便會恐慌,任正非一直致力於提高公司的危機意識,在公司打造一種危機文化:

我在美國時,在和IBM、Cisco、Lucent等幾個大公司領導討論問題時談到,IT是什麼?他們說,IT就是裁員、裁員、再裁員。

我們預計我們大量裁掉幹部的時間大約在2003年或2004年。

今天要看到這個局面,我們現在正在擴張,還有許多新崗位,大家要趕快去占領這些新崗位,以免被裁掉。

不管是對幹部還是普通員工,裁員都是不可避免的。


公司在經濟不景氣時期,以及事業成長暫時受挫階段,或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啟用自動降薪制度,避免過度裁員與人才流失,確保公司渡過難關。

其真實目的在於,不斷地向員工太平意識宣戰

管理既要有來自外部的壓力,也要輔以個人自我的覺醒,因此,任正非在華為推行自我批評:

華為公司從現在開始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員工,將不能再被提拔。

三年以後,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幹部將全部免職,不能再擔任管理工作。

通過正確引導,以及施加壓力,再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將會在公司內形成層層級級的自我批判風氣。

組織的自我批判,將會使流程更加優化,管理更加優化;員工的自我批判,將會大大提高自我素質。

成千上萬的各級崗位上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接班人的形成,就會使企業的紅旗永遠飄揚下去。

任正非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還提到了不少管理上的具體措施,比如不搞終身僱傭制,比如公司待遇標準只做到中國業界最佳的80%,比如對中高級主管實行職務輪換政策,比如建立了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輪值制度,這些措施的目標歸根結底就是一條:培養真正的奮鬥者,在壓力下奮鬥,在奮鬥中成長。

對創新的態度漸趨浪漫主義

從任正非的講話來看,他一直高度重視創新,對創新的態度從實用主義漸漸趨於浪漫主義,1999年,任正非在《創業創新必須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中心》的講話中強調創新很重要,但創新不能搞浪費式地創新:

我們提出了在新產品開發中,要儘量引用公司已擁有的成熟技術,以及可向社會採購的技術,利用率低於70%,新開發量高於30%,不僅不叫創新,而是浪費。

在2001年的時候,他解釋了為什麼華為不能盲目創新:

要保證IT能實施,一定要有一個穩定的組織結構,穩定的流程。

盲目創新只會破壞這種效率。

我們不要把創新炒得太熱。

我們希望不要隨便創新,要保持穩定的流程。

近兩年,由於華為漸漸接近主航道的無人區,所以任正非對於創新的思考越來越深入,比如在2014年的時候,任正非提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指出公司的圈子太小,要多和外界喝咖啡,但在最後依舊不忘強調華為的2012實驗室只能聚焦在主航道上,或者略略寬一些,產品創新一定要圍繞商業需要,「對於產品的創新是有約束的,不准胡亂創新」。

現在,任正非似乎開始接受無序和無規劃。

2016年,任正非更加強調的是開放:

我們鼓勵我們幾十個能力中心的科學家,數萬專家與工程師加強交流,思想碰撞,一杯咖啡吸收別人的火花與能量,把戰略技術研討會變成一個「羅馬廣場」,一個開放的科技討論平台,讓思想的火花燃成熊熊大火。

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範圍內拋棄利益計算的精神,重大創新是很難規劃出來的

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再思考,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無論是企業家還是科學家抑或政治家,都需要用自己的小小腦袋去為人生、地球乃至宇宙中的問題找出答案,在中國,企業家中像任正非這樣的思考者還是太少,然而新一代企業家在眾多領域都已經失去了跟隨模仿的窗口期,時代需要他們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對無人區的思考。

領能知道微信公號將繼續推送能源與環境的創新創業報導,並每天送出加餐——每日能源創新信息集萃。

停不下來!能源每分每秒都在創新

世界首台石墨烯車身汽車亮相 產業應用再拓寬

特斯拉超級工廠本周開業 鋰需求關注度再升溫

世界家用空調老大格力也造車了

美國首次批准商用無人機送快遞:7-11便利店搶到首單

蘋果新能源車發布時間延期 或將於2021年發布

把太陽能帶電池板背出去玩 2小時就充滿一個蘋果6

想要了解詳情,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查看能見App每天整理的能源創新專題。

●●●●●●●●● END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任正非的非常道

「華為遲早要面臨接班問題,人的生命總要終結。華為最偉大的一點是建立了無生命的管理體系,技術會隨著時代發展被淘汰,但是管理體系不會。」在任總看來,公司這個集體是沒有生命的,但是,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