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先布局2021,汽車業有哪10 個新趨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一年,汽車產業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鵝,車廠降薪、裁員、停產深陷至暗時刻 ... 2020 年三季度的電話會議上,一位分析師預計特斯拉2021 年的銷量將達84 ... 搶先布局2021,汽車業有哪10個新趨勢?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36氪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已複製文章連結 交通運輸 搶先布局2021,汽車業有哪10個新趨勢? 2021年2月27日 作者 未來汽車日報/秦章勇 文章來源 36氪   展開 2020年終於過去了。

這一年,汽車產業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鵝,車廠降薪、裁員、停產深陷至暗時刻,轉產防疫車、口罩,打造健康車以及直播賣車,車廠為自救花樣迭出。

這一年,特斯拉(Tesla,TSLA-US)在新能源車市場摧枯拉朽,股價像火箭一樣不斷躥升,中國前端車廠蔚來、理想與小鵬一掃2019年陰霾,股價暴漲,轟轟烈烈的“新能源車下鄉”將五菱宏光MINIEV捧上神壇。

這一年,大眾、豐田(Toyota,7203-JP)們一邊忍受碳排放法規帶來的強烈不適,一邊在純電動車市場斥巨資布局。

中國傳統車廠再次舉起衝擊高端化品牌的大旗,向新能源車領域進攻,成敗猶未可知。

冰與火的背後,往往孕育著生機。

中汽協預計,2021年汽車總銷量將與上期相比成長4%達263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增幅有望達到40%,總銷量將攀升至180萬輛。

在汽車市場動能轉換、亟待變革的關鍵時刻,智能電氣化浪潮不斷與汽車業融合,已經吸引華為、蘋果(Apple,AAPL-US)以及BBA等科技巨頭加入戰局。

新年伊始,觀察車廠10大趨勢,在舉全球之力押注新能源技術的背景下,資本與概念技術產生的化學反應,比已經走過百年的燃油車更令人血脈賁張張。

一個嶄新的、令人期待的2021年悄然而至。

特斯拉年銷量或突破80萬輛 2020年,特斯拉股價瘋漲超6倍,如今市值已突破6,000億美元,穩坐全球市值最高車廠寶座。

特斯拉趁勢,透過3次增發籌集資金,累計募資123億美元。

按照美投行摩根史坦利的說法,特斯拉已經擁有了2021年的“戰爭基金”。

新的一年,特斯拉將火力全開。

多數分析師認為,到了2021年,無論是基本面還是產品布局,特斯拉都將在今年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2021年銷量超過80萬輛似乎已是“最低門檻”。

2020年三季度的電話會議上,一位分析師預計特斯拉2021年的銷量將達84萬至100萬輛,對此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Musk)表示銷量“很可能會在這個區間附近”。

中金發布報告稱,特斯拉2021年全球銷量有望達到110萬輛左右,2022年有望衝擊150萬輛銷量。

推特(Twitter,TWTR-US)網友TroyTeslike預計2021年特斯拉銷量86.7萬輛,其在華銷量將會達到35.5萬輛。

該網友過去4個季度預測特斯拉銷量準確率超過了90%。

中國市場將繼續成為特斯拉銷量成長的主力軍。

特斯拉國產以來,Model3銷量逐漸攀升,11月銷量達到21604輛,刷新在華單月銷量紀錄。

2021年ModelY投產,特斯拉銷量或將再次迎來大漲。

2021年,特斯拉為自己制定了不少“小目標”。

馬斯克表示,2021年特斯拉將進入印度市場。

下半年,特斯拉將推出ModelSPlaid三電機高性能版,新車將配備全新結構電池組,包括全新的4680型號鋰電池。

同時特斯拉柏林工廠將大規模生產ModelY。

與此同時,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全新超級工廠也將迎來投產。

可以預見的是,產能急速擴張之下,2021年特斯拉的市場佔有率將進一步擴大。

前端新造車將赴港二次上市? 2020年,前端造車廠蔚來、理想、小鵬成功會師美股,並與特斯拉一樣,迎來一輪又一輪股價瘋漲,毛利率集體轉正。

初步站穩腳跟的新造車三強開啟了“技術”比拼,將在資本市場所籌資金押注自動駕駛、電池等電動車核心技術領域。

在即將召開的蔚來NIODAY上,蔚來將發布NT2.0新一代自動駕駛平台、150kWh電池包以及激光雷達等產品;2021年小鵬將在量產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進一步突破自動駕駛技術;理想則計劃2021年上半年將自動駕駛團隊規模擴大3倍。

2021年,新造車廠業需要加速豐富產品陣容。

目前,新勢力的綜合實力還不夠強大,基於現有平台開發車型的能力有限。

在傳統車廠密集投放新能源產品的2021年,新造車勢力或將出現“新車荒”現象,畢竟,強大如特斯拉從成立到現在也僅推出了5款產品(SEXY+Roadster)。

對於中階新造車公司來說,繼續融資、尋求上市仍是頭等大事,最好在2021年搭上上市的班車。

屆時,產品力薄弱、融資能力欠缺的一批新造車公司,將被迫出局;路透社消息,京東(JD-US)和網易(NTES-US)計劃在香港二次上市,另據消息指出,百度(Baidu,BIDU-US)也在考慮從納斯達克退市。

受中美關係影響,合計市值超過1.5兆美元的中概股企業或將回流。

2021年,蔚來、理想與小鵬是否也將赴港二次上市? 與此同時,新造車股價泡沫或將被戳破。

新造車廠業高企的市值,主要源自投資者對電動車未來發展潛力的樂觀預期。

對於尚無法實現獲利、自我造血的新造車廠業來說,市值被明顯誇大。

造車需要規模化效應,目前蔚來、理想和小鵬3家月銷量合計不足1.5萬輛,甚至不及多數傳統車廠單一車型的月銷量。

隨著2021年一二季度財報陸續公佈,資本市場對新造車廠業的狂熱情緒或逐漸降溫、回歸理性。

合資車廠強勢分食純電動車市場 毫無疑問,純電動車已經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2020年,特斯拉無論是銷量還是股價都節節攀升,足以證明該領域的發展潛力。

似乎是受到特斯拉的“感召”,經過良久的觀望,蓄力已久的合資品牌開始大舉進攻新能源車市場。

其中,大眾的步伐較快,已經推出了首款基於創新模組化電驅動(MEB)平台打造的純電動SUV車型ID.4,這款車仍然採用雙車戰略,目前ID.4系列已在一汽-大眾佛山工廠和上汽大眾安(6060-HK)亭工廠投產,兩家工廠總產能或達60萬輛,這個數字高於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

日產純電動SUVAriya將於2021年正式投放中國市場,該款車型將在武漢新工廠投產。

福特(FORD,F-US)面向全球市場推出的首款純電動車型MustangMach-E,目前由長安福特推進國產計劃,有望在2021年上市,現代品牌IONIQ5也將於2021年正式亮相,該款車型基於現代E-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GM-US)P純電動平台打造而來。

與自主品牌以及特斯拉等新勢力車廠相比,合資品牌最大的優勢在於造車品質、品牌和技術積澱。

摒棄了備受詬病的“油改電”思路,合資車廠轉而專注於純電動專用平台,看得出合資車廠們正全力以赴。

目前純電動車市場呈現“兩極分化”的特徵。

10萬元及以下區間被五菱宏光MINIEV、歐拉好貓等小型電動車牢牢把握,蔚來、理想的主力車型售價均超過30萬元。

在20萬-30萬元價格區間,是合資品牌的傳統優勢區間,未來,或許也是合資車廠發揮效果電動車的主要區間。

憑藉龐大的用戶群體以及成本優勢,2021年,隨著大眾、日產旗下純電動車型落地,合資品牌將會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形成強勢衝擊。

自主高端純電品牌恐難有大突破 合資品牌強勢來襲,不少自主車廠也開始藉電動車向品牌高端化再次衝擊市場。

2020年7月,東風汽車(0489-HK)正式發布全新高端電動車品牌嵐圖,首款車型嵐圖FREE定位中大型智能電動SUV,將於2021年第三季度交付。

11月,長安汽車(000625-CN)董事長朱華榮透露,長安要聯合華為、寧德時代(300750-CN)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一個月後,長城汽車(601633-CN)獨立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SL項目組”也浮出水面。

北汽算這波“衝高”勢力中的先行者,其旗下高端品牌ARCFOX首款車型αT已於2020年10月正式上市。

只是,ARCFOXαT上市後的銷量表現並不如人意。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0年10月,ARCFOXαT終端銷量為336輛,11月僅有94輛。

中國品牌向上突圍,在燃油車領域就有過嘗試,奇瑞曾布局觀致,吉利落子領克,長城汽車全力打造WEY品牌。

但是從銷量以及平均售價來看,還沒有哪個品牌能算作成功。

在燃油車領域,合資車廠領先中國國內企業近半個世紀,幾乎已經失去了赶超的意義,此時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賽道,但是“彎道超車”並不輕鬆。

2021年,對於脫胎於傳統車廠的“新勢力品牌”來說,將是落地交付接受市場檢驗的關鍵年。

前有特斯拉強勢領先,後有蔚來、理想等新造車廠業羽翼漸豐,加之合資品牌也開始布局純電動車型,中國品牌借純電動車向高端化突圍,將會面臨巨大壓力,恐怕在市場佔有率方面較難有重大突破。

小型電動車或仍有一年紅利期 自主品牌新一輪“衝高”並不容易,有一批小型電動車卻率先成功突圍。

上市即爆紅、誕生5個月銷量便超過特斯拉Model3,五菱宏光MINIEV成為2020年電動車賽道一匹黑馬。

《小型純電動乘用車出行大數據白皮書(2020)》數據顯示,按月均銷量計算,五菱宏光MINIEV憑藉43%的市場佔有率位列電動車市佔率榜首。

2020年11月,五菱宏光MINIEV月銷量(3.6萬輛)超出特斯拉Model3一萬輛。

產品力和安全性明顯高於低速電動車的五菱宏光MINIEV,攻占的是2萬-3萬元(人民幣,下同)價位區間的“老年代步車”市場。

這款小型電動車主要賣向三、四、五、六線城市下沉市場。

其中,“老頭樂”四輪低速電動車需求最大的山東和河南,是這款小車的消費大省。

數據顯示,五菱宏光MINIEV銷量排名靠前的城市分別為山東(菏澤、青島)和河南(駐馬店、洛陽)。

據上汽通用五菱以往爆紅產品的市場表現,寶駿730等“神車”的熱門普遍持續了一年半左右。

預計五菱宏光MINIEV還將保持一年左右的高成長。

中金公司認為,2021年五菱宏光MINIEV或將貢獻約15萬輛增量。

不過,相較於低線城市,一二線城市才是汽車消費的引領者,隨著電動車產品逐漸成熟,就像小型燃油車,未來小型電動車仍存在被邊緣化的可能。

固態電池研發加速 電動汽車激戰正酣,動力電池產業也進入新的技術變革週期。

2020年,比亞迪(BYD,002594-CN)推出刀片電池,特斯拉發布“無極耳”電池,LG化學計劃2021年二季度量產一款超高鎳NCMA電池,寧德時代聯手智己汽車,正在研發“摻矽補鋰電芯”技術,續航約1000km的動力電池大約在5年內推出。

技術發生顛覆性變革之際,已經在動力電池市場應用了10年之久的傳統液態鋰電池,因為安全性與高能量密度難以平衡,存在易燃等問題,地位岌岌可危。

相比較而言,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可簡化封裝等特點的固態電池或將成為下一代鋰電技術的方向。

業內預計,當固態電池迎來規模化裝車,便是燃油車真正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

彭博社BNEF預計,固態電池開始大規模生產時,其製造成本約是目前鋰離子電池(137美元/千瓦時)的40%。

目前,豐田汽車已經按計劃完成了固態電池裝車工作,搭載固態電池的新車預計2025年量產,其電池能量密度較鋰電池可提高2倍以上。

不僅豐田,大眾、戴姆勒(Daimler,DAI-DE)、福特、BMW、LG化學、寧德時代、三星、松下(6752-JP)、國軒高科等多家企業也在研發固態電池。

業內預期,固態電池大約於2024~2025年迎來量產。

傳統車廠試水混合直營模式 2020年12月底,終於落地的上汽奧迪(Audi,NSU-DE)拋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零售”打法,再次將傳統汽車經銷模式的變革推向台前。

新零售已被特斯拉證實可行,作為全球首個採取直營模式的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已經連續5個季度實現淨利潤為正。

在此背後,中國經銷商同樣面臨著變革的陣痛,轉型已迫在眉睫。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已連續12個月高於50%的榮枯線,最高達到81.2%;2020年上半年,汽車產業整體新車毛利率驟然降至-3.5%,1019家4S店相繼退網,近3萬家經銷商中只有21.5%實現銷量成長,獲利的經銷商不足3成。

特斯拉發起的這場汽車經銷模式變革,得到了蔚來、小鵬等新勢力以及大眾、通用等傳統車廠的認可。

通用旗下的別克電動車已經開啟直營模式;大眾集團也宣布ID.系列電動汽車將更側重線上銷售——用戶透過線上直接下單,經銷商負責提供銷售諮詢、試駕試乘、交易、車輛交接等工作。

不同於傳統車廠的多層經銷模式,特斯拉的直營模式效仿蘋果,車廠自建展示廳和體驗店,採取“線上銷售+線下展示+後續服務”的方式。

直銷模式可以給車廠帶來更直接的客戶數據,降低行銷費用;統一產品售價,便於車廠對市場和品牌統一管理;透過數據累積D2C的能力,衍生賣車之外的多元服務;優化庫存管理。

但是,這種變革並不容易。

推行直營或混合直營模式,勢必與現有經銷商、主機廠相關方的利益產生衝突;高昂的直營店建店和營運成本也是不小的壓力。

對於主機廠來說,2021年或許將是設計全新品牌(尤其是電動車品牌)渠道模式、搭建混合直營渠道網路的初步階段。

晶片緊缺可能持續一年 2020年底,晶片短缺危機席捲了大半個汽車圈子,大眾汽車集團率先承認存在晶片斷供。

此次斷供主要是由於兩大汽車Tier1供應商——大陸和博世,生產的ESP(電子穩定程式系統)和ECO(智能發動機控制系統)中的ECU模組供應短缺。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缺“芯”現象要到2021年一、二季度才能得到緩解;而完全消除要到2021年四季度。

晶片是汽車實現自動駕駛、動力與傳動、車載娛樂等功能最關鍵的零組件。

目前,全球車規級晶片主要生產商(恩智浦、英飛凌、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等)均為外資企業。

中國車規級晶片基本依賴進口,年進口額高達2313億美元。

在汽車晶片產業,中國總體落後先進國家超10年時間。

中國自主晶片集中在較低階的分立器件和收音、導航晶片領域,缺乏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汽車晶片。

晶片技術“卡脖子”現狀早已被產業多家企業意識到,斯達半導、比亞迪、中車時代等企業也在多年前開始自研車規級IGBT,蔚來2020年啟動了自動駕駛計算晶片自研項目。

但是,晶片是一個比整車更需要規模化的產業,晶片產業沒有彎道超車。

在晶片的研發、生產、需求、原材料等產業鏈中,每個環節都需要深入布局。

目前,中國IGBT最主要技術瓶頸是可靠性問題和電荷穩定性問題,突破技術瓶頸、發展晶片產業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不可能立竿見影,也不能急於求成。

科技巨頭入局加速智能應用落地 其實,晶片短缺也映射出一個事實——百年汽車產業與ICT產業一樣,正在迎接新時代的變革。

AI、自動駕駛、5G及車聯網等技術正在給汽車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

智能汽車的軟體訂閱方式,也走過了早期用戶教育和市場培育階段。

車雲研究院2020年3月發布的市調研究數據顯示,84%消費者願意為汽車數字增值服務每年額外支付500-3000元的費用。

這樣的變革吸引了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華為、蘋果等科技巨頭下場造車。

正如賈伯斯所說,“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應該自己製造硬體”。

蘋果公司的新一代掌門人庫克已經接力這場“造車”遊戲,傳2021年9月蘋果將發布第一款AppleCar,採用獨特的“單體電池”設計。

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汽車產業鏈上游的和大、貿聯-KY、和勤等零組件大廠,現已全面爆單。

手握重金的科技巨頭進入汽車業,給老牌汽車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早在四年前便曾斷言:“特斯拉的最大競爭對手不是Google,而是蘋果。

”摩根史坦利分析師也預計,蘋果進軍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領域可能會創造“新的特斯拉熊市”。

在中國科技巨頭的狩獵場,無論是昔日的網路巨頭BATH(百度、阿里、騰訊、華為),還是後起新秀TMD(字節跳動、美團、滴滴),都已悉數擠進智能汽車賽道。

其中,憑藉在通訊、車機系統等方面的顯著優勢,華為加快在智能汽車市場的滲透率,其與長安及寧德時代聯手打造的全新高端電動車品牌,在業內備受期待。

車廠在軟體研發領域處於弱勢,需要科技公司的支持;主營業務成長遇到天花板的科技巨頭,急需從智能汽車賽道開拓更大的利潤空間。

2021年,隨著科技巨頭蘋果入局,以及跨界玩家與車廠的合作深入,智能汽車應用層面的落地產品將明顯豐富;新能源車產業鏈的相關標準也將更加完善。

L3級自動駕駛車型或迎來集中量產 被科技巨頭們看重的智能汽車賽道,自動駕駛是至為重要的一個分支。

這個產業在2020年迎來諸多突破,商業化也逐漸落地。

儘管燒錢大戰仍在繼續,但作為出行領域最具科技範的“性感”生意,自動駕駛的新故事才剛剛開始。

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1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或將達到70.3億美元,到2035年,預計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2100萬輛。

對於中國來說,2021年將是自動駕駛發展的關鍵一年,1月1日起,《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正式實施,中國將正式擁有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分級標準。

按照《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第3級自動駕駛也稱為有條件自動駕駛,在該標準下,動態駕駛任務接管用戶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執行動態駕駛任務接管。

這也符合現階段大多數車廠能夠達到的標準,可以預見的是,2021年L3自動駕駛車型或將得以集中量產。

部分車廠也將推出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的車型。

2020年10月,特斯拉向小部分車主推送了測試版全自動駕駛(FSD)功能,按計劃,2021年將會大範圍推廣,並支持訂閱服務。

2021年還將迎來一批全自動駕駛產品,BMW全自動無人駕駛旗艦車型iNEXT將迎來上路,福特將投產全自動無人駕駛車,即將量產上市的領克ZEROconcept也將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

另一邊,自動駕駛巨頭扎堆的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已經完成了商業化的初步探索。

不過自動駕駛作為一項顛覆性創新技術,配套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在此之前,普及仍需要時間。

2020年12月初,AutoX正式公佈中國首批車內全無人、無遠程遙控的RoboTaxi車隊,官方稱之為“中國首批從硬體到無人駕駛系統都能全面符合安全要求、能夠進行大規模無人化部署的自動駕駛車隊”。

不過這個說法沒有得到深圳交管局的認可,深圳交管局表示,目前深圳並未允許任何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測試區內開展試營運,更沒有批准過任何完全無人駕駛的車輛在道路上行駛。

無人駕駛技術正在獲得日新月異的突破,但其落地與法律、配套設施的建設息息相關。

2021年,兩者之間發展不對等的矛盾或更加突出。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唱衰電動車、嘲諷特斯拉背後:豐田電動化轉型遇到什麼困境? 92/95/98無鉛汽油差在哪?我的汽車該加什麼油?(下週汽油價格2021/1/4)   週餘   篇 註冊/登入會員 免費註冊 127941   分享文章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36氪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Twitter 複製文章連結 追蹤股感 @stockfeel 詼諧輕鬆看時事 股感,來自生活 影像中的股感 每日知識發送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1 25K美元特斯拉要來了?少了方向盤、踏板,你敢搭嗎? 產業   2 車企Q4成績單出爐!「蔚來」會追上特斯拉嗎? 產業   3 2020年特斯拉在中國的開局如何? 產業   4 世界正在經歷「汽車革命」?從3角度分析造車運動 產業   5 百度宣布造車!會是下一個特斯拉嗎? 產業   6 四大車廠投資千億造電動車對汽車產業造成什麼巨大的影響? 產業   7 特斯拉公布Q1財報,「兼職炒幣」賺破1億美元 投資   8 最大借殼上市案?!特斯拉勁敵Lucid估值上看240億美元! 投資   9 龍捲風暴 商業   10 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誰最領先? 產業   11 電動車的十字路口傳統車廠能否追上特斯拉 產業   12 「車用晶片」大戰開打!軍備競賽中誰是贏家? 產業   13 華爾街不在乎銷量創新高?蔚來小鵬理想竟跌掉130億美元 產業   14 四大汽車集團的滅亡前夕 產業   15 車企紛紛上市但IPO能解決錢荒嗎? 產業   16 傳第一台蘋果車於2024面世?蘋果造車到底有沒有戲? 產業   17 限電潮,我的電動車會不會沒電加?是中國能源車轉型契機嗎? 投資   18 特斯拉狂人馬斯克終成賈伯斯 商業   19 【電動車基金】懶人包總整理,成分股、費用、績效表現一次看 投資   20 巨大(9921)–世界第一自行車品牌 產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