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最高領導制度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黨對政府的組織、人事、政策擁有決定權,兩者關係為黨領導下的相互重疊,是列寧式政黨及其取得政權後所建立之「黨國 ... 論文名稱: 中共最高領導制度之研究.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9.181)您好!臺灣時間:2021/11/1012:1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劉松福論文名稱:中共最高領導制度之研究指導教授:趙建民指導教授(外文):Chien-minChao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系所名稱:政治學系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政治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1999畢業學年度:87語文別:中文中文關鍵詞:總書記、黨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相關次數: 被引用:8點閱:310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0 黨對政府的組織、人事、政策擁有決定權,兩者關係為黨領導下的相互重疊,是列寧式政黨及其取得政權後所建立之「黨國體制」(party-statesystem)的主要特徵之一。

雖然經過近二十年來改革開放潮流的薰陶,使得中國共產黨對於地方行政官僚、軍隊、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控制力均有鬆動跡象,但是不可否認的,其數十年來「以黨領政」、「黨指揮槍」的運作模式,至今仍然能夠透過諸多黨內高層人士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軍隊相互兼職的方式來得到進一步延續。

就當今政治學界而言,有關於政府決策過程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仍多僅止於臆測。

在民主國家中進行研究尚且如此,相形之下,共產國家則又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也正因此,探索共產黨內核心組織變遷的因果關係,黨內核心組織成員在中央乃至地方之黨、政、軍兼職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以及黨內高層人事異動與組織變遷兩者間的交互作用,將使吾人對共產國家之政策走向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就中國共產黨而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即為其核心組織,總書記、黨主席、黨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等職位則代表核心組織成員之職權範圍,兩者匯合即構成所謂的「最高領導制度」。

相信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對於中國共產黨,乃至於中共政權的政策走向作更精確、更細緻判斷方面將會有所幫助。

本研究共計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章節結構等五大部分,目的在於對本研究之內容與方向作一說明。

第二章至第五章為本研究之主體,依循歷史演進的順序,以「六屆五中全會」、「八屆十一中全會」以及「十二大」三次會議的召開作為鄰近各章之分界點,對於總書記及黨主席(包含副主席)與黨內核心組織─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三者及其成員間之關係,就組織變遷、人事異動、成員兼職等諸多層面分別進行深入探討。

本研究主體各章依據前述方式分期,除了考慮到橫跨時間點與資料配置上的均衡,以及整理分析上的方便之外,「六屆五中全會」、「八屆十一中全會」以及「十二大」在中共黨組織史上別具意義也是重要原因。

「六屆五中全會」係中央書記處成為最高領導制度中重要組成部分之源頭所在,也是「總書記」與「中央書記處」兩者並行之濫觴所在;「八屆十一中全會」是現今最高領導制度在「文革」衝擊下進入劇烈變動時期的導火線,中央書記處的功能從先前的「八屆十中全會」開始轉弱並趨於癱瘓,最後甚且造成最高領導制度的近乎全面瓦解;「十二大」則是「總書記」與「中央書記處」在黨章中重現,現今最高領導制度正式回歸「八屆十一中全會」前景況之起始點。

第六章則是結論,除了對最高領導制度發展之經過加以統合整理,將其中糾葛紛雜的人事互動關係進一步釐清之外,也試圖在最後一節,以自江澤民擔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首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十四大」召開至今為時六年有餘的制度變遷過程作為主要分析架構,並且將「十四大」召開前之制度變遷史引為解釋、預測之佐證,對其最高領導制度未來之可能發展作一初步探討。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第二節文獻回顧第三節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第四節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第五節章節結構第二章「一大」至「六屆五中全會」(1921.7~1934.1)第一節「一大」至「五大」(1921.7~1927.4)第二節「五大」至「六大」(1927.4~1928.6)第三節「六大」至「六屆五中全會」(1928.6~1934.1)第四節本章小結第三章「六屆五中全會」至「八屆十一中全會」(1934.1~1966.8)第一節「六屆五中全會」至「六屆六中全會」(1934.1~1938.9)第二節「六屆六中全會」至「八大」(1938.9~1956.9)第三節「八大」至「八屆十一中全會」(1956.9~1966.8)第四節本章小結第四章「八屆十一中全會」至「十二大」(1966.8~1982.9)第一節「八屆十一中全會」至「十大」(1966.8~1973.8)第二節「十大」至「十一大」(1973.8~1977.8)第三節「十一大」至「十二大」(1977.8~1982.9)第四節本章小結第五章「十二大」至「十四大」(1982.9~1992.10)第一節「十二大」至「十三大」(1982.9~1987.10)第二節「十三大」至「十四大」(1987.10~1992.10)第三節本章小結第六章結論第一節中共最高領導制度發展之脈絡第二節中共最高領導制度之前景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書籍:1.丁望,中共「文革」運動中的組織與人事問題。

香港:當代中國研究所,一九七○年。

2.丁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

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紅軍長征史。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5.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編,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度手冊。

北京:紅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6.王年一,20世紀的中國(第八冊)─大動亂的年代。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7.王洪模等,1949-1989年的中國(第四冊)─改革開放的歷程。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8.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

北京:紅旗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9.王貴秀,論民主與民主集中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10.王敬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11.何虎生等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官志(增訂本)。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2.吳文程,「論黨際民主與黨內民主」,陳璽安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政黨政治之發展論文集。

台北: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七年。

13.吳安家,「中共內部運作研究」,李雲漢等,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第二輯)。

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14.吳安家,「中共黨組織的變遷」,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

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民國八十三年。

15.呂春沂,現代政治分析。

台北:著者自印,一九八七年。

16.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

17.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

台北:淑馨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修訂版。

18.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

香港:明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19.阮銘,中共人物論。

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一九九三年。

20.阮銘,鄧小平帝國。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

21.阮銘,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

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一九九四年。

22.周陽山,「中山學說與當代思潮─一項宏觀的考察」,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年。

23.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24.易薩克(AlanC.Issak)著,黃紀、陳忠慶譯,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

25.林蘊輝、范守信、張弓,20世紀的中國(第六冊)─凱歌行進的時期。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26.姚孟軒編,匪黨內部鬥爭問題論集。

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民國六十四年。

27.胡天楚、唐昕主編,黨的代表大會知識通覽。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28.胡素珊(SuzannePepper)著,王海良等譯,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29.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30.迪韋爾熱(MauriceDuverger)著,雷競旋譯,政黨概論。

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31.韋伯(MaxWeber)著,錢永祥等譯,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Ⅰ)。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

32.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33.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34.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

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35.張雲生,毛家灣紀實─林彪秘書回憶錄。

北京:春秋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36.盛繼紅編,中國共產黨黨章匯編。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37.許崇德主編,中國憲法。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38.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六十四年。

39.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40.陳榮華、何友良,中央蘇區史略。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41.湯森與沃馬克(JamesR.TownsendandBrantlyWomack)著,顧速、董方譯,中國政治。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2.楊中美,江澤民傳。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

43.楊開煌,「江澤民政權穩定性之研究方法探討─預測途徑向理解途徑之轉向」,江振昌主編,兩岸三地的政經情勢。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八十五年。

44.廖蓋隆主編,中國共產黨黨史鏡鑑(共五卷)。

北京:紅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45.蓋軍主編,中國共產黨白區鬥爭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46.趙生暉,中國共產黨組織史綱要。

蕪湖: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47.趙建民,威權政治。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48.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

49.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50.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51.劉晶芳、李東朗主編,長征全史。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52.劉曉波,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

53.鄭宇碩、謝慶奎,當代中國政府。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

5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5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56.謝復生,政黨比例代表制。

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一九九二年。

57.韓文甫,鄧小平傳(革命篇)。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

58.韓泰華主編,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五大(上、下兩冊)。

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59.叢進,20世紀的中國(第七冊)─曲折發展的歲月。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60.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期刊雜誌:1.「中共『十五大』新領導階層基本人資概況」,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三卷第九期,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2.「中共重要人事動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四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七年四月。

3.孔德亮,「匪黨十全大會綜合分析」,匪情月報(台北),第十六卷第八期,民國六十二年十月。

4.方君歸,「匪黨九屆中央委員會及政治局成員的分析」,匪情研究(台北),第十二卷第五期,民國五十八年五月。

5.方君歸,「匪黨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及其中央領導機構成員之分析」,匪情研究(台北),第二十卷第九期,民國六十六年九月。

6.方雪純,「中共改組中央權力結構人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二十八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十月。

7.方雪純,「胡耀邦猝逝對中共政局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8.方雪純,「匪黨十二大人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9.方雪純,「匪黨重建中央書記處及高層人事的變動」,匪情月報(台北),第二十二卷第九期,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10.司馬璐,「閒話中共的總書記」,九十年代(香港),一九八九年八月號(總二三五期)。

11.任爾風,「江澤民新官僚體制及其政治前景研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12.吳安家,「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後的政經情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三卷第八期,民國八十年二月。

13.吳安家,「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後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七期,民國七十九年一月。

14.吳安家,「中共『十四大』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15.吳安家,「中共『十四大』修改黨章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六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16.吳安家,「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七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17.吳安家,「趙紫陽失勢對中共政局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18.吳安家,「論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七卷第十一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19.李久義,「中共中央書記處組織人事述評」,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二十八卷第五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

20.李久義,「中共中央辦公廳沿革及溫家寶其人」,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21.社評:「析中共『人大』、『政協』重要人事異動」,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22.張鎮邦,「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分析」,匪情月報(台北),第二十五卷第三期,民國七十一年九月。

23.張鎮邦,「鄧胡趙體制及其重大改革措施」,匪情月報(台北),第二十四卷第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24.陳力生,「中共『十三大』後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卷第六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25.陳雨蒼,「從匪黨八屆十中全會看匪黨的內部鬥爭」,匪情研究(台北),第五卷第十期,民國五十一年十月。

26.陳雨蒼,「對匪黨八屆十一中全會的研析」,匪情研究(台北),第九卷第八期,民國五十五年八月。

27.趙威,「蘇共中央委員會書記處」,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十一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28.鄭叔平,「對匪黨十一屆『五中全會』之研析」,匪情研究(台北),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29.魯競,「中共中央領導機構人事布局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十一期,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30.閻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四卷第八期,民國八十年八月。

31.龍飛,「中共『九屆人大』對高層人事布局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九八年四月。

論文:1.陳柏秀,俄共中央權力結構與領導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2.鄒篤麒,我國黨政關係之研究─以國民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七月。

報紙:1.「中共15大標誌向舊體制告別」,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二十日,版九。

2.「中共十五大否決『黨主席』制」,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版十。

3.「中共十五大將不設黨主席」,自立早報(台北),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版八。

4.「中國共產黨章程」,文匯報(香港),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版D7。

5.「江時代鳴鑼開道了」,星島日報(香港),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九日,版A4。

6.「傳中共可能恢復黨主席制」,中國時報(台北),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一日,版四。

7.「傳中共復設主席制」,星島日報(香港),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版A2。

8.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人民日報(北京),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二日,版一∼四。

英文部分:書籍:1.Finifter,AdaW.(ed.),PoliticalScience:TheStateoftheDisciplineII.Washington,D.C.: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Association,1993.2.LeDuc,Lawrence,RichardG.Niemi,andPippaNorris(eds.),ComparingDemocracies.ThousandOaks,CA:Sage,1996.3.Sartori,Giovanni,PartiesandPartySystems.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6.4.Ware,Alan,PoliticalPartiesandPartySystems.N.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期刊雜誌:1.Chou,YangsunandAndrewJ.Nathan,"DemocratizingTransitioninTaiwan",AsianSurvey27,March1987.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我國黨政關係之研究:以國民黨為例 2. 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3. 中共改革開放時期黨的領導角色轉變之研究 4. 共黨國家二元領導體制之研究----蘇聯與中共個案分析 5. 中國大陸憲法監督制度之研究 6. 俄共中央權力結構與領導型態之研究 7. 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改革與發展之研究 8. 大陸省級機構改革與政府職能變遷之研究-上海市政府個案研究 9.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例 10. 台海兩岸立法機關委員會議事運作之研究   1. 31.龍飛,「中共『九屆人大』對高層人事布局之探討」,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四期,一九九八年四月。

2. 30.閻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四卷第八期,民國八十年八月。

3. 29.魯競,「中共中央領導機構人事布局分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一卷第十一期,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4. 27.趙威,「蘇共中央委員會書記處」,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十一卷第四期,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5. 16.吳安家,「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七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6. 18.吳安家,「論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七卷第十一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7. 15.吳安家,「中共『十四大』修改黨章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六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一月。

8. 13.吳安家,「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後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七期,民國七十九年一月。

9. 14.吳安家,「中共『十四大』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三十五卷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10. 11.任爾風,「江澤民新官僚體制及其政治前景研析」,中共研究(台北),第三十二卷第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1. 共黨國家二元領導體制之研究----蘇聯與中共個案分析 2.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之研究--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例 3. 中共政治菁英培養之研究 4. 中共改革開放時期黨的領導角色轉變之研究 5. 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6. 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權之研究 7. 中共政治領導精英之研究—技術官僚制的興起與影響 8. 中共政治菁英甄補之研究:以十六大為例 9. 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 10. 江澤民時期共軍「黨委制度」之研究 11. 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 12. 中共鄉鎮政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研究 13. 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研究 14. 八0年代以來中共決策過程與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 15. 中共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1978-1992)-中共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之分析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