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CEO敲定!英特爾臨時CEO擔綱,50歲晶片航母駛向AI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智元導讀】英特爾昨天宣布,臨時CEO正式「轉正」成為第七位CEO,英特爾繼續深入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等領域。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這家年過50的巨頭正面臨大大小小的對手。

英特爾的「天鵝(Swan)」降臨。

1月的最後一天,英特爾官方宣布新CEO人選確定:現在的臨時CEO羅伯特·斯旺(Robert Swan)轉正,成為第七位正式CEO,掌舵這家50歲的晶片航母。

去年6月,時任執行長兼董事會主席的柯再奇(Brian Krzanich)宣布辭職,辭職的理由是,因與英特爾內部的一名員工有「你情我願(consensual relationship)」的關係,違背了英特爾禁止在公司內部談戀愛的規定。

柯再奇離職後斯旺接任臨時CEO,並一直擔任到昨天轉正。

斯旺轉正之後,財務長職位空缺出來,因此,解決了CEO人選之後,英特爾董事會又開始搜羅正式的財務長。

雖然對斯旺轉正一事,英特爾股價周四早盤下跌約2.8%,但總算,這家晶片大廠有了個還算平穩的開年。

臨時CEO轉正,曾直言不想當CEO

現年58歲的斯旺在布法羅大學獲得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在賓厄姆頓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在斯旺的履歷中,基本上都是財務背景:

  • 第一家公司是通用電氣,在通用供職的15年內,曾擔任過多個財務高管職位;
  • 後擔任Electronic Data System公司和TRW 公司的財務長,以及Webvan Group 的財務長、營運長和執行長;
  • 更知名的經歷是,他是eBay的董事會成員,擔任財務長長達九年。

    此前也曾在應用材料公司董事會任職。

  • 之後加入基金投資機構General Atlantic,作為運營合伙人。

2016年,斯旺由General Atlantic加入英特爾,任英特爾財務長,負責監督英特爾的全球金融組織、併購、維護投資者關係、並負責管理英特爾信息技術和公司戰略辦公室。

羅伯特·斯旺(Robert Swan)

去年6月,柯再奇離職後由斯旺接任臨時CEO。

現在,斯旺轉正後CFO一職空缺,這一職位將由執行董事托德•安德伍德(Todd Underwood)擔任,直到公司董事會找到合適人選。

有趣的是,關於斯旺「轉正」早有傳聞,但包括彭博社在內的幾家媒體曾報導,斯旺並不想要這份工作。

斯旺當時表示:「我們對董事會的建議是,花些時間找到合適的人選。

與此同時,我們擁有一支出色的管理團隊和10.7萬名敬業的員工,他們非常專注於為客戶提供服務。

因此,我們暫時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我確實期待並希望,在短期內,將會出現一位出色的新執行長。

更直接的是,斯旺在柯再奇離職不久後的一次全員會議上直言,自己不希望這份工作是永久性的。

而英特爾也在過去的7個月時間裡考慮引進外部人事,外界猜想的候選人甚至包括谷歌雲的營運長黛安·布萊恩特(Diane Bryant)。

英特爾這一年:繼續柯再奇道路

柯再奇從英特爾離職時,擔任了五年CEO,這五年時間,他一直探索調整英特爾的戰略,最終將英特爾從以PC為中心的公司轉變為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

柯再奇

他在2016年4月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詳細闡述了英特爾的戰略:將英特爾從一家PC公司轉變為一家支持雲計算和數十億台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並提到了5個核心理念:

  • 雲是塑造智能互聯世界未來的最重要趨勢,也是英特爾的未來。

  • 構成PC客戶端業務和物聯網的許多「事物」通過連接到雲而變得更有價值。

  • 內存和可編程解決方案(如FPGA)將為數據中心和物聯網提供全新的產品類別。

  • 5G將成為接入雲計算的關鍵技術,並且將走向一個始終連通的世界。

  • 摩爾定律將繼續推進,英特爾將繼續引領並使其發揮真正的經濟影響力。

這五大核心理念中,拋棄了之前提出的「移動」,並把5G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2017年,柯再奇將英特爾的戰略再度升華,強調英特爾「聚焦於數據發展戰略」,計算、存儲、FPGA、IoT物聯網、AI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只要是能夠產生數據的產品和領域,任何需要大量計算的方向,都會有英特爾的身影。

隨著以數據為中心的收入加速增長,英特爾在2018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錯的開局,斯旺接任後,繼續延續以數據為中心戰略,可以說,英特爾前半年是柯再奇管理,後半年斯旺仍然走的是柯再奇留下的戰略道路。

在「轉正」的新聞中,董事會這樣評價斯旺:

英特爾將繼續改變業務方向,抓住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內的不斷擴大的機遇,同時繼續從PC業務中獲取價值,董事會在全面搜尋人才後得出結論,斯旺是能夠將英特爾帶向下一個高增長時代的合適領導者。

不久前英特爾公布2018財年財報,也印證了柯再奇、斯旺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

2018年全年總營收708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相較去年的628億美元同比增長13%。

凈利潤211億美元,年增1.2倍。

不過,雖然有了不錯的一年,但種種跡象表明,50歲的巨頭英特爾已經腹背受敵,急需在戰略和管理上採取措施。

傳英特爾或60億收伺服器晶片公司,鞏固數據中心地位

此前有媒體報導,英特爾似乎有意收購以色列公司Mellanox Technologies,報價60億美元,包括現金加股票。

根據官網介紹,Mellanox Technologies是面向伺服器、存儲和超聚合基礎設施的端到端乙太網和InfiniBand智能互聯解決方案與服務的領先供應商。

通過提供最高的吞吐量和最低的延遲提高數據中心效率,Mellanox為應用程式提供更快的數據速度,釋放系統性能。

Mellanox提供多種高性能解決方案:網絡與多核處理器、網絡網卡、交換機、電纜、軟體以及晶片,可加快應用程式運行時間,最大化業務成果,適用於各種市場,包括高性能計算、企業數據中心、Web 2.0、雲、存儲、網絡安全、電信以及金融服務。

很多財富500強企業都選擇Mellanox的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超級計算相關服務,阿里巴巴也是他家的客戶。

現在,英特爾提供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雲服務機器的晶片,堪稱數據中心的統治者。

2017年,根據研究公司IDC的報導,在數據中心伺服器晶片市場,英特爾的占有率超過了95%

隨著PC業務的衰退以及在移動網際網路市場的出師不利,數據中心業務就成了英特爾的印鈔機。

那為什麼英特爾還要花60億美元收購Mellanox?

因為,「躺著賺錢的日子」越來越難,隨著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的興起,CPU的地位日益遭到排擠,除了GPU之外,各種各樣為了加速神經網絡和機器學習任務的專用晶片開始出現。

直到不久前為止,除了谷歌的TPU和英偉達GPU,這些新湧現的「AI晶片」都還屬於終端晶片,例如麒麟980。

這些晶片再多,也並未觸及英特爾的核心利益,更談不上撼動英特爾在數據中心業務的統治地位。

但是,情況發生了變化。

如果說最開始英特爾還可以笑看各家小打小鬧,現在,專用AI晶片的戰火已然燒到了雲端,英特爾的笑容逐漸消失。

過去幾年,尤其是去年以來,以微軟、谷歌、亞馬遜和中國的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包括很多大型的雲計算公司,都開始研發或者已經用上了自己的雲端AI晶片。

其中,除了谷歌,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說是華為。

2019年1月7日,華為推出了號稱業界最高性能的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鯤鵬920,以及使用鯤鵬920的泰山伺服器和華為雲服務。

鯤鵬920專為大數據處理和分布式存儲等應用設計,號稱是業界性能最強的基於ARM架構的CPU處理器

2017年的圖靈獎得主David Patterson與John Hennessy在最新發表在ACM通訊的論文中指出,計算機體系結構正在迎來「黃金十年」。

兩位體系結構宗師在文中寫道,隨著摩爾定律走向終點,體系結構正在閃耀新的活力——以TPU為代表的領域特定架構 (Domain Specific Architectures, DSA) 正在興起,雖然CPU、GPU、FPGA仍有用武之地,最終,市場會決定勝者。

如今,關於哪種類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最適合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業界尚未得出定論。

谷歌有TPU;英偉達在研發下一代GPU;微軟則走FPGA的路線,同時研發拓撲量子計算機。

IBM更加大膽,先後把PC、Linux Sever賣給聯想,再把UNIX Server與浪潮成立合資公司,硬體只剩大型機Z,也基本只賣給幾家大的銀行,因為別的客戶也用不起。

逐漸退出原有市場的IBM現在布局量子計算,上個月已經實現產品化,發布了全世界第一台量子計算機,雖然距離量產商業化估計還有一段時間,但真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完全顛覆現在的基礎架構了。

老對手都使出了新招,朝著英特爾一直殺過來

反過來再看與英特爾斗得最凶的幾家老對手。

賽靈思已經發布了新一代的FPGA。

去年,賽靈思新CEO上任,之後發布了以數據中心為先、加速主流市場的增長和驅動靈活應變的計算三大戰略,同時宣布推出ACAP(Adaptive Compute Acceleration Platform,自適應計算加速平台)。

ACAP是一個高度集成的多核異構計算平台,核心是新一代FPGA架構,能根據各種應用與工作負載的需求從硬體層進行靈活變化,功能將遠超FPGA的極限。

賽靈思表示,推出ACAP將有助於他們在一個全新的市場與更高層次的對手展開新的競爭。

這意味著,人工智慧時代,賽靈思衝著英特爾和英偉達正面殺過來了。

另一邊英偉達,GPU作為深度學習熱潮推動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幾乎沒有直接競爭者。

雖然最近股價下跌得厲害,但這家GPU巨頭擁有一支人數上萬的工程師團隊,並與全球頂尖的研究人員和最終用戶建立了協作技術關係。

「現在,他們正在為英偉達的下一代7nm晶片制定最佳創意……這基本上將讓英偉達的產品從『帶AI的GPU晶片』轉變為『帶GPU的AI晶片』」。

英偉達已經用事實證明其新品推出速度和配套軟體生態構建的能力,其下一代7納米高端GPU的性能,可能會強到驚人。

更不用說「死對頭」AMD,憑藉2017年2月發布的銳龍7 正式重返高端CPU市場後,2018年在CEO蘇姿豐帶領下,氣勢如虹,並在當年11月發布了全球首款7納米數據中心CPU,號稱性價比較之英特爾在AWS的虛擬機高出10%。

AMD最初的目標是用自己的7納米和英特爾的10納米競爭,至少打成平手,但沒想到自己先做出了7納米。

如果AMD能夠儘早推出7納米CPU處理器,這將成為該公司在歷史上首次超越英特爾,在處理器工藝節點上占據領先地位。

AMD的7納米處理器預計將比英特爾14納米的晶片更快、更密集、能耗也更低。

腹背受敵的英特爾,這次任命的是一隻白天鵝嗎?

參考連結:

https://www.cnbc.com/2019/01/31/intel-names-robert-swan-ceo.html

https://newsroom.intel.com/news-releases/intel-names-robert-swan-ceo/#gs.8ZNp3gx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