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極限生存的假設 華為前瞻多年布局自主科技創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17日凌晨,華為下屬的海思半導體公司總裁何庭波發出一封致海思員工的信,信中說:「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不僅要保持開放創新,更要實現科技自立!」

此前的5月16日,美國政府先後打出兩記「極限施壓」中國高科技企業華為的「組合拳」,一是禁止所有美國企業購買華為設備的總統令,二是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華為列入了其一份會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實體名單」中,從而禁止華為從美國企業那裡購買技術或配件。

從這封信中看到,華為很早就「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並為此進行準備——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如今在美國對華為實施「極限施壓」之際,華為得以輕鬆應對挑戰,公司運營幾乎不會受其影響。

5月18日,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即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晶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他還表示,美國禁止華為業務的影響將是有限的,他對公司長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何庭波的信和任正非的表態,通過強大的網際網路已傳遍中國及至全球,其中透出的積極信息,立刻給華為公司、給信息技術行業、給神州大地都帶來了「利好」消息和滿滿的「正能量」。

從華為前瞻10多年地布局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實踐,我們可得到多種有益的啟示。

首先,對一家公司來說,前瞻性地布局核心技術創新、打造核心技術優勢,這是公司長期安全、生存發展、做大做強的重要保障。

核心專利不掌握在自己手裡,就等於永遠低人一等。

2004年,任正非帶領華為開始了對晶片的研究,並重用何庭波,拍板給出了每年4億美金(約20億元人民幣)的研發費用。

任正非說, 一定要站起來,減少對美國晶片的依賴。

經過10年的研發,到2014年海思手機晶片開始進入主流市場。

2017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大約為1.53億部,有7000萬部手機使用了海思處理器,海思手機晶片實現突圍。

2018年9月,華為在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期間發布了全球首款7納米製程人工智慧(AI)手機晶片「麒麟980」。

這款新型晶片一出世就拿下了全球首款雙核NPU等六項世界第一。

正如何庭波所說,在美國把華為放入了「實體名單」的「黑暗的時刻」,「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間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確保了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

」正是華為提前10多年決定從事晶片這一核心技術的前瞻性戰略布局及持續科技創新實踐,使得華為「為此做好了準備」,很自信地應對了來自美國的「重大挑戰」,既保障了華為業務正常開展,又保障了對華為客戶服務的持續供應。

其次,對一個國家來說,制定和實施自主創新發展戰略、前瞻性地布局核心技術創新、打造核心技術優勢,這是國家長期安全、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國家綜合實力躋身國際一流大國強國的重要保障。

何庭波在信中說,華為立志,將數字世界帶給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我們仍將如此。

今後,為實現這一理想,我們不僅要保持開放創新,更要實現科技自立!作為一家中國企業,華為的「企業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繫在一起,「華為人」的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其實,對於一個企業和一個國家而言,理想是多麼重要,實現「科技自立」是多麼重要。

前瞻性地布局核心技術創新,培育和打造出核心技術優勢,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這不僅是一家公司的需要和理想,也應當是一個國家的需要和理想。

只有達到這一目標,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強大起來,並且不被強手打倒。

再次,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懼強權壓力、勇於進取探索的精神,是促進中國公司、中國製造、中國科技、中國經濟持續安全穩定發展、具有世界一流核心競爭力的強大精神動力。

華為人自豪地說,前路更為艱辛,我們將以勇氣、智慧和毅力,在極限施壓下挺直脊樑,奮力前行。

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

這是全體華為人奉行的「華為精神」,是無往而不勝的前行動力。

新中國建立以後,毛澤東確立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方針。

今天我們仍在奉行這一方針。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

」中國企業界、科技界等相關各方應當牢記毛澤東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學習華為前瞻性地布局自主創新、打造核心技術優勢的實踐經驗,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懼強權壓力、勇於進取探索的精神,為促進中國公司、中國製造、中國科技、中國經濟持續安全穩定發展、不斷做大做強、具有世界一流核心競爭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卓尚進

編輯:王佳

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註明來源

下載金融時報客戶端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