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近千億美元!小米憑啥值這麼多錢?真相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武漢舉行的小米6X發布會上,雷布斯那句「小米硬體綜合凈利潤率永不超過5%」引得台下一片沸騰。

與之相對,宣布將近期赴港IPO的小米,面對的卻是對薄利政策憂心忡忡的投資者們。

小米趟進資本的渾水之前,一切都存在未知的變數。

比較有想像力的分析者認為,小米此次IPO,可以達到2000億美元的估值,也有比較保守人士,認為500億美元是小米該有的定位

小米究竟該值多少錢,這次IPO又會對小米產品帶來怎樣的變化,成為關注者思考的問題。

估值迷思:到底值多少

小米在招股書概覽中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

也就是說,小米將自己定義為網際網路公司,主推硬體和IoT平台。

這既是小米為自己下的定義,也是眾多分析者向小米估值發難的地方。

圖片來自微博用戶 @雷軍

眾所周知,小米憑藉著智慧型手機硬體獲得了迅速的成長。

截至今年5月2日,IDC剛公布的2018年一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統計數據顯示,至去年Q4超越OPPO奪得的第四位,小米在今年地位穩固,同時較去年同比增長高達87.8%,在全球總體下降2.9%的情況下逆勢大漲。

從帳面數據看,小米手機的銷量看似十分喜人,但這個數據的背後,小米機型的市場占比其實有一半以上來自於國際市場的貢獻,也就是近年來小米大力擴展的印度和東南亞市場。

小米手機在這些海外市場中走量的多為低端紅米機型。

和前面排名靠前的三星、蘋果、華為等廠商相比,後者的高端機型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都有很高的認可度,且占有率不低。

反觀國內小米MIX 2S還在繼續需要搶購的情況下,中低端機型基本上扮演著當前小米手機的市場主力。

最新的小米旗艦仍然不能覆蓋多數用戶,供貨量不足是主要原因

所以在多定位的機型競爭當中,小米手機還是缺少像iPhone、Galaxy S系列和華為Mate系列這樣的拳頭產品,單靠手機硬體為IPO估值做背書,懸之又懸。

小米招股書的風險因素當中也有提及這個問題,截止至2017年年底,智慧型手機部分貢獻小米總收入的70.3%。

當智慧型手機銷量減少、價格下跌、或用戶喜好轉變、出現嚴重質量問題,都會對高度依賴智慧型手機實現營收的小米將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同時,還有手機元件上漲的外界因素。

風險在前,小米總不能一條路走到黑。

只走手機這條獨木橋,小米當然不可能完成接近千億的估值,更不可能有投資者會為其買單。

試圖突破自身局限的小米,在對自身的定義中也提到了兩個關鍵詞:智能硬體和IoT平台。

小米生態鏈的基本構成

沒錯,如今的小米不只是一家手機廠商,它還代表了一個從硬體涵蓋到軟體的完整生態鏈。

走進小米體驗店,從客廳的電視、掃地吸塵器、電磁爐,到臥室的小米筆記本、空氣凈化器……甚至床墊、枕頭,品種繁多。

旗下子公司紫米、綠米、智米等一眾公司,仿佛葫蘆藤上幾個娃,各顯神通,組成「小米生態鏈」。

米家生態鏈產品延續了小米手機低價的策略,薄利多銷,因此米家產品成為了品牌電器之外的選擇。

但這些「葫蘆娃」們也受到來自小米的肘掣,在定價權上,這些小米的子公司需要服從小米提供的指導價,並且利潤要和小米平分。

它們的存在,無疑讓小米的估值更有「分量」,但一旦小米出現問題,「葫蘆娃」的日子就不會太好過。

而這些硬體如電視、機頂盒當中,軟體層面的網際網路服務成為硬體外的增值選項,如遊戲、廣告、會員等業務。

將這些價格看似不高的手機、家電外設,通過附加服務賦予更多的利潤空間。

雷軍說自己「硬體綜合凈利潤率永不超過5%」,那是因為剩下的錢都在服務上賺了。

掌握了智能家居APP的入口,就等於成功掌握了用戶數量龐大的廣告分發渠道。

小米的投資者們無不看準這點。

但涉足耐用品的小米也並不是十拿十穩,米家產品採用的的代工廠模式並不能提供很好的質量保障。

小米電飯煲剛上市時也有許多內膽塗層脫落的反饋,帶來用戶的擔憂。

所以小米LoT產品是不是真的靠譜,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投資者,在選擇小米前可能都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質量問題雖然值得重視,但也抵抗不了低價帶來的吸引力。

手機市場逐漸趨向飽和,小米不得不加快轉移戰略陣地的步伐。

從小米招股書給出的數據不難看出,近三年來小米LoT產品的增長速度最為強勁,而智慧型手機業務的占比則逐年下降。

2016年小米手機賣得並不是很好,但憑藉著LoT產品的迅速崛起,小米在16年的業務收入勉強相較15年有所增長。

至於小米大力推行的網際網路服務,在16年隨著硬體爆發後在17年迎來了比重的回落。

廣告服務是小米網際網路收入的最大來源,這點幾乎每位MIUI的用戶都深有體會了。

無論是大螢幕還是掌上設備,廣告投放的多少,直接影響到網際網路服務在小米收入當中的比重,這些廣告也是小米硬體得以保持低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硬體、網際網路服務、加上基於網絡效應的新零售模式,組成小米自稱「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

小米反覆地強調自己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網際網路公司:「儘管硬體是我們重要的用戶入口,但我們並不期望它成為我們利潤的主要來源。

」 但從招股書看來,小米營收高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硬體銷售。

在2015、2016和2017年度,小米的智慧型手機業務貢獻了80.4%、71.3%和70.3%的收入來源。

而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小米IoT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由2016年的124億元增加了88.9%到2017年的235億元。

顯而易見,手機業務+IoT等硬體業務占到總收入的90.8%,其它網際網路服務的收入有多少也就不用分析了。

另外,就目前情況看來,米家產品的熱賣似乎並不是因為小米的物聯網有多好用或者LoT生態有多完善,而是因為便宜?

在當前過度依賴硬體收入的前提下,小米將希望寄託於物聯網和網際網路服務,擴大收入來源。

許多分析者對小米估值的判斷,都將物聯網所描繪的美好藍圖算在裡面,有多少水分尚不得而知。

小米到底是硬體公司還是網際網路公司?是否有可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千億美元的的估值,待上市之後是否會變成泡沫?誰在裸泳,就要等大潮退去的一刻才見分曉了。

IPO後,小米還是米粉的小米嗎

小米的IPO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中國新興網際網路公司中,難得一見的「獨角獸」,另一方面是因為,小米手機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手機品牌,加上米家生態鏈的各式產品,不少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了小米用戶。

那麼在小米成功上市之後,會不會在產品上帶來什麼變化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從披露的小米招股書顯示,董事長兼CEO雷軍持股達到31.41%,但此次小米可能會成為港股首批「同股不同權」的上市公司,即一部分股票擁有超級投票權,決策占比會遠高於普通股份,所以擁有公司近三分之一股份的雷軍,在上市後依舊是小米最大的「話事人」。

對於小米來說,成功IPO意味著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平台,有更多資本的參與,小米的國際化策略不用再單打獨鬥。

進軍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步伐會邁得更開。

產品方面,小米當前也只有MIX系列在准高端的行列競爭,雖然做工和性能都達到頂級的水準,但海外的認可度仍不如三星、華為、一加等廠商,銷量甚至不如紅米系列。

所以成為上市公司之後,中低端的入門機型依舊會是小米手機在國內外的主打。

同時,小米高性價比的路線,也帶來用戶忠誠度的問題,無論是米家生態鏈還是小米手機,其吸引用戶的主要還是來自於同級產品相對低廉的售價,所以一旦有更便宜的競品出現,原有的用戶就會選擇用錢包「投票」,用戶粘性與華為、OPPO這些擁有品牌凝聚力的廠商相比,略遜一籌。

無論上市與否,小米都還是那個雷布斯的小米,手機也依舊是那樣,便宜卻不好買,主流卻不出眾。

距離真正衝擊高端市場,讓「小米」這個招牌可以為自家產品帶來溢價,是IPO狂歡後留給小米最大的一個問題。

結語

一場IPO,讓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同小米。

一家是米粉眼中,陪伴自己成長終於修成正果的老朋友,依舊「發燒」的小米科技。

另一家,是倍受投資者矚目的「獨角獸」,資本市場的新入者,網際網路公司小米。

不知道在雷軍的眼裡,如今的小米又會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呢。

如何看待小米宣布IPO?我想一句老話最適合送給各位: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雷軍食言,小米IPO「躁動」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3日電 (常濤)在之前的市場傳聞中,關於小米估值曾有多個版本,從600億美元到2000億美元,不同版本相差甚遠。今早9點58分,在一個有499人的微信群內,小米創始人雷軍將他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