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適當介入干預市場亦好事-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時移勢易,近年最遭人詬病的莫如八萬五房屋政策目標。

後來,孫明揚出招,政府宣布盡量退出房地產市場,成功的政策一下子變了過度干預市場的壞例子。

其實 ... 政府適當介入干預市場亦好事 評論‧世情 2006/10/06 分享: 特首在「十一‧五」經濟高峰會前回應記者提問,講了兩句說話,竟為香港帶來「姓社姓資」的討論,各大報章都議論紛紛。

雖然,曾特首已經撰文各大報章,清楚解釋他的想法,但《亞洲華爾街日報》仍然在9月22日撰文討論,質疑曾特首是否變了調,推行內地的一套,開始搞計劃經濟。

政府介入市場房屋電訊有先例 其實,在21世紀還要引經據典去討論政府應否干預市場,有點過時的感覺。

自從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帶領英國進行一系列社會制度改革,將大量前國營企業私有化,並重振當時奄奄一息的英國經濟。

其後,美國、澳洲、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亦先後進行改革,以市場主導經濟發展,創造了英語系國家過去20年一段燦爛的經濟繁榮期,維持至今。

與此同時,前蘇聯解體,東歐變天,中國堅定不移地走上開放改革道路,「姓社姓資」的爭辯其實大可蓋棺定論。

不過,召開高峰會討論香港如何配合國家5年計劃的發展,確實史無前例。

加上政府最近處理香港電台事件時笨手笨腳,使公民社會內不少人相信特區政府正在默默地執行中央的指令,陰謀論廣泛流傳。

說實話,要清楚分辨「大市場、小政府」與「積極不干預政策」的不同亦不容易。

說到底,大家憂慮的是「一國兩制」是否褪色。

戰後數10年,香港政府從未間斷干預市場。

最為大家熟悉的莫如香港的公屋、居屋政策。

1954年,香港政府成立徙置事務署及房屋委員會,為低下以至中等收入家庭提供居所。

1972年麥理浩港督,嫌興建公屋進度太慢,推出10年建屋計劃,許下為180萬人提供居所的宏願。

自此,房委會的10年建屋規劃工作從未間斷。

連愛做政治秀的彭定康,在94年時,因為樓價飛升,亦曾下令加大、加快公屋興建力度,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向房委會撥地。

以前,從沒有人批評政府過分干預房屋市場。

時移勢易,近年最遭人詬病的莫如八萬五房屋政策目標。

後來,孫明揚出招,政府宣布盡量退出房地產市場,成功的政策一下子變了過度干預市場的壞例子。

其實,任何現代社會的政府都不可能完全退出市場,不少報章最近都有刊登文章從理論層面討論這問題,本文不再重複。

一向秉持「積極不干預政策」的香港政府,歷年來從未放棄過在有需要時介入市場。

近年,令每一位消費者皆獲益的開放電訊業市場政策,便是政府成功介入市場的例子。

80年代中,政府成立廣播檢討委員會,建議引入有綫電視。

當時香港電話公司擁有全港唯一之固網網絡,佔盡優勢。

當時本地華資對現代化的有綫電視營運認識有限,對有綫電視與電訊發展之間的互動商機更未掌握。

參考各國經驗後,政府認識到引入有綫電視關連到電訊業長期發展的契機。

結果有綫電視的經營權公開招標競投,輾轉落入九倉手上。

同時,經濟事務局亦聘請顧問公司,研究電訊業的未來發展空間,發現巨大可發展潛力,為日後開放電訊業市場奠定基礎,整個過程都由政府主導。

姓資或姓社無爭辯必要 80年代初的貨櫃碼頭擴建發展,為香港帶來無限商機,亦是由政府成功主導。

當時,香港的出口、轉口每年遞增,力主香港需要盡快加建新貨櫃碼頭的,是海事處負責貨櫃碼頭事務之同事。

他跑到當時稱為布政司署的政府總部,向有關政策局解釋他的分析和觀察,經輾轉奔跑後,成功爭取到在布政司署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由當時環境司主持,經討論後決定向政府建議撥地擴建香港的貨櫃碼頭。

相反,私人市場亦非萬靈丹。

例如,由私人市場提供的安老院舍,收容了數以萬計的體弱老人,由於租金昂貴,加上是牟利生意,服務水平參差,時而傳出醜聞,市民希望政府加大干預或是視而不見呢? 可見關鍵的問題不是政府應否干預市場,而是政府為何干預?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或是根據實際的需要?以前,政府按實際需要,或規管、或推動、或協助市場發展。

若無此需要,則樂觀其成。

對戰後50年香港社會、經濟發展不能說沒有功勞。

特區政府日後若謹守此原則和做法,市民實毋須為「姓社姓資」問題過分憂慮。

若政府開始用意識形態主導其政策方向,則公民社會應該提高警覺,以防政府變質。

撰文:何永謙前衞生福利局副局長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Facebook專版 分析評論 更多 黃金周防疫考驗港挑戰比內地大 黃金周防疫考驗港挑戰比內地大 專家樓論-階段式還款拉抬購買力? 階段式還款拉抬購買力? 昔日新聞 電子報 會員專區 訂閱/續訂 主頁 即時新聞 財經 理財 科技 中國 國際 商業 大灣區 ESG 移民百科 博客 TV TV 財經台 地產台 家庭台 健康台 名家 財金猛人追蹤 名家專區 研究報告 趨勢分析 投資 即時行情 市場拆局 新經濟 板塊攻略 大市 專訪 財金教室 行情 報章 周刊 實戰區 財智薈 報章 要聞 評‧析‧天下 金融 中國 國際 投資理財 地產 港聞 政治 評論‧世情 行政人員 工商 副刊 置業家居 投資理財周刊 昔日新聞 專欄 投資 樓市 香港 中國 國際 商貿及科技 副刊 知識 新經濟 宏觀 財金 業績 財富 消費 科技 地產站 即時樓市 新盤專頁 二手專頁 睇片揀筍盤 買賣樓攻略 家居生活 資助房屋 視頻新聞 實用工具 海外置業情報 TOPick 話題 健康 親子 娛樂 新聞 休閒消費 觀點 TOPickTV 靚太生活雜誌 Band1學堂 醫‧健 中小企 業界頭條 商管策略 數碼轉型 大灣商機 行內熱話 博客論壇 特約 iMoney智富 股樓投資 理財智慧 名人薈萃 環球政經 iMTV+ hket訂戶/會員專區 TOPick會員專區 iMoney會員專區 hket電子書書架 iMoney雜誌 RSS 其他版本: 文字版 揭頁版 集團網站 集團招聘 私隱政策 內容授權 常見問題 使用條款 訂閱條款 廣告查詢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豁免條款 香港經濟日報版權所有©2021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複製連結 {tit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