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等大批外資企業入駐,印度要成下一個「世界工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漸漸退出低技術、廉價勞工生產後,誰有能力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德勤的一項調查顯示,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尼和越南最有潛力。

其中,印度最被看好。

在政府推出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後,印度吸引了大批外資企業競相湧入。

富士康、美的、三星、特斯拉等先後宣布在印度投資設廠,印度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

據《印度時報》7月4日報導,富士康集團與印度地方政府簽署協議,將投資50億美元在當地建廠。

外媒近日報導,美的集團計劃斥資80億盧比(約合1.235億美元),在印度浦那建設家電製造工廠,預計2018年底投入運營,在未來5年有望創造500個工作崗位。

今年6月,三星也宣布將投資7000億韓元,增加印度工廠的手機產能,目標是2018年將手機月產能增至1000萬部,冰箱產能增至20萬台。

首批印度生產的iPhone已於6月23日在當地發售,這批後殼上印著「Assembled in India」(印度組裝)的iPhone SE令「印度製造」再添一把火。

新稅改方案刺激

7月1日,印度啟動70年來最大規模稅制改革,其中對智慧型手機及組件等電子產品徵收10%基本消費稅。

印度媒體認為,這將刺激全球手機廠商加快在印度建廠的步伐。

近年來,三星已經在印度投資數百萬美元,設立了超過70家手機和零配件製造工廠,產生的額外投資價值達10.5億盧比,如今這一價值可能進一步增長。

三星宣布,2020年準備將印度作為其製造和向歐洲、中東地區和非洲出口的中樞。

IPhone製造商緯創資通攜手蘋果,在印度建造生產基地,主要量產iPhone SE機型,未來還可能會生產其他機型。

而緯創的競爭對手鴻海(富士康母公司)將加速5年投資印度50億美元計劃,衝刺第一階段在印度單月生產千萬部手機的目標。

報導稱,鴻海在印度已有數家工廠,組裝小米和OPPO智慧型手機。

鴻海若想在印度生產iPhone,必須增加產能。

而國內手機品牌在印度的製造競賽早已拉開,OPPO、vivo、金立、聯想、小米等先後在印度落地紮根。

小米在印度的第二家工廠於今年3月啟用,負責組裝智慧型手機。

小米印度市場主管傑恩(Manu Jain)表示,正與零件商商談,將在組裝廠旁邊開設零件廠。

IDC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為印度智慧型手機第二大廠,市場占有率達14%。

根據印度新稅法,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熱水器等家電產品被歸入「奢侈品」行列,稅率為最高檔(28%),相比原稅率(26%)提高兩個百分點。

因此,美的等中國家電製造商也開始在印度建廠。

美的集團印度分公司的數據顯示,在印度,冰箱的滲透率為20%,洗衣機的滲透率僅為9%,低滲透率意味著市場空間大。

目前,印度成為中國之外全球家電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年均增速達10%以上。

除了手機和家電,汽車企業也大舉進入印度。

今年6月,特斯拉CEO馬斯克在推特上發布消息稱,正在與印度政府洽談,請求在印度建廠之前減免進口關稅,因為印度海關對進口整車徵收高達60%-100%的稅費。

今年6月,上汽集團對外宣布正計劃開建其第一個印度工廠,或將成為第一個進駐印度的中國車企。

此外,上汽計劃於2019年將MG品牌引入印度市場。

另外,印度Livemint網7月5日報導,董明珠入股的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計劃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建造電動車製造廠。

目前,印度政府正努力推進2023年大規模轉向電動車的計劃。

「印度製造」計劃

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大力推進「印度製造」計劃,希望將製造業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從15%提升至25%,將印度打造成具有競爭力的全球製造業中心。

2014年9月26日,莫迪政府向世界宣布「印度製造」系列新政策。

通過改革勞動法和稅收,簡化審批程序,吸引外資企業在印度投資建廠,促進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

莫迪改革以來,針對從外國進口的電子零組件、半成品徵收較高的關稅,藉此鼓勵以本土製造替代進口。

為了打造「印度製造」品牌,莫迪政府承諾將促進位造業投資,著力改善營商環境,打造一個「穩定的稅收體制、透明公正的政策環境」,目標是將印度「營商便利指數」從全球第142位提升至第50位。

然而,印度發展製造業需要跨越的障礙眾多。

基礎設施落後、營商環境惡劣、工作效率低下、合同履行薄弱等多年痼疾,令外來投資者「膽戰心驚」。

此外,印度社會語言、歷史、宗教、文化錯綜複雜,額外增加外資在印經營的難度和成本。

「世界工廠」轉移?

對於投資者而言,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前列。

勞動力成本被認為是印度作為製造業基地的主要優勢。

據聯合國估計,到2035年,印度人口將從12億增至15億;同期勞動力將增長33%,達到近10億人,成為全球最大的勞動力市場。

印度經濟蓬勃發展,勞工需求旺盛,一二線城市的工作機會不斷增加,促使人口持續從農村遷往城市。

不過,有分析認為,現在國際製造業產能過剩,印度不可能複製中國當年「世界工廠」的定位。

新德里經濟研究機構Indicus Analytics創始董事班達里表示:「印度還沒有為建立龐大的製造業做好準備。

這裡的基礎設施有限,且過於昂貴,人力資本基礎也不夠雄厚。

另外,印度國民貧富差距懸殊,消費力也明顯不足。

2015年,印度人均國民收入為1590美元。

電力供應不足是印度工業的一大難題,印度電費自2013年大漲以來,增勢趨緩。

不過,由於電力需求急速增加,加上發電基礎設施(其中許多項目由私營能源公司承接)的龐大投資需要收回成本,預計加價壓力將持續不減。

此外,如今產業價值鏈藉由資訊服務與產業聚落得以緊密整合,跨國轉移並非易事,即使從本國遷往海外基地,也僅是部分業務而非整體聚落;再者,高科技產品成長趨緩,降低主要投資者大舉遷移投資的可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新入局:國產手機布局印度 產銷兩手抓

據《21世紀經濟報導》8月31日報導,眼下,國內手機廠商正卯足全力從印度市場分一杯羹。繼小米宣布將通過富士康在印度再建兩個工廠後,華為也稱將於一個月內宣布在印度的本地製造計劃。近日,華為印度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