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祭出大殺器!Naples欲血洗伺服器晶片市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時間2017年3月7日21:00,AMD正式發布基於Zen架構的Naples(那不勒斯)伺服器晶片。

這也是自2003年以來,AMD第三次向伺服器市場發起全面衝擊。

面向PC市場的Ryzen才剛剛發布,伺服器晶片那不勒斯又洶湧而來。

AMD的野心再次顯露。

屢敗屢戰也是英雄

要知道自2003年AMD進入伺服器晶片市場後的14年時間內,不論是當年基於x86的推土機架構還是後來的基於ARM架構的伺服器晶片已經連續兩次敗在英特爾的手下。

但誰曾想到2月23日發布的Ryzen(銳龍)桌面晶片憑藉超高性價比讓整個業界震驚,更沒想到的是僅僅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那不勒斯就登上了舞台第三次向伺服器市場發起了衝擊。

就在AMD工作人員開始打電話給AMD美國總部的時候,筆者的思緒不禁回到十多年前的中學時代。

1999年一月發行的一本雜誌讓我第一次知道了AMD的存在。

儘管世人往往崇拜的英雄都是屢戰屢勝,但筆者一直認為,屢敗屢戰也是英雄。

我可以死,但我不能失敗

每當我們談到AMD的時候都不得不提它的創始人:傑里·桑德斯。

正是這個曾在芝加哥為朋友兩肋插刀差點被打死的"壞孩子"在1969年的一個大膽舉動讓英特爾有了一個相伴一生的強勁對手。

桑德斯的人生堪稱傳奇,母親生下他時只有15歲,而不到5歲因為父母離異,小桑德斯開始跟隨母親艱難生活。

但遺憾的是,後來母親也離開了他,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投靠自己的祖父母。

儘管一直顛沛流離,但桑德斯的學習成績卻堪稱學霸,除此之外桑德斯還有另一個IMBA的特長--打架。

在桑德斯18歲的時候,他在一場街頭打鬥中被打敗,結果是在失去意識以後被扔到了一個垃圾桶里。

"他們打裂了我的頭蓋骨,打壞了我的鼻子--那就是為什麼我要你從左側給我拍照的緣故。

"桑德斯在2000年對媒體記者丹尼爾·馬洛(Daniel Marrow)說道。

"那樣照相顯得我的鼻子沒有正常情況下那麼歪--我是說,那真是一場災難。

當時他們把我丟在那裡,不管我的死活--我是說真的。

"

但是,在昏迷了三天以後,桑德斯還是醒了過來。

"我曾說過,我可以死,但我不能失敗。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管什麼時候我都會全力以赴。

我不能失敗,因為失敗並非選項之一。

毋寧死,也絕不要失敗。

" 而桑德斯的這種性格也成為了AMD的企業文化,即使在後來與英特爾30多年的晶片戰爭中屢屢失敗,但不屈的AMD卻總能頑強的站起來一次又一次的像英特爾發起衝鋒,甚至在2000年-2005年這5年時間內在風頭上壓過英特爾,迫使英特爾不得不重視這個曾經被自己藐視的對手。

矽穀人麥可·馬龍曾這麼評價AMD與英特爾的的競爭:"在所有的高科技故事中,AMD的故事是最可怕,也是最英勇的。

它年復一年,代復一代,頑強地挑戰這個星球上最成功、最具競爭力的公司。

"

相愛相殺從逆向到原創

同英特爾含著金湯勺的背景所不同,AMD的誕生可謂一波三折。

看看兩者的出生檔案:

英特爾,1968年,500萬美金。

AMD,1969年,5萬美金。

儘管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來自與素有矽谷半導體黃埔軍校之稱的仙童電腦公司,但與由羅伯特·諾伊斯、高登·摩爾、安迪·葛洛夫組成的三劍客工程師團隊所不同,桑德斯是個不折不扣的銷售出身。

這也是早期一直被人嘲笑不懂技術的原因所在。

至於創業動因更是天壤之別,三劍客夢想用技術改變世界,桑德斯則是被突然炒魷魚後為了生存。

三劍客的投資人只用了5分鐘就拍板奉上250萬美金支票,桑德斯見投資人只得到一句你來晚了然後灰溜溜走人繼續東拼西湊。

這也正是為什麼後來桑德斯在談論到這段歷史時自嘲時會說:"創業階段,英特爾只花了5分鐘就籌集了500萬美元,而我花了500萬分鐘只籌集了5萬美元。

這簡直是殘忍,但我堅持不懈。

"可以說AMD的初期屬於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技術沒技術的尷尬處境。

如果最終不是靠曾經仙童的老友,英特爾三劍客之一的諾伊斯憑個人信用為其商業計劃書擔保,AMD還能否成立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由於技術背景薄弱,桑德斯從AMD誕生之初就定下了方向:憑藉質優價廉的產品努力成為各類產品的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

作為第二供應商要求的不是技術領先與創新能力,而是學習模仿以及生產製造能力,這就使得早期的AMD晶片更多的是依靠逆向設計來學習積累晶片技術。

而大多數人所不知的則是早年的AMD在70,80年代一直都是英特爾的第二供應商。

甚至兩者攜手憑藉IBM的個人電腦超級大單擊敗摩托羅拉、Zilog、國民半導體、仙童半導體這些曾經在半導體市場擁有一席之地的強勁對手。

只可惜好景不長,在1985年英特爾確定了要成為世界第一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商這個目標後兩個人的緣分終於走到盡頭,1987年,厄運降臨AMD,英特爾提前結束了在5年前與AMD簽訂的技術交流協議(cross-licensing),停止向AMD公司授權386技術打了AMD一個措手不及,萬般無奈之下AMD只能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合法利益。

儘管用了5年時間最終打贏官司,但卻永遠錯過了PC發展的黃金時代。

1990年,投資銀行美林(Merrill Lynch)的一名分析師宣稱AMD已經"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逆向設計晶片所需要的時間過長。

AMD早年的逆向設計一般會比英特爾晚3~4年推向市場,但隨著英特爾技術的突飛猛進,逆向設計的難度越來越大,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AMD創造了第一塊由自己原創設計的x86晶片K5開始正面對抗英特爾的奔騰晶片。

儘管性能相差不多,但時間卻晚了足足一年。

而就在AMD與英特爾的距離越拉越大的時候,一家成立於1986年的由Compaq、株式會社ASCII及Kleiner Perkins共同創辦的只有60人的小公司NextGen卻憑藉自身的優秀技術同英特爾進行著頑強對抗。

只可惜受制於規模和資本,NextGen要想戰勝英特爾可能性幾乎為零。

可有時生活就是這麼的充滿戲劇性,Wintel聯盟中的微軟老大比爾蓋茨不知為何對NextGen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從創始人阿提克o拉扎口中了解了NextGen的現狀之後打電話給AMD老大桑德斯促成了雙方的見面,沒想到雙方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1995年,AMD以6.15億美金的價格將NextGen納入麾下,並在隨後推出了傳奇的K6晶片,正式向英特爾發起了挑戰。

擊敗安騰贏得64位標準之戰,AMD走向巔峰

作為一名80後,AMD曾在筆者的中學和大學時代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不論是K6、K7還是K8(Athlon 64),這些經典神U都曾是每一個IT發燒友耳熟能詳的產品。

"同等價格比性能,同等性能比價格"一直以來都是AMD與英特爾的競爭法寶。

如果說1997年推出的K6晶片整體性能還遜於奔騰II的話,那麼1999年發布的基於K7架構代號Althon(速龍)則第一次在性能上超越了英特爾。

以至於多年之後有人撰文評論這段歷史時說過這麼一句話:"1999,那是一個DIY電腦崛起的年代…這一年,AMD改變了CPU市場格局。

"而英特爾在經歷了PIII和早期P4短暫失敗之後,憑藉P4 Nrothwood架構再次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2003年,AMD搶先英特爾一步發布了全球首款64位個人電腦處理器Althon 64,依靠向前兼容32位程序的模式迅速得到市場的認可。

並在2004年,2005年憑藉不斷的技術升級稱雄個人電腦晶片市場,被譽為新一代的性能之王。

而與此同時,英特爾則陷入了巨大的麻煩之中。

在個人電腦市場,P4第三代架構由於散熱巨大,性能卻無提高宣告失敗;在伺服器市場,與惠普合作開發的64位處理器IA-64安騰晶片由於不兼容傳統x86 32位程序被市場邊緣化,最終被迫採用AMD的x86-64方案。

曾經的桌面王者英特爾第一次從領導者變成了追隨者。

而就在英特爾安騰晶片折翼伺服器市場時,伴隨著K8而生的Opteron(皓龍)伺服器晶片讓AMD第一次進入利潤最豐厚的伺服器晶片市場。

從2003年發布到2006年的三年時間裡,AMD從無到有硬生生的砍下22%左右的伺服器晶片市場,堪稱奇蹟,而激烈競爭的背後則是英特爾晶片價格大幅下降。

當我們回顧速龍64的歷史時會發現AMD在當時的很多理念都極具革命性:率先在CPU中集成內存控制器;取消傳統前端總線,引入HyperTransport技術加大內存與CPU的傳輸速度;研發首個針對台式系統的低耗電技術Cool'n'Quiet(冷又靜)技術;引入RISC架構理念,推出共享內存資源的高效能雙核處理器速龍X2將P4-D徹底擊潰。

此時的AMD不論是在桌面還是移動亦或是伺服器這三大市場都獨領風騷,瘋狂搶占著英特爾的市場份額。

至於傳奇的FX不論價格還是性能都成為高端CPU市場的絕對王者。

為了進一步增強技術實力,此時意氣風發的AMD甚至花費54億美金去收購顯卡市場雙雄之一的ATI,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同時擁有CPU與GPU研發能力的晶片公司。

而就在很多A粉期待著AMD徹底戰勝英特爾的同時,英特爾祭出了有史以來最具有殺傷力的大殺器--Core(酷睿)。

酷睿全面反攻,AMD壯士斷臂艱難求生

2006年底,英特爾最具有革命性的酷睿架構正式發布,由於從研發初期就秉承著超高能效比的理念,因此一經問世遍在筆記本電腦市場大獲成功。

而在移植到台式機後的Core 2更是硬生生的將AMD從性能寶座上拉下,並在之後憑藉自身強大的半導體研發生產能力,加快工藝與架構的升級讓AMD陷入苦戰。

另一方面巨資收購ATI的行為除了讓AMD的現金流變得格外緊張外,也同曾經的主板好基友英偉達徹底鬧翻,使得AMD在與英特爾的激烈對戰的同時,還要和顯卡王者英偉達在顯卡市場一較高下。

雙線同時開戰對於不論從研發資源還是市場資源的層面都不占優的AMD來說無疑捉襟見肘。

平心而論,收購ATI並在之後推出融合CPU和GPU的APU設計理念極具前瞻性。

但AMD明顯低估了併購造成的競爭格局,而競爭格局的變化給AMD帶來的則是更大的困難。

2008年,在桌面和移動市場節節敗退的AMD為求生存被迫賣掉了半導體公司的命脈--晶圓廠。

從此AMD再無自主的晶圓製造能力,成為類似今天手機市場絕大部分依靠代工生產晶片的半導體公司一樣,成為一個單純的晶片設計公司。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AMD開始在工藝上全面落後英特爾,而這也讓AMD在桌面和移動市場的競爭中完全處於下風,翻身無力,使得AMD本已脆弱不堪的資金鍊變得更加緊張。

2009年,AMD以6400萬美金的超低價格將手持設備部門賣給了高通。

根據當時的新聞,高通獲得AMD手持設備業務部門的設計和開發團隊,並帶有正在開發的移動設備技術,包括2D和3D圖形音頻/視頻,顯示架構等等,AMD則表示以後將更多經歷集中在核心的x86計算和圖形業務上。

也正是由於這筆交易,使得若干年後高通成了移動處理器市場的絕對王者,尤其是SOC中的GPU部分更是孤獨求敗。

如果不是後來依靠APU定製晶片業務拿下家用遊戲機市場,AMD還是否能活到現在都不得而知。

一敗再敗,ARM皓龍回天無力

早在桌面移動市場衰退之前,AMD的伺服器晶片業務就已被使用Core 2架構的英特爾Xeon(至強)處理器徹底擊潰,占有率從巔峰時期的百分之二十多掉到百分之五以下。

在推土機架構不夠給力的背景下,AMD做出一個驚人舉動--擁抱ARM架構並於2014年宣布了首款基於ARM架構的皓龍 A1100。

遺憾的是直到兩年後的2016年1月14日AMD才正式開始出貨。

儘管延遲兩年,儘管定位中低端,但由於沒有足夠多軟體的支持同時自身的性能也並沒有特別優秀之處導致其最終並沒有在市場中引起太大注意。

另一方面AMD的顯卡業務在與英偉達的競爭中也處於下風,市場份額不斷減少,而從市值來說,AMD從巔峰時期的750億美金已掉到只剩下不到30億美金,還不夠英特爾的一個零頭。

可以說此時的AMD真的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了,如果再沒有革命性的產品問世,AMD也許真的就要從我們的世界中消失了…但就像當年桑德斯被打到奄奄一息卻依然頑強的活下來一樣,2016年底一份泄露的Ryzen(銳龍)跑分資料震驚了世界。

四年修禪(Zen),Ryzen王者歸來

在銳龍的跑分出來之前,幾乎沒有多少人會相信早先AMD高管在談到Zen(禪)架構時說的IPC(每指令周期)性能可以提升了40%以上的說法。

但這一切隨著2月22日Ryzen的正式發布宣告終結。

Ryzen在全面超越同級別對手的同時,價格卻只有對方的1/2。

這讓所有的A粉不禁感嘆:曾經那個為發燒而生的AMD又回來了!是的,為了等待這一刻的到來,儘管在各個戰場屢戰屢敗,但AMD在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後並沒有盲目追趕,而是用四年的時間去埋頭精心打磨,這種超凡脫俗的狀態也正好詮釋了Zen的中文意思--禪宗的理念。

拒絕"漸進",Naples三戰伺服器市場

就在筆者還在沉浸在過去的回憶時,電話那邊突然一聲Hello將筆者從回憶中一下拉回到會場。

AMD企業級產品高級總監:Daniel Bounds開始向我們正式介紹全新一代伺服器晶片:Naples(那不勒斯)。

X86 64位架構的32顆高性能Zen核心憑藉雙插槽設計可組成64核高性能雙路系統。

8內存通道,16個內存插槽讓整體內存帶寬達到4TB。

全面支持DDR4-2400,高達170G/s的單內存插槽傳輸數據令人瞠目結舌。

兼容PCI-E標準的128通道高速I/O讓Naples可以為所有的GPU提供全面的帶寬,可直接附加多個GPU進行加速並讓所有的GPU都可以盡享全帶寬。

而根據PPT展示內容,一顆Naples加上4顆Radeon Instinct GPU已達到一顆人類大腦的計算力,這在當今雲計算伺服器廣泛開始運用GPU加速的時代讓Naples的未來前景變得更加廣闊。

如果說這些冰冷的數字並不能讓人感受Naples的強大,那麼在溝通會上展示的地震波場景展示則更為直觀的讓人體會Naples的應用場景的廣泛和性能的卓越。

眾所周知,如今在高性能計算市場中,天氣,地質變遷的模擬預測功計算量都是難以想像的。

涉及3D波方程疊代運算的密集計算分析的背後是對整個系統中:計算核心、內存和I/O的綜合性能考驗。

正如前文所述,自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稱霸伺服器晶片市場後,AMD已有多年沒有拿出任何亮眼的產品能夠與其之一戰,連續兩次反擊失敗的代價是讓目前整個伺服器晶片行業進入到一種"漸進"的狀態,每年只提升一點點性能的做法讓無數網友戲稱擠牙膏。

而Naples的發布勢必將打破這種狀態。

在之後的媒體提問環節我們也能看出AMD的目標直指伺服器晶片最普及的產品--英特爾Xeon E5。

相比英特爾Broadwell架構的E5,48%更多的核心,122% 更多的內存帶寬以及60%更多的I/O數量讓Naples充滿吸引力。

不過由於現階段頻率,功耗等指標仍處於保密狀態,我們暫時還無法真正了解Naples的實際表現,但以桌面市場Ryzen的優異表現我們有理由相信Naples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ARM新品暫緩推出,x86成AMD重中之重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就是ARM架構問題。

自16年1月發布首款ARM架構皓龍晶片A1100之後,AMD目前並沒有針對ARM架構推出新的產品,本次溝通會上中關村在線企業站為此也特意向技術總監Dan進行詢問是不是AMD未來將繼續專精於x86架構從而放棄ARM架構,還是另有打算?而Dan給出的回答是:"目前我們100%會將精力集中在X86技術上,關於ARM的技術,取決於用戶的需要,我們會繼續支持發展它的生態系統。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AMD目前戰略中心已放在x86架構下的高性能計算晶片市場。

而在就FPGA技術,人工智慧等問題上Dan也說了"現在主要的目標是面向擁有最大份額的市場。

"畢竟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才是最重要的。

雲時代通用伺服器助Naples搶奪伺服器市場

儘管目前大量的數據依舊處於保密狀態,但是我們依然能從幻燈片以及交流中發現的蛛絲馬跡來對Naples的前景進行簡單判斷。

例如雲計算伺服器市場上由Facebook發起的一個開源硬體計劃OCP開放計算項目對Naples就是一個重大利好。

OCP項目的宗旨就是幫助廠商減少對傳統伺服器的依賴,並且大幅降低部署成本。

在溝通會上AMD多次強調Naples是雲計算的最佳拍檔,也特意指出目前雲計算伺服器市場的火熱對於AMD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考慮到目前雲計算服務商更多傾向於結合自身需求自己搭建伺服器平台的做法,這同多年以前PC市場DIY的流行是何等的相似?而當年被無數DIY愛好者所推崇的AMD這次勢必也將有大動作。

永不放棄,永不投降

有人曾經問過桑德斯,如果你死了墓志銘希望刻的是什麼,桑德斯脫口而出"永不放棄,永不投降"。

這兩句話正是對從1969年成立以來的擁有48年歷史的AMD的最好描述。

儘管絕大部分時間AMD都活在英特爾的陰影下,儘管為了求生不惜賣掉自己的半導體工廠也要繼續挑戰英特爾。

這種不屈的精神一直滲透在AMD的血液中。

有人曾問過筆者,你觀察了這麼多年晶片市場,兩家也都用過,那麼說到底你究竟是A粉還是I粉呢,筆者在沉思之後回答了這麼一句話:"我崇尚技術,但我更敬重人性"。

祝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高性能低功耗 AMD皓龍迅速崛起的利器

¨ 率先推出64位計算技術,開創企業計算新時代¨ 首先發布雙核伺服器處理器,引爆企業計算「核聚變」¨ 60%以上的《福布斯》500強採用了基於AMD64技術的系統¨ 推出Torrenza開放式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