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華為的底氣和底蘊何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空飄來五朵雲,智能社會不是事兒!」

——胖頭陀


感懷華為全聯接大會

金秋涼風爽,憑欄縱雲生。

下不碰數據,上不碰應用。

聚焦雲管端,壯志終有成。

平台加生態,而今世界驚。


九月鷹飛,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華為全聯接大會。

說是「一年一度」,實際上這也只是第二屆。

然而,憑藉華為強勁的技術實力,以及連同廣大業者的崇高使命,華為全聯接大會從第一屆起就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峰會之一。

本屆大會的主題是「Grow with the Cloud」(雲領未來),吸引了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萬多位與會者,共同從商業、技術、生態三大維度,探討如何把握新方向和新機遇,共赴數字化轉型之約。

五朵雲的時代終將到來

在9月5日的大會第一天,華為輪值CEO郭平作為首位演講嘉賓,在一塊寬達98米的超大電子螢幕前,發表了以《雲領未來,使能智能社會》為主題的演講。

華為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將進入智能社會,而牽繫智能社會的核心必然是雲。

郭平表示,就像20世紀早期紐約將10萬盞汽油街燈接入電網那樣,以千萬計數的企業也將會擺脫專人搭建和維護IT的模式,統統接入雲端。

與之對應的,是華為的動作越來越頻繁,力度也越來越大。

從今年春季起,華為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專門的Cloud BU,前不久更是將之升級為一級部門,在資源上全力支持這個新的業務部門。

70多年前,IBM公司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曾經認為,五台計算機就能夠滿足全世界的需要。

現在看起來,他的預言正在部分成真,只不過未來世界需要的不是五台計算機,而是五朵雲。

郭平認為,由於投資的規模效益和新技術的發展造成的馬太效應,雲必然會走向集中化,但另一方面,由於國際上數據主權等限制,最終不可能統一到極少數雲上面。

今天,雲已然成為智能社會的重要基石,華為有決心,也有能力和廣大合作夥伴一道,在智能社會時代打造「全球五朵雲」之一。

在我看來,從戰略、目標上明確了方向的華為,確實擁有這樣的底氣。

30年前在華為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任正非就提出了「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

當時不要說外界,很多華為人也不敢相信。

而今面向新的目標領域,華為擁有更加堅強的決心和更加充沛的資源,自然是底氣十足。

郭平在大會上向客戶和合作夥伴鄭重承諾,華為已經戰略投入公有雲,並且將長期提供服務

華為不僅打造自己的公有雲,也將和合作夥伴一道建設合作公有雲,譬如天翼雲。

「全球五朵雲」可能並不意味著完全意義上的刀光劍影,而是華為基於對雲的商業模式的認知,提出的一種全新玩法。

郭平表示,華為希望基於自己的公有雲,以及和夥伴共建的雲,在全球範圍內打造出雲聯盟——就像航空領域的三大聯盟(天合聯盟、星空聯盟和寰宇一家)那樣,客戶接入華為雲聯盟,即可通達全球

個人認為,華為雲聯盟的提法符合雲技術的發展邏輯,能夠從生態上建立起井然有序的商業模式,並且充分考慮了各個方面的收益,必然能夠得到客戶和合作夥伴的共同歡迎。

華為雲的四大獨特基因

從兩年前發布雲戰略時,華為就提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並一直恪守至今。

當面向未來的市場競爭時,郭平再次向客戶和合作夥伴做出承諾,即「未經客戶許可,華為雲不做數據變現,也不會脅迫用戶和華為做數據交換」

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國際上不僅有數據主權之爭,在企業間同樣有數據所有權的歸屬問題。

數據是關乎企業未來發展的全新動力,華為雲充分尊重客戶的數據所有權,並能幫助它們徹底發揮出數據資產的澎湃動能。

作為一家以技術起家的公司,華為雲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雲被認為是連接一切,不過從底層來看,全球真正能夠把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連接起來的公司不會超過三家,而華為正是其中之一。

其次,安全仍舊是企業上雲最為關注的話題。

從技術方面,華為能夠提供從晶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物理安全、網絡安全等,深入晶片底層的安全防護能夠全面解決客戶關注的雲安全問題。

從制度方面,華為採取三大措施加以保護:①將安全嵌入業務流程;②將研發費用中的5%用於網絡安全;③與產業界、學術界開展合作,共同推動雲安全架構的發展。

很多人以為既然是雲計算的時代到來了,那麼就一切都往線上走。

其實不然,雲計算雖然是標準化的空中服務,但是它終歸要落地,必然需要強大的地面服務

以華為服務的肯亞政府為例。

2015年,肯亞首都內羅畢即將迎來教宗的訪問,需要在短時間迎來平安城市雲的建設。

華為只用了五個月就完成了初驗,並很快投入使用。

倘若沒有強大的地面服務能力,這種交付速度也不可能實現的。

郭平表示,華為充分理解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的挑戰,倘若沒有貼身的地面服務,業務上雲對他們而言,可能會被不斷推遲。

目前,全球500強中有197家、前100強中有45家選擇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夥伴,我相信,這種大型企業的雲化速度還將進一步提升,並帶動更多企業的共同上雲。

華為雲生態的「分享」基因,一直為業內稱道。

在去年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提出了打造哥斯大黎加式的生態,創建開放、有活力、多樣性和共榮共生的環境。

一年以來,華為的生態模式得到越來越多合作夥伴的響應,不斷有各種實力型和創新型企業加入進來。

據郭平介紹,在華為平安園區建設項目中,除了華為自身的產品,更多的來自30家合作夥伴,其中14家是新引進的企業。

技術、安全、服務和分享,正是華為雲的四大獨特基因,它們不僅決定了華為雲的上限,也將在下面幾年裡輻射到未來雲世界。

華為雲的承諾和價值觀

從多年前華為開拓IT產品線,到幾年前成立專門的企業BG,再應雲而生成獨立的Cloud BU,可以被視為華為在雲業務上有目的、有計劃的商業拓進。

上面我們說過,華為雲不靠數據變現,而是靠技術+服務變現。

從一開始,華為的目的就非常明確,即為政府、企業打造量身定製的混合雲,這也是當前政府和大型企業所採用的建設模式,並將長期存在和持續下去。

郭平表示,一方面,這是由於心理使然;另一方面是與客戶的業務特質息息相關。

譬如,許多製造企業的ERP等核心生產和管理系統難以短期間被替換。

在這個意義上,郭平認為政府和企業要管理的雲一定是多雲,甚至是多雲+非雲的模式

為了充分滿足政府和企業的訴求,華為致力打造面向實際業務場景的雲,使得客戶可以在華為的私有雲、公有雲之間靈活配置,也可以輕鬆地把第三方雲納入管理——劃重點,基於天生的開放本質,華為為異構雲也留下了一方天地——當然,這一切取決於客戶和業務的需求。

或許會有一些激進的方面,會認為華為雲太過保守不說,居然還為非雲保留了一席之地。

不過畢竟傳統行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生產經營關乎國之根本,倘若沒有穩妥的創新,在應用核心領域的雲化可能未必收到符合預期的回報。

當然,從技術架構上,華為雲早已為所有類型的客戶做好了準備,其雲管端的全面協調能力在業內也不做第二人想。

以端為例。

當前,市政、辦公、生產等場景使用了多種多樣的連接方式,連接挑戰巨大。

華為則擁有以太、光、wifi、LTE、微波等豐富的物理網絡連接技術,能夠化繁為簡地幫助客戶實現全場景的信息接入,打破信息孤島,將原先碎片化的終端信息匯聚到雲中。

以管為例。

終端和管道之間的協同,也是華為長期的優勢。

郭平笑稱,基於此,在4G網上用華為手機搶紅包都能比別人快一點。

雲和管之間同樣能實現協同,根據云業務特徵動態調整帶寬,這也是華為雲有別於其他雲的應用特點之一。

當前,在國內外華為雲已經得到了一系列應用和驗證。

譬如今年春節,深圳龍崗一個三歲孩子走失。

通過視頻雲,警方迅速匹配到嫌疑犯,並在15小時之內在武漢將之抓獲,解救了被拐兒童。

數字化為諸多行業、企業和應用帶來價值上的巨大提升,華為自身也是最早的受益者。

以華為供應鏈為例,從最早的15億美元銷售額到現在的接近1000億美元,供應鏈人數也只是從3000人增加到10000人,背後離不開數字化的強力支撐。

據郭平透露,在幫助客戶進行任何的變革之前,華為都希望「自己的降落傘自己先背著跳一回」,身體力行地從內部進行相應的探索和實踐,得出相應的心得與經驗,以便後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價值服務。

在華為看來,雞蛋從裡面打破就是生命,從外面打破,恐怕就成了煎蛋

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是每一家企業必須儘快做出的選擇。

偉大的時代將會造就很多偉大的公司,華為希望抓住這樣的大機會,但華為拒絕機會主義,郭平表示。

腳踏實地,厚積薄發,這是華為雲堅守的價值觀,也是華為對客戶和合作夥伴的鄭重承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自動化小編看華為全聯接大會

提到華為你會想到什麼?智慧型手機?智能手環?如果你是自動化行業的同仁,請不要再給華為添加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今天,華為已經是你的合作夥伴,甚至是競爭對手。2017年9月5日,一年一度的HUA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