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修行-大愛節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8/31/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50705 - 無緣變善緣. 0 Comments. Sort by. Newest, Oldest. Facebook Comments Plugin. 奈普敦智慧平台 智慧修行-慈濟​​大愛節目 首頁 關於奈普敦 如何使用平台(影片介紹) 贊助 智慧探索 管理 > 時間管理 目標管理 自我管理 領導 > 領導修練 團隊建立 管理新知 修己 > 情緒智慧 克己復禮 樂在工作 安人 > 夫妻關係 親子關係 人際關係 健康 > 健康管理 壓力管理 素食主義 表達 > 簡報技巧 有效溝通 衝突管理 問題 > 感情問題 財務問題 職場問題 創新 > 創新思維 趨勢觀察 創新手法 教育 > 教育現場 老師心聲 翻轉教育 學習 > 讀書心得 標竿學習 訊息分享 生活 > APP推薦 素食餐廳 生活常識 智慧修行 慈濟 > 證嚴上人 > 與法相會討論區 慈濟人文 大愛節目 修行 > 修行實踐 說法傳法 如何學佛 經典 > 妙法蓮華 無量義經 其他經典 環保 > 環保議題 節能減碳 成功案例 線上讀書會 法華心香讀書會 > 法華心香宏觀導讀及精華集 靜思法髓讀書會 薰法安心讀書會 靜思法髓品書會總目錄 2021教育團隊訓練總目錄 教育志工讀書會 人才培育讀書會 智者大師讀書會 感恩緣來讀書會 包羅萬象讀書會 自我驅動讀書會 訪視志工讀書會 戒所志工讀書會 見習志工讀書會 如何經營讀書會 線上學習 生涯慧命成長班 > 目標管理(智慧) 時間管理(價值) 健康管理(尊嚴) 關係管理(幸福) 長處管理(成長) 空中佛學精進班 > 三十七助道品​ 法華經 藥師經 地藏經 八大人覺經 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經藏演繹 法華經裏的七個故事 法語法雨 四法四門四合一 > 團隊理論基礎 文章報導集錦 真實個案研討 奈普敦週刊 奈普敦週刊2021 奈普敦週刊2020 奈普敦週刊2019 奈普敦週刊2018 奈普敦週刊2017 奈普敦週刊2016 奈普敦週刊2015 奈普敦週刊2014 奈普敦週刊2013 探索教育團隊 探索教育訓練員培訓 > 探索訓練員初階班(北區) 探索訓練員初階班(雲嘉) 探索訓練員初階班(南區) 探索教育訓練員中階班 > 中階班(中彰區) 中階班(北區) 探索教育訓練員進階班 > 探索教育訓練員進階班作業 青年軟實力培訓 > 青年軟實力(北區) 青年軟實力(中區) 管理能力培訓課程 桌遊帶領培訓課程 > 撈法寶說故事 善知識來開路 勸素愛地球 探索教育團隊簡介 > 探索教育-歷史緣起 探索教育-理論資料 探索教育-遊戲影音 探索教育-照片檔案 探索教育-故事點滴 社區組隊任務(限訓練員) > 骨捐中心25周年共識營2018 台南合心共識營2018 文山和氣團隊訓練2018 雲嘉區探索教育體驗營2018 任務紀實專區 奈普敦學習顧問 達成任務培訓課程 > 目標管理研習會 有效領導研習會 執行紀律研習會 策略規劃研習會 共享願景研習會 變革管理研習會 管理循環研習會 人文價值研習會 組織學習研習會 建立團隊培訓課程 > 有效溝通研習會 衝突管理研習會 教練技巧研習會 授權技巧研習會 激勵管理研習會 知人用人研習會 建立信任研習會 解決問題研習會 優質團隊研習會 發展個人培訓課程 > 人際關係研習會 時間管理研習會 自我驅動研習會 壓力調適研習會 自我認知研習會 情緒智慧研習會 當責人生研習會 創意思考研習會 志工精神研習會 講師專區 講師及訊息公佈專區 > 高明智專欄文章 陳映月專欄文章 謝旻樺專欄文章 郭淑雲專欄文章 賴裕鈴專欄文章 蔡啟章專欄文章 李蕙妙專欄文章 劉翠薇專欄文章 熊雪妙專欄文章 李淑伶專欄文章 簡素霞專欄文章 王天生專欄文章 周濟噰專欄文章 教案討論專區 資源分享專區 8/31/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50705-無緣變善緣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50705-無緣變善緣 【證嚴上人開示】時間不論是多長、多久,我們的志念必定要堅固,堅固在我們最初發心的那念心,那就是度眾生。

這念心已發了,志要堅定,所以我們必定要守在誠正信實,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人格成,佛格就成,所以說來要求佛,要將來成佛,我們在這段漫長的時間,生生世世要守好我們的人格。

所以做人根本的道理,對人要很真、很實,我們自己的本質要正,要非常純正而直,這念心對人還要柔和,柔和質直,人人見人愛接近,就是因為我們柔和。

柔和在外表,人家看得到,質直是在我們的心,我們要正、要直,所以這是做人最有價值,成就人格,我們每天必定要行所行道,走我們所該走的路,做我們應該做的事,必定不脫離人群。

我們平常都是認為,我要度的,就是度有緣的人,當然佛陀也是這樣說,佛度有緣人,若無緣的,我們是不是不度呢?不是,無緣的人我們要如何去接近他,化無緣為有緣,化那分情仇為感恩心,這不是做不到。

無願變善緣一位修行者,有一天離開寺院,進到城裡去,要回來時,已經是黃昏了,忽然間,打雷閃電,又有大雨,他就趕快向前一直跑,這陣雨不是短時間會停,一定要找一個地方,這樣比較安全,遠遠的地方,有一間房子,就朝著那間房子一直跑,趕快叫門,「什麼事啊?」「雨這麼大,是不是讓我進到你家裡避雨。

」「我主人他與僧道無緣,他不會接受您在這裡。

」老和尚還是一直拜託他,守門人就說:「這樣我就要趕快進去,問我的主人,他若答應,我才敢開門讓您進來。

」老和尚還是一直拜託他。

老和尚站在屋外,淋著雨,終於守門人來回答:「抱歉,主人不允許,抱歉。

」老和尚無奈,就往前走,但是雨又是這麼大,回過頭來,「拜託,我不進到屋裡,在屋簷下,讓我稍微窩一下行不行?」「最好是不要,因為我的主人對僧道無緣。

」連夜淋雨回到寺院,已經是半夜了。

三年後,這間房子的主人,他娶了一個小妾,姨太太喜歡拜佛,這位主人就陪著他的姨太太到寺院去,看看周圍,怎麼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那裡,是長生祿位,很奇怪。

正好一位小師父在那裡掃地,就問:「這長生祿位,怎麼會有我的名字?」「我不知道這是誰的名字,因為在三年前,我的師父連夜淋雨回來,有聽他這樣說,我今天和一位施主無緣,就看他在那裡寫字,放在長生祿位,每天都在那裡祈求,化無緣為善緣。

」這位長者聽了很慚愧,三年前有一位老和尚,在外面淋雨,想要借助我的房子,我那時候就是那麼的討厭呢,出家人竟然心沒有懷恨,又寫長生祿位求我平安,求我平安。

所以他懺悔、慚愧,從此開始,就是這間寺的大施主。

所以我們常常說,要和人結好緣行菩薩道,我們對一切眾生慈悲等觀,對我們有付出,我們要感恩,對我們不肯付出,或者是加以毀謗,我們也要尊重,眾生我們要平等的愛,這叫做慈悲等觀。

看看這位老和尚要借個房子住,雨那麼大,借不到,他知道,這位施主是和他無緣,就是無緣,才要化解無緣,變成善緣,雖然這是一個故事,卻是我們應該要有的方向。

所以對任何一個人,我們要用慈悲平等觀,這人群好壞女我們都希望有那個因緣去度他,我們人人用很長的時間行善、造福,結福緣。

所以我們要身體力行,身體要力行必定就是要在,我們的心念堅固,人人要在這種志念堅固,誠正信實,練就我們那分柔和質直,我們要好好行在菩薩道中,我們應該行所行道,應該走在我們該走的路,必定要入人群。

Share 評論 8/29/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28-秀才遇灶神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28-秀才遇灶神 【證嚴上人開示】在農業社會都是敬神、敬天、敬地,所以每一個家庭都很尊重杜神,以前我們都說一口灶、兩口灶,就是表示一個家庭、兩個家庭,可見每個家庭都有灶王公。

灶王公是每年一次回天庭,第一要休息,第二,要拿奏本回去,報告這個家庭的善惡。

所以常常說「積善之家有餘慶」,這一家人都是好人,灶王公會拿奏本回去給上帝繳卷,說這一家人都是好人,如果這一家人常常吵吵鬧鬧,沒有人倫道德觀念,同樣會繳卷報告說,這個家庭為惡有餘,所以禍患不斷。

所以每個家庭對灶神都很巴結,灶神每一年,農曆12月24日要請假,就是我們開始打掃,表示要送神,把這個灶神送回去,很歡喜的心,很虔誠將他送上天堂,這是古時候人的觀念。

秀才遇灶神在明朝有一位窮秀才,他很有學問,但是一直都落第,無法科舉得中,他有九個孩子,有的生下來就死了,有的養到幾歲就夭折了,其中一個兒子不見了,剩下的就是一個女兒,這個窮秀才,一次再一次在科舉中失意,又是家庭裡孩子一直夭折,他覺得很怨嘆。

他每年都以黃紙寫疏文,燒給灶神,稟告他的在遭遇,怎麼這麼苦。

終於有一天的夜晚,夢見灶神來和他說話,他知道他是灶神,開始吐苦水,自小我很認真讀書,我現在什麼都知道了,我的文章也很好,我交朋友,我也辦了一個文昌社,我也有義務講學,我也替人寫信,為什麼我的命運如此坎坷?灶神就跟他說,雖然表面上看來,你好像很知書達理,但是你的念頭充滿疑慮和嫉妒的心,尤其你平時又愛吃肉,吃掉多少生靈的肉,而且不懂得愛惜小動物,尤其是常常愛和人去釣魚,這樣造下了很多的惡。

你若想要如何的運通,你要好好應用你的才華,用你的文筆寫一些好文章,真實地把你一生的遭遇也寫下來,這樣能把你心裡的怨和惡,都要寫出來。

他聽了之後,醒來了,開始反省自己,真的自己平時對人也有禮貌,但是常常暗中陷害別人,表面上看起來我知道很多事情,懂得很多道理,所以寫了很多文章都是很不好的。

所以現在他開始轉變了,甚至也素食了,若是不好的念頭再出來,就趕快去佛前懺悔,經過幾年後,年紀也大了,果然科舉中了狀元,這幾年下來,他的心裡都調整過來了,名利沒什麼,年紀也大了,證明我的才華這樣就好了,所以他棄官回鄉,回家陪伴妻兒到終老。

我們從這段故事就知道,表面上看起來優秀沒有用,在我們的內心,真的要培養出這份慈悲喜捨,我們絕對不可有那種貢高我慢,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物我們都很放大自己,所以這個慢就是我們生罪,所以這個慢就是根本惡法,我們與生俱來。

很多的惡都是從慢使中生起,所以我們要常常很注意,有時今生多遭遇障礙,我們常常都是怨天尤人,到底要用什麼人,若要怨就要怨自己,不知道過去生造了多少惡,在今生自己不知覺,不論大小輕重的罪業我們都做了,但是我們都不知覺,以為什麼事情都是我,只要我喜歡的事,我絕對不讓人佔便宜,我絕對要佔在人家的風頭上,這些心態自己都不知覺。

人家對我們的埋怨,我們都認為,是別人錯、不是我錯,我依理行事,為什麼大家都說我不對,雖然我們依理行事,但是你不圓融,自己無法反省自己,我們的方法要如何做,能夠人圓、事圓、道理圓,我們就是沒去考慮,沒去反省。

所以方法,沒有方法來對人、對事物,所以我們容易犯很多錯誤,卻一直說我沒錯,錯在別人,這樣不對。

Share 評論 8/28/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804-背籃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804-背籃 【證嚴上人開示】每一個人都有家庭,每一個人都有父母,家庭的教育,親子的倫理,應該就是善。

善就是以孝為先,一個家庭若能父慈子孝,這個家庭的倫理教育一定很好,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在家庭所受的教育就是孝,能孝順父母,就能友愛兄弟,能友愛兄弟,將來在學校求學,自然他能尊重長輩,那就是師長了,若能友愛同學,將來出社會,自然見長輩者,老者為長輩,如自己的親人,見所有的年齡相仿佛者,就如自己的姊妹,較幼小的就如自己的子女,人生要從家教開始,家教,學校的教育才能走入社會。

所以古德這麼說,諸善孝為先,也是一個小家庭,一個大社會的寫照,所以我們要看家庭的教育。

背籃過去有三代人住在一棟房子裡,這位阿公他年輕時家庭不富有,一定要做工才能養家,他一生勞勞碌碌地做工,他只有一個兒子也已經成家,也生了一個孩子,這位老人覺得自己可以安享天年了。

剛開始兒子也覺得父親一生勞碌,也應該讓他休息了,所以老人就留在家裡,兒子也很認真的外出工作,回家也會問安。

一年年的過了,老人愈來愈年老,兒子也從中年快進入老年了,出門要去工作,回到家又要侍奉他的父親,他覺得很累,他就想,父親死後送到山上,與現在病了送去山上,只是提早將他送去而已。

有一天,他就親手編了一個很大的背籃,孫子就問他父親說:「為什麼你特別編一個這麼大的籃子?」他就說:「這是要給阿公坐的。

」兒子就去抓一隻雞,殺了之後,就帶他父親來,就說:「請父親吃飽這一餐。

」他父親說:「你這麼辛苦,雞養大了能拿去賣錢,怎麼能浪費呢。

」兒子對父親說:「沒關係,你吃飽一點,我想背你去山上。

」阿公想,我的兒子很乖,我很久沒有去山上了,那天真的吃很飽。

兒子就牽著阿公進籃子裡,兒子背著阿公,孫子是陪父親送阿公到山上。

到了山上,有棵很大的樹,他就把父親抱起來,抱到樹下蔭涼的地方,他的父親說:「我年輕的時候,上山、下山,只為了要維持我們的家庭,,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歡喜。

」兒子聽到父親說「很歡喜」,但是孫子聽的是,阿公年輕時很辛苦為了養家,所以孫子很感動。

黃昏了,兒子就告訴父親說,你就在這裡,我先回去,帶著他的孩子就往山下走,一直走,走到太陽已經下山了,孫子就問父親說:「我們什麼時候還要到山上,去接阿公回來?」兒子回答說:「阿公要一直住在那裡。

」孫子聽了嚇一跳,「阿公身體不好,怎麼能就住在那裡呢?」兒子就回答說:「阿公老了沒有用,遲早都要送到山頭,只不過提早送他上山。

」這個孩子就回答父親:「阿公是沒有用了,不過那個竹籃有用啊,我們可以撿回來,等將來我可以背你上山。

」這時候爸爸聽了,就趕快回頭往山上去,到了山上,看到老父親已經斷氣了,當下他痛哭流涕,悔不當初。

當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念,把父親背到山上,真的是很後悔的事情,就用這只竹籃把它背下來,然後幫他埋葬,埋葬之後,就在墳上種一把草,再用這竹籃蓋上去,就對到父親說:「爸爸,你在這裡安息吧,我種這些草,用籃子蓋起來,讓你比較涼快點。

」這樣才回去。

人真的不能忘本,常有一句流傳的俚語,「草繩拖俺公,草繩拖俺爸」,但是這個故事是,「背籃」不忘本的故事,真的做人不能忘本,父母付出,辛苦撫養我們,應該要在身邊照顧到最後一天,這才是人的知恩報本,不知恩就是忘本,知恩才會報恩,人生的價值在於知恩相報,這才是人生的價值,做人,如果忘了根本,這算是人生嗎?我們更要把我們的根本照顧好,不論是父母、師長、兄弟,或是社會人群,我們都要處處感恩,時時報恩,這才是不忘本的人生。

Share 評論 8/28/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811–婦人遇辜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811–婦人遇辜 【證嚴上人開示】心要有信念,要堅切,要能真正體會體悟到人生無常的道理,人,有時候會覺得充滿希望的人生,但是瞬息之間環境遷變了,在幸與不喜,只不過是在一線之隔,這在佛經中也有一段故事。

婦人遇辜有一對很幸福的家庭,一對夫妻,兩個孩子,太太懷孕,差不多快足月了,他們有個風俗,生孩子一定要回娘家,所以用牛拉車,全家四人歡歡喜喜地回娘家。

到了第三天,找到一棵樹下,準備在那裡吃午餐,讓牛去找水喝、找草吃,忽然間牛放聲長鳴,就倒下了,先生就趕快跑過去,看到一條蛇纏在牛腳上,他拿了一根木棍要打蛇,這條蛇一翻身,將這位先生很快就纏住了,就被繞到脖子,倒下去了。

太太看著先生斷氣了,非常地痛苦,為了孩子還是要繼續走,天色暗了,他就把兩個孩子抱在身上,悲啼痛哭,一直到天將黎明了,提起精神來,一手牽一個孩子繼續走,一直走到前面的一條河,她看溪水好像淺淺的,牽著兩個孩子涉水而過,走到河的中央時,河床突然間低陷了,水流很湍急,兩個孩子就被河水沖走了,她在那裡感覺到天旋地轉。

等他醒來時,摸摸自己的身體,孩子沒有了,她萬念俱灰,就發狂了。

大家知道這個女人住在這村裡,她家裡已經都沒有人了,也沒有人能幫助她。

當時,佛陀的弟子出來托缽時,聽到村裡的人議論紛紛,覺得這位婦人很可憐,但是她赤身裸體,要如何接近她呢?他們也很無奈。

這個婦人看到出家人,不由自己跟著一直走,已經跟到精舍外面,佛陀就對比丘們說,你們趕快去拿一條毯子,幫這個婦人裹起來。

婦人突然間悲聲痛哭,哭了很久,當她再抬起頭來時,精神也穩定了,問佛陀說:「佛啊,為什麼忽然間遇到這麼大的打擊呢?」佛陀聽了,「是啊,人生就是在無常瞬息之間,好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隨時都會破滅,就是這麼苦。

」佛陀就為這位婦人說法,這位婦人她的心慢慢平靜下來,所以在當下她體悟了,這是在佛世時代,這種無常苦難的人生,也是這樣在發生。

我們現在也一樣,記得我在病房時,志工看到我就告訴我這個個案,這個個案本來也是一家四口,先生開轎車載著妻小,來到花蓮,要參加岳母的告別式。

到溪口之時,不知道為什麼忽然間出車禍,先生跟太太都當場往生,這兩個孩子,一個是骨斷了,一個是脾臟破了,都受重傷,送到我們醫院急救,現在這兩個孩子已經能出院了。

我們聽聽現代這個故事,跟佛陀時代那個故事,是不是很類似呢?很類似,他們也是快快樂樂的,一家四個人坐車,以前是做牛車,現在是坐轎車,坐牛車的呢,是被蛇咬死,坐轎車的呢,是被撞而死,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不也是很幸福嗎?事情在瞬息之間發生了,那就是不幸,幸與不幸只在一線之隔啊,真的是人生無常,每一個人都有希望的遠景,但是,這個世間是千變瞬息的,什麼時候「希望」會破滅,沒有人知道。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現在,我們應該做的,想做的,就要及時去做,做了,才是我們真正的「希望」,希望,不要放的太長遠,只要有個目標就好,我們要趕緊回過頭來,把握現在。

所以我常常說一句話,把握當下、恆持刹那,「刹那」的好願及心念,我們要好好保持,否則破滅或是無常,也是在刹那之間。

所以我們不要有太多的煩惱,顧好現在的這念心,把握現在此時,這是最重要的。

Share 評論 8/28/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50823-牛車兩台半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50823-牛車兩台半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常常聽人說,吃人四兩還人半斤,這是從前的人就這麼說了,生靈萬物,不同的形,都有牠的生命存在,所以這都是在畜生類裡,無論我們將來是不是,生在牛、馬、驢、騾,或者是駱駝等等,這都是很受苦,拖磨的一類。

牛,從前以牛犁田,人可以,你累了,你去休息一下,換我來;牛就沒有了,牠沒辦法喊累,腳下去要拔起來都很辛苦,還要揹著犁,還要犁得直,或者是土要翻等等。

務農辛苦,做牛更辛苦,我們做人如果一不小心,可能會墮入這種身形,這種的畜類受報,我們看得到,好像牠現這種身的苦相,讓我們能夠了解。

因為佛陀對我們說的道理,是因緣果報,各種畜生類,牠所顯現是果報的見證,所以我們知道道理,我們看到果報的見證,我們應該自我警惕,無論做牛做馬,為人拖為人做,這也是相久債。

過去曾聽過這樣的故事。

牛車兩台半有一位他有牛有車,專門讓人僱去載貨,為了有生意可做,他就要把牛養好,草和糧食全都準備好,在牛槽裡,就讓牠去吃,養牛的人,一邊餵就一邊唸,要養你要割草,也很辛苦。

這頭牛就認真吃草,養牛的人,他自己也很累了,就坐在牛槽邊,在那裡打瞌睡,好像聽到有人在說話,別埋怨了,互相欠債,再兩台半的車,這債就還完了。

清醒,轉頭看,牛,草已經吃完了,在反芻,又有聲音,對,就是這個聲音,這個聲音在和我說話,這不可能,這頭牛還很壯,我這一台車還很好,怎麼會是二台半,不只,我今天來回要載六趟,這是我做夢。

那一天,牛餵好了,車也準備好了,牛拖著車,就向前走,人家割完稻子後,很豐收,要好幾台車去在,他們是其中一台,載稻子一趟又一趟,第三趟,這期間天暗下來,很黑,打雷閃電,大雨像整桶水倒下一樣,別人的車都疊好了,趕快走了,他的車,疊了半台,雨水愈來愈大了,無法再疊上去。

主人說:這樣就好了,我們趕快走了。

天黑了,打雷,閃電朝著牛舍打了下去。

養牛的人一看,這頭牛死了,原來早上所聽到的聲音,這頭牛已經在跟他告別,告訴他,我欠你的債,已經還得剩下兩台半。

想想看,相欠債,欠多少還完了,就是這樣過去了,所以我們寧可做得有餘,不要想要做來抵,凡夫就是如此,那頭牛就是做來抵,過去你欠我多少,我還你多少,這樣抵消了,抵完了就好了,所以做牛、做馬、做駱駝等等,都是為牠的主人在抵償,就是要還,所以人生我們要很注意,平時都不要占人便宜,不要欠人,就像物各有主,不與而取,這樣你也會欠人,將來你也要還給人,所以這是因緣果報,因果。

有的是做人來討債,有的是做牛做馬還要還人家,這都是因果,半點都跑不掉,除了這樣拖(車),拖(車)來還他,這樣是不是就完結了?牛若被養到,拖磨到差不多沒力了,也差不多要人賣出去了,賣了做什麼呢?吃牠的肉、啃牠的骨,吃牛排啃牛骨,這也很多。

牛是這樣,其實其他畜養的動物,難道不是這樣嗎?說來,身體的力量,之後氣力盡了,身肉就別人在吃,今生是如此,來生是不是又這樣呢?所以還他的宿債,互相償還,互相欠債。

各位,互相欠債,人和人都相欠債,我欠你的情,所以請和愛割不斷,其中若有一個怎麼了,那個人還是一樣,那分情,解不開,還是為他一輩子折磨這念心。

總而言之,人生都是有因有緣,因緣是報恩的呢,或者是討債的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日常生活中和人人多結好緣,在事物中,我們要多用心去付出,若能如此,能度彼心於布施,為度彼心先知足,生十惡者,我們引導於十善,我們若能如此,這就是功德無量。

Share 評論 8/26/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825-度眾的智慧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825-度眾的智慧 【證嚴上人開示】平時我們說話就是很輕鬆,其實說話有四種,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說話要很謹慎,「妄言」說謊話,沒有的,你說有,或者是造謠,沒有很清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暢一時的快,繪聲繪影說得很多,這有時候會使社會人心會亂。

又一種是「綺語」,綺語,那就是心對人實在沒有好感,為了利益就說很多很多的好聽話,人的面前說一種,在這個人的背後又是另外一種,這綺語專門是說好聽話,要博取人的愛心、歡心,對自己有利益的。

而另外一種就是「兩舌」,搬弄是非,東家的長、西家的短,就像這樣,這也不對。

「惡口」更加不對,這是一種的習慣,明明就一句好話,明明他就要說好話,但是就習慣養成了,我就沒有惡意,我就是習慣,旁邊的人也替他解釋,其實他是很好,只是人比較率直,說話就是這樣的習氣,自己解釋,惡口之後,自己來解釋,我就沒有惡意,這樣給人的印象就不好,所以講話真的是要很大的學問,也要很用心的修養。

我們若是要教育,就要用很多種的態度、語言,有時候要很高調的態度,有時候那就是要很低調的態度,這剛強的眾生是很多,用什麼樣的語言,用什麼樣的方式,這也是要學。

度眾的智慧佛陀有一次帶著比丘群到摩羯陀國,得到人人的供養,大家就找一個樹林,在那裡用餐。

用餐之後,佛陀就向僧團說話了,這次來到摩揭陀國有用意,第一個用意就是提升信奉佛法,供養三寶的心,讓人人更加恭敬布施;另外一種的心意,就是摩揭陀國的隔壁國,就叫做迦師那國,這個國家失去了教育,時時都是吵架、打架,不懂得講理,沒有文化,這次要來感化那些人。

目犍連尊者很有信心,向佛陀懇求,我想我去就可以了,到達了迦師那國,看到一個人抱著一隻雞,女人在後面拿菜刀在追,又有兩位年輕人在打架,大家看到目犍連,走路這麼的斯文,面帶著笑容,在這個國家都不曾看到,目犍連向大家招呼一下,就說,你們人人非常地粗暴的態度,這是不對,那是不對,愈聽,人就愈離開。

有一些比較粗魯的人就圍過來了,就開始拉他、推他:「我們就是這樣活下來啊,哪裡不對。

」就這樣趕離出了城。

目犍連回去了,舍利弗就向佛陀說,佛啊,我去,舍利弗就這樣去了,舍利弗開始就招呼大家,人生這樣很辛苦,我們脾氣要改,結果與目犍連的下場是一樣。

回去向佛陀敘說,佛陀搖搖頭,前前後後這些大弟子都有去,都是同樣的結果,佛陀就開口了,是要文殊菩薩去的時候了。

乘著佛陀的使命,他就去了。

去到那個地方,你捕魚技術很好呢。

看到打獵的人在射箭,也讚歎他,看到任何一個的行業,都是讚歎、讚歎。

文殊菩薩就去見國王,也是讚歎他:「你的國家是我走過的國家最有魄力,各行各業的本領就是國王你的英名,你領導有方。

」國王很歡喜,叫大家來,我們來聽他講話。

城內的人就集合過來,文殊菩薩就說很多天下見聞,人是如何認真成功打拚,如何能夠得到生活改善,大家很歡喜。

文殊菩薩將這些國王、大臣、人民引來見佛了,任務完成了。

佛陀開始說法,這樣大家聽佛所說法,信受奉行,化度這個國家,當然這不是短時間,佛陀已經取得人人的信仰,佛陀開始入這個國家,迦師那國,去度化眾生。

佛法就在這個迦師那國,慢慢普遍、昌盛。

這都是要用方法,有心付出也要用方法,軟言愛語才能夠令其皆得安樂,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才能夠祥和,才能夠安樂,所以我們要好好去體會。

Share 評論 8/21/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81111-父尋子 評論 ReadNow   Share 評論 8/21/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07-栗子樹下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07-粟子樹下【證嚴上人開示】我們在天地宇宙之間,所有生命的空間,群居的地方,必定要求一個「和」字,譬如,國家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的群居需要和睦,這個「和」字不只是對人類,就是對一切生命之物都不能缺少。

人,說是善,「善」若是缺「和」,也是問題重重,若無「和」就不善了,我們社會若不能「和」,這個社會就會亂,我們家庭若不能「和」,這個家庭就會不幸,人性若缺少了「和」,那麼這個人性就是惡,所以我們的心要調得和。

對人和、對事合,對一切的物、理都要有和,人生若缺少了和,是一個很殘缺的人生。

我們的心要時時,貪、瞋、癡、慢、疑都要掃除,心才能「和」,才能調得心時時是平和,無瞋、無怒、無嫉妒度、無貪、無疑、沒有慢,這要向內心時時刻刻好好調息,心若調不好,我們身體行動待人接物怎麼會和氣?所以我們的心要下盡功夫,把自己的內心調息好,人是這樣,其實一切的動物只要有生命,都不能缺少了這字「和」,有「和」才能和敬,我們把心調得和氣,對人才會有敬,這樣和敬,才能互愛啊。

粟子樹下在山裡,有一棵野生的粟子樹,已經成熟了,一陣風吹來,粟子裂開就掉下來。

一群猴子很高興,用一個籃子來撿粟子,除了要自己吃,也要帶回去給牠的猴群,大家互相來分享。

當牠正在撿時,上面仍然在掉,他就和另外猴伴說:好吧,我們撿夠了就好,將地上留著,能讓狐狸等一下會來撿。

他們很高興撿的一籃粟子後,就回去了。

不久,狐狸就來了,看到地上有粟子就很高興,也是在那個地方撿,牠心裡就這樣想,還是留一些給後面,夏鼠會來撿,牠就將牠的量撿了一些就回去了,還是留著一些。

果然不久之後,幾隻夏鼠就來了,牠也撿,撿了撿,看看前後,好像再也沒有其他的動物,會再跑來了,牠就把地面上的東西撿乾淨,牠就離開那個地方。

沒有想到後面,又有一隻鼬狸也來了,牠看,地上已經乾淨了,看看樹上,粟子還纍纍的,牠在那個地方就自己很感慨,為什麼我跑得那麼慢呢?這個時候既然沒有現成的粟子好撿,牠抬頭看樹上想,這不是自然掉下來的東西,我可以去摘取嗎?還是要守規矩,牠在那個地方感覺很失望。

就在這個時候,烏鴉看到這隻鼬狸好像很可憐,牠憐憫心一起,就飛到樹上,在那裡搖啊、搖啊,搖讓樹枝晃動,搖讓粟子一粒一粒墜下來,這隻鼬狸很高興有東西掉下來了,牠就在地上撿了這些東西,撿回去了。

這只烏鴉在樹上面看到,牠也很快樂啊,牠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讓所有的動物統統皆大歡喜,牠自己也很歡喜。

這是一個動畫故事,不過,我們就來想,動物有這一分相和、相敬,互相的和,互相的敬重,互相的愛,這是多麼祥和的動物世界,我們要記得「和為貴」,世界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心需要和氣,我們能人心和氣,才能社會祥和,才能天下和平,所以這個「和」字是多麼重要。

Share 評論 8/21/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14-借我一塊錢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14-借我一塊錢【證嚴上人開示】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兩件事,一件是該做的而不去做,真的很遺憾,再另外一件是不該做而去做,這也是終生遺憾,這都是欠缺思考。

我們每個人假如每一天,一大早就來一個思考,今天該做的是什麼事?假如有什麼事情,我們該怎麼自我反省,我們的人生生命的方向,絕對不會錯誤。

總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好好的很謹慎,在這樣無常的人生中,我們要怎麼樣去把握生命的價值觀,我想這是很重要的。

有一位鼎鼎有名的人,有一次,我在臺北分會,他來看我,然後他就講了一個故事,當然他會講這樣的故事,是因為他在人生道上,覺悟了一點人生的無常。

所以他跟我說了一個這麼樣的故事:借我一塊錢有一天,一個朋友說:「人啊,生死很可怕,不一定讓我們有一個人生的規劃,我不知道我到底能活到幾十歲,但是我們人往往都計畫著百年的事,錯了,我現在應該要重新來規劃我的人生。

」來和我說話的這位人士,他就趕快問他的朋友說:「你現在要怎麼樣重新規劃?」他就說:「因為我覺悟到人生無常。

」朋友又問他說:「是什麼樣的無常法,我也常常聽到,但是很難體悟到。

」這位朋友就跟他說:不久以前,我突然間倒下去不能呼吸,被送到某個醫院急救,我做了一場夢,我夢到了,好像一片黑暗,周圍很陰森,很恐怖,後來在面前有一道光,面前這一道光,有一個人很威風,臉色非常不好看,心裡知道,這個就是閻羅王,他就趕快向閻羅王說:「我的地位很高,有很多錢,希望你能讓我有機會,你要什麼我可以給什麼。

」這位閻羅王他說:「想一想,你在世的時候有沒有做到什麼好事?」他就在想什麼樣的好事呢,想不起來他回答閻羅王說:「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好事,但是我有錢。

」閻羅王就說:「好吧,就讓你交保。

」他就很高興,閻羅王就說:「不需要太多,一塊錢。

」他就從他的口袋,找啊、找啊,很著急找不出一塊錢。

那時候他就看看周圍,圍繞他者他的人,好像曾經有認識的人,他就跟他們說:「借我一塊錢。

」這一邊的人毫無表情;再回過頭來,「借我一塊錢。

」也是毫無表情。

他抬頭看著閻羅王,閻羅王很憤怒就說:「你既沒有做過好事,連一塊錢都沒有,你真該死。

」把他打了一個大板,在那個時候好像很多牛頭馬面、小鬼夜叉,都一起上來。

他嚇得醒過來的時候,有很多的醫師護士,就在它的旁邊替他急救,當然它是活過來了,所以他很感慨,人生以為位子高,多麼的權威,有錢、有地位對他多有利益,但是什麼時候突然一口氣不來,他自己都不知道就這樣離開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有錢、有地位,多麼的權威都沒有用,牛頭馬面,小鬼夜叉,還是同樣一起上來。

這個故事是經過另一位名人,他講給我聽的,他跟我說,我聽到我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經歷,我自己也很有感受,所以我對我的人生,同樣也改變過來了。

師父你說的無常,把握當下,我想我應該要多來把握當下,我應該多做一些好事,才不會到時刻,閻羅王也會問我,在人間到底做多少好事。

我希望我可以在閻羅王面前說,我做了多少、多少。

這個故事,我記得很深刻,沒錯,我們的人生價值在哪裡?有的人為人名、為了利,不可一世,好像世上我最了不起,只要有錢賺就不擇手段,掌控了整個社會,好事讓它不能暢通,清流好像也不能去淨化。

有的時候想一想這些人,他只是仗著過去生中的一些福,但是到了現在,他只是利用這樣的權威,而斷了人世間的好事,我們常常都說,做就對了,這是我們慧命中的財產,萬事帶不走,其實只有業隨身,你如果做了福業,福業就會隨身走,所以人生不要太過驕傲,也不需要太過失意,希望人人發揮人間活菩薩的情,要不然只在世間爭名奪利,有朝一日一口氣不來,到閻羅王面前就很麻煩了,所以多做些好事來預備,就會很好,是做來囤,不是做來抵銷。

時間可以累積很多的功德,只要我們能用智慧來做。

Share 評論 8/21/2019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21-還珠 評論 ReadNow   【證嚴法師說故事】20190721-還珠【證嚴上人開示】常常說,是無常先到,或是明天先到。

昨天晚上要休息之前,就要有這個念頭,明天早上能再醒過來嗎?如果能,我們就要很感恩,如果不能,無常來臨時,我們也要很自然的面對每一天,這就是要知道什麼叫做放得下。

生、死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生死之中這段日子,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做人做事都離不開言語行動。

如何和人說話,如何行動去做事,這是最重要的。

佛陀教我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在一日中缺一不可,甚至在一生中同樣也是缺一不可,生死之間的過程,如果可以布施,能夠持戒、守規矩,能夠忍辱,面對人世間的一切,才能夠精進,才能定下我們的心,才能開智慧。

還珠有一個家庭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看到沙門來了很歡喜,婆婆就叫媳婦把缽接進去,這位婆婆就請這位沙門到裡面坐,在這期間,婆婆稍微離開了一下,又再回來,媳婦把飯添好了,已經端出來,這位婆婆忽然喊出來,我不見了一顆最有價值的白珠,就趕緊找,媳婦正要把飯,端給站在門口的沙門時,她就問:「這位沙門,你有沒有看到我婆婆的一顆珠子?」他說:「沒看到。

」婆婆的兒子,他就跑出來,就說:「怎麼可能沒看到,母親的珠子在桌上,她們兩個人離開,在這裡的只有你而已,不是你拿走是什麼人?」沙門都沒有回答,這位先生拿一支棍子出來,就拿棍子打沙門,在這時候旁邊有一隻鵝,一隻繞在他身邊,當他正在生氣的時候,回過頭來棍子一揮,把鵝打死了。

沙門就說:「那粒白珠是這隻鵝吞下去的。

」這位先生就覺得,怎麼可能,鵝怎麼會去吃白珠?沙門就說:「因為你的母親要站起來的時候,那粒珠子滾到地上,滾動的時候,剛好那隻鵝走過來,這隻鵝就當成食物吞下去了。

」先生、婆婆都說不可能,媳婦就說:「既然鵝都死了,把牠殺了,看看這隻鵝的食道裡面,有沒有這顆珠子,就可以證明沙門說的話。

」真的就把這只鵝殺了,食道剖開,這粒子就是在這隻鵝的食道裡,證明沙門是清白的。

婆婆和媳婦趕緊跪下去,這位先生也趕緊跪下去,向沙門懺悔,一時的衝動,本來對沙門的恭敬與尊重,就只是為了這粒珠子而誣賴他,就拿棍子打人,所以在那裡求懺悔。

就問沙門:「你明明看到了,為什麼不說呢,換來了身體皮肉的疼痛?」這位沙門就說:「我不說,是因為這隻鵝還有健康的生命,後來我說了,是因為他生命已經沒了,我因為修行要尊重生命。

」這是忍與定,這種忍辱與定力,他只是為了一隻鵝,這樣的尊重生命,疼愛慈悲,他願意為了保護這隻鵝,而傷害他自己的身體,哪怕是損命,他也願意保護這隻鵝,這是願意捨命,也是護持他的戒律,這種不願從他的口中說出來,而害了這隻鵝,除了捨,捨就是布施,這種不願意犯戒,從他的口中而殺害這隻鵝,這是守戒,為了保護這隻鵝的性命,被人打他也願意忍耐,這叫做忍辱,他是一位修行者,連捨命都不後悔,同樣堅持下去,這是不是精進呢?在精進中堅持,這叫做定力。

定,當然也是從智慧中產生。

佛陀說,從生生世世以來,他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哪怕是損命,他還是力行在六度萬行中,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它只有一個利他,尊重生命,利他比利益自己更重要。

諸位,在生死之間我們要很用心,生死是必然的,但是,最重要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能知道好好造福業,才能時時有好的因緣果報。

Share 評論 <> Details 主題簡介 您喜愛的大愛電視台節目,推薦理由與觀賞心得。

類別 全部 RSS訂閱 首頁 關於奈普敦 如何使用平台(影片介紹) 贊助 智慧探索 管理 > 時間管理 目標管理 自我管理 領導 > 領導修練 團隊建立 管理新知 修己 > 情緒智慧 克己復禮 樂在工作 安人 > 夫妻關係 親子關係 人際關係 健康 > 健康管理 壓力管理 素食主義 表達 > 簡報技巧 有效溝通 衝突管理 問題 > 感情問題 財務問題 職場問題 創新 > 創新思維 趨勢觀察 創新手法 教育 > 教育現場 老師心聲 翻轉教育 學習 > 讀書心得 標竿學習 訊息分享 生活 > APP推薦 素食餐廳 生活常識 智慧修行 慈濟 > 證嚴上人 > 與法相會討論區 慈濟人文 大愛節目 修行 > 修行實踐 說法傳法 如何學佛 經典 > 妙法蓮華 無量義經 其他經典 環保 > 環保議題 節能減碳 成功案例 線上讀書會 法華心香讀書會 > 法華心香宏觀導讀及精華集 靜思法髓讀書會 薰法安心讀書會 靜思法髓品書會總目錄 2021教育團隊訓練總目錄 教育志工讀書會 人才培育讀書會 智者大師讀書會 感恩緣來讀書會 包羅萬象讀書會 自我驅動讀書會 訪視志工讀書會 戒所志工讀書會 見習志工讀書會 如何經營讀書會 線上學習 生涯慧命成長班 > 目標管理(智慧) 時間管理(價值) 健康管理(尊嚴) 關係管理(幸福) 長處管理(成長) 空中佛學精進班 > 三十七助道品​ 法華經 藥師經 地藏經 八大人覺經 靜思法髓妙蓮華序品經藏演繹 法華經裏的七個故事 法語法雨 四法四門四合一 > 團隊理論基礎 文章報導集錦 真實個案研討 奈普敦週刊 奈普敦週刊2021 奈普敦週刊2020 奈普敦週刊2019 奈普敦週刊2018 奈普敦週刊2017 奈普敦週刊2016 奈普敦週刊2015 奈普敦週刊2014 奈普敦週刊2013 探索教育團隊 探索教育訓練員培訓 > 探索訓練員初階班(北區) 探索訓練員初階班(雲嘉) 探索訓練員初階班(南區) 探索教育訓練員中階班 > 中階班(中彰區) 中階班(北區) 探索教育訓練員進階班 > 探索教育訓練員進階班作業 青年軟實力培訓 > 青年軟實力(北區) 青年軟實力(中區) 管理能力培訓課程 桌遊帶領培訓課程 > 撈法寶說故事 善知識來開路 勸素愛地球 探索教育團隊簡介 > 探索教育-歷史緣起 探索教育-理論資料 探索教育-遊戲影音 探索教育-照片檔案 探索教育-故事點滴 社區組隊任務(限訓練員) > 骨捐中心25周年共識營2018 台南合心共識營2018 文山和氣團隊訓練2018 雲嘉區探索教育體驗營2018 任務紀實專區 奈普敦學習顧問 達成任務培訓課程 > 目標管理研習會 有效領導研習會 執行紀律研習會 策略規劃研習會 共享願景研習會 變革管理研習會 管理循環研習會 人文價值研習會 組織學習研習會 建立團隊培訓課程 > 有效溝通研習會 衝突管理研習會 教練技巧研習會 授權技巧研習會 激勵管理研習會 知人用人研習會 建立信任研習會 解決問題研習會 優質團隊研習會 發展個人培訓課程 > 人際關係研習會 時間管理研習會 自我驅動研習會 壓力調適研習會 自我認知研習會 情緒智慧研習會 當責人生研習會 創意思考研習會 志工精神研習會 講師專區 講師及訊息公佈專區 > 高明智專欄文章 陳映月專欄文章 謝旻樺專欄文章 郭淑雲專欄文章 賴裕鈴專欄文章 蔡啟章專欄文章 李蕙妙專欄文章 劉翠薇專欄文章 熊雪妙專欄文章 李淑伶專欄文章 簡素霞專欄文章 王天生專欄文章 周濟噰專欄文章 教案討論專區 資源分享專區 UA-112405693-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