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4學生有1人曾被霸凌關於霸凌,父母必須知道的10件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和孩子一起暸解為什麼他們會霸凌別人?有些孩子霸凌別人是為了融入群體,這樣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和社團,讓他們發揮領導能力、結交朋友 ...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天下永續公民獎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Fast100 傳承接班 創新突圍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永續責任 Fast100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CSR@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最新出刊 關2500萬上海人、全國7成GDP被鎖 習近平經濟保四之戰 教育 教育趨勢 平均4學生有1人曾被霸凌 關於霸凌,父母必須知道的10件事 不論在台灣或美國,校園霸凌事件總是層出不窮,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曾任職於台灣奧美廣告,現定居於美國的親子部落客羅比媽告訴你,關於校園霸凌,父母必須知道的10件事。

12779瀏覽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分享 其他 文 網摘精選 羅比媽 天下部落格 發布時間:2019-06-19 12779瀏覽數 霸凌這個詞來自於英文的Bullying。

說實話,誰沒有遇過霸凌這回事?我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都被集體霸凌過,但這個詞我還真的是近幾年才聽到。

霸凌近幾年成為一股顯學,我想和媒體的發達脫不了關係,在美國甚至由教育部(ED)、司法部(DOJ)、衛生與人類服務部(HHS)聯合設置了一個反霸凌網站,其中有幾個數據我看得心驚膽顫。

平均每3~4個學生就有1個曾經被霸凌過。

有7成的學生表示他們曾經在學校親眼見過霸凌行為。

受到霸凌的孩童只有20~30%會通報師長。

以為霸凌都發生在國高中生階段嗎?看了美國TogetherAgainstBullying.org網站(來自於GundersenHealth非營利醫院組織)覺得更驚人。

1/3的美國小學生曾經指出在學校被霸凌過。

甚至1/5的美國的幼稚園小朋友在學校有被霸凌的經驗。

最恐懼的是,你會擔心這些事情會不會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生了這些事情,你該如何應對?該如何教孩子應對?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首先先來談談所謂「霸凌」的定義,孩子在學校狀況百百種,情節可輕可重,但絕不是什麼隨隨便便被欺負都可以合理扣上「霸凌」這頂大帽子,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想小題大作,更不想忽略重要的線索,什麼樣的狀況只是同學間輕微的矛盾、爭執、衝突,這些小劇場多半可以放手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

而真正霸凌行為發生時,多半伴隨著雙方力量/社交地位中間的強弱不平等,這時候就需要有師長適時的介入和制止,以免造成嚴重的傷害。

廣告 所以,大家去學校投訴前,務必檢視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是否達成「霸凌」的條件。

別不小心過度保護反而將孩子寵成媽寶啦~ 資料來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4-05-shadow-childhood-bullying.html 1、什麼是霸凌 霸凌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故意對他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的攻擊。

同時因為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

霸凌的霸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

而霸凌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霸凌可能發生在校園、職場、軍隊甚至在網際網路上。

簡而言之,要構成「霸凌」,其行為需要具有「侵略性」,並包含兩個重要特質: 廣告 權力失衡:具有權力的孩子會運用他的權力(例如體型或年齡優勢、社交地位、或是得知某些把柄)去控制或傷害他人。

這個權力的不平衡有可能會隨著時間或處境而改變,即便是同樣的一群人。

重複性:這個行為發生不只一次,或是有可能持續發生。

不論被欺負的孩子和欺負人的孩子都可能會有長期且嚴重的後果。

2、霸凌的三種類型 言語騷擾型(嘲弄、辱罵、威脅、起綽號、不合宜的性評論) 社會排斥型(散佈謠言謠言、故意群起排斥、故意使人落單、公眾使人難堪) 肢體攻擊/財產傷害型(打/踢/捏、吐痰、絆倒/推擠、故意拿走或打破別人的東西、比出下流或粗魯的手勢) 以校園來說,言語騷擾和社會排斥兩種類型比較常見,例如取笑姓名或起綽號、散布謠言、孤立排擠等等。

另外不能忽視的就是網路上的霸凌行為(Cyberbully),網路霸凌行為這個課題實在太大了,未來或許要另闢專題探討。

廣告 資料來源:Percentageofstudentsages12–18whoreportedbeingbulliedatschoolduringtheschoolyear,bytypeofbullyingandsex:2015 3、何時何地可能發生霸凌行為? 校園霸凌不只是發生在校園中,有些時候也會發生在校車/公車上、操場等地方。

甚至是在學校餐廳、社團、補習班或社群網路上。

資料來源:Percentageofstudentsages12–18whoreportedbeingbulliedatschoolduringtheschoolyear,bytypeofbullyingandsex:2015 4、哪些孩子「被霸凌」的風險比較高? 被霸凌風險比較高的族群:通常具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特徵 跟同儕不一樣:例如過胖或過瘦、戴眼鏡或穿著奇特、新同學/轉校生、買不起其他同學都認為很「酷」的東西等等。

看起來軟弱無力、無法保護自己。

沮喪、焦慮或自卑。

不那麼受歡迎、也沒什麼朋友。

很難與人相處、讓人覺得厭煩或故意挑釁引起注意。

根據環境的不同,某些群體例如LGBTQ青年、殘疾青年和社交障礙的年輕人也有比較高的風險會遇到霸凌狀況。

不過大家不要擔心,這個統計只是說具有這些特質的孩子被霸凌的風險比較高,但不代表具有這樣的特質一定會被霸凌。

5、哪些孩子「霸凌別人」的風險比較高? 有兩種類型的孩子比較容易霸凌別人: 與同儕有良好關係、具有社交權力,過分關注他們受歡迎的程度,喜歡統治或掌管他人。

獨行俠,可能經常覺得憂鬱或焦慮,缺乏自信心、也不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容易受到同儕的壓力,沒辦法辨識或理解別人的感受。

若具備以下特質的孩子也比較有可能霸凌別人: 具有侵略性或容易感到挫敗。

長期缺乏父母參與或是有家庭問題。

把別人都想得很糟。

難以遵守規則。

覺得可以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有朋友也會霸凌別人。

廣告 這些霸凌霸凌他人的孩子不需要更雄壯威武,權力不平衡也是校園霸凌的常見現象之一。

人氣、優勢、認知能力等等都算,有些孩子甚至同時擁有許多這種。

6、孩子遇到霸凌的跡象 前面提過,比例很少的霸凌狀況事後會主動通報師長,大部分的孩子不向家長敞開心房,因為霸凌讓孩子覺得無助、被孤立,覺得沒人關心或不能理解。

有時候他們想試著自己處理、怕被認為自己軟弱。

霸凌通常伴隨著感到羞辱、難堪的經驗,所以也難以對家長啟齒(無論真假),擔心因此被家長批評或懲罰。

更常見的是擔心自己被報復,或是因為打小報告被其他同學瞧不起、失去朋友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不對家長開口,所以從一些蛛絲馬跡當中發現端倪也很重要。

廣告 無法解釋的傷痕。

衣服、課本、電子產品、飾品無故遺失或損壞。

  經常頭痛、胃痛或各種不舒服、甚至裝病。

飲食習慣改變:厭食或暴飲暴食(孩子可能在學校沒吃午飯、餓肚子回家)。

  睡不著或經常做惡夢。

成績下降、對學業缺乏興趣或者不想上學。

  突然失去朋友或避免出席社交場合。

感到無助或自尊心降低。

自殘行為:例如逃家、自殘或談論自殺。

資料來源:https://americanspcc.org/bullying-learn-the-signs/ 請不要忽視霸凌的後果,如果大家認識任何孩子甚至是成人有嚴重的痛苦或危險,絕對不要忽視這個問題 美國區諮詢管道>>StopBullying.gov 台灣區諮詢管道>>各縣市反霸凌投訴專線、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專線0800-200-885 那麼,如果你注意到以下幾個現象,也要注意或許你的孩子正成為霸凌別人的孩子: 經常有口頭或肢體衝突。

有朋友會霸凌別人。

越來越有侵略性的跡象。

經常被留校察看、記過。

出現無法解釋的金錢或新物品。

總是將問題責怪他人。

總是不為他們的行為承擔責任。

過於有競爭力所以總是擔心自己的人氣與受歡迎程度。

資料來源:https://americanspcc.org/bullying-learn-the-signs/ 7、霸凌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其實霸凌這回事,不論是對霸凌他人的孩子、被霸凌的孩子、甚至是旁觀者都有強烈的負面影響,包含心理傷害、藥物濫用或自殺等等。

所以,老一輩的聽到霸凌這回事總是雲淡風輕的說「啊你就不要跟他玩就好了啊」或是「啊別人被打是別人的事,你假裝沒看見就好」,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我們積極的傾聽與和孩子對話交流,來確定這個霸凌事件對他們是不是造成什麼嚴重後果,「絕對不要」置身事外、事不關己! 通常被霸凌的孩子常遇到身體、心理和學習三方面的問題,比方說憂鬱症或焦慮症、經常感到悲傷或孤獨、改變飲食和睡眠的的規律、對過去有興趣的活動失去熱忱,而且這些症頭有可能一直持續到成年。

可能健康狀況會出問題、學習成績會降低,甚至會不想上學、逃學或輟學。

在美國因為槍枝氾濫,極少數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會透過極端暴力的手段進行報復,1990年代的15個校園槍擊案中的射擊者,其中有12個孩子都有被霸凌的經驗。

那麼,除了被霸凌的孩子之外,那些霸凌別人的孩子在青春期或成年也可能會有暴力和危險行為,可能濫用酒精和藥物、鬥毆、搞破壞、輟學、過早參與性行為,更高的犯罪紀錄與違反交通規則紀錄,甚至更大的機率會虐待伴侶與幼童。

而親眼目睹霸凌的孩子們,亦有可能增加煙癮、酒癮、藥癮的狀況,也可能增加心理問題例如憂鬱與焦慮,也可能不想上學或逃學。

整個霸凌圈中,不論你是霸凌別人的孩子、被霸凌的孩子,還是旁觀者,每一個孩子都是受害者! 資料來源:https://americanspcc.org/targets-and-bystanders/ 官方資料沒有特別提及,我想來想去覺得還是蠻重要所以寫在這邊: 媒體報導經常將霸凌與自殺劃上等號,但其實像你我這種被霸凌過的人卻都沒有自殺念頭或是真的採取自殺行動,而統計數據也證實了這個理論,大多數被霸凌的孩子都「沒有」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

雖然,他們有自殺的風險,但「霸凌」絕對不是主要的因素。

要造成自殺必須由許多問題串連而成,包括憂鬱症、家庭問題、創傷史等等。

某些特定群體例如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亞裔美國人、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等自殺風險也會增加。

當這些孩子沒有父母、同儕和學校支持時,自殺的風險又進一步增加,而霸凌只是這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絕對不是出事之後全部怪罪給霸凌這些孩子的元兇啊!大家冷靜。

資料來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4-05-shadow-childhood-bullying.html 8、孩子遇到霸凌怎麼辦? 好!大家別緊張,很希望大家不會遇到,但不論你是當場制止了霸凌事件、或是孩子向你求助,請絕對參考以下步驟一一進行。

一、了解事實真相 讓所有涉及此事件的孩子分開。

試著從不同人身上獲得片段故事,包含成人(例如家長、學校工作人員)、學生。

傾聽!傾聽!傾聽,不要立刻落入批判與責備。

這個階段你還在了解事發經過,千萬不要開口閉口就定義這件事為「霸凌」。

我知道這很難,因為有時候牽涉到自己的孩子我們難免心情激動,再加上有時候霸凌現象同時牽涉到好幾個孩子、甚至同時包含了網路霸凌行為。

總而言之,盡量收集所有有用的資訊。

二、確定是否真正構成霸凌 前面有提過霸凌的定義與霸凌的形式,或許每個國家和學校有各種強化補充版 這邊要再次請大家冷靜,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攻擊行為看起來很像霸凌,但其實他不是霸凌啊!  舉例:3~5歲幼兒間的攻擊可能是因為還不懂得表達情緒,或是同儕衝突、約會暴力、凌虐、幫派、騷擾....等等。

不代表這些情節不嚴重或不值得關切,而是這些問題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與預防策略,所以不在本文探討的內容之內。

這也是因此才不斷跟大家提醒,了解「霸凌」的定義很重要!並不是孩子隨隨便便在公園被推擠、在幼稚園被搶玩具就可以到媒體前大哭大鬧說孩子被霸凌啊! 當你遇到霸凌事件時,請先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這些孩子過往的歷史是什麼?有發生過衝突嗎? 是否有權力不平衡的現象?(不只是體格/力量的不平衡,有時候這很難辨識,重點是孩子「感覺上」有,那就算存在) 過去發生過嗎?孩子是否擔心會再次發生? 是否有任何一個孩子參與幫派?(幫派暴力有不同的干預措施) 有些被霸凌的孩子,不可否認他們一開始就會表示得很煩人、很挑釁(內心話就是忍不住覺得他很欠揍),但是請記住,儘管他再惹人厭,這世上都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力霸凌他! 當你確定這是個霸凌事件時,請你進行下一步。

三、支持「所有」涉及霸凌事件的孩子 前面提到過,不只是被霸凌的孩子,所有包含霸凌他人的孩子、旁觀的孩子們全部都會受到影響。

身為師長不是要劃清界線與其他孩子為敵,更重要的是一起努力、極力避免霸凌行為持續產生,同時將大家心中的傷害降到最低。

謹記,不要忽視霸凌,不要以為孩子可以不經過大人的協助而自己處理得很好! *被霸凌的孩子 傾聽,了解事發經過以及你想幫助他。

讓孩子知道被霸凌絕對不是他的錯。

某些孩子可能會有障礙、糾結,無法敞開心房談論此事,亦可以考慮交由學校或專業的心理輔導/諮詢單位來協助。

教他們如何預防、未來發生類似事件可以怎麼反應(下面會討論)。

家長、學校、社工或相關單位和被霸凌的孩子共同努力不再被霸凌,問問孩子如何安排會讓他覺得比較有安全感?謹記,一些日常規律盡量減少更改!舉例,換班級、換座位、換校車這些都不是好作法,因為被霸凌的孩子並沒有錯,不應該逃避或強迫接受改變。

如果真有必要需要做這樣大幅度的調整,被霸凌的孩子不該是那個「被」強迫更改的那一個。

此外,學校、老師、家長以及相關單位也應該打開溝通管道,隨時討論在政策、校規、法律的原則上可以進行的措施。

最後一定要給這樣的家庭與孩子一些「加油」!霸凌可能不會一昭一夕就停止,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努力以及不斷支持被霸凌的孩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永遠不要告訴孩子霸凌不存在或是沒什麼。

不論他做了什麼招人怨的事情而被霸凌也不要責怪他,沒有人應該被霸凌。

不要教自己的孩子和對方進行肢體反擊,孩子不僅可能受傷,更有可能被停學甚至開除。

請不要直接去找其他孩子的家長理論,這可能會讓結果變得更糟事情也沒被解決。

請讓校方或第三單位來做中間橋樑。

現在許多學校都有反霸凌的政策也有專門的應對措施,所以向學校反應時務必具體,例如哪些學生牽涉、哪些學生目擊、發生的事情內容/時間/地點等。

(如果發生地點在校外可以向警察備案) 若出現以下情況請立刻尋求警方或醫療協助: 有人持有武器。

有生命危險或嚴重傷害的威脅。

有仇恨動機的暴力威脅,例如種族歧視或恐同症。

嚴重的身體傷害。

性虐待。

任何違法行為,例如搶劫、勒索等動用武力去獲得金錢、物品與服務的行為。

*霸凌他人的孩子 確保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問題出在哪?他們必須理解這些行為是錯誤的、會傷害別人的。

讓他們明白霸凌是個嚴肅的事,不是同學間的開開玩笑而已!霸凌的行為不被容許,同時師長也應該以身作則示範什麼才是彼此尊重的行為。

和孩子一起暸解為什麼他們會霸凌別人?有些孩子霸凌別人是為了融入群體,這樣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參與體育活動和社團,讓他們發揮領導能力、結交朋友而不需要靠霸凌別人來融入大家。

有些孩子則是因為有嚴重的家庭問題、虐待、壓力等心理因素,甚至他們也可能被霸凌,這樣的孩子可能需要社工或心理諮詢的協助。

建立同理心有助於防止未來的霸凌行為。

家長可以陪伴孩子閱讀有關霸凌的書籍或是電影(我覺得Wonder,中文譯作"奇蹟男孩",這本書也有改編為電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學校還有更多具體的作法這邊不贅述,有興趣的老師可以來信一起討論。

彌補過失或修復傷害,例如:寫封道歉信給受到傷害的孩子、代替受到霸凌的孩子做社區服務或愛心/公益活動、清理/修理/賠償他們損壞的物品,目的是幫助他們了解他們的行為如何影響別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三振」策略是沒有用的!停學、退學這些舉動並不會減少霸凌行為,反而逐出校園後更難以被其他學生或老師回報和解決霸凌現象。

避免試著「排解雙方糾紛」或是「靠同儕調解」,欺凌不是同等權力的人之間的衝突,這可能會讓受到傷害的孩子二度受傷。

對於這樣的孩子進行集體治療是無效的,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只會更強化彼此間的霸凌行為。

9、如何預防霸凌事件 不只是父母、師長,甚至是任何一個人在乎這件事,都可以防止霸凌事件發生! 幫助孩子了解什麼是霸凌 教他們認識霸凌是什麼,可能會被嘲弄、談論如何欺負別人、散播謠言、故意讓某些孩子落單,甚至對他們攻擊或吼叫等等。

現在還有所謂的網路霸凌,包含透過簡訊、email或社群媒體散佈謠言、不雅照片或影音等等,這些全部都是霸凌!當他們被霸凌時會覺得對方比自己更強大,可能會覺得自己是異類、失去力量、不受歡迎、總是孤獨。

同時也容易感到沮喪與焦慮、覺得不舒服、不想上學,甚至也想霸凌其他孩子,而這些都是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讓孩子有上述的基本觀念,讓他們知道霸凌是不被容許的行為,也鼓勵孩子可以談論霸凌,當霸凌發生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的時候也要能夠安全地對抗,並知道如何尋求協助 如果自己或看到別人被霸凌,鼓勵孩子與可信賴的師長報告。

師長可以提供安慰、支持與建議,儘管有時候無法直接解決問題。

討論如何勇敢的站出來。

提供一些方法,例如用幽默、直接、自信的態度大喊「STOP」。

若這些方法不管用又該怎麼辦?例如離開現場。

討論如何置自身於安全的策略,例如盡量待在師長或其他孩子群體附近。

鼓勵他們對那些被霸凌的孩子伸岀援手或表示善意。

保持溝通渠道暢通 研究顯示孩子們遇到艱難的問題時,的確會尋求師長的協助和建議。

每天花15分鐘和孩子聊聊天,聽他們說話、了解他們的朋友和學校、了解他們的憂慮,也無形中讓孩子知道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和父母敞開心房討論。

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從下面的金句開始吧! 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好事(或好玩的事)嗎?有發生什麼不好的/壞事嗎? 午休時間你通常都怎麼過的?跟誰坐在一起?聊些什麼呢? 搭校車是什麼樣的感覺呀? 你最擅長的是什麼?你最喜歡自己的哪一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直接了當的切入「霸凌」這個話題來討論,是了解這個狀況如何影響自己孩子很重要的一步。

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但鼓勵孩子誠實回答這些問題非常關鍵。

請務必讓孩子知道自己不需要孤獨的解決任何問題,可以嘗試透過以下對話來進一步了解: 「霸凌」對你來說代表什麼意思? 請描述那些霸凌別人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你覺得為什麼他們會霸凌別人? 如果你遇到了霸凌的狀況,最信任的長輩會是誰呢? 你是否曾經因為霸凌而對上學這件事感到害怕?你曾經嘗試哪些方法來改變或調整? 你覺得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阻止霸凌行為? 你或你的朋友是否故意的留某些同學落單?你覺得那是霸凌嗎?為什麼? 當你目睹霸凌的狀況時,通常都怎麼做? 你是否曾經看過其他孩子在學校被霸凌?你的感覺是什麼? 你是否曾經幫助過那些被霸凌的孩子?結果如何?如果再發生一次你會怎麼做? 同時,父母其實也要多花點心思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記得閱讀老師寄來的週報、聯絡簿、學校的衛教傳單等等,和班級導師、學生家長或學校輔導室有良好互動,查閱學校網站或臉書、並積極參加學校活動(culturenight啦、家長座談會啦、teacherconference等等)、搭校車的話也別忘了跟校車司機多多打招呼讓他記得你和你的孩子。

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幫助孩子參加他們喜歡的活動、興趣和嗜好。

他們可以當志願者、參加體育運動、加入合唱團或各種社團/學生組織。

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享受樂趣並且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孩子結交朋友,他們可以建立信心和友誼,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避免被霸凌。

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友善和尊重他人 孩子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大人的行為,他們從師長的行為中學習,所以當我們身教、言教都展示了友善和尊重、沒有暴力與霸凌,自然孩子不會出現霸凌的行為,即便他們看起來沒有上心,但其實他們都默默地吸收、潛移默化大人們如何化解壓力和衝突、觀察大人如何對待他們的朋友、同事和家人。

10、寫在最後: 有注意到嗎?我整篇文章從頭到尾沒用過兩個詞「霸凌者」與「受害者」 其實一個霸凌現象發生時,這個狀況是環環相扣極其複雜的,孩子在這個狀況中有可能是霸凌別人的人、有可能是被霸凌的人、可能是目擊者,甚至有可能同時扮演了多重角色。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叮噹卡通(我老派喜歡用舊名字~哈哈)裡面的阿福,經常懼怕技安的暴力,所以不得不一起欺負大雄,而大雄也經常用小叮噹的武器回去報仇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

(天啊!不覺得這根本就是美國許多校園槍擊案的翻版嗎?) 在上面這個小叮噹的例子裡面,每個孩子都扮演了多重角色。

所以每個霸凌產生時,身為師長的我們絕對要謹記千萬不要給任何一個孩子「貼標籤」,因為這背後絕對不僅是「一個霸凌者」與「一個受害者」這麼簡單的故事而已。

當我們了解到這個「霸凌圈」背後,每個孩子為了應對或避免被霸凌所扮演的角色,就比較能夠抽絲剝繭去還原事實的真相。

在「霸凌圈」中除了「霸凌他人的孩子」與「被霸凌的小孩」之外,還有許多主動或被動做出「協助」或「防禦」行為的人,即使他們沒有直接參與欺凌行為,他們的行動也可能會徹底改變這個結果。

所以當他們看到欺凌發生時,了解他們應該做些什麼是很重要的。

1.協助者:這些孩子通常並不是始作俑者,但可能會鼓勵或慫恿他人採取霸凌行為,甚至偶爾加入成為霸凌行為中的助手。

2.圍觀者:這些孩子通常沒有直接參與霸凌行為,但是旁觀或圍觀行為也給霸凌行為一個很好的「觀眾」。

偶爾訕笑、鼓動也會助長霸凌行為繼續不斷地發生 3.旁觀者:這些孩子會盡量保持置身事外,沒有助長霸凌行為也沒有出手保護被霸凌的孩子,甚至是目睹全部經過但卻三緘其口不表示支持哪一方。

但這也會無形中助長霸凌行為繼續發生。

其實這些旁觀者多半很想幫忙但卻不知道怎麼做。

4.捍衛者:這些孩子能夠積極安撫被欺負的孩子,並且可能在霸凌發生時捍衛他們。

當然很不希望各位遇到這個問題,但是當遇到的時候師長也能用大智慧心平氣和去了解霸凌背後諸多的角色。

而所有的孩子也都應該了解如何有效預防與應對霸凌狀況。

補充:關於法律 在美國目前並沒有針對霸凌立下聯邦法,不過各州基本上都有相關的法條與政策,若霸凌行為是根據種族、國籍、膚色、性別、年齡、殘疾或宗教而引起的,會被視為歧視騷擾行為,將被美國教育部和司法部實施的聯邦公民權利法規範,學校也都有義務解決。

而台灣目前也沒有針對校園霸凌立專法,不過若情節涉及傷害、強制、剝奪他人行動自由、恐嚇、虐待、侮辱、誹謗、侵權等,都可能觸犯刑法與民法。

最新觀點,精選好文>>網摘精選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社群媒體害的?7成青少年最大同儕困擾是焦慮沮喪 孩子被霸凌怎麼辦?傾聽比介入更重要 (本文授權轉載自「羅比媽的育兒與實驗廚房」,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天下每日報(每週一至週五發送) 天下編輯精選國內外新聞,每天早晨發送,也可以聆聽語音朗讀 訂閱天下每日報 編輯精選新聞,早晨寄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霸凌 #校園霸凌 #美國 #羅比媽 你可能有興趣 【2022.SDGs國際論壇#7】能源轉型驅動創新 本土能源業如何把握零碳商機?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平均4學生有1人曾被霸凌 關於霸凌,父母必須知道的10件事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