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效應顯現 華為走到十字路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久前華為公布了2019年年報,這是華為在面臨極端複雜外部環境下交出的一份答卷。
制裁看似沒有影響,營收同比增長19.1%,增速與2018年持平。
華為的新產品仍在一個接一個的推出,在4月9日的發布會上,余承東說華為的P40手機已經完全沒有谷歌的東西了。
在2019年,華為依然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廠商。
制裁最大的影響,似乎只是華為不得不囤積晶片,在2019年增加了700億元人民幣的存貨。
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華為在2019年確實在改變,以2019年為界,未來五年的華為或將迎來又一次大變革。
營收增速穩定、利潤增速下降
從利潤表來看,總體上華為在2019年並沒有受到制裁的明顯影響。
2019年華為總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
按這個速度,2020年華為很有機會突破總收入萬億人民幣的大關。
2019年華為凈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與2018年25%的凈利潤增速相比下滑比較明顯。
但這主要並不是因為華為業務盈利能力的下降,因為華為的銷售毛利在2019年仍保持著16%的增速。
凈利潤的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研發費用同比上漲了31%,占總收入的比重從2018年的14%提升至了2019年的15.2%。
不得不說華為在研發上是真捨得,無論面臨怎樣的戰略困境,也絕不砍研發費用。
另外,2019年華為的銷售和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指標都保持穩定。
要說制裁對華為財報的影響,最明顯的一項是存貨的增加。
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2019年末,華為的流動資產中"存貨及合同成本"一項達1673.9億元,較2018年末凈增708.5億,增幅為73.4%。
這裡增加的存貨,應該是華為應對美國"斷供"所囤的晶片等零部件。
當然,增加700多億元的存貨對華為來講是完全能承受的,畢竟華為帳上還躺著1700億元的現金。
實際上,囤積晶片並沒有過多影響華為的現金流,因為其中大部分是"賒帳"的。
可以看到,截至2019年末,華為流動負債中的應付帳款及應付票據餘額達到1422億元,同比增長46%。
由此也可以看出華為面對海外晶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國內外冰火兩重天 華為從未如此依賴國內市場
不過,客觀而言制裁對華為的影響還是有的,而且不容忽視。
如果分開來看華為在國內外的銷售成績,可以看到明顯的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華為在中國市場銷售額同比大增36.2%。
中國快速推進5G商用、國人對華為手機的追捧,讓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受益頗豐。
另一方面,如果剔除中國市場,2019年華為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不到1%。
細分來看,2019年,華為在歐洲中東非洲市場同比僅增長0.7%,亞太市場下降了13.9%,表現比較好的美洲市場也僅增長9.6%。
需指出的是,美洲市場的增長跟美國沒關係,主要來自拉丁美洲。
可見美國掀起的這一波制裁,對華為在海外市場的成績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華為手機,失去了谷歌生態在海外確實寸步難行。
而消費者業務現在已經是華為最重要的業務,這一點下文將展開討論。
下圖是華為在各主要區域市場的增長折線圖。
可以看到,自2016年之後,華為在中國國內和在海外的銷售額增速就開始拉開差距。
正是在2016年之後,越來越大的華為開始在歐美遭遇貿易保護主義歧視,而且愈演愈烈。
2019年的制裁又是一個明顯的拐點:中國國內增速進一步上升,歐洲中東非洲、亞太、美洲等市場則增速下降甚至停止增長。
這導致的結果是,華為此前高歌猛進的國際化努力遭遇了嚴重的挫折。
華為當之無愧是中國國際化最為成功的科技巨頭,收入的大頭過去長年來自海外市場,但在2019年華為前所未有的依賴中國國內市場。
下面兩張圖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一變化,在2015年華為僅有42%的收入來自中國國內,而在2019年這一比例上升至了59%。
:
任正非本人談到海外市場時一直很淡定,他反覆表示,華為的產品是世界最好的,一些國家一時不跟華為做生意也沒關係,以後有機會再繼續做生意。
任正非的淡定當然是有底氣的。
5G時代才剛剛上路,華為對自己的產品競爭力一直都非常自信,川普策劃的制裁究竟能否對抗市場力量?現在一切都在未定之天。
不過,至少在現階段華為將不得不做出一定調整。
華為的P系列旗艦手機發布會,P20、P30都是在法國巴黎首發,而今年的P40則改為國內首發,是一個小小的訊號。
華為過去在從北極圈到南極圈的全球各個大洲攻城略地,而眼下的戰略收縮,意味著重心從海外更多轉向國內。
規模足夠龐大的國內市場,將成為華為在逆境中的堅實基本盤。
消費者業務扛大樑 華為大象轉身
另一點必須要提的是,消費者業務已經成了毋庸置疑的華為第一主業。
2019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收入首次超過總收入的一半,占比達到54.4%。
華為傳統的第一大主業運營商業務,如今已經只相當於消費者業務收入的60%。
從增速上看,自從2016年之後消費者業務就一枝獨秀,貢獻了華為絕大部分的業績增長。
而運營商業務已經基本上不再增長。
運營商業務的增長依賴5G這樣的技術革命,而消費者業務則不是。
寫了《華為研發》一書的張利華,2002年向任正非建議做手機時說:"華為的3G設備只能賣一次,但是消費者一年會換好幾部3G手機,華為應該儘快立項3G手機!否則會失去巨大的市場機會。
"真是神預言。
眾所周知,2002年任正非曾拍桌子說:"華為不做手機這個事,已經早有定論。
"而在2019年,華為賣出了2.4億部智慧型手機。
除了智慧型手機之外,2019年華為的筆記本電腦發貨量增長超過200%,智能音頻業務增速超過200%,智能穿戴業務增長超過170%。
2019年華為還發布了華為電視,即華為和榮耀智慧屏。
這裡不得不替一下友商小米。
同樣是以硬體為主的公司,華為2019年的毛利率約為38%,小米僅為13.9%。
兩者的盈利能力差距判若雲泥,華為的品牌溢價能力遠超小米。
(這裡不是看空小米,就事論事,小米有別的優勢。
)
2019年,小米整體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2.7%升至13.9%,提升1.2個百分點;凈利潤由去年同期的7.7%下滑至4.88%,
華為在通訊設備產業鏈上,能夠吃穿從晶片到終端設備的整條產業鏈,這一點是前無古人的,連蘋果公司都做不到,構成了華為的獨特壁壘。
隨著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繼續迅猛發展,我們很可能正在見證華為的大象轉身:這家巨無霸正處在從一家帶有濃厚2B氣質和傳統的公司,強調客戶、基礎技術,轉向一家2B+2C的公司。
《華為基本法》第一條寫著"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而隨著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已經發展的如此龐大,華為繼續堅持不做網際網路,似乎已經不太符合現實需求了。
谷歌限制華為影響終於來了,銷量下降40%,任正非:華為留有後手
谷歌限制華為影響終於來了,銷量下降40%,任正非:華為留有後手在國內一提起華為,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華為手機,但是熟悉華為的人都知道,華為其實並不是依靠手機起家,而智慧型手機業務只是華為的一...
華為2016年報:5216億營收、371億凈利,都來自哪兒?
過去一年,華為、OPPO和vivo等國產手機的表現出色。除了普天蓋地的電視、媒體廣告營銷,以及隨處可見的線下實體店外,手機出貨量也是出類拔萃。數據顯示,2016年國產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中,華為以1...
手機業務量價齊增,成華為業績增長發動機
華為正式公布了2018年的業績,負責手機業務的消費者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5.1%至3489億元,占整體營收的比例超過48%,成為華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這意味著華為手機業務已真正擔當起業績發動機的重...
美國制裁無法擊敗華為 上半年營收增長30%
今年5月份美國動用國家緊急狀態法案對華為進行制裁,美國商務部隨後也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公司出口晶片、軟體給華為,一時間華為陷入了至暗時刻,美國及部分歐盟、日本公司也宣布對華為斷供。當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