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2019|能被「掰彎」的手機,你會買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36氪劉士武、王可欣、張達、石亞瓊、廖苑伶對本文亦有貢獻,也在此感謝為本文提供過信息支持的各位受訪者)

各大手機廠商又開始在螢幕上做文章了。

這次不是越來越大,而是越來越彎。

10月底,柔宇率先發布可摺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 (柔派)並開放預售,搭載7.8寸柔宇「蟬翼」二代柔性顯示屏,可支持0到180度、超過20萬次的螢幕彎折;11月,三星在SDC2018上公布了代號Winner的可摺疊智能機樣機,搭載Infinity Flex顯示屏, 將歸入Galaxy F系列,於明年面市;同期,華為余承東在外媒採訪時表示,將於明年推出可摺疊屏智能設備且支持5G......

三星11月發布的Winner可摺疊智能機樣機,摺疊可成4.58寸手機,展開則為7.3寸平板電腦

創業公司搶跑入場,各大廠商更來勢洶洶。

索尼、微軟、蘋果、LG、小米早在前幾年就已進行可摺疊設備專利布局;三星霸主光環下,LG、京東方等螢幕廠商也在蓄力柔性屏產能突圍。

圍繞摺疊屏的手機之戰一觸即發。

近兩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增長乏力,尺寸、材質、屏占比、深度攝像頭再難調動購買熱情,技術和產品形態的創新迫在眉睫,「可摺疊柔性屏」手機會是那顆打破僵局的子彈嗎?

本篇「風向2019」將主要分析以下三個議題:

可摺疊柔性屏是什麼?

離可摺疊屏量產、我們用上可摺疊屏手機還有多遠?

從概念到商用,可摺疊柔性屏會是手機行業新的轉折點嗎?

可摺疊柔性屏是什麼?

可摺疊柔性屏,顧名思義,薄如紙張,能夠彎折、捲曲。

看上去很酷,但並非新鮮事物,其基礎就是OLED材料(有機發光二極體)。

36氪現場實拍柔宇「蟬翼」二代柔性AMOLED屏,厚度0.01mm,可捲曲半徑1mm

回溯歷史,1979年,時任美國柯達實驗室研究員的華裔科學家鄧青雲發現了這款有機發光材料,並於1987年正式註冊了小分子OLED專利;在2000年初,OLED屏顯技術由三星、LG、索尼帶入大眾視野;2008年諾基亞 N85首次將OLED應用在手機螢幕上;2017年被蘋果選為iPhone X螢幕材料,隨著屏下指紋、全面屏技術發展,OLED成為主流。

從前,手機大多採用TFT 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屏,材料本身不發光,需要背光源;且由於液晶層、背光層的存在,螢幕較厚,不可大幅度彎曲。

相比之下,OLED可以自發光,具備無窮對比度、寬視角、低能耗、高響應速度的特性,且材料更為輕薄,支持柔性顯示。

OLED有不同種類,其中主動發光型的AMOLED最常用於手機螢幕上。

AMOLED的柔性程度與基底材料息息相關,目前包括使用剛性玻璃基板的「硬屏」和基於聚醯亞胺背板(PI膜)的「軟屏」。

可摺疊柔性屏就是基於這塊PI膜生產出來的。

各種OLED螢幕材料結構,圖片來自知乎

柔性AMOLED在手機上的應用早已有之,三星在2014年就將其作為Galaxy Note4的螢幕。

近兩年各大廠商推出的曲面屏、雙曲面屏手機(如Galaxy Note Edge, LG G Flex2等)也大多使用柔性AMOLED。

LG Flex2

儘管如此,由於成本高昂及手機形態的限制,柔性AMOLED的銷量和增長都遠低於硬性AMOLED。

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柔宇推出首款可摺疊屏手機,三星、華為等大廠紛紛入場,柔性AMOLED將形成一股熱潮。

據 IHS Markit 預測,到2025年,柔性AMOLED出貨量將達4.76億,預計占AMOLD面板總出貨量(8.25億)一半以上,其中柔性程度最高的可摺疊面板預計出貨量為5000萬。

離可摺疊屏量產、我們用上可摺疊屏手機還有多遠?

手機量產繞不開螢幕製造,而一塊小小的柔性AMOLED背後卻有著龐雜的產業鏈:上游的材料、設備、零件生產商,中游的面板製造和模組生產商,以及下游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汽車等廠商。

在產業鏈中、下游,早在2001年入場的三星是絕對的霸主,在中小型AMOLED面板製造方面就占據了97.7%的市場份額。

面對三星的技術壟斷、日益增長的柔性AMOLED需求和供不應求的市場現狀,許多廠商開始「彎道突破」,其中中國廠商尤為活躍。

如下圖所示,目前全球有20條已公布的柔性AMOLED產線中,包括京東方、和輝光電、華星光電、維信諾、柔宇科技等在內的國內廠商均已入場。

據悉
,柔宇此前發布的FlexPai也是使用的自研自產的可摺疊性AMOLED屏。

全球6代及以下AMOLED產線及產能分布,圖片來自群智諮詢

儘管國內廠商玩家不少,能否實現量產仍舊是個問號。

具體來說,有以下兩點問題:

上游材料設備依賴進口

縱觀產業鏈,國內廠商都還聚集在中游。

柔性屏的關鍵則是上游的材料和設備供應,這些技術目前都掌握在日本和歐美國家手中。

材料方面,柔性基底材料的PI膜一直被由美國杜邦、日本宇部興產、日本鍾淵化學、日本東麗-杜邦和韓國SKC壟斷

36氪從業內某高分子材料學博士處了解到:除全透明PI膜外,要實現防碎屏功能,可摺疊屏手機廠商還需要使用屏保樹脂,這些材料均需從日本進口,且成本極高。

設備方面,真空蒸鍍機被譽為「AMOLED製程的心臟」,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有機發光材料蒸鍍到柔性基底板上。

然而,全球最頂尖的真空蒸鍍設備則為日本Cannon Tokki所壟斷,年產量僅在幾台到十幾台,有錢難買。

36氪從某業內人士處獲知:目前,國內僅京東方擁有Cannon Tokki設備,花費在1.5億美金以上。

Cannon Tokki真空蒸鍍機

進口依賴存在著風險:一方面容易被國外廠家制約,一旦限制原料則切斷了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材料、設備成本高昂,使得整體產線造價攀升,數百億元已是常規入場價。

據悉,京東方綿陽產線耗資465億元,設計產能在48k/月;維信諾十月公布將在合肥斥資440億自建產線,設計產能在30k/月;而據官方資料顯示,柔宇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產線耗資110億,年產能預計可達5000萬塊以上。

良品率低影響量產

除產鏈上游缺失外,柔性屏良品率也存在風險。

普遍來說,柔性AMOLED良品率低於剛性,此前LG面板就爆出在華為mate系列上出現綠屏問題。

對於國內廠商,儘管實現柔性AMOLED量產的消息不絕於耳,然而關於良品率的信息卻少之又少。

京東方此前曾稱其成都產線綜合良率可達65%,而據幾位國際、國內一線屏顯廠商內部人士介紹:所謂綜合良率包含了返修的情況,按現在國內技術水平,柔性AMOLED良率或在一半以下,可摺疊屏良率或在20%上下。

京東方於今年5月展出的可摺疊WQHD AMOLED全面屏,官方稱彎折次數可超過10萬次,圖片來自京東方官網

如此看來,當前的柔性AMOLED製造業是否能撐得起可摺疊屏市場,確實還有待觀瞻。

從概念到商用,可摺疊屏手機會是手機行業下一個轉折點嗎?

雖然柔性OLED量產挑戰重重,但這並不妨礙各大廠商發布可摺疊屏手機的熱情。

除柔宇、三星外,華為已在與京東方共研可摺疊屏方案,Sony可摺疊屏手機渲染圖也在日前被爆出。

看上去,2019年會是個可摺疊屏手機的元年。

然而,從概念到商用,可摺疊屏還要跨越一些鴻溝。

  • 硬體形態方面,現在的可摺疊屏手機還在「屏彎機難彎」的階段。

    無論是柔宇的FlexPai還是三星的Winner都是依靠改變電子元件位置,實現部分螢幕的彎曲摺疊,摺疊處的厚度如果控制不好則會影響手機的便攜性。

    如果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柔性手機,則還需要柔性電路板、柔性晶片、柔性電池等配套材料和技術。

  • 軟體方面,可摺疊屏手機開闢了新的人機互動方式,開發者和設計師需要為此做專門的適配,何時能建立起軟體生態對硬體產品普及尤為關鍵。

Google近日發布的Android可摺疊屏適配UI,圖片來自the Verge

  • 價格方面,囿於成本限制,目前可摺疊屏手機的價格確實不菲

    柔宇的FlexPai官方售價8999元起,三星可摺疊屏手機的售價據韓媒曝光在200萬韓元左右,相當於1.23萬人民幣,高於頂配iPhone XS Max。

    筆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京東方某產線每月在材料採購上就耗費1億人民幣,外加其他開支,如此分攤到每塊螢幕上,自然價格抬高。

    如果要降低成本,則需要建立更為完善、成熟的供應鏈體系。

高昂的售價,新的產品形態,用戶又是否會為之買單?

現在,市場上僅有柔宇科技的可摺疊屏手機開放預售,其他廠家還停留在概念機階段。

該公司創始人劉自鴻博士在36氪採訪時透露:柔宇至12月初已有超過40億的訂單,其中涵蓋B端廣告、汽車等屏顯,以及各類C端電子產品(FlexiPai、柔記筆記本、頭戴觀影設備Royole Moon等),其中手機銷量已經超出預期。

雖然並未獲知FlexPai確切的銷量數據,但我們了解到當前的預售僅通過官網渠道,劉自鴻表示明年將會進行線下渠道的鋪設。

基於對柔宇FlexPai的親測體驗,36氪認為:這款可摺疊屏手機確實帶來一些新穎的交互體驗,如鏡面拍照、可摺疊分屏操作等,柔性螢幕也能規避碎屏等問題,然而在操作中也存在軟體操作卡頓、偶爾黑屏的瑕疵。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新技術和形態並不具備絕對吸引力,同等價位下,大家或更傾向於技術、體驗成熟的全面屏手機。

劉自鴻博士為36氪演示FlexPai可摺疊屏手機,通過機器背後的鉸鏈結構可以實現橫向左右摺疊

(36氪所體驗的的是劉自鴻自用的FlexPai,屬初代樣機。

劉自鴻表示:首批FlexPai將於年底發貨,到手產品將會在軟硬體層面有優化升級。

回歸到手機這一品類上,更大的螢幕展示空間或許只是個加分項,而便攜性才是用戶的剛需,因此可摺疊柔性屏或許只是切中了用戶的癢點。

對於諸多大廠而言,當下的可摺疊性手機依然處於試水與觀望的階段。

基於此36氪認為,手機行業下一個的轉折點不會馬上到來,不如我們就讓可摺疊柔性屏這顆「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

後記:

如果說可摺疊屏手機只是過渡試驗產物,那麼未來的智慧型手機形態又會是什麼樣子的?是可自由彎折、穿戴的全柔性手機?是能解放雙手,將信息展示延展到實體環境中的AR眼鏡?還是超越螢幕以外的全息投影?

你們又怎麼看呢?期待大家與36氪分享你們對於智慧型手機未來形態的暢想。

————

我是鄭銦,36氪超人學院創始學員,關注NLP、AR/VR、物聯網、邊緣計算、半導體,項目交流請加微信zhengbaobao097825,註明公司、職位、姓名。

超人學院相信早期生態推動社會變革,使命是為早期生態培養領袖人才,詳情請戳36氪想要為進入創投圈的年輕人做一所「超人學院」,你來不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iPhone的下一塊螢幕,或許來自中國

蘋果目前正與中國最大的顯示器製造商京東方(BOE)合作,共同開發一款可摺疊的 OLED 螢幕。事實上,幾個月來關於蘋果與京東方合作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此前外媒報導,目前蘋果已對京東方 OL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