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學院 「護理助產研究所」(2000-) - 臺灣女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然而全臺的初生兒,在1950年還有高達33%是由助產士接生。

隨著助產士的消退,與婦產科普遍設立,致使1991年助產教育全面停辦,而1992年,政府更進一步取消 ... 跳至內文 跳至索引列 一位70歲的阿嬤接受訪問時,說她這輩子一共生了6個,全都是弄瓦,不禁用「實在很丟臉」來形容自己。

其實,當她懷第四胎時,就曾到助產士那裡檢查過,助產士光是用聽診,就判斷出是個女孩,她想要拿掉胎兒,不過助產士告訴她,已經太大不能拿了,這才打消念頭。

小孩一出生,果真是女兒,她的婆婆一聽到又是女孩,連看都不來看。

老阿嬤感嘆這個助產士可能跟她八字不合,不然怎麼老是生女兒!不過她還是很感激這位幫她接生的助產士,她覺得在助產所生小孩很好,因為助產士是女的「比較自然」,更重要的是,要不是助產士幫她坐月子,老阿嬤的身體不會恢復得如此健康。

當她女兒長大成人後,也即將為人母親時,老阿嬤想請來當年的助產士幫忙接生,可惜她已經退休了。

像這樣由助產士接生的經驗,只有從老一輩的口述才聽得到。

現在的人幾乎都是在醫院生產,由婦產科醫生接生。

然而全臺的初生兒,在1950年還有高達33%是由助產士接生。

隨著助產士的消退,與婦產科普遍設立,致使1991年助產教育全面停辦,而1992年,政府更進一步取消公立醫院的助產士編制。

快要走入歷史的助產士,近年在助產學界努力下,開始出現新的契機。

先是輔英技術學院在1999年設立「助產系」,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隨後在2000年成立「護理助產研究所」。

護理助產研究所的成立,除了要喚醒國人,助產士曾對臺灣醫療有過的貢獻,進一步專業化助產士的接生技術外,另一方面也致力改善目前臺灣生產環境。

領有合格執照的助產士,不但可以提供產婦分娩時,所需要的基本照護,也能教導社區民眾正確的婦幼保健知識,針對有生產危險的孕婦,在其進行產檢時,可以及早發現並做出適當的轉介。

助產士與醫師的密切合作,使產婦與新生兒都能獲得最完善且舒適的照顧環境,不僅減少了醫療成本,同時提升生產環境的醫療品質,進而走向更人性化的生產需求,這是護理助產研究所成立的積極目標。

這幾年來,護理助產研究所,已經培育出一些從事有關護理助產實務、管理、教學工作的專業護理助產人員。

政府也在2003年的時,立法通過將助產士提升為「助產師」的資格。

助產專業化的結果,將使女人陪伴女人,親切而人性化的生產景象,得以再度重現。

吳嘉苓,〈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臺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期4(2000年7月),頁191-268。

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鍾淑姬,〈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臺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angle-left清代臺灣育嬰堂 法學教育中的女學生(1930年代─)angle-right 主題辭條標籤雲人物特寫(17) 信仰(13) 公共參與(13) 刊物(9) 化妝(8) 原住民族(17) 台北(30) 台南(10) 同志(12) 基督教(13) 女性工作(35) 婚姻(32) 婦女(8) 婦女運動(9) 婦運人士(15) 媒體(11) 客家(8) 專業化(7) 性別不平等(33) 性別分工(7) 性別刻板印象(9) 性別平等(24) 性別意識(6) 性別角色(27) 教育(42) 文學創作(14) 服裝(24) 服飾(6) 母職(12) 漢人(37) 父權體制(7) 父系社會(12) 社會參與(9) 社會教育(10) 社會運動(9) 空間(18) 習俗(41) 藝術工作(7) 親屬(14) 解嚴-現今(25) 身體意象(14) 身體規訓(18) 醫療(7) 高等教育(12) 高雄(7) 推薦閱讀相關出版關鍵詞:年,,臺北,,頁隨時代需求而不斷改制的學校─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關鍵詞:年,月,,頁,,臺北,台北,教育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關鍵詞:年,,臺北,台北,教育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主題辭條 身體文化 婚姻地位 日常生活 風俗文化 教育 工作 女性創作 婦女運動 法律 科技 大事記 多元史料 研究資源 展覽回顧 延伸閱讀 學術資源 社群連結 參考資訊 臺史博出版品 目前瀏覽量:1234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