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風暴里的中興,20年前與華為齊名,經歷了啥?更大危機來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朋友圈被「中興事件」刷屏了,事情原委,咱不再贅述,引起貓哥注意的是,中興作為上市公司,竟然會在業務內控方面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這真不是一家跨國公司應該出現的事情。

也可能是成長速度太快了,過去20年中國電信、移動通訊大發展,地處深圳的中興、華為也成長為兩家龐大的高科技公司,技術、業務都發展很快,以至於內部管理拖了後腿。

不管怎麼說,中興這次挨罰已經極大影響了公司業務,乃至更長遠的發展,與同城的華為差距很可能越來越大了。

曾被譽為「雙子星」的中興、華為已經不是一個量級。

01

華為的體量是中興的5倍多

我們先看去年的財報。

▌中興方面

根據財報,2017年度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1,08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5%;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3.8%;基本每股收益1.09元人民幣。

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5.7%。

在營收構成上,運營商網絡、消費者業務和政企業務營業收入均同比增長,運營商網絡實現營業收入637.8億元人民幣;消費者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52.1億元人民幣;政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8.3億元人民幣。

公司國內國際分別實現營收619.6億元人民幣與468.6億元人民幣。

▌華為方面

2017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凈利潤4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1%。

營收和利潤實現了雙增長。

在營收構成方面,運營商業務實現收入2978億元,同比增長2.5%;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549億元,同比增長35.1%;消費者業務,華為(含榮耀)智慧型手機全年發貨1.53億台,實現銷售收入2372億元,同比增長31.9%。

華為的營收是中興的5.54倍。

在三大業務板塊上,華為運營商業務營收2978億元,中興是637.8億,華為是中興的4.669倍;企業業務方面,華為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549億元,中興的政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8.3億元人民幣,華為是中興的5.58倍;消費者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372億元,而中興的消費者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52.1億元人民幣,華為是中興的6.73倍。

並且,雙方差距越來越大。

2017年華為(含榮耀)智慧型手機全年發貨1.53億台,而IDC數據顯示,中興2016年的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與2015年相比衰退了36.5%,中興手機2015年銷量為5600萬部,但中國區僅貢獻了1500萬部。

中興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已經跌出前十。

數據最能直觀的表明:10年時間,兩者差距是越來越大了。

如果說2010年左右,中興還有機會追趕下華為的話,那麼現在連望其項背都不能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曾經「中興華為」雙子星,現在在商業上,華為已經把中興遠遠甩在了身後,完全不是同一量級的了。

02

技術也有差距

當然,這次「中興事件」後,國人對核心技術仿佛都有了切膚之痛,衡量一家企業不僅僅是看起營收規模和賺了多少利潤,還看其有多少核心技術和專利。

首先,華為官網表示:研發人員約8萬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2017年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897億元,約占總收入的14.9%。

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3,940億元;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其中,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晶片:

現在大家都憂心忡忡晶片,而華為旗下的海思已經開發出手機處理器晶片「麒麟」,擁有智慧財產權,華為高端智慧型手機都搭載麒麟系列晶片,這被認為是打破了三星、高通的壟斷;

中興沒有自己的手機晶片,都是從高通公司採購,如果這一禁令生效,那麼意味著中興手機未來7年內都無法獲得美國公司高通的手機晶片,中興的手機業務將遭遇滅頂之災。

至於其他行業專用的晶片,貓哥不了解不敢亂說,但從「消費者業務」的核心部件晶片的差距這一側面,已經可以看到兩家在其他核心元件上的差距。

▌5G:

5G技術是下一代通訊,誰掌握了5G標準、技術的制高點,就先擁有未來。

那麼,華為、中興在5G技術上誰領先呢?

華為從2009年開始重點投入5G研究,在2016年華為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最終方案,據統計華為擁有大約10%的關鍵5G專利。

在20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前夕,華為正發布了首款符合3GPP標準(全球權威通信標準)的5G商用晶片——Balong5G01,和基於該晶片的首款3GPP標準5G商用終端華為5GCPE。

中興方面,根據其新聞稿件:與中移,高通合作,完成全球首個基於最新3GPP 5G NR的異廠家IoDT互通測試;與英特爾合作,發布面向5G的全球首個基於軟體定義架構和網絡功能虛擬化的5G無線接入產品;發布基於服務化架構的2/3/4/5G全融合Common Core解決方案,全方位實現3GPP R15服務化架構。

截止2017年底,中興通訊已在全球部署超過320個NFV商用/實驗局,為5G核心網商用和演進奠定了基礎。

並未見有核心專利、產品的報導。

03

既生瑜何生亮

為什麼這兩家中國科技產業的「雙子星」,10年下來,會有這麼大的差距?一個因為極其低級的違規被美國政府嚴厲懲罰,幾乎要「休克」;另一個發展相對穩健,在全世界電信投資放緩的情況下,三大業務板塊還處在增長。

要分析起來,很難很長,也是一言難盡。

貓哥就引述該行業人士的分析做個管中窺豹:

● 中興的研發是跟隨策略,保守策略,不做革命性、突破性的研發,只做複製研發華為的研發更獨立自主,布局長遠,做基礎性研究;

可以舉例的是,華為研發萬門交換機攻城略地時,中興只研發500門交換機,用於農村縣城郊區;華為研發GSM,WCDMA,中興引進日本小靈通、高通CDMA。

● 生產經營,中興的策略是低成本、高性能策略,採購部採購低價、低質的產品配件,導致中興的產品質量備受詬病;華為的策略是相對高性能、高質策略,並不斷改善產品質量;

中興是上市公司,華為是全員參與的未上市公司,中興殘酷的末位淘汰制和有效的晉升制度保證了中興的活力;華為的全員持股和分紅,讓新員工收入上無後顧之憂,前期參與創業的老員工則獲得了高額回報,但也不斷刺激員工高強度投入。

兩家公司的經營策略,貓哥引述兩個小故事,從中也可以看出差別:

小靈通

2000年前後,在日本風靡的小靈通技術被UT斯達康引進國內後,迅速掀起了小靈通熱。

當時手機是雙向收費,比較昂貴,而小靈通不僅具有手機移動性特別,而且單向收費,便宜好用。

網絡運營商認為小靈通建網速度快,投資小;用戶覺得經濟方便,同手機相比,只花20%的錢就能享受80%的服務,在國家政策鬆動刺激下,小靈通需求呈現爆炸性增長。

2002年末,中興迅速切入小靈通市場,做得特別成功,甚至超過了UT斯達康,賺到了不少快錢。

但華為經過慎重分析判斷後,認為小靈通技術比較落伍,不出5年就會被淘汰,於是宣布放棄。

有意思的是,華為宣布放棄小靈通業務幾天後,中興高層對全體中興員工說:「中興今後市場主攻產品就是小靈通。

結果現在,小靈通早就被淘汰。

3G

1995年,CDMA項目初露端倪,中興開始與聯通結盟開發CDMA,主攻CDMA95,並在聯通初期招標中頗有斬獲,甚至在2002年聯通CDMA二期招標中,中興奪得15%的份額。

華為認為CDMA專利集中,授權費用較高,大規模普及困難,CDMA95相對落後,所以選擇了產業更成熟,專利更分散的WCDMA。

在CDMA上,任正非撤掉了原來的CDMA95小組,轉攻更為先進的CDMA2000。

侯為貴則把重心放在發CDMA95項目,只投入小部分資源研究CDMA2000標準。

這種選擇在初期讓中興嘗到了甜頭。

2001年5月,中國聯通第一期CDMA正式招標,選用的標準就是CDMA95加強版。

華為被迫把目光放到海外,CDMA2000產品線雖然丟了聯通小單,卻在海外市場上連續攻城拔寨,特別是亞非拉等發展中地區,獲得巨大成功,為日後立足海外市場立下汗馬功勞。

2008年前後,中國開始進入3G時代。

由於在CDMA2000和WCDMA上的充分準備,華為成為大贏家,首輪爭奪,成功地將自己在國內CDMA市場份額提升到25%。

2009年初中國聯通啟動WCDMA建網招標,華為拿到31%份額的訂單,由於中興在WCDMA領域表現一般,只獲得平衡性的20%份額。

這種缺乏技術前瞻性的研發投入,讓中興承受了慘重代價,在2011年開始表現出來,直接導致2012年中興虧損高達20多個億。

之後經過多年盤整,直到2015年才逐漸恢復元氣。

也真是性格決定命運,人是如此,公司也是如此。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家公司仍然是中國高科技公司里的翹楚,中興雖然落後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但還是希望它有「中興」那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