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全球化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貿易全球化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領域中國際交換的範圍、規模、程度得到增強。

貿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術的全球擴散。

貿易全球化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1什麼是貿易全球化 2貿易全球化的特征 3貿易全球化的衡量指標體系[1] 4貿易全球化不平衡的表現及影響 5參考文獻 [編輯]什麼是貿易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是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領域中國際交換的範圍、規模、程度得到增強。

貿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術的全球擴散。

在國際分工發展的基礎上,跨國公司將一些成熟的技術和關聯性技術擴散到世界各地,加強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從而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在各國之間進行梯度轉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通過跨國公司的交叉投資、企業兼併等,在更大的經濟規模上配置資源,開拓市場,更新技術,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並把技術較為陳舊、科技含量較低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各國之間交流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必要性大大增強。

隨著加入區域集團國家的增多,全球貿易的範圍和規模日益擴大,並且還出現了新的更便捷、更靈活的貿易方式,各國之間的貿易聯繫日益加深,各國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斷提高。

[編輯]貿易全球化的特征   (一)貿易壁壘的削減   從配額的取消,關稅的不斷削減,對各種行政干預和其他技術壁壘的規範都體現出國際貿易朝著一個更加自由和透明的方向發展。

它能夠促進貨物貿易全球化深入發展,反映出更多的國家正致力於將本國經濟進一步開放並積極融入到全球經濟當中。

  (二)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跨國公司直接組織公司內部的全球生產配置和貿易交換,因此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

跨國公司把一種產品的各個部件交給分佈在不同國家的子公司進行生產和裝配,擴大了國際間的生產專業化;同時,跨國公司以世界市場為其投資和產品銷售的目標,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生產、投資和銷售,使國際分工有了嶄新的內容。

跨國公司具有跨國生產和跨國經營的特點,而其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得與之相關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繫日趨緊密,逐漸演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特征之一。

  (三)不斷發展的貿易和投資的多邊框架   通過各種多邊框架的有效約束和規範,全球貨物貿易得以有序而穩定地進行。

這些約束手段的成熟表明貨物貿易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四)公司內貿易成為貨物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司內貿易是隨著跨國公司出現而出現的另一個產物。

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促使跨國公司採取各種方式來壓縮成本和提高效益。

由於公司內部貿易可以與更熟悉的交易者交流並且可以實施更具目的性的轉移定價,這些優勢給公司內部貿易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帶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

[編輯]貿易全球化的衡量指標體系[1]   考察一個經濟體是否具備了參與貨物貿易全球化的特征只需做一個定性的判斷,要想衡量一個國家貨物貿易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必然需要更多的定量方法。

這些貨物貿易全球化的衡量指標體系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一)核心量化指標體系   核心量化指標是一組常用的傳統指標,對整體和局部的經濟狀況的衡量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一國的貨物出口占GDP的比重。

這個指標能夠從總量和增量的角度顯示出國內廠商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及其貿易方向。

但應該補充的是,一國與其主要貿易伙伴國交易的運輸成本和營銷成本以及一國經濟規模的大小都可能對這個指標的指示性產生影響。

例如,一般小國會傾向於專業化分工,從而使得出口在GDP中有較高的比重。

  2.一國貨物進出口平均數占GDP的比重。

這是一個衡量一國國際貨物貿易額占該國經濟總量比重的有效指標,但是它並不能用於衡量一國對外貿易開放度。

對不同開放度的國家經濟數據進行統計仍然有可能獲得相同的百分比。

  3.進口滿足國內最終需求的比重。

它衡量了由一個國家的進口所滿足的國內最終需求在總需求中所占的比重。

但是它也同樣面對了這樣一個問題,資源匱乏的小國可能相對於資源豐富大國更傾向於專業化分工而更多地從他國進口其它產品來滿足國內最終需要。

  4.與國內出口相關的GDP的比重。

這個指標衡量了一國國內出口對於GDP的貢獻率,但是應該區分出口商品中本國投入品和進口投入品的份額。

  5.一國外資公司的進出口在總的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這個指標衡量了該國國內外資公司對其總的進口和出口的貢獻率。

由於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加之其內部貿易的活躍,它們往往表現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進出口傾向。

分析外資公司對一國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助於分析一國的整體全球化水平。

  6.一國外資公司的內部進口和出口占一國統計總額的比重。

前面也已經提到,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會對一國貿易額的統計數額產生較大影響。

同時,這些外資公司的功能特點是影響因素之一。

例如,如果子公司具備分銷中心的功能,則會給東道國帶來較多的進口,而如果子公司是生產的功能,則會大大增加東道國的出口額。

  (二)補充指標體系   由於核心量化指標可能無法全面表示一國貨物貿易全球化進程,某種因素都可能對一國貨物貿易全球化結果造成影響。

因此構造一系列的補充指標則可以對遺漏的重要信息進行補充分析,使對一國貨物貿易全球化考察結果更加精確。

  1.行業出口傾向。

  這個指標用來表示,Xij為i國j產業的出口量,Pij為該國產業總產量。

它衡量的是這個行業的貢獻率。

這裡同樣應該考慮到,廣泛實行專業化分工的今天,每個部門的活動可能在一個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產生影響,一個處於垂直一體化更加明顯的經濟體中的行業可能有較低的Pij。

例如,一個國家的機械廠商傾向於從國內其他廠商處購買零件,而另一個國家的機械廠商則自己生產所需零件,如果貿易額一樣,則前者的Pij更低。

  2.滿足國內需求的進口滲透率。

  國內總需求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的需求,而進口也可以被看作是滿足這兩種需求的進口。

這裡可以構造幾個指標來全面討論:   調整後的進口滲透率(importpenetration):,其中MI——中間品需求的進口;MF——最終需求的進口;DI——中間品需求;DF——國內最終需求。

  中間品需求的進口滲透率(Penetrationofimportsforintermediatedemand):   最終需求的進口滲透率(Penetrationofimportsforfinaldemand):   這裡可以得到另一個指標:,該指標關註了不同市場和不同行業的具體特點,根據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特質和相應的進口量給予不同的權重,使各種需求與進口的聯繫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

  3.外國滲透率。

  ,其中SF為外資公司的當地銷售額;XF為外資公司的出口額;M是總進口;DF為國內最終需求。

  此外由於外資公司可能為自己生產而進口商品,而這部分進口並不是東道國當地居民的最終需求,但已經被計入到總進口中,因此如果外資公司在東道國從事進口加工的行業可引起相當大的進口,在調整時應予以剔除,進一步調整後指標為:,MFP指為外資公司為自己生產而進口的商品。

該指標可以與進口滲透率結合起來使用,它能夠有效的表現出一國國內外資公司在滿足東道國國內最終需求上的作用。

  4.母公司的貿易在總進口和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一國國內的母公司可能由外資控制也可能由本國居民控制,它們的活動同樣都能顯示出一國貨物貿易參與全球化的程度,衡量指標為和,其中X為一國總出口;Xparent,dc為在國內最終控制下母公司的出口;Xparent,fc為在國外最終控制下母公司的出口。

同時,貨物總出口和貨物總進口中公司內貿易所占的比重可以作為一個輔助的指標。

  5.一國出口產品中包含的進口產品的比重。

  該比重體現了一國出口中進口投入品發揮的作用和一國產品生產對進口產品的依賴程度,從而顯示出貿易國之間的生產一體化程度。

  6.一國GDP中再出口所占的比重。

  由於國際間貿易方式的逐漸成熟,逐漸演變出一些國際分銷中心,這些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這個指標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在國際分銷體系中的地位。

  7.一國貨物進出口中中間產品所占的比重。

  這個指標也是針對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趨勢而制定的。

一個產品的各個零件的生產或者各個生產程式可能發生在不同國家。

這個指標同樣是體現一國生產參與國際合作的程度。

  8.總出口和總進口的赫芬德爾指數      Xi——對i國的出口。

  這是一個衡量一國貿易地理方向和多元化程度的指標。

赫芬德爾指數運用的是通過流量和存量的結合比較來衡量的方式。

實質上也是根據不同因素的影響力給予其不同的比重,避免了簡單平均帶來的誤差。

這個指標的含義是如果該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額是相等的,則這個指數將等於,而如果對各國的出口額有一定差距則赫芬德爾指數將偏離。

  (三)實驗指標體系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是以全球環境的不斷變化為背景的。

實驗指標正是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而制定的,以確保對貨物貿易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方式與時俱進。

  1.資本所有權基礎上的貿易收支。

  外國直接投資已經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市場的常規做法,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在東道國經濟中成為重要的角色,它帶來的是一國統計貿易額應該以什麼為標準的新問題。

這裡提出的以資本所有權為區分標準來統計貿易收支的方法給了一個可行的方式來考察國內外資金對於一國經濟的影響力,顯示了國際合作和經濟融合的程度。

  2.新的貿易形式的貿易量。

  近年來衍生出的各種新的國際合作方式不僅是代表了國際合作的程度不斷加深的現狀,也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

對這些商務活動的統計是衡量一國貨物貿易全球化的新的考察角度。

  激烈的全球競爭促使商家把一些非核心業務外移從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國際分包就是其典型形式。

國際分包是委托人和分包商國際間的合作,對於貨物貿易來說可以在研發、生產等各個領域進行。

從參與的方式來看,一國的企業可以作為分包人進行海外分包,也可以作為承包人為海外委托人提供產品或服務。

國際分包也可能作為直接投資的一種替代,比如跨國公司母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間的分包合作。

所以在統計的時候可以區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貢獻率和本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包的貢獻率。

  生產者與分銷商結成了生產和銷售的聯盟提高了產品生產和分銷的水平,促進貿易發展。

這也可以看作是對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對通路、資源、管理、財務的協同產生規模經濟和優勢互補。

跨國公司逐漸以聯盟形式出現的同時,這樣的協同分銷的方式也逐漸被運用開來,成為參與國際合作的又一方式。

  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給電子商務的產生提供了技術基礎,使得貿易商之間、貿易商和顧客之間、貿易商和政府之間有了全新的、更有效的溝通方式,進一步促進了貨物和資金的流動。

電子商務是實現貿易全球化的技術前提條件,而EDI則開創了世界範圍內實現商業文件標準化、電子自動處理和交換的新型貿易方式,使國際貿易能夠按照國際統一的貿易程式進行貿易交往及商務處理。

電子商務的運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貿易的國際化水平。

  3.產業內貿易的貿易量。

  產業內貿易指數是專用於衡量產業內貿易的工具這個指數是把單類的產業類貿易指數通過擴展出權數來應用於更多產業的貿易情況。

權數是該類進出量占總貿易額的比重。

  4.中間產品貿易的貿易量。

  中間產品貿易業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的全球化發展而發展的。

生產過程的不斷細化和專業化,連續的生產鏈出現了更多的中間環節,促使了中間產品市場的發達。

國際間的商家各自運作於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獲得了國際貿易的利益。

一國參與中間產品貿易的程度是其經濟與國際市場的聯繫緊密程度的有效指標。

這項統計對於計算涉及中間投入品進口額的指標也有很大作用。

[編輯]貿易全球化不平衡的表現及影響   (一)不平衡發展中的貿易全球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貿易全球化發展更加迅速。

貿易總量年均增長率6.5%;貿易內容不斷豐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快速增長;各國間經貿聯繫緊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6年世界經濟展望》表明,1995年以前,全球外貿依存度在40%左右,此後11年內迅速提高到60%左右,世界各國或各地區經濟都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

但是各經濟體的貿易發展速度、參與貿易全球化的主動性與深度卻是複雜、不平衡的,國際貿易格局中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

  第一,世界貿易高度集中於少數發達國家。

二戰以來,發達國家一直占世界貿易的絕大部分比重,所占份額雖有增減變化,但其支配地位並未改變。

1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占世界貨物出口的2/3,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更是占有絕對優勢,當今世界貿易仍然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

根據WTO發佈的全球貿易報告,2006年全球商品進出口額排名前十位的除中國外都是發達國家,其貿易額約占世界總額的3/5。

  第二,世界貿易地理流向仍以發達國家為主。

二戰以後,國際貿易地理流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發達國家之間貿易在世界貿易中占首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居次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個趨勢仍在加強。

同時發展中國家貿易從整體上對發達國家依賴性相當大,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貿易關係不平衡;不同類型的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中的貿易地位也大不相同,同發達國家製成品貿易的增長主要來自亞洲、拉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東、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則主要是發達國家的原料供應地。

  第三,世界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主要適應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產業結構在少數發達國家主導下發生了深刻變化,初級產品生產更趨緊縮,傳統製造業減少,高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迅速增長,高科技產品和信息技術服務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劇增,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

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適應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並且產業水平差異越大,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水平和產業內貿易的比重差距就越大。

貿易全球化不平衡性越明顯。

  第四,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的控制作用進一步增強。

當前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和外部貿易在國際貿易總額中約各占1/3,跨國公司的資源、市場控制力及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作為世界市場的微觀主體,跨國公司參與貿易全球化的廣度、深度甚至超過了某些國家,使世界市場上跨國公司間的競爭幾乎決定了某一行業中國家之間的競爭,跨國公司在貿易競爭關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跨國公司在貿易全球化中地位的提高加劇了貿易全球化的不平衡性,使強力集團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貿易全球化不平衡的影響   巨集觀層面,貿易全球化為參加方帶來的經濟利益一部分是自由貿易交易中的直接利益,從貿易全球化不平衡的表現來看,發達國家大多是國際市場上占有支配地位的買方和賣方,其優勢產品價格較高。

貿易自由化的另一部分經濟利益是出口對一國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正相關是有條件的。

當前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落後發展中國家參與貿易全球化程度由高到低、各不相同,如果一國參與貿易全球化的程度不夠深或不占有自己的生產、分銷資源,貿易全球化不平衡性就會縮小出口的乘數效應,進一步擴大貿易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擴大國家間收入的差距。

  微觀層面,一方面,追求貿易全球化規則意味著跨國公司為獲得最小成本可以很容易地進行跨國轉移,這會使工人工作的不穩定性、被動性增加。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一般不具備跨國公司那樣的跨國生產、營銷體系和能力,在跨國公司推動的貿易全球化中,它們若不能實行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為目標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競爭力,便無法同跨國公司競爭,無法繼續生存或發展。

[編輯]參考文獻 ↑蔡春林.貨物貿易全球化衡量指標研究《商業時代》2007年第06期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8%B4%B8%E6%98%93%E5%85%A8%E7%90%83%E5%8C%9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經濟全球化與貿易發展2頁 經濟全球化與貿易保護8頁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貿易4頁 論經濟全球化下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2頁 論經濟全球化下貿易自由與貿易保護2頁 貿易全球化與轉軌國家貿易安全研究6頁 全球化視角下的中歐貿易爭端解析5頁 經濟全球化與貿易保護的博弈分析2頁 經濟全球化視角下的中美貿易不平衡2頁 (冶金行業)解讀全球化煤炭貿易8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Zfj3000,Dan,Yixi,鲈鱼,连晓雾,Mis铭,寒曦,Lin. 頁面分類:國際貿易術語 評論(共0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貿易全球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0,738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INFPENFPINTJESTPISFJINFJ恩格爾繫數MBTI人格理論內捲ENTP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懶螞蟻效應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6:37,2015年5月11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