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三星故意讓手機變慢被罰 華為:我們絕不搞降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情懷不值錢,哪怕是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開創者、最「不同凡響」的蘋果。

一切為了利潤,一切都是為了多賺錢,哪怕蘋果手機的利潤是同行當中最高的......

iPhone為了誘導用戶購買新手機設備,採取的手段很簡單:只要你升級iOS系統,你現在的手機性能就會被「降頻」。

對此,蘋果曾信誓旦旦地否認,「舊型號手機速度變慢目的在於延長手機電池壽命。

蘋果公司的CEO蒂姆•庫克表示,

「當我們這樣做時,的確已經告訴過大家,不過我想許多人並沒有留意。

可能我們應該解釋得更清楚一些。

然而事情就這樣簡單嗎?

10月24日,義大利監管部門對蘋果公司和三星公司進行罰款,因為這兩家企業建議用戶更新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但手機運行速度卻因為這類更新而變慢。

蘋果和三星為什麼要這麼做?

事情其實很簡單,一個企業如果聲稱一切以用戶為中心,那麼就不應該玩這類弄明升暗降的小花招,傷害用戶的產品體驗。

手機系統升級後越來越慢,逼迫消費者去購買新款手機,這對誰的好處最大?

當然是手機品牌廠家。

實際上,作為世界性的兩大品牌,它們的所作所為從這點「小事」上就暴露了資本家的貪婪和無恥。

它們不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它們是一切以用戶的錢包為中心。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曾給資本家下好了定義:

「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所以,永遠不要對資本企業和品牌心存幻想,它們營造出來的科技感、時尚和性能包裝,都是為了追逐利潤而已。

對故意加速手機淘汰的廠商進行處罰,義大利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這也讓消費者明白自己曾不明不白地遭受了損失。

蘋果被罰1000萬歐元,三星被罰500萬歐元,這更像是一個警告,並不能彌補它們「不斷建議」消費者升級系統而造成的「卡頓」、電池續航時間縮短等糟糕的體驗和損失。

除了義大利,美國、法國和以色列也對蘋果發起了調查,用戶也對其誤導消費者、迫使他們購買新手機或更換電池的做法提出了訴訟。

三星在第一時間跳出來否認義大利的指控,它表示,三星「致力於讓消費者獲得儘可能好的使用體驗。

嘴臉如此!

與三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華為,10月25日,在華為國行發布會正式舉行之前,華為英國發了一條「官宣」——

我們注意到,近年來智慧型手機更新系統後運行速度變慢在全球範圍內屢見不鮮,不少消費者投訴智慧型手機廠商為增加新品銷量刻意製造類似情況。

「我們絕不會為了升級而放慢手機的速度。

我們為我們的新產品感到驕傲。

為什麼說華為是我們唯一一家受人尊重的世界性跨國公司,這就是答案。

商業也必須有底線。

最近,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透露,2018年華為手機總銷量有望達到2億台(同一天,雷軍稱小米手機今年出貨量正式突破1億台)。

他還表示,蘋果的利潤確實很高,但華為並不追求那麼高的利潤率,(華為)很多錢投入在研發上,目前正研發5G摺疊手機,華為的第一款5G手機會是摺疊手機。

同時,余承東還強調了華為的底線是不作惡,不雇水軍,「我們堅持絕不作惡,外界說華為水軍,我們沒有水軍,一個都不允許。

不雇水軍是華為的底線。

我們與友商的比較,都是第三方機構的測試結果。

目前網絡上有很多人在抹黑華為,正是說明了華為在行業內的分量和領先優勢,如果不是威脅到了同行的市場份額和利益,它們又何必處處針對華為?

就是因為足夠強大,所以才有那麼多詆毀和抹黑,世事從來都是如此。

2011年,余承東被任正非調去管手機,那是他進入華為的第七年,這是一個能把無線產品和手機兩個產品線都做到百億規模的牛人。

一上任,余承東就毅然否決了華為繼續給運營商製作貼牌機的策略,開始專注研發智慧型手機產品,儘管此舉直接影響到了華為終端的營收業績。

余承東強調,華為要做的事,是要把客戶將從幾百家運營商擴展到十億消費者。

從此,一舉讓華為解除了與運營商捆綁的風險,這也成為華為手機事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但現實是殘酷的,2012年,余承東推出了針對中高端的2999元價位的智慧型手機P1,後面又推出3999元的D1,但都是無人問津,銷量可謂悽慘,傳聞因為手機體驗不好,任正非曾一怒之下把手機摔在余承東面前。

在業界,余承東被人稱之為「大嘴」,他有三句話廣為人知:「我個子不高,是玩兒命的那種,打得滿臉是血也要繼續打」;「華為要趕超蘋果」;「小米從來都不是華為競爭對手」。

以華為手機的起點之低,余承東竟然敢在2012年喊出了「華為手機三年之內成為世界領先手機終端產商......銷售目標會一年翻三倍」的口號,可見他氣魄之大。

2013年,是華為手機事業的另一個重要轉折點。

其時,剛成立三年的小米以小米模式取得爆髮式增長,各路廠家紛紛掀起了學習小米的熱潮,就是任正非,也在那時候給余承東下了華為不做線下只做線上的指導意見。

但余承東不為所動,他認為,龐大的線下市場才是消費的主流,這點後來的雷軍也承認自己走了彎路——線上零售只占整個零售市場的10%,剩下的90%來源於線下渠道。

正是因為獨立思考不隨大流,余承東才得以讓華為的中高端定位和雙品牌運營戰略堅持下來並取得成功。

2014年,華為榮耀的銷量為2000萬,銷售額24億美元,從2012年到2017年,華為手機的銷售收入從初始的75億一路做到了1780億人民幣。

而根據華為2017年年報,華為消費者業務2017年銷售收入預計在2360億人民幣左右,其中Mate9、P10系列全球發貨量分別突破1000萬台;華為平板業務銷量同比增長40%,進入全球TOP3,獲得多個國家市場份額第一。

「華為的風格一直不是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那種,規矩很多,所以華為一點不給拍馬屁、投機者以機會,可以說,一點可以鑽的縫沒有。

一位華為的經銷商如是說。

在商業領域,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意識、理念和價值觀形成的基因主導了企業的存在和發展。

從這點來說,自賈伯斯去世以後,蘋果以銷售收入為主導的基因占據了上風,臨去世前,賈伯斯專門帶著庫克看了一部電影《衝鋒陷陣》,嗯,庫克在蘋果銷售收入上確實在衝鋒的很好。

華為也重視銷售,所有的企業都必然的追求銷售收入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必須以用戶價值為根基。

就像某大報批評的那樣,「如果仗著產品好、受消費者喜愛就店大欺客,定價高企、服務下降,甚至還侵權,就不是應有的職業態度了。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理性的增加,盲目追捧洋大牌已經是明日黃花了,面對這樣的市場,洋品牌應該端正態度,好好分析、細心滿足我們的消費需求......某些洋大牌的公主病該治治了。

耍大牌必然會丟了市場。

不要忘了,凡是基業長青的企業必須是為社會、用戶創造出長期價值的企業,而利潤則是對其創造價值的獎賞。

而那些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違背誠信原則的企業,或可以得逞於一時,但終究是老鼠尾巴——長不了。

所以,要敬畏市場的力量,要記住,無論你的企業有多聰明、多強大,但終歸是市場更勝一籌。

「最好的技術很少能贏。

這是投資領域非常有名的一句話。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它們不能夠給用戶提供足夠的價值。

隨著95後、00後新一代消費群體的崛起,消費者的理念也發生了改變,這些新一代消費者不再迷信、追捧國外的「洋品牌」,他們認為國內品牌的體驗更好,更能加分,也更有參與感。

新一代消費者追求的不再是用商品和品牌來證明「誰是我」,而是用消費行為來表達「我是誰」。

不明白這點,不能與時俱進,所有的消費企業和品牌都只會越走越窄。

余承東曾豪言道,「華為要成為世界第一,它要超越的是蘋果和三星。

相信華為可以做到!

就目前來看,「如果中國沒有華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替代」這句話,依然是對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