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將占工業機器人1/3市場;零部件廠商在自動駕駛中求變;Google、微軟加碼AI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智能製造】2018年中國將占工業機器人三分之一市場

中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 至今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工業機器人發展驅動力,中國也藉此尋找到了新的發展良機。

IDC預計,全球工業機器人在製造業的市場規模在 2020年將達到1110億美元;其中,中國的市場份額將從2015年的約四分之一增至2018年的三分之一。

時值歷史機遇期,國內工業機器人領軍企業新松公司2015年11月正式發布柔性多關節機器人,這意味著在人機協作機器人領域, 中國機器人企業與國外知名企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機器人作為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全球各國都進行了戰略布局。

與此同時,資本優勢也在轉化成工業機器人產業新力量。

代表性案例則是2017年1月,美的40億歐元收購庫卡的交易塵埃落定,獲得庫卡94.55%股權,體現出中國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雄心。

服務機器人:2B已至拐點 2C靜待爆發

商用服務機器人已經處於爆發的臨界點,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

需求端來看,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持續走高,對醫療、零售、銀行等市場影響尤為明顯。

商用服務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對人的替代,從而有效節省成本。

未來,隨著勞動人口紅利的進一步消失,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面,商用場景下的機器人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要針對某一痛點進行完善開發,即可起到取代部分人力的效果,商業變現的可行性更強。

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優質公司開始布局商用服務機器人,對技術和產品進行持續的研發和投產, 大大降低了商用服務機器人的價格壁壘,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產品線,在供給端為商用服務機器人的爆發提供了可能。

IDC預計,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零售批發、公共事業和交通領域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170億美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子市場,將在未來幾年貢獻主要增量。

相對於工業和商用服務機器人,中國消費服務機器人尚處於發展初期,現有產品功能單一、價格昂貴且與用戶期望差距較大,導致用戶付費意願不強,廠商變現困難。

儘管如此,考慮到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費服務凱器人市場潛力依然巨大。

目前,中國市場上的消費服務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幼兒教育、助老助殘、智能家居、家政服務、數字娛樂、情感陪護等。

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晶將進一步融合,生產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產品與需求將逐漸匹配。

消費服務機器人有望迎來大規模應用,遍及社會各個角落,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網際網路終端。

機器人產業前景明朗 仍有三個疑慮

1、如何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內生增長?

首先,在人機協作領域,機器人需要通過加速多模態感知、環境建模、優化決策、虛實整合等關鍵技術研發,強化人機互動體驗與人機協作效能。

其次,機器人技術亟需與正在飛速發展的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海量共享數據、計算資源,實現基於機器人產品的服務化能力延伸。

最後,識別、情感交互、深度學習、類腦智能等人工智慧技術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面對上述技術瓶頸如何充分運用產業鏈協同研發、開源機器人作業系統、跨領域融合等開放式創新方法成為推進機器人技術突破過程中所面臨的新課題。

2、如何把握商機推陳出新?

機器人應用場景的增多讓用戶的需求更加多元和複雜, 提高了產業與需求之間匹配的難度。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廠商通常在外形設計能力上有所欠缺,無法吸引用戶;跨界企業如行業用戶、ICT廠商等通常又對用戶行為不夠了解;商業和個人用戶對機器人產品的反饋尚未形成有效渠道。

因此,把握市場商機,理解用戶痛點推出符合場景的創新應用,成為目前機器人產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3、如何整合全球資源?

中國機器人產業整體處於起步期,企業發展良奏不齊,在資金、生產能力、市場經驗、核心零部件供應等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產業鏈各主體間的協同整合存在較大障礙。

如何打造開放高效的協同體系,獲取全球優秀資源是中國機器人產業面臨的又一挑戰。

數字生態改變遊戲規則

傳統機器人產業鏈主要面向工業機器人領域,上游環節中主要包括各類零部件廠商,中游環節涵蓋機器人本體製造商、控制或功能軟體提供商以及面向應用部署服務的系統集成商,下游環節則主要由不同領域的企業客戶和個人消費者構成,形成巨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

伴隨著商用及消費服務機器人的興起,機器人產業鏈逐漸發生變化,產業鏈各環節中的要素不斷豐富。

例如,上游零部件廠商從傳統三大核心部件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擴展到先進傳感器模塊與數字化晶片等領域,中游不但增加了商用和消費機器人的本體製造商,還更多地引入了擁有雲服務、人工智慧、機器人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能力的軟體提供商,下游的機器人用戶也從傳統工業企業向不同社會領域進行快速滲透。

平台玩法起步 單點切入受限

部分機器人企業和組織已經意識到各方各自為戰的問題,提出了以平台化發展促進合作共贏的主張,並做出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態參與者之間的協作,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另一方面,這些嘗試更多處於「單點切入」的狀態,即選擇產業鏈某個特定環節進行試驗性探索,連結某類特定資源,對生態整體協作效率提升有限。

因此,機器人生態平台化發展仍處於起步期,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未來,機器人生態將向著以開放平台為核心的有機協作的方向發展。

【車聯網】自動駕駛與電動車技術衝擊零組件供應商變革

自動駕駛技術與電動車技術,正以汽車大廠及電機∕IT大廠為首積極發展,汽車零組件廠原本只是以零組件承包商的地位,供應汽車大廠使用的相關零件,但據日刊工業新聞報導,全球最大的2個汽車零組件廠,博世(Bosch)與電裝(Denso),現在也積極發展相關技術。

汽車零組件廠投入自動駕駛與電動車研發,主要原因在提升自己的企業價值,特別是全球化的進展,讓汽車業與旗下零組件業者互賴共生的關係,開始瓦解。

2015年豐田汽車(Toyota)轉向德國汽車零組件大廠Continental集團引進自動駕駛系統零件,就是刺激電裝積極發展自有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

既然汽車大廠現在只挑好產品買,不再特惠旗下零組件廠,零組件廠便選擇自立自強之道,電裝在2016年對外宣布,將擴大與外界廠商合作,接下來與東芝(Toshiba)推動影像識別用人工智慧(AI)研發,以及擴大對富士通(Fujitsu)旗下設備廠Fujitsu Ten的投資比例,都是為了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另外,電裝在2017年1月設立Electrification System事業群,也是配合豐田於2016年12月設立的電動車(EV)事業企劃室,積極發展電動車電路與電池等技術。

不過,目前電裝的自動駕駛與電動車相關新技術,尚未對外大舉展示。

相較之下,博世在2017年內已進行自動駕駛技術公開展示測試,而且技術層次已達可自動切換車道與改變行進路線、駕駛只需應付緊急狀況的Level 3水平,還與戴姆勒(Daimler)簽訂Level 4自動駕駛技數共同研發合作協議,以2020年上市為目標在推動。

為儘快提高技術,博世不但於2017年2月對光達(Lidar)相關新創企業出資,取得其技術,並宣布與NVIDIA合作研發人工智慧,以便儘快突破該廠在自動駕駛人工智慧領域的瓶頸。

至於電動車領域,比起20世紀末就有油電混合車技術的電裝,博世受德國車廠強調柴油車的影響,起步較晚,但因環保規範日趨嚴格的歐洲,以及空氣污染嚴重開始大量投資在電動車的中國與印度,都是很有潛力的電動車市場,故博世也積極投資電動車零組件技術,希望能後來居上。

【人工智慧】AI大戰一觸即發Google、微軟加碼研究

Google與微軟分別在本周宣布規模更大的人工智慧(AI)計劃。

Google宣布致力於推動AI用途的People + AI研究計劃,將聯合Google和外部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人與AI系統的互動方式;微軟則宣布成立專注於開發通用AI技術的AI研究實驗室。

根據Android Central報導,Google People + AI研究計劃的目標是要弄清楚人類在各種AI應用中的角色。

Google甚至開放其Facets Overview和Facets Drive可視化工具讓AI工程師使用。

訓練資料雖為現代機器學習AI系統的關鍵因素,但往往是不透明和混亂的根源。

事實上,機器學習工程與傳統軟體工程不同之處在於,不僅要對程序碼除錯,也要對資料除錯。

Google開發這兩項工具後,工程師就能利用Facets更輕易地做除錯及理解其正在構建的AI系統。

Google似乎主要專注於擴建其以人為本的機器學習引擎。

該引擎是為了協助找出AI可具體協助人類的哪裡些需求,包括氣候變遷、醫療進步,或單純讓虛擬鍵盤知道用戶即將切換為用另種語言輸入。

另一方面,微軟的AI研究實驗室將跟Google一樣將專注於開發通用AI技術。

微軟已雇用一群科學家在此實驗室工作,甚至還聘僱了認知心理學家。

蘋果(Apple)和Facebook也已跨入AI領域,而且也有其野心。

目前正在開發特殊AI用途的不少小公司及新創公司則可能會成為這四大科技公司的收購對象。

對Google、微軟這類公司來說,跳上AI列車也意味著能不與主流趨勢脫節。

Google是以查找業務起家,但隨著網絡應用擴展到PC瀏覽器和行動裝置之外,Google勢必要在其它未來領域找到出路,無論是在智能家庭或是在大學的研究實驗室。

微軟軟體帝國霸業奠基於PC和計算機作業系統,但隨著人們降低對PC的依賴,微軟必須為其產品找到其它應用途徑。

微軟的AI for Earth向研究人員和機構提供可協助解決氣候問題的AI工具,就是很好的範例。

報導認為,微軟和Google的AI計劃不僅是為了推動AI的發展,還想向人們推銷AI有其實際用處。

隨著越來越多技術和設備自動化,AI會是可行選擇。

然而,在這場比賽中,能勝出者並非擁有最強AI引擎的公司,而是最能說服人們AI有助於人類繼續進化的公司。

各省搶蓋數據中心 伺服器晶片廠喊沖 蘋果、高通加速布局搶商機

蘋果(Apple)日前宣布將投資10億美元在貴州設立數據中心(Data Center),成為繼高通(Qualcomm)之後第二家大動作與貴州政府合作的國際科技大廠,供應鏈業者透露,目前中國包括大數據、雲端及人工智慧等新應用,都必須仰賴數據中心提供支持,預期各省自建或合資興建數據中心的商機將引爆,成為中國科技業界熱門議題,並吸引全球伺服器相關晶片業者爭相卡位市場。

蘋果宣布與貴州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貴州建立一個數據中心,用來儲存中國當地消費者所使用的iCloud數據,業界認為這或許是官方因應新推出的嚴格網安法規,而有心促成的合作案。

高通在2016年亦與貴州省政府合資,成立資本額達人民幣18.5億元的貴州華芯通半導體,專注在高階伺服器晶片技術的設計、研發及銷售,其中,貴州省政府投資機構持有55%股權,高通則持有45%股權。

全球晶片大廠及消費性電子品牌大廠紛紛與官方合作的舉動,似乎意味中國內需的網絡通訊、大數據、雲端及人工智慧等市場商機可期,儘管面對官方決心要全面進行監管情況下,所有業者想要分食中國市場大餅,就得照章行事。

供應鏈業者認為,中國這種半開放式的新興應用商機,全球科技大廠只能各憑本事、各取所需,預期國際大廠注資、參股合作投入中國新興數據中心市場的舉動,只會越來越多,且規模將越來越大,甚至因為數據中心興建商機相較於建設12吋晶圓廠,對於內陸省份及合作廠商更具誘因,可能吸引一波波的投資熱潮。

面對官方要求有效監管的政策主軸,各省及一線城市搶蓋數據中心的動作,應該會越來越熱絡,這將是未來幾年全球伺服器及相關晶片市場需求成長的最大憑藉,相關晶片業者包括安華高(Avago)、英特爾(Intel)、超微(AMD)、高通、安謀(ARM)、邁威爾(Mervell)、索思未來(Socionext),以及台灣的聯發科、信驊、新唐、譜瑞、群聯等IC設計公司,都將是支持未來營運表現不斷向上成長的利多消息。

回顧中國自2016年起搶蓋12吋晶圓廠熱潮,有效拉動全球半導體設備廠、矽晶圓供應商訂單成長,甚至供應鏈不斷傳出供不應求的聲音,再對照先前中國拚命擴充太陽能廠、LED廠及TFT面板廠,同樣拉動一波波設備訂單及關鍵材料的出貨熱潮。

如今中國掀起的數據中心興建熱潮,似乎亦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業者預期伺服器相關晶片及關鍵零組件需求可望逐步加溫,已搶先卡到關鍵訂單的國內、外晶片供應商,後續營運成長爆發表現將備受期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色列專攻「身邊的機器人」

【特別關注·機器人】光明日報駐特拉維夫記者 王水平直接服務於人的機器人,比如脊椎手術醫療輔助機器人、輔助病人站立的機器人以及除草、泳池清潔等生活服務類機器人,叫消費型機器人——目前全球市場上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