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系统(例如一个原子,分子或原子核)的激发态是该系统中任意一个比基态具有更高能量的量子态(也就是说它具有比系统所能具有的最低能量要高的能量) ... 激发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1月1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在吸收能量之后,一个电子会从基态上升至能量较高的激发态 激发是在任意能级上能量的提升。

在物理学中有对于这种能级有专门定义:往往与一个原子被激发至激发态有关。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系统(例如一个原子,分子或原子核)的激发态是该系统中任意一个比基态具有更高能量的量子态(也就是说它具有比系统所能具有的最低能量要高的能量)。

一般来说,处于激发态的系统都是不稳定的,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一个量子(例如一个光子或是一个声子)在发生自发辐射或受激辐射后,只在能量被提升的瞬间存在,随即返回具有较低能量的状态(一个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

这种能量上的衰减一般被称为“衰变”(decay),它是“激发”的逆过程。

持续时间较长的激发态被叫做亚稳态(metastable)。

同质异能素与单线态氧(英语:Singletoxygen)(singletoxygen)就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目录 1原子的激发态 2气体扰动激发(英語:Perturbedgasexcitation) 3参见 4外部链接 原子的激发态[编辑] 一般以最简单的氢原子为模型来讨论这一概念。

氢原子的基态对应的是氢原子中唯一的一个电子处于可能达到的最低的原子轨道(也就是波函数呈球形的1s轨道,它具有最小的量子数)。

当外界向该原子提供能量时(例如,吸收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原子中的电子就可以提升到激发态(这时它的量子数比可能的最小的量子数至少多1)。

如果入射光子能量足够大,该电子会从对于该原子的束缚态中被“打”出来,失去了电子的原子即离子化了。

在被激发后,原子会以发射一个具有特定能量的光子的形式回到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是基态)。

处于不同激发态的原子发射的光子具有不同的电磁波谱,这显示出它们各自独特的谱线(亦称“发射线”)。

这些谱线中,以氢原子为例的氢原子光谱(亦称“氢线”),含有莱曼系(Lymanseries)、巴耳末系(Balmerseries)、帕申系(Paschenseries)、布拉开线系(Brackettseries)、蒲芬德系(Pfundseries)及汉弗莱斯系(Humphreysseries)。

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原子被称为里德伯原子。

一个由高度激发的原子组成的系统可以形成寿命较长的凝聚激发态,例如完全由激发态原子组成的凝聚相——里德伯物质(Rydbergmatter)。

氢气同样可以在加热或通电的条件下进入激发态。

气体扰动激发(英語:Perturbedgasexcitation)[编辑] 如果一个或多个分子被提升至动能级(英語:kineticenergylevels)使得造成的流速分布(英語:velocitydistribution)与平衡(英語:equilibrium)状态波尔兹曼分布(英語:Boltzmanndistribution)相分离,则一个气体分子的集合可以被认为处于激发态中。

这种现象,尤其是二维气体(英語:two-dimensionalgas)的某些细节已经被研究——分析到达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参见[编辑] 里德伯公式 定态 外部链接[编辑] 模拟氢原子由基态进入激发态并衰变的动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网站提供的基态与激发态的背景知识(图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量子力学入門·數學表述·歷史背景 入門 歷史 量子力學時間軸(英语:Timelineofquantummechanics) 经典力学 舊量子論 基本量子力學詞彙表(英语:Glossaryofelementaryquantummechanics) 基礎 狄拉克符号 互补原理 密度矩陣 能级 基态 激发态 简并能级 零點能量 量子纏結 哈密顿算符 干涉 量子退相干 量子測量 量子非局部性(英语:Quantumnonlocality) 量子態 态叠加原理 量子穿隧效應 散射理論(英语:Scatteringtheory) 量子力學對稱性(英语:Symmetryinquantummechanics) 不确定性原理 波函数 波函数坍缩 波粒二象性 量子跳躍(英语:Atomicelectrontransition) 量子位元 量子三位元 表述 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 海森堡繪景 相互作用繪景 矩陣力學 薛丁格繪景 路徑積分表述 相空间表述 方程 狄拉克方程式 克莱因-戈尔登方程 包立方程式 薛定谔方程 空間幾何 布洛赫球面 旋矢空間(英语:Gyrovectorspace) 詮釋 量子力學詮釋 量子貝葉斯詮釋(英语:QuantumBayesianism) 一致性历史 哥本哈根詮釋 德布罗意-玻姆理论 系綜詮釋 隱變量理論 多世界诠释 客觀坍縮理論 量子邏輯(英语:Quantumlogic) 關係性量子力學 隨機量子力學(英语:Stochasticquantummechanics) 交易詮釋 宇宙学诠释 實驗 阿弗沙爾實驗 貝爾測試實驗(英语:Belltestexperiments) 冷原子實驗室(英语:ColdAtomLaboratory) 戴維森-革末實驗 延遲選擇量子擦除實驗 雙縫實驗 法蘭克-赫茲實驗 萊格特-加爾格不等式(英语:Leggett–Garginequality) 馬赫-曾德爾干涉儀 伊利澤-威德曼炸彈測試問題 波普尔实验 量子擦除實驗 薛定谔猫 施特恩-格拉赫实验 惠勒延迟选择实验 量子奈米科學(英语:Quantumnanoscience) 量子貝葉斯詮釋(英语:QuantumBayesianism) 量子生物学 量子微積分(英语:Quantumcalculus) 量子化学 量子混沌(英语:Quantumchaos) 量子認知(英语:Quantumcognition) 量子宇宙學 量子微分(英语:Quantumdifferentialcalculus) 量子動力學(英语:Quantumdynamics) 量子演化(英语:Quantumevolution) 量子幾何(英语:Quantumgeometry) 量子群 測量問題(英语:Measurementproblem) 量子概率(英语:Quantumprobability) 量子隨機演算(英语:Quantumstochasticcalculus) 量子時空(英语:Quantumspacetime) 量子技術 量子演算法 量子放大器(英语:Quantumamplifier) 量子總線(英语:Quantumbus) 量子点 量子細胞自動機(英语:Quantumcellularautomaton) 量子有限自動機(英语:Quantumfiniteautomata) 量子通道(英语:Quantumchannel) 量子線路 量子复杂性理论 量子计算机 量子計算時間軸(英语:Timelineofquantumcomputing) 量子密碼學 量子電子學 量子誤差校正(英语:Quantumerrorcorrection) 量子成像 量子圖像處理(英语:Quantumimageprocessing) 量子信息 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邏輯(英语:Quantumlogic) 量子閘 量子機(英语:Quantummachine) 量子機器學習 量子超材料(英语:Quantummetamaterial) 量子計量學(英语:Quantummetrology) 量子网络 量子神經網絡(英语:Quantumneuralnetwork) 量子光学 量子編程 量子傳感器(英语:Quantumsensor) 量子模擬器(英语:Quantumsimulator) 量子隱形傳態 進階研究 量子統計力學(英语:Quantumstatisticalmechanics) 相對論之量子力學(英语:Relativisticquantummechanics) 量子场论 量子場理論史(英语:Historyofquantumfieldtheory) 量子引力 分數量子力學(英语:Fractionalquantummechanics) 物理學者 普朗克 玻尔 埃倫費斯特 海森堡 薛丁格 德布羅意 玻恩 愛因斯坦 艾弗雷特 索末菲 馮诺伊曼 費曼 狄拉克 泡利 維恩 玻姆 貝爾 蔡林格 Category Portal:物理学 Commons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激发态&oldid=67195022” 分类:量子力学隐藏分类:自2019年1月缺少来源的条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עברית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