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3000億美金之巔,阿里、騰訊火力全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年前,阿里一年的收入比不上騰訊一個季度的收入。

2011年,阿里巴巴全年總收入64億,淘寶剛扭虧為盈。

而2011年的騰訊,Q4營收就達到79億,全年營收284億,當年利潤超百億。

曾經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的兩家公司,如今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唯二兩巨頭 —— 市值雙超3000億美金(≈2萬億人民幣)。

阿里昨晚(5月18日)發了華麗麗的2017財年財報,騰訊前兩天也剛剛發布了同樣亮眼的一季報。

兩位馬先生,時時刻刻在隔空過招,這次分別用冷冰冰的數字,同樣熱烈的表示,我們財報又刷出新紀錄了。

據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17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收入同比增長60%,達到385.79億元人民幣;全年阿里巴巴集團收入為1582.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

這也創下了自IPO以來最高季度收入增幅。

2017財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集團經調整的EBITDA為165.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盈利為10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2017財年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凈盈利為578.71億元人民幣。

此外,阿里最新季財報還透露,目前中國零售平台的年度活躍買家已增至4.54億,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高達5.07億

作為中國僅有的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兩家公司,彼此就是對方的參照物,對騰訊阿里是,對廣大吃瓜群眾也一樣。

畢竟沒對比就不知道差距,就沒有危機,沒對比怎麼「互相傷害」?

下面來看下騰訊的數據:2016年全年總收入1519.38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長48%,凈利潤為414.5億元,同比增42%。

截至2017年3月31日,騰訊首季總收入為495.52億元,同比增長55%;經營盈利為192.72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4%。

從帳面上看,其實就是在說過去一段時間誰賺多誰賺少。

但其實,比數字更重要的是,構成這些數字的業務主體。

——它們代表了「二馬」相爭中,在各自既有的戰略布局下的階段性戰術成果。

阿里:生態經濟體

馬雲去年說:「2017年開始,阿里巴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這個說法,因為這只是一個「擺渡的船」,然後拋出來五個詞:「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

有些人不服,是因為沒理解馬教主的潛台詞:未來的商業規則,我定。

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發布時,阿里首次分列四大板塊:核心電商、雲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項目及其他。

(圖片來自好奇心日報)

雖然到2016年底,電商占比仍高達86%,但其他業務開始發飆。

比如阿里雲,連續第8個季度營收保持三位數增幅。

全年收入67億元。


到去年四季度,阿里雲已完成對世界主要市場的基礎設施覆蓋

德意志銀行預計:到2020年,雲計算收入將超千億,占據阿里總體收入的27%。

菜鳥網絡到去年底日均投遞包裹5700萬個,並開始布局海外。

這不是純物流設施布局,而是與計算能力結合、提前匹配需求的投送能力。

EWTP戰略在2016年提出之後,接連進入G20公報和聯合國議題。

「國際版淘寶」速賣通,今年4月全球買家破1億。

大文娛方面,從阿里影業、優酷土豆到UC,快速布局,全年也錄得接近300%的收入增速,全年達39億元。

並且發揮出與商業消費的聯動效應。

對於聚焦商業的阿里,這部分可以說是打通了C端用戶的另一片天地。

與阿里無縫對接的螞蟻金服,估值已上600億美元。

而且阿里開始延伸到上游實體:2015年開始,阿里和富士康聯合發起「淘富成真」,開放富士康世界級的設計、研發、專利、供應鏈、智造等能力,阿里雲的雲計算平台和大數據處理能力,阿里電商天貓淘寶的平台能力,同時引入銀杏谷資本、雲鋒基金、豬八戒網、洛可可等企業為創業者提供全鏈路創新創業服務。

林林總總,不離其宗。

在全球傳統貿易低迷無解的環境下,阿里在構建一個創新經濟體,並憑藉逾3萬億元的交易額成為全球第一大零售體,即將成為全球第20大經濟體。

這個生態就是:上連雲端,下接物流,中間完成所有商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智能匹配。

說白了,就是叫別人好好來他這兒做生意。

騰訊:神器經濟學

騰訊的玩法是另一個路子。

欲練神功,先造神器,然後瘋狂變現。

神器的首選目標:通用型社交工具

網際網路時代用戶年度最高的產品。

這也決定了騰訊的2C模式:從產品到盈利,都基於個人用戶。

於是先有了QQ,現在8億多用戶;後有了微信,如今有9億多用戶。

2012年之前的騰訊,本來沒有被這麼看好,因為單憑QQ還不算拿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通行證。

當時微博正火。

但是朋友圈在2012年突然刷遍了手機螢幕。

這一刷,刷出了騰訊的移動互聯時代。

微信不但占領了移動社交,而且由於社交衍生出來的高頻刷屏,它又搶占了移動端信息流,成了移動端事實上的瀏覽器。

緊接著,微信支付,讓「獨孤求敗」的支付寶也感覺到了頭大。

騰訊是一流的產品家。

神器在手,用戶就有。

全國最多最活躍的用戶,是騰訊一切溢價和想像空間的來源。

盈利上,騰訊的大頭,始終是遊戲。

從PC時代,到手機時代,矢志不渝。

2016年網遊收入占比近半但還未過半,到2017年一季度,網遊收入占比近55%。

利潤上,就更是絕對支柱。

此外,就是與高頻瀏覽相關的廣告和收費業務(影視文娛)。

(圖片來自好奇心日報)

誰叫我用戶多,誰叫我高頻?基本上是插木成林的狀態。


這也成為騰訊的路徑依賴:標配神器+用戶變現。

變現模式,遊戲為王。

不過今年一季度,騰訊也強調了在傳統業務之外的拓展,包括人工智慧、AI雲服務和全球化布局。

「騰訊雲正式開放矽谷數據中心,並宣布將於年內陸續新增德國法蘭克福、韓國首爾、印度孟買、俄羅斯莫斯科等4大海外數據中心,同時還將完成美國矽谷和香港數據中心的擴建,以進一步滿足區內客戶對雲計算服務的增長需求。

一季度騰訊包含支付和雲服務在內的「其他業務收入」達到76億元,首次超過網絡廣告,但仍不及網絡和社交廣告合計值。

由此可得騰訊的主幹模式:神器→海量用戶→玩遊戲→順便收廣告→衍生支付、雲服務。

網際網路不是十年河東河西

而是3~5年可能就重洗牌

從收入、盈利、現金流等核心指標上來看,五年前,阿里全年收入64.17億元,騰訊僅Q4利潤即達79.22億元;2011年騰訊全年利潤132億元,超過阿里全年總收入兩倍。

如今,阿里全年收入1582.73億元,超騰訊4%;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的盈利578.71億元,超出26%;

營運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為803.26億元,超出23%。

阿里在全球化過程中越走越遠,其經濟體多樣化生態系統的推動作用、新零售戰略重構中國商業模式的價值越來越凸顯,並開始轉化為財報上即冷又熱的數字。

雖然目前來看阿里可能略勝一籌,但是未來的事誰知道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