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 科學與人文的邂逅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母生於民國九年,抗戰前進入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就讀,這是我國第一個技職體系的學校,這裡也是我出生的地方。

先母畢業後,曾在河南焦作北平市與台中市從事婦幼衛生 ... 科學與人文的邂逅這裏記載我的所見所聞與對事物的看法,雖力圖公允,仍難免主觀偏頗。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8290059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懷舊 今晨在網上瀏覽,發現這篇報導,趕緊複製下來作為紀念。

先母生於民國九年,抗戰前進入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就讀,這是我國第一個技職體系的學校,這裡也是我出生的地方。

 先母畢業後,曾在河南焦作北平市與台中市從事婦幼衛生工作,家母在台的同學也有將近十位,每年都聚會幾次。

記憶中有寧、趙、楊、劉等阿姨,多經資格檢定後在中學教書,只一位寧愛麗阿姨在軍醫院擔任護士長。

    北京“東四婦產醫院”: 2011年08月11日 17:18 來源:北京晚報     抗戰前,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學生自治會合影。

       抗戰前,麒麟碑衚同西口與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校門口。

  如今的東四婦產醫院原址。

  原先校址       占地面積6148平方米,是由一所明清古建築改建而成,院內曲徑回廊,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是鬧市中病人就醫及產後休養的好去處。

                                 楊崇瑞醫生   何季民文/攝   早就聽說“東四婦產醫院”要拆遷,並趕去一睹最後的風采。

只見門口立著塊《遷址告示》:“東城區婦幼保健院將於2006年3月1日起,在原址上進行改擴建工程,需要停診一年……”落款是“東城區婦幼保健院2006年2月1日”。

如今5年都過,這塊地方還在“拆建”,《遷址告示》牌子已不知去向……   當年人們關注這家老醫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是老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的歷史延續;筆者看到過有關它的許多舊物,包括老信封、《收生志願書》、掛號單、診察券、探視證、種痘證、接生的《滿月賀書》、《嬰兒飲食指南》等等,好像看到了70多年前老北京人的“生命留影”,令人感慨萬千。

  宋美齡也成為“開創人”   “東四婦產醫院”是北京人的習慣稱呼,因為六十年前是接收的“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及其“附設產院”,1951年改為“北京醫學院附設產院”,1957年改叫“東四產院”,1989年改為“東四婦幼保健院”,就是門上挂到最後的牌子。

  北京近代婦幼衛生事業,當從清末管理“產婆”、醫院有兒科與產科開始,到1912年有中央的衛生司(署)第二科和京師警察廳衛生處第二科,職責之一管理“產婆”,1916年有非官辦的北京醫學校“產婆養成所”,到1928年才有官辦專門機構“北平特別市接生婆講習所”和“保嬰事務所”。

而最早的專科婦嬰醫院,有1885年洋人辦的“女子醫院”,1908年洋人辦的“婦嬰醫院”,直到1925年才有“北平私立公益產科醫院”和“北平公益助產學校”。

  說起來,對於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1929年民國政府官辦的“國立第一助產學校”,以及1930年官辦的“北平市公安局保嬰事務所”和警察署“保嬰事務所”——不僅因為主要的創辦人是新中國衛生部首任婦幼衛生局局長(後改為司)、著名的婦幼衛生專家楊崇瑞,還因為這所專門學校享有好幾個“國立”與“第一”——它是民國政府衛生部和教育部“官辦的”“第一個”,還是1929年“中央助產教育委員會”一成立第一次會議,就決定創辦的全國婦產科教育的“樣板工程”;以至於教育部長王世杰題詞“產科導師”,內政部長黃紹雄、內政部衛生署長劉瑞恒,以及顏福慶、李德全、宋美齡等人都願作它的“開創人”。

  新式學校“作對”麒麟送子   “東四婦產醫院”,現在門牌是東城區府學衚同三十六號(包括交道口南大街一百三十六號),但是1931年時,“第一助產學校”是北平交道口南大街八十四號、“第一助產學校附設產院”是北平交道口南大街麒麟碑衚同六號。

既然身在麒麟之中,就難免讓人聯想“麒麟送子”的古老故事,有人傳說這裡曾是明朝一公主府邸,因為喜歡小孩,引得京城人都來求福,麒麟碑衚同也便成了產婆聚集之地,發散著麒麟送子的美好傳說。

不過,傳說歸傳說,“第一助產學校”看中這裡,反而是來與她們“作對”的,是要用新法接生來改造舊式產婆子。

而在楊崇瑞等創辦助產學校“接管”這個大宅院前,這裡早已是民國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的官邸。

新式助產學校讓古老的四合院搖身一變為近代科學的發源地,讓新式“產科醫院”科學之光照亮了中國人的生命搖籃,1935年接產新生兒1538人,1936年接產新生兒1590人,真正從事著“麒麟送子”的吉祥偉業。

  “第一助產學校”培養學生,在正常教學之外,還奉教育部令、執行中央婦嬰衛生計劃,開辦“助產士訓練班”、“護士助產訓練班”和“助產士研究班”,從1930年6月到1936年9月,一共畢業了24班189人、像只老母雞帶出了一群小母雞,造福全國16個省44處城鄉。

此外,這裡還是全國產科教育、婦產科學、助產學校與產院管理的探索者,制定了各種管理規章、所有圖表證件、提供了一整套現代化管理的規範樣本,一切細枝末節甚至連“新法接生宣傳單”都撰寫好了。

  十萬助產士催生產校   “犧牲精神,造福人群”,是校長楊崇瑞為“第一助產學校”定的校訓,據說勒石刻碑原來在“附設產院”小樓的墻根下,現在去拆建工地已經無法得見。

就像她本人一樣,若在世應當120歲,學校與產院也應當80歲了。

  楊崇瑞,1891年出生於現在河北省三河市一個農民家庭,1906年就讀北京貝滿書院,1917年從協和醫學堂畢業,先後在山東德州、天津南關、協和醫院擔任婦產醫生,熱心於調查農村婦幼衛生狀況,1925年獲獎學金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被新舊接生科學的強烈對比所震撼,立志要用現代產科學改造祖國落後的婦幼衛生事業;1927年回國後,從婦產科轉行公共衛生科,在協和醫院的崗位上兼任政府衛生部專業工作,進入了全國婦嬰衛生的管理工作;1928年,促進成立了北平市保嬰事務所,開創了“接生婆講習所”和“保嬰事務所”,親手將舊式“產婆”納進了政府管理。

  當年專家們計算過:全國“每年生產者有一千二百萬人,每一助產士每年擔任一百二十個接生,則須有十萬助產士方足以應付……”,許多人的努力猶如杯水車薪,當務之急是加速培養新式產科師資人才,“中央助產教育委員會”和“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於是應運而生。

不過,全國偌大何以獨鍾北平?甚至當時的首都南京,“中央助產學校”的成立還在其後?這其中楊崇瑞功不可沒。

  新中國肯定了楊崇瑞的工作,成為衛生部第一任婦幼衛生局局長。

1957年,楊崇瑞支援馬寅初先生提出的節制生育,所幸在93歲高齡病逝後得到了肯定,1991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楊崇瑞博士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大會”。

然而又是二十年過去,“東四婦產醫院”不知是否還會再現?別和交道口南大街的麒麟碑衚同口一樣,跟我們告別了。

      楊崇瑞之所以在麒麟碑胡同旁邊開辦婦產醫院,是經過精心考慮的。

因為這裡是當時北京的產婆集中之地,也是“麒麟送子”傳說的發源地。

  麒麟碑胡同清末稱口袋胡同,30年代改為麒麟碑胡同,是個拐了幾道彎的200米長的小巷,西口在交道口南大街,南口在今天的平安大街張自忠路,明朝時就已是產婆的聚居之地,居於巷西側的多為皇家產婆,巷尾則為民間產婆。

因明朝大將軍仇鸞家住胡同西口,仇府門前立有一個雕著漢白玉麒麟的影壁,麒麟碑胡同由此而來。

  傳說明朝末年皇帝有個十分疼愛的小女名叫玲兒,16歲時與住在原仇鸞府的恭王相愛,皇帝聞之大怒,將恭王發配統鎮邊關。

玲兒憤而離宮,5年沒有音信。

後其兄戰死邊關,玲兒哀其兄回京,但發誓永不回宮。

皇帝憐愛女兒,遂將玲兒寢宮遷于麒麟碑胡同恭王府側,稱為蓉玲公主府。

玲兒公主獨居府中,終身未嫁,但非常喜歡小孩。

凡在府前出生之子,必抱其撫愛。

久之,京城降子之戶,均前往公主府撫典。

玲兒遂被民間譽為再世菩薩。

麒麟碑胡同的產婆群體不斷壯大,麒麟送子之說傳遍京城。

  東四婦產醫院院內立有楊崇瑞的銅像,基座上的“犧牲精神造福人群”八個大字,是楊崇瑞為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題寫的校訓,也是現在東四婦產醫院的院訓。

楊崇瑞聘請朱章庚、林巧稚、潘光旦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協和醫學堂的教授在國立第一助產學校任教,並對畢業生提出了有獨立管理助產學校及產院的工作能力和會騎馬、騎自行車以方便下鄉、到山區工作等嚴格的要求。

由於第一助產學校教學品質高,在社會上有很高的聲譽,當時被稱為北京八大學府之一。

在創辦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之後,楊崇瑞又創辦了南京中央助產學校,並兼任這兩個助產學校的校長,1937年她還創建了武漢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分校,抗戰後遷至重慶。

楊崇瑞為全國各省市選派助產教育人才,對各省市的助產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協助各省市54所公立和私立助產學校提高教學品質。

十年間她從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教職員中派往各省助產學校任校長、附屬產院院長或教導主任的就有20多人,使全國54所助產學校都達到了在政府立案的水準,為我國各地培養了第一批婦幼衛生工作者和新法接生人員。

據統計,僅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從1929年到1939年就畢業各種學生255人,大多派往各省市公立衛生機關及邊遠地區服務。

  楊崇瑞醫生經歷 ·         7歲就讀於通縣啟蒙學校, ·         13歲起就讀于北京貝滿書院,15歲小學畢業,同年升入中學。

·         1910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協和大學理化科 ·         1912年,考入協和女醫學院,1917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         山東德州博濟醫院工作,從事婦產科及兒科。

·         1920年底,轉至天津婦嬰醫院工作。

·         1921年末,到新成立的協和醫學院進修,在婦產科學習6個月後即被聘為婦產科專任醫師,後轉公共衛生科,這也是她一生事業的轉捩點。

·         1925年,獲得獎學金到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婦產科。

開學前兩個月她先到加拿大考察公共衛生和婦產科教育。

1926年進修結束後又獲得獎學金,到美國東北部、英國、德國、法國、丹麥、奧地利等地,參觀考察公共衛生和助產教育6個月。

·         1927年,歸國後回到協和醫學院,任公共衛生科講師兼第一衛生事務所保健科主任。

·         1931年6月2日,為衛生署簡任技正,負責婦嬰衛生工作。

1934年7月7日免 ·         1937年初,受聘為國際聯盟婦嬰衛生組專家,奉派考察歐、亞兩洲十多個國家的婦嬰衛生狀況和助產教育,于當年11月回國。

·         歸國後立即參加抗日紅十字會醫療隊,負責組織河南雞公山傷兵醫院。

·         後受教育部之聘,到貴陽參加籌組國立貴陽醫學院,並任婦產科教授。

·         1938年8月,回到衛生署任技正。

·         1941年赴美國,再進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進修婦產科, ·         1942年回國,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婦嬰衛生組主任。

·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被派負責恢復寧、滬、平、津等地區的婦嬰衛生工作.接管第一助產學校。

·         1947年再赴加拿大、美國,考察婦幼衛生與人口關係。

·         民國卅七年(1948年),當選醫藥團體選出之立法委員。



故辭去中央衛生實驗院婦嬰衛生組和國立第一助產學校職務。

·         1948年10月再次被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聘為國際婦嬰衛生專家,任聯合國婦幼衛生組副組長 ·         1949年1月赴日內瓦開會,會畢獲得參觀考察歐洲助產教育和婦幼衛生獎學金,到瑞士、芬蘭、瑞典、丹麥、英國和法國參觀考察。

因對時局不明,回美國居住。

·         1949年11月,回國擔任衛生部婦幼衛生局(後改婦幼衛生司)第一任局長,直至1957年。

·         反右運動中,她因提倡節制生育而被劃為右派,到社會主義學院參加了兩期學習班。

·         1959年被安排到中華醫學會圖書館,從事整理外文書籍工作,後改任中華婦產科雜誌編輯, ·         1979年11月21日,被聘為婦幼衛生司顧問。

·         1980年,她身患白血病,但仍然堅持學習、看報。

她將自己終身積蓄的6.9萬元捐獻。

她終身沒燙過發,沒穿過高跟鞋,沒穿過華美服飾,一生都過��依據台大社會系吳嘉苓的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文中在1949年後二十年間台灣助產士仍擔任主要的接生工作 1945年台灣光復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衛生局要求台灣籍醫生人員需重新登記,1946年登記完成的結果為:醫師675人,助產士584人(行政院衛生署1995a:588)。

 戰爭激烈的時候,外科的醫生都疏開光,就只剩我跟老產婆。

我那時其實也很大膽,有一次我跟老產婆去接生,遇到嬰仔胎位不正,從肩膀先出來,阮兩個人就伸手進去轉動嬰仔的位置,後來才將嬰仔的腳拉出來,產婦也好好的沒大出血。

那時醫師都跑光,根本沒法度開刀,只好拼命去做。

  James/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envjames's新文章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綽號如與類樂動心旋律夢想綽號憶中一中老師嚴相伯與吳博厚修鞋GaryBrooker去世美珍香火腿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envjames'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