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習俗 七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廣義的七夕節。

關於華人地區的七夕節,請見「七夕(華人)」。

關於日本的七夕節,請見「七夕(日本)」。

關於朝鮮半島的七夕節,請見「七夕(朝鮮半島)」。

七夕別名乞巧節、七姐誕、七娘生、巧夕、七巧節參與者漢字文化圈其他世界各地東亞裔人士意義乞巧、祈福 七夕2009年日本神奈川縣湘南平塚七夕祭(日語:湘南ひらつか七夕まつり)漢語名稱漢語七夕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Qīxì/Qīxī- 注音符號ㄑㄧㄒㄧˋ/ㄑㄧㄒㄧ越南語名稱國語字ThấtTịch、NgàyThấtTịch、Khấtxảotiết、Thấtthưđản、Xảotịch儒字七夕、乞巧節、七姐誕、巧夕韓語名稱諺文칠석漢字七夕日語名稱日語原文七夕標音- 現代假名遣たなばた/しちせき- 日語羅馬字Tanabata/Shichiseki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發源於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1][2]。

當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因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

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

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3]。

漢朝以後,七夕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正式成為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4][5]。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目前成為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紮巧姑等。

流傳到日本亦是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目次 1歷史 2習俗 2.1中國及華人地區 2.2臺灣民間信仰 2.3日本 2.3.1琉球 2.4朝鮮半島 3文化 3.1詩詞 4另看 5參考文獻 歷史[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

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

《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

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而《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

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習俗[編輯] 中國及華人地區[編輯] 更多資訊:七夕(華人)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牛郎織女鵲橋會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紮七姐盤及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紙衣。

臺灣臺南開隆宮七夕祭品 古時,七夕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可以避免蟲蛀。

人們選擇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龍王爺「曬鱗日」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漢後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全國。

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 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也是社會對妻子的要求之一,每逢七夕就向織女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

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

[6][7][8][9]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

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

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據明清至民國時期部分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大小的各式扇子,玲瓏輕飄的小羅帳及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

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不少地區年輕女子喜在七夕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這項習俗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

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

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發。

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

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有淨水視影,取淨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

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

其他地區亦有漢族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

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裡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

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祭拜織女者主要是女性,製作巧果等各種食品和傳統女紅如刺繡等,也會製作其他傳統手工藝如中國結、剪紙等,同時也作為祭拜織女的祭品。

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中,七夕節被商家稱作「中國情人節」,變成各種商業促銷的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10]。

臺灣民間信仰[編輯] 臺灣民間信仰在七夕當天,會在床上或床邊擺設麻油雞、油飯、七張刈金和婆姐衣等祭拜床母(婆姐)。

另外,凡是給七娘媽作契子的孩童,七夕的下午須在門口設供桌準備麻油雞、油飯、胭脂水粉、鮮花、壽金、刈金和婆姐衣等祭品,並以銅錢繫上紅絲線,掛在孩童頸部,稱為「掛絭」,此後每年七夕都要祭拜七娘媽,並更換紅絲線,直至十六歲為止。

日本[編輯] 日本江戶時代的七夕,1852,歌川廣重 更多資訊:七夕(日本)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曆七月初七改為公曆七月七日慶祝。

陰曆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稱為「舊七夕」。

琉球[編輯] 琉球的習俗是掃墓、祭祖及曬書。

朝鮮半島[編輯] 更多資訊:七夕(朝鮮半島) 文化[編輯] 詩詞[編輯] 《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 唐孟郊《古意》: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唐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五代·後唐楊璞《七夕》: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北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另看[編輯] 牛郎織女 鵲橋 中國情人節 日本七夕 朝鮮七夕 越南七夕 做十六歲、出花園 [在維基數據編輯]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七夕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詩經‧國風‧豳‧七月 史記·天官書 禮記·月令 牽牛織女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 參考文獻[編輯] ^《詩經·小雅·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 ^羅頎《物源》:「楚懷王初置七夕。

」 ^《夏小正》: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

^東漢應劭《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

^《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網於瓜上。

則以為符應。

(喜子是一種小蜘蛛) ^《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杜甫詩《牽牛織女》: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

^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商業包裝「七夕節」 傳統女兒節失落的背後[永久失效連結] 閱論編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期春季節期一般節日 祭灶節 小年夜 除夕 新春 華人新年 臺灣新年 日本新年 朝鮮新年 越南新年 琉球新年 接神日 隔開日 人日 元宵節 中華元宵節 日本小正月 朝鮮大滿月 越南元宵節 琉球元宵節╱十六日祭 小填倉(日語:二十日正月) 春社 中和節 上巳節 日本上巳節╱雛祭 朝鮮上巳節 琉球濱下(日語:浜下り) 寒食節 佛誕 朝鮮燃燈節 節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季節期一般節日 端午節(中華端午節、台灣端午節、日本端午節╱日本兒童節、朝鮮端午節(韓語:한국의단오)、越南端午節(英語:TếtĐoanNgọ)、琉球端午節╱四日之日(英語:YukkaNuHii)) ·五穀母節(中華、琉球) 節氣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秋季節日一般節日七夕(中華七夕、日本七夕、朝鮮七夕、越南七夕、琉球七夕)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中華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日本盂蘭盆節、朝鮮百中節、越南盂蘭盆節、琉球御中元)中秋節(中華中秋節、日本十五夜、朝鮮秋夕、越南中秋節、琉球中秋節) ·重陽節(中華重陽節、日本重陽節、朝鮮重九節、越南重陽節、琉球菊御酒) ·十成節(中華、越南、日本)節氣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冬季節期一般節日下元節 ·臘八節(中華、琉球) ·祭灶節 ·小年夜節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節期合稱三元上元(元宵、天官誕) ·中元(盂蘭盆節、七月半、地官誕) ·下元(水官誕)社日春社(土地公誕、福德正神誕) ·秋社彼岸(日本、琉球)春分前後七天 ·秋分前後七天農耕八節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七夕&oldid=68950079」 分類:七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華人傳統節日日本傳統節日朝鮮傳統節日越南傳統節日香港節日台灣漢族傳統節日琉球節日隱藏分類: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含有越南語的條目含有朝鮮語諺文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日本語한국어吴语文言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