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国大陆,是一个政治与法律术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特别行政区法律中,中国大陆(或稱為大陸、祖國大陆)是指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管辖区。

中国大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國大陸)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国大陆”一词的政治与法律定义。

关于领土位于该地域的一个国家,请见「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与香港、澳门相对的称呼,请见「中国内地」。

关于又称为“大陆”的地理学术语,请见「洲」。

关于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离岛而言的地理名词,请见「内地§ 岛屿与大陆」。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大陆(消歧义)」。

图为根据特别行政区法律的定义,澳門、香港的相對位置。

中国大陆标音官话- 汉语拼音ZhōnggúoDàlù- 威妥瑪拼音Chung¹-Kuo²Ta⁴-lu⁴- 國語羅馬字JonggwoDahluh- 注音第二式Jūng-gúoDà-lù- 注音符號ㄓㄨㄥㄍㄨㄛˊㄉㄚˋㄌㄨˋ其他官话- 南京官话拼音zhong1guä5da4lu5闽语- 闽南语白話字Tiong-kokTāi-lio̍k- 閩東語平話字Dṳ̆ng-guókDâi-lṳ̆k- 潮州話拼音 Dong1gog4Dai6lêg8帮助·信息吴语- 拉丁化tson平koh入du去loh入粤语- 粵拼zung1gwok3daai6luk6 中国大陆是一个關於中國的政治与法律术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特别行政区法律中,中国大陆(或稱為大陸、祖國大陆[1])是指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2][3]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管辖区[4][5][註1]。

而在中华民国法律中,大陆地区(或稱為中国大陆[6]、大陆)是指除台湾地区以外的中华民国主张管辖区,部分情況下包括香港及澳門(港澳地區)[7][8]。

「中国大陆」作为法律术语,常用于与台湾同时出现的语境。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一词也在政经关系、地理科学、学术讨论等场合有所运用。

[註2] 目录 1法律上的用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 1.1.1香港特别行政区 1.1.2澳门特别行政区 1.2中华民国 2注释 3参考文献 4参见 法律上的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出境,是指由中国内地前往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由中国内地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中国大陆前往台湾地区。

入境,是指由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进入中国内地,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进入中国内地,由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十九条(2013年) 1958年9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同大陆及其沿海岛屿隔有公海的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9]。

” 1987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通知指出“台湾同胞回祖国大陆探亲旅游,须申请办理旅行证件。

在香港地区,由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签证办事处办理,或由香港中国旅行社代办;在美国,日本或其他国家,由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旅行证件[10]。

”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十九条载明,“出境,是指由中国内地前往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由中国内地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中国大陆前往台湾地区”[4]。

该法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应,将“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对称[4],而在英文版中两词统一翻译为“Chinesemainland”[11][註3][15]。

《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对台湾居民颁发《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对港澳居民则颁发《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

香港特别行政区 对大陆、台湾、香港或澳门的提述(不论是单独提述或同时提述),须解释为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组成部分的大陆、台湾、香港或澳门(视属何情况而定)的提述。

“”《釋義及通則條例》第2A(3)条(1997年) 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其通过的《关于处理香港原有法律的决定》中,要求香港特区将任何单独或同时提及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名称或词句的条款,相应地将其解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2]。

香港《釋義及通則條例》规定,“‘中国’(China)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包括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16]。

《釋義及通則條例》同时规定,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提述[16]。

澳门特别行政区 1999年澳门回归前,澳葡政府在官方文件和新闻公报中,主要使用“中国大陆”一词指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区。

如1994年澳门第8/94/M号法律《一九九五年收支许可》指出,“本地區的地理位置與中國大陸相臨,且隨著邊境兩邊填海工程的進行而不斷靠近;而其地形之不連續性造成與其所佔面積不相稱的邊境伸延[17]。

”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其通过的《关于处理澳门原有法律的决定》中,要求澳门特区将任何单独或同时提及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名称或词句的条款,相应地将其解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3]。

澳门第1/1999号法律《回归法》附件四规定,“任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家’等相類似的名稱或詞句,應解釋為包括台灣、香港和澳門在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單獨或同時提及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的名稱或詞句,應相應地將其解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份[18]。

” 中华民国 图为根据目前中华民国官方的定义,台湾地区[19](深绿色)与中国大陆[20][21][22](浅绿色)的相对位置。

1979年5月,《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實錄》所附的《中華民國全圖》。

1954年,中华民国行政院在致中华民国司法院的公函中表示,“有關第二屆監察委員選舉之監督事宜,現以大陸各省市及蒙古西藏尚為中共匪幫竊據,臺灣等省亦未成立正式議會。

因而事實上不可能依法辦理此項選舉[23]。

”同年,中华民国最高行政法院在《43年判字第11号》判例中指出,“溯自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臺後,大陸淪陷迄今,窒礙之狀態,仍繼續存在。

該第一五三三○號註冊商標之呈請人,有無呈請續展之意思,固未可知,但有不能呈請之窒礙,則屬事實[24]。

” 1982年,中华民国最高法院在《71年台上字第8219号》判例中指出,“兹我国大陆领土虽因一时为共匪所窃据,而使国家统治权在实际行使上发生部分之困难,司法权之运作亦因此有其事实上之窒碍,但其仍属固有之疆域,其上之人民仍属国家之构成员,自不能以其暂时之沦陷而变更其法律上之地位[25]。

” 1989年11月21日,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公布的《開放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民眾間接通話(報)實施辦法》第一条指,“遵重政府『三不政策』採取與中共電信機構不直接接觸方式處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民眾間接通話(報)事項[26]。

” 1991年4月22日,中华民国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其中规定,“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间人民权利义务关系及其他事务之处理,得以法律为特别之规定[27]。

”其后,1992年7月31日公布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则对“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范围作出定义,条例规定“台湾地区: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政府统治权所及之其他地区”,“大陆地区: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28]”。

1997年,《香港澳门关系条例施行细则》第2条将“大陸地區”解释为“本條例所稱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但不包括香港及澳門之中華民國領土”[29]。

2012年,中华民国最高法院则在《101年度台上字第900号》刑事判决中,将澳门特别行政区称为“大陆澳门地区”[7]。

而在不包括香港及澳門的情況下標注「中國大陸(不含港澳)」[30]。

2002年1月3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正式公告修正《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三條及第五十六條條文,範圍定義為「中共控制之地區」[31],將外蒙古及唐努乌梁海排除在中國大陸地區之外[32]。

1988年8月,中华民国行政院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協調各主管機關處理有關兩岸事務[33]。

1990年4月,行政院擬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33]。

1991年1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1月28日公布施行、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行政院大陆委员会负责统筹处理包括港澳事务在内的大陆地区及海峡两岸关系政府性事务[33]。

2018年7月2日,根据同年颁布的《大陸委員會組織法》,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更名为“大陆委员会”,成为法定部会机关[34]。

注释 ^法理上,含印度实际控制的阿鲁纳恰尔邦的藏南地区 ^关于“中国大陆”的地理定义参见内地#岛屿与大陆条目。

简而言之,在地理学上,少數情況所指代的中國大陸,可能不包含海南島。

地理学上的中国大陆最南端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

該縣最南端设一座燈塔,上印「中國大陸最南端」字樣。

^在与香港、澳门、台湾同时提述时,如《关于香港原有法律的决定》《关于澳门原有法律的决定》将“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对称[2][3][2][3][12]。

《宗教事务条例》《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将“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对称[13],个别情况下与港澳台并称[14]。

参考文献 ^教育部、国务院台办关于做好在祖国大陆高校学习的台湾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2019-03-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中文(中国大陆)).  ^2.02.12.2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六十条处理香港原有法律的决定.中国人大网.北京.[2018-10-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中文(中国大陆)).  ^3.03.13.23.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四十五条处理澳门原有法律的决定.中国人大网.北京.[2018-10-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中文(中国大陆)).  ^4.04.14.2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国家移民管理局.[2018-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台湾居民定居证明签发服务指南.国家移民管理局.[2021-05-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0).  ^陸委會發表嚴正聲明,中國大陸政治干預我無法參與今年國際民航組織大會,政府表達強烈不滿與遺憾.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台北.[2019-03-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中文(繁體)).  ^7.07.1司法院.裁判字號:101年台上字第900號.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判解函釋.台北.[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中文(繁體)).  ^2月6日起全中國大陸(含港澳)列二級以上流行地區,居住中國大陸各省市陸人暫緩入境.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0-02-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1)(中文(繁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法学.1958,(9):10–10(中文(中国大陆)).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7年第24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PDF).中国政府网.北京.[2018-10-15].(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8-05)(中文(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英文版.国家移民管理局.[2018-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新华社规定新闻报道中禁用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北京.[2014-07-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7)(中文(简体)).4.“台湾”与“祖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不得弄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宗教事务条例.中国政府网.[2020-04-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3号).中国政府网.北京.[2021-02-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中文(简体)).到香港、澳门地区后要求来大陆的,向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派出的机构或者委托的在香港、澳门地区的有关机构申请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PDF).中国政府网.北京.[2021-02-28].(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9-20)(中文(简体)).(三6.)不涉及台湾的宣传报道,不得自称中国为“大陆”  ^16.016.1《釋義及通則條例》(PDF).香港:電子版香港法例(中文(繁體)).  ^立法会.第8/94/M號法律十二月三十日一九九五年收支許可.澳门特别行政区印务局.澳门.[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中文(繁體)).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1/1999號法律回歸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印务局.澳门.[2018-10-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中文(中国大陆)).  ^編印臺灣全圖及各級行政區域圖.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2021-01-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俄羅斯聯邦.中華民國外交部.  ^塔吉克共和國.中華民國外交部.[2021-01-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緬甸聯邦共和國.中華民國外交部.[2021-01-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司法院.解释字號:释字第31号.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判解函釋.台北.[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中文(繁體)).  ^司法院.裁判字號:43年判字第11号.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判解函釋.台北.[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中文(繁體)).  ^司法院.裁判字號:71年台上字第8219號.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判解函釋.台北.[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中文(繁體)).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開放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民眾間接通話(報)實施辦法.全国法规资料库.台北.[2018-11-04](中文(繁體)).  ^立法院.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立法院法律系統.台北.[2018-11-04](中文(繁體)).  ^立法院.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立法院法律系統.台北.[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中文(繁體)).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施行細則.法源法律网.[2018-11-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0).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月28日宣布提升中國大陸(不含港澳)之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大陸委員會調升湖北省(包含武漢市)的旅遊警示燈號為「紅色」,中國大陸其他地區旅遊警示燈號為「橙色」.[2021-05-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邱政宗.中華民國立法院法制局研究成果《外蒙古定位後續問題評析》.民國91年(2002年)3月.(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3).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33.033.133.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成立緣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台北.[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中文(繁體)).  ^林良升.名稱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揭牌.自由时报电子报.台北.[2018-11-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中文(繁體)).  参见 該詞條屬於中國的稱謂 本國   諸夏 華夏 四海 九州 中華 天下 天朝 漢地 外國   支那 震旦 契丹 賽里斯 桃花石 中國本部 近代用法   內地十八省 中國本部 中國本土 现代用法   中國內地 中國大陸 兩岸三地 大中華 擴張用法   華人地區 華語圈 漢語圈 查论编 中国内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中华民国疆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原中华民国公告疆域行政区划 台海現狀、台灣問題、中國統一、竹幕 内地#岛屿与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岛屿居民所称的“大陆” 漢地:在20世紀中葉之前也曾被稱為「唐山」,尤其在海外華人圈中使用。

亦有「唐山人」之稱,用來指中國人。

大陸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中华民国主题台湾主题政治主题地理主题 查论编中華民國公告疆域及行政區劃1(2005年廢止前) 中華民國疆域 首都 行政區劃沿革 行政區面積 14直轄市南京市2·上海市·北平市·青島市·天津市·重慶市·大連市·哈爾濱市·漢口市·廣州市·西安市·瀋陽市·臺北市25·高雄市635省華中七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華南六省福建省3·臺灣省4·廣東省·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華北六省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塞北四省寧夏省·綏遠省·察哈爾省·熱河省東北九省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西部三省西康省·青海省·新疆省2地方西藏地方·蒙古地方7 1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注释註1:本行政區劃為1949年至2005年之間中華民國政府所頒佈之行政區劃,包含未實際統治之中國大陸。

實際統治之行政區僅有臺灣省、福建省(部分沿海島嶼)、臺北市、高雄市等二省二直轄市。

現今行政區劃中之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桃園市在本行政區劃停止適用(2005年)前尚未升格。

在正式廢止前,台灣出版的地圖已普遍不再使用此行政區劃,教科書則是在1990年代後期便棄用。

註2:中华民国無法定首都,詳見中華民國首都註3:福建省政府於1949年8月從福州市遷移到金門縣,於1956年7月改為戰地政務而虛級化,並遷移省政府置於臺北縣新店鎮,至1992年方恢復省政府建制,遷回金門縣,但仍為虛級省。

註4:臺灣省於1998年12月20日虛級化,之後其所下轄之縣市均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轄。

註5:臺北市於1967年脫離臺灣省升格為直轄市。

註6:高雄市於1979年脫離臺灣省升格為直轄市。

註7:「蒙古地方」即外蒙古。

1946年1月5日,根據前一年外蒙古人民投票結果,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但中華民國政府在1953年單方面宣佈拒絕承認外蒙古獨立(詳見「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而在1961年,中華民國代表團在美國和苏联压力下,以缺席表决形式默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聯合國之提議,即從行動上默認其獨立事實,2002年後與蒙古國逐漸建立官方联系,並互設代表處。

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出新聞稿表示,1946年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已非憲法第四條所稱「固有之疆域」。

查论编中國地理大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分区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1·江西·山东·台湾1  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門  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2  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註: 1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实际仍由中华民国政府管辖。

关于台澎归属问题,详见台灣问题;关于金马问题,详见福建省(中華民國)。

2藏南地區現由印度實際管轄,詳見中印邊界問題。

 中華民國的分区 華中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漢口市  華南福建·臺灣1·廣東3·廣西·雲南·貴州·海南特別行政區·廣州市  華北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北平市·青島市·天津市·西安市  塞北寧夏·綏遠·察哈爾·熱河·蒙古地方2  東北遼寧·安東·遼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大連市·哈爾濱市·瀋陽市  西部西康·青海·新疆·西藏地方 註:此為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統治中国大陆時所使用的分區,現已不再适用。

1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时台湾仍为日本属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並統治至今,詳見台湾光复、台灣問題。

2即外蒙古与唐努乌梁海地区,外蒙古当时已成為主權獨立且受國際普遍承認之蒙古人民共和國(今蒙古国),中華民國政府於2012年5月發新聞稿认同其非中華民國之「固有疆域」;唐努乌梁海地区于1921年成立唐努-图瓦,随后被苏联吞并,苏联解体后被俄罗斯继承。

3广东省的香港和澳门彼時分别為英國与葡萄牙殖民地,詳見英屬香港及葡属澳门。

另见:中国地理 查论编臺灣海峽两岸主题 國共關係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组织 国务院臺湾事务办公室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中央统战部 全国政协 政党 中国共产党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员会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國家主席 毛澤東→刘少奇→李先念→杨尚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 國臺辦主任 丁关根→王兆国→陈云林→王毅→张志军→刘结一 海協會會長 汪道涵→陈云林→陈德铭→张志军 组织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 政党 中國國民黨 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 中國事務委員會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總統 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 陸委會主委 施啟揚→黃昆輝→蕭萬長→高孔廉(代)→張京育→蘇起→蔡英文→吳釗燮→陳明通→賴幸媛→王郁琦→夏立言→張小月→林正義(代)→陳明通→邱太三 海基會董事長 辜振甫→劉德勳→張俊雄→洪奇昌→江丙坤→林中森→陳德新(代)→田弘茂→張小月→李大维→許勝雄(代) 中国大陆1(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臺澎金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政治观点一个中国相关术语 中国统一 統派 一国两制 一国两府 一國兩區 殺朱拔毛 反攻大陸 汉贼不两立 一綱四目 解放台湾 对臺工作(涉台用语) 告台湾同胞书 葉九條 邓六条 江八點 三个可以谈 胡四点 胡六點 习五条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振興中華 中国台湾 憲法一中 兩岸一中 一中各表 一中同表 一中共表 各表一中 一中两宪 一中兩國 九二共識 兩國論 去臺灣化 特殊非兩國論 中國夢 兩個一百年 统一路径台湾对大陆 武力統一 反攻大陸 和平统一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一國良制 終極統一 大陆对台湾 武力统一 一国一制台湾构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 和平统一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其他路径 中华联邦 大一中架構 兩岸共同議會 组织派别 统一战线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泛藍陣營 中國國民黨 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國會政黨聯盟 民國黨 新黨 中華統一促進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洪門致公黨 中華民族致公黨 中國民主進步黨 中國青年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眾黨 中國生產黨 勞動黨 臺灣民主共產黨 臺灣人民共產黨 中華愛國同心會 中华全国臺湾同胞联谊会 中華臺商愛國黨 中華民國共產黨 工黨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夏潮聯合會 中國統一聯盟 臺灣競爭力論壇 兩岸統合學會 臺灣親中共團體 民主行動聯盟 經濟交通 金廈跨海大橋 台灣海峽通道 京台高速公路 京台高速鐵路 昆台高速鐵路 319国道 228国道 台湾环线高速公路 两个中国一中一臺相关术语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四不一沒有 臺灣共識 臺灣民族主義 臺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價值 臺灣主體性 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獨立運動 台灣共和國 傳統臺獨 左獨 法理臺獨 獨臺 華獨 臺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 天然獨 一邊一國 四階段論 中華民國在臺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去中國化 臺灣正名 臺獨黨綱 臺灣前途決議文 四要一没有 九六共識 憲法各表 兩國一制 四個堅持 組織派别 泛綠陣營 民主進步黨 臺灣團結聯盟 建國黨 臺灣民族黨 臺灣獨立黨 時代力量 社會民主黨 臺灣基進 綠黨 自由臺灣黨 喜樂島聯盟 一邊一國行動黨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臺灣建國聯盟 臺灣教授協會 新國家連線 建國廣場 臺灣社 獨立臺灣會 908臺灣國運動 外省人臺灣獨立促進會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 公投護臺灣聯盟 一邊一國連線 臺灣反一中顧主權連線 民主維新 臺左維新 民主鬥陣 臺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 其他論點 棄臺論 中國分裂論 中國崩潰論 中国威胁论 臺灣民政府 美屬臺灣建國方案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一五新觀點 外軍協防臺灣(美、日) 历史事件軍事對峙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反共義士 戰士授田憑據 洪進山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光华寮事件 关闭政策 打通南北航线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臺湾海峡复航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三七事件 開放兩岸探親 907事件 闽狮渔事件 恢復對話 九二香港會談 汪辜会谈 千岛湖事件 戒急用忍 小三通 全民外交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兩岸定期航線 活路外交 交流熱絡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野草莓運動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2010年蘇花公路暴雨塌方事故 大陆居民赴臺旅游 臺灣承認大陸學歷 大陆学生赴臺就读 臺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大三通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太陽花學運 习连会 张王会谈 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 M503航路事件 习朱会 习马会 冷和時期 周子瑜国旗事件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雄三誤射 桃園火燒車案 习洪会 退將赴陸 周泓旭案 李明哲事件 東奧正名公投 東亞青運舉辦權遭取消 世大運中國代表團缺席開幕式 中国大陆非洲猪瘟疫情 臺灣非洲豬瘟防護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潘曉穎命案→陳同佳送台案 臺灣各地連儂牆 反紅媒遊行 中國大陸電影局抵制金馬獎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李孟居事件 斐濟事件 武装冲突與军事对峙前期 金门战役 舟山战役 登步岛战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战 上海空战 1958年空战 大膽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島戰鬥 東山島戰役 臺灣海峽危機 九三砲戰 一江山岛战役 大陳島撤退 金剛計劃 臺山列島海戰 臺海心戰 國光計劃 閩江口海戰 金门炮战 九二海戰 六一九砲戰 東引海戰 東山海戰 烏坵海戰 吳文獻事件 后期 臺湾海峡复航 六二七事件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解放軍對臺飛彈 解放軍機艦繞臺 解放軍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2020年台海演练 法律及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分裂國家法》 《中国公民往来臺湾地区管理办法》 《港澳臺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 《大陸臺商投資保護法》 《对臺贸易管理办法》 《兩岸直航船舶管理暂行办法》 《臺港澳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 《港澳台居民大陆就业的通知》 《大陸大學招收培養港澳台学生规定》 《大陸大學學測招收臺生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惠台31條 26条措施 11条措施 农林22条措施 “台独”顽固分子清单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关闭政策 《卅八穗五字第四八九六号行政院令 《截断匪区海上交通办法》→《戡乱时期截断匪区海上交通办法》 《管制外籍船舶资匪航运临时办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國家安全法》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公民投票法》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國家統一綱領》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反渗透法》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美國 《臺灣關係法》 《臺灣安全加強法》(草案) 六項保證 《台灣旅行法》 《臺灣保證法》 《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參與法案》 雙邊及多邊政治文件 《马关条约》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书》 《舊金山和約》 《聯合國安理會87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中日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分类 维基文库 维基共享资源 查论编华人 汉人 唐人 中国人 海外华人 土生华人 归国华侨 兩岸四地大陸地區 东北人 山东人 四川人 湖湘人 福建人 閩東人 閩北人 闽南人 莆仙人 潮州人 广府人 廣州人 四邑人 围头人 疍家人 客家人 河南人 海南人 吳越人 三江人 上海人 宁波人 香港地區 香港人 海外港人 香港人口 香港回流潮 澳門地區 澳门人 澳門人口 台灣地區 台湾人 澎湖人 海外台湾人 福建人 金门人 马祖人 乌坵人 台湾族群 原住民族 漢人 新住民 台湾人口 东南亚華人地區新加坡 新加坡人 海外新加坡人 新加坡華人 在新加坡的外国侨民 在新中国籍人士 在新大馬籍人士(英语:Malaysians_in_Singapore)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華人 槟城华人 华嘉族(英语:Multiracial#Singapore_and_Malaysia) 華裔馬來西亞僑民 在马来西亚的外国侨民 在馬新加坡人(英语:Singaporeans_in_Malaysia) 汶萊汶萊華人圣诞岛圣诞岛華人亚洲东南亚 菲律宾 常来人 华裔麥士蒂索人 华裔西班牙麥士蒂索人(英语:Tornatrás) 印度尼西亞 文登华人 邦加-勿里洞(英语:ChineseinBangka-BelitungIslands) 東帝汶 緬甸 果敢族、土生華人、中緬混血兒、潘泰人、藏人、達永人、撣人、克欽人 佤邦、勐拉 歸僑(在台灣) 泰國 潮汕人、普吉峇峇 美斯樂 秦和人 老撾 柬埔寨 柬埔寨福建人 越南 明鄉人、華族、艾族、山由族 胡志明市、藩切市(越南语:Người_Hoa_ở_Phan_Thiết) 潮汕人(越南语:Người_Tiều_(Việt_Nam))、臺灣人 海外移民(社區(英语:OverseasHoacommunities)) 东亚 朝鲜半岛 归韓韓侨(日语:在韓中国朝鮮族) 蒙古國 日本 在日臺灣人、八重山台灣人 三江人 在日中国朝鮮族(日语:在韓中国朝鮮族#在日中国朝鮮族) 琉球華人 中亚 哈萨克斯坦(英语:ChinesepeopleinKazakhstan)(東干人、维吾尔人、阿拉木图维吾尔人(俄语:УйгурскаяобщинаАлма-Аты)、归哈哈侨) 吉尔吉斯斯坦(東干人、维吾尔人) 乌兹别克斯坦(维吾尔人(俄语:Уйгурскиеобщины_СреднейАзии#Узбекистан)) 西亚 阿联酋(臺灣人(英语:Expatriates_in_the_United_Arab_Emirates#Taiwanese)) 土耳其(维吾尔人) 伊朗 以色列(英语:ChinesepeopleinIsrael) 南亚 印度 藏人(英语:RefugeesinIndia#RefugeesfromTibet) 中印混血儿 新加坡華裔印度人 巴基斯坦 維吾爾人 孟加拉 斯里兰卡 不丹(藏人) 尼泊爾(英语:Nepal#Demographics) 藏人 大洋洲澳大拉西亞 澳大利亚 台灣人 紐西蘭 美拉尼西亞 巴布亞新幾內亞 瓦努阿图 斐济(英语:ChineseinFiji) 密克羅尼西亞 帕劳 玻里尼西亞 萨摩亚 湯加 夏威夷 美洲加勒比 波多黎各 伯利兹(英语:EthnicChineseinBelize) 多米尼加(英语:EthnicChineseintheDominicanRepublic) 牙买加 古巴 圭亚那 海地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北美 加拿大(臺灣人、香港人、藏人、新加坡華人、華裔加拿大卑詩人(英语:ChineseCanadiansinBritishColumbia)、溫哥華、多倫多(英语:ChineseCanadiansintheGreaterTorontoArea)) 美国(臺灣人、香港人、藏人、新加坡華人、越南華人) 墨西哥 中美 尼加拉瓜 哥斯达黎加 巴拿马 南美(英语:ChinatownsinLatinAmerica) 智利 阿根廷 巴西 秘鲁 苏里南 委内瑞拉 厄瓜多尔(西班牙语:InmigraciónchinaenEcuador) 巴拉圭 乌拉圭 欧洲東歐 俄羅斯(東干人、塔兹人、西伯利亚华人(法语:ChinoisdeSibérie)、满人) 捷克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南歐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塞尔维亚 希臘 西歐 比利时 德国 英國 法国 留尼旺 荷兰(藏人(英语:Category:Dutch_people_of_Tibetan_descent)) 愛爾蘭 瑞士(藏人) 北歐 丹麦 芬兰 瑞典 挪威 冰岛 非洲北非 阿尔及利亚 埃及 摩洛哥 利比亞 西非 維德角 尼日利亚 馬里 加纳 塞内加尔 布吉納法索(台湾人) 東非 肯尼亞 坦桑尼亚 马达加斯加 模里西斯 莫三比克 塞舌尔 留尼旺(西印度洋的法国海外省) 乌干达 埃塞俄比亚(英语:ChinesepeopleinEthiopia) 中部非洲 喀麦隆 剛果 剛果民主共和國 安哥拉 南部非洲 南非 波札那 賴索托 尚比亞 辛巴威 馬拉威 纳米比亚 相關区域 汉地 中国 大中華地區 两岸三地 大陆地区 台湾地区 港澳地区 唐人街 巴黎(英语:ChinesecommunityinParis) 伦敦(英语:ChinesecommunityinLondon) 模板 华人社团 华人黑社会 華人新村 美斯樂 族群 峇峇娘惹 中华民族 回族 苗族 瑶族 汉族民系 吴越民系 客家民系 闽海民系 广府民系 江右民系 壯族 傣族 朝鮮族 京族 彝族 景颇族 满族 蒙古族 藏族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历史文化 中華文化 漢語圈 漢字文化圈 漢字詞 海外華人語言 漢字文化影響史(英语:AdoptionofChineseliteraryculture) 漢文化 排华 殷人东渡美洲论 身份和稱謂 秦人 汉人 唐人 中国人 海外華人 外籍華人 華僑 归国华侨 侨领 侨生 华工 华商 相關人群 香港侨民 台湾侨民 少數民族僑民 回族僑民(英语:Category:PeopleofHuidescent) 滿族僑民(英语:Category:PeopleofManchudescent) 維族僑民(英语:Template:Uyghurdiaspora) 藏族僑民 苗族僑民(英语:Hmong_people#Diaspora)(模板(英语:Template:Hmongdiaspora)) 海外華裔僑民 華裔越南僑民(英语:Category:PeopleofHoadescent) 華裔印尼侨民 亞洲侨民(英语:Template:OverseasAsians) 馬來西亞侨民 新加坡侨民 印尼侨民 中亞侨民(英语:Category:CentralAsiandiaspora) 查论编亚洲領土爭議地區 形态 領土 实际控制方0 主权声索方 大陆上的土地: 阿克赛钦(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 · 印度 巴里加斯2(争议)  印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印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 喀喇昆仑走廊(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3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 · 印度 长白山12  朝鲜3 · 中华人民共和国3  朝鲜 · 韩国1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 图瓦(唐努乌梁海)1  俄羅斯  俄羅斯 · 中華民國1 蒙古1  蒙古  蒙古 · 中華民國1 黑瞎子岛12  中华人民共和国3 · 俄羅斯3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俄羅斯 · 中華民國1 原中缅边界未定界地区(包括江心坡、野人山、胡康河谷、中缅南段未定界等)12  緬甸3 · 中华人民共和国3  緬甸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 克什米尔2(争议)  印度 · 巴基斯坦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印度 · 巴基斯坦 · 中华人民共和国4 · 中華民國1,4 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2(争议)  韩国 · 朝鲜  韩国 · 朝鲜 中国大陆(含香港及澳門)1(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 柏威夏寺  柬埔寨  柬埔寨 · 泰國 帕米尔高原12  阿富汗3 塔吉克斯坦3 中华人民共和国3  阿富汗 · 塔吉克斯坦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4 江东六十四屯1  俄羅斯3  俄羅斯 · 中華民國1 鹿屯島1  俄羅斯3  俄羅斯 · 大韓民國1 阿鲁纳恰尔/藏南(争议)  印度  印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1 中国不丹争议领土2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不丹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不丹 · 中華民國1 以色列和东耶路撒冷(争议)  以色列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約旦河西岸2(争议)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戈蘭高地  以色列  以色列 · 叙利亚 舍巴農場  以色列  以色列 · 黎巴嫩 · 叙利亚 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 · 格鲁吉亚 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 阿布哈茲 · 格鲁吉亚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2 阿尔察赫 · 阿塞拜疆 阿尔察赫 · 阿塞拜疆 · 亞美尼亞 巴庫達利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 · 阿塞拜疆 哈塔伊省1  土耳其  土耳其 · 叙利亚 岛屿及海域: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爭議) 无  日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 臺灣地區(含东沙群岛)(爭議)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爵士湾(英语:SirCreek)1  印度 · 巴基斯坦  印度 · 巴基斯坦 独岛(争议)  韩国  韩国 · 朝鲜1 · 日本 白龙尾岛1  越南3  越南 · 中華民國1 西沙群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 · 越南 南沙群岛2(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 · 越南 · 马来西亚 · 菲律賓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 · 越南4 · 马来西亚4 · 菲律賓4 · 文莱4 · 印尼5 中沙群岛含黄岩岛(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 · 菲律賓 蘇岩礁 無  韩国 · 朝鲜1 · 中华人民共和国5 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岛(争议)  俄羅斯  俄羅斯 · 日本 富国岛和土珠岛1  越南  越南 · 柬埔寨5 納土納群島  印尼  印尼 · 中华人民共和国5 阿布穆萨岛  伊朗  伊朗 · 阿联酋 大小通布岛  伊朗  伊朗 · 阿联酋 北賽普勒斯(争议) 北賽普勒斯 北賽普勒斯 · 賽普勒斯 註記: 0实际控制方是对争议地区的全部或一部分进行排他性控制,同时声索该争议地区的主权1不活跃的争议2由多个国家分割控制或共同控制3相关方已解决的争议4仅主张该地区部分区域的主权5不主张岛屿本身的主权,但主张岛屿周围海域的权利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国大陆&oldid=68578268” 分类:中国大陆代稱中国政治术语臺灣海峽兩岸關係術語中国区域地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民國爭議地區隐藏分类:含有访问日期但无网址的引用的页面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避免破坏保护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页面同时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查看源代码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àidhli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Minangkabauമലയാളം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