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摩拜均與外資電池公司合作 國產電池何時能崛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月7日下午消息,據媒體報導松下公司旗下專注於自行車和配件業務的Panasonic Cycle Technology部門與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將在物聯網電動自行車領域展開合作。

實時上此前,另外一家共享單車公司哈羅單車也早已與LG電池達成合作。

過去幾年共享單車在國內高速發展,幾大頭部公司運營的車輛超過5百萬以上,而每輛單車上都擁有一把智能鎖,單車每次使用時的開鎖及關鎖結算、找車時的GPS定位都需要電池進行工作,這使得電池在智能共享單車上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

不過兩家國內領先的新經濟的代表企業,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國外電池公司的產品,確實需要我們一定的反思。

松下電池

從整個鋰電池行業的發展來看,商用鋰電池從日本起源,松下收購三洋後奠定了鋰電池的霸主地位。

而此後韓國大規模投入,三星和LG強勢崛起,在本世紀初,隨著國家政策向新能源行業傾斜,中國鋰電池廠商快速發展起來,比亞迪、ATL等快速崛起,不斷蠶食三星和LG的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在2017年全球電池出貨量排行榜上,前10名有7家是來自於中國的電池企業,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沃特瑪等表現突出。

不過雖然中國電池廠商出貨排名靠前,但是缺也有不少缺陷。

首先,專利技術缺失,由於鋰電池的核心技術大部分都由海外公司掌握,專利武器一直是海外公司狙擊中國公司的利器。

年11月,LG在美國向中國鋰電池廠商ATL發起訴訟,指控ATL侵犯其3項美國專利,涵蓋該公司開發的與分離器等電池組件有關的技術。

LG還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申請禁止進口ATL的電池,原因是ATL「向美國出口大量在中國生產的價格低廉、質量低下的電池。

其次,低價競爭。

低價競爭此前往往被海外公司描述中國公司競爭的主要手段,不過在鋰電池領域,以三星和LG為代表的公司利用規模和成本優勢,不斷拉低售價,甚至採用虧損戰略阻止中國廠商發展。

最後,國產廠商技不如人。

中國鋰電池廠商與韓國廠商比起來,在核心技術上還是有差距。

以鋰電池最重要的能量密度為例,寧德時代要到2020年左右才能推出300 Wh/kg的產品。

相關專家說,中國鋰電池企業和日韓電池企業的技術差距在5年左右。

隨著未來IOT和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的大規模普及,對於鋰電池的需求將持續擴大,對於國產廠商來說練好內功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