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教授如何變台灣四大慈善家?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轉載商業週刊2014/5 投身公益40年的林宏裕,是北科大教授,也是資本額五百萬的小企業主,捐出畢生積蓄超過四億元做公益,是《富比世》雜誌排行榜上的慈善英雄, ... 無名小教授如何變台灣四大慈善家? 轉載商業週刊2014/5 投身公益40年的林宏裕,始終不願意在媒體曝光,《商業周刊》獨家專訪到這位登上《富比世》的無名英雄,看他如何以企業家精神經營公益,讓善款發揮最大功效。

【記者田習如報導】有一個人,年輕時就為自己設下人生目標,並身體力行;前半生,花費大部分心力從事發明;後半生,花掉大部分財產投身公益。

這個人只是一名大學兼任教授、資本額五百萬的小企業主,卻能捐出畢生積蓄超過四億元做公益。

他是誰?怎麼做到的? 今年三月,他捐給宜蘭縣政府一千五百萬元用來照顧弱勢,這消息登上報紙小小版面,不引人注意。

其實,早在2010年,台灣共有四人登上《富比世》(Forbes)雜誌的亞洲慈善英雄排行榜,最受囑目的是台東菜販陳樹菊,另兩位是百億以上身價的大富豪,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晶華酒店創辦人潘思源,第四位就是他。

當時《富比世》報導他累計捐款已達新台幣二億四千萬元,估計至今應已逾四億元。

更早以前,2006年12月底,各媒體出現這麼一則新聞;一位穿著耶誕老公公裝、假白鬍子遮蔽了半張臉的林姓副教授,捐贈一千二百五十五萬元給家扶基金會的脫貧計畫,創下該基金會史上單筆捐款最高紀錄。

原本不想張揚的他,被基金會人員說服變裝、隱名舉行儀式,以便藉由媒體推廣吸引更多善行。

「我當時一看到報紙就覺得是他,」宏達電創辦人、現任宏達電旗下兩個基金會董事長的卓火土說。

故事的主角,是當時在台北科技大學兼任教職的陽光電子儀器廠負責人林宏裕。

他與卓火土是北科大前身台北工專電子科的同班同學,在當年以分數排座號的年代,卓火土是班上第一號,他是第二號。

這兩人,如今也是同學中捐款做公益規模最大的兩位。

卓火土自宏達電退休後便積極推動「品格教育」,勤跑偏鄉學校;林宏裕則致力助學、濟貧。

最特別的是,他還發展出一套徹底發揮「成本效益」的公益模式,讓受贈機構既感壓力又佩服不已。

人生上半場:發明家 靠專利與獨家發明,累積豐厚財富 故事要從四十多年前說起。

現年六十五歲的林宏裕,與史上最有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恰巧同月同日生,從小他就喜歡拆東西研究、組裝,特別是收音機等與電路有關的產品,鑽研之深,讓他甚至在1970年、台北工專五年級畢業前三個月,就出版了《高傳真之研究》一書。

服兵役時,又連寫了兩本《晶體電路速成設計法》、《OTL‧OCL放大器技術》專業書籍,兩本書長銷二十多年,三民書局到1993年都還再版。

退伍之後,他帶著三本著作和八張專利證書到聯美電子公司求職。

雖然應徵條件要求須國立大學畢業,但五專學歷的他憑著實力,在逾百位應徵者中獲得破格錄用,起薪高達五千五百元(當年大學畢業生起薪約三千元)。

受雇的第二年,有人來洽購林宏裕發明的「萬能尺」專利權,激起他自行生產銷售萬能尺的念頭,不料這第一次創業卻因不擅行銷、通路,只撐了十個月便結束。

他並未因此放棄創業,當時萬能尺專利恰好得到中山學術基金會的中山技術發明獎,有三萬元獎金,加上他將暢銷著作版權賣斷給三民書局,湊足了第二筆創業金,開毆了第二次創業。

這一次,他靠著自己發明的音響測試儀器打下江山。

上市公司美律實業早年曾向他買過不少產品,美律董事長廖祿立分析,音響測試的領域不好做,因為聲音是活的,音響器材必須在無響室測試才能去除環境干擾,進口的測試儀器也很貴,動輒數十、上百萬元,但林宏裕研發的儀器卻可以直接在生產線上進行測試,很受業界歡迎。

「當年台灣這類人才不多,以前他的東西較先進,幾乎是獨門生意,」廖祿立說。

音響測試領域的研發讓林宏裕又拿到兩個中山技術發明獎,他一生申請到十九項專利,發明了三十幾樣東西,曾被媒體封為「台灣愛迪生」。

此外,他也發明了電話機測試儀,讓電話機製造商不必再大老遠將話機送到進口國測試認證。

在那個台灣電子產品加工出口興盛的年代,他的身家財富隨之騰飛。

人生下半場:慈善家 財產捐助弱勢,家中破椅卻捨不得換 而他從創業時起,便開始了低調行善之舉。

看到報紙報導了需要幫助的人,他會請員工去郵局寄一、兩千元,這在四十年前是筆不小數目,「想敢發員工幫助弱勢的心,我出錢、你來寄、用你的名字也沒關係,」他說,「做事情比較重要啦,是不是我的名字,不重要。

」 這種為善不欲人知的作風,並未因為捐助金額越來越大而改變。

例如2008年,他捐贈二十輛加裝輪椅自動升降機的復康巴士,給全國十九家老人安養機構,捐贈者名稱是「北科大校友」,不見其名,贈車典禮也由北科大校長出席,不見其人。

林宏裕很早就立下把一生財富大部分捐做公益、只留少數給子女的志願。

他不想讓子女變成養尊處優的「富二代」依賴習性,小孩念國中起就要他們到儀器廠打掃、澆花賺零用錢,學習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

因為幼時祖父生意失敗、家道中落,他在清苦生活中長大,養成了異常節儉的習慣,卡西歐電子表戴了十年,家中幾張坐椅已一修再修,自己墊泡綿、做椅套,就是捨不得丟掉。

在他準備退休、全心投入公益時,曾向子女說明要將財產大都捐出去的計畫,「他們很能接受,因為我從小就給他們這種精神教育,他們生活也過得跟我一樣清清淡淡的,」林宏裕說。

原本捐助對象多元的林宏裕,大約自十年前開始改變做法,只投入較大金額的計畫性、長期性公益活動。

一方面是以他想要捐出的規模,小額捐款用不完,另一方面是他發現經媒體報導過的急難、弱勢事件,援助就源源不絕,常常超過個案的需要,而且有些媒體為了可看性,會誇大事實。

更深刻的是,他有過幾回受騙的經驗。

例如,有次他收到一位陌生的大學老師來信,說有個窮困學生因車禍受傷需要幫助,於是他身上帶了兩張面額各三萬元、七萬元的支票,與太太一同前去探望那位女學生,聽完故事之後兩張支票都給了對方。

告辭時,太太借廁所,發現窮學生竟用名牌洗手乳,「我們沒有講什麼就離開了,但我從此以後不相信這類的事情了,」他說。

林宏裕近年計畫性大額捐款的兩個主要對象,一是母校北科大,二是家鄉宜蘭縣政府。

以每年各一千萬至三千萬元不等的規模,與兩個機構簽訂合約,內容除了各年度捐款的用途計畫書,還包括受贈單位在完成公益計畫後須製作成效報告書等,這些合約都是林宏裕自己草擬,「我很龜毛,呵呵!」他笑說。

做善事也有SOP! 捐前嚴審、捐後監督,發揮極大功致 「最重要的一條,是明訂我對用途的執行情況有權了解,意思就是我可以查證、監督。

」其他還包括:若要改變用途須經書面同意、須製作經費使用清冊、工作成效報告書等。

他翻開一本捐款合約書、指著條文說。

宜蘭縣政府社會處處長邵治綺說,林宏裕捐款不是給錢而己,事前要提計畫給他,他會詳細詢問計畫書內容,「還會退計畫!」例如中央政府已補助中低收入老人裝假牙,縣府曾向他提案,想再為一般老人免費裝假牙,但他認為一般收入家庭的老人若有需要,自己或子女應可負擔,「他希望用在真正找不到資源的地方,不要錦上添花,」邵治綺說。

衛生局也曾向林宏裕提報一個預防獨居老人跌倒,到家中浴廁免費裝設扶手的計畫。

原來的計畫案寫裝設四百支,廠商報價連工帶料一支收費二千五百元,林宏裕上大賣場的網站調查,發現最貴的扶手一支四百元,他認為工錢應該也差不多,換算下來一支應該一千元就做得起來,所以要求修改合約。

「後來縣政府做得更好,還去找有執照的工人做志工,最後裝了一千多支,受惠的獨居老人比原來計畫的更多,」林宏裕說。

他並根據縣府提報的名單,抽樣拜訪幾個老人家,查核施工成效。

他的仔細監督,帶動了執行單位做得更好的良性循環,邵治綺說,「他這樣等於幫我們操兵,社會處其他案子也都學習到審查的精細度,養成我們的SOP(標準作業流程)習慣,對其他捐款人會比照林教授的做法,主動提報執行成果。

」 林宏裕也是北科大迄今累計金額最高的捐款者,他在十年前便開始與北科大簽約,當時他已在北科大兼任副教授,所開課程因為以豐富的實務經驗為主,雖然要求嚴格卻很受學生歡迎,甚至還有業界人士來旁聽。

不同於其他企業家對大學總是捐建硬體大樓、取得命名權,他的捐款多用於獎勵師生研究,反而是北科大校方主動把一棟大樓以他名字命名,原本要製作與他等身的銅像放在校園,經他推辭才改為在牆上嚴浮雕頭像。

北科大校長姚立德指出,大部分的人捐錢後就離開,但林宏裕會自己發想計畫、訂辦法、做查核,「他的企業不是校友中最大,但對學校卻是最有心的,(捐款)用到最有效果的地方。

」 姚立德舉例,過去北科大畢業生前三名幾乎都去台大、清大、交大念碩博士班,林宏裕希望母校能留住人才,於是提出「重賞」留校念碩士班的優秀學生,兩年可得四十萬元獎學金,誘因很大,現在已有六成的前三名畢業生留下來。

因為獎勵金額大,林宏裕特別注意到公平性,考慮到大學科系不同,評分標準不一,如果用一般的平均法計算成績排名,並不公平,於是他設計了一個「規整(normalize)加權成績」的計算公式,讓學校修改電腦程式,特別為這個計畫計算一份規整加權成績單,讓不同科系表現優異的學生,都有機會得到獎勵。

與林宏裕熟識的北科大教授賴柏洲說,因為林宏裕的錢是從自己口袋拿出來的,不像許多老闆是由企業捐助成立基金會行善,「所以他會要求錢花在刀口上,學校老師也都知道,要用到林教授的錢,計畫必須非常嚴謹。

」 罹病後更積極拚公益! 無懼帕金森氏症,致力影響兩代人 賴柏洲因為被林宏裕的善行感動,也以自己不多的學者收入捐助三百萬元成立獎學金(林宏裕得知後,也捐了三百萬元給賴的獎學金),賴柏洲甚至還寫好遺囑,言明子女每人分配遺產兩百萬元後,其餘全部捐做公益。

這段淵源,在北科大校內傳為佳話。

四年前林宏裕出現帕金森氏症的初期症狀,但他並未怨天尤人,反而更積極想完成公益目標,「現在一天能夠做事的時間只有四小時,大部分都拿來做公益。

」他說如今大部分財產幾乎都捐出去了,但仍低調不願透露總額。

去年在宜蘭同鄉好友、陳定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林光義的勸說下,林宏裕出版了一本未上市、只捐贈做為中學生班級讀物的自傳。

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為該自傳寫序,說林宏裕在有生之年以三階段完成「己立而立人」,第一階段累積技術與財力,第二階段傳承技術,第三階段窮畢生財力做公益,「理想的人生就是這樣!」李遠哲寫道。

林宏裕的公司取名「陽光」,捐助的獎學金、復康巴士車隊和經由宜蘭縣府執行的公益基金,也全都以「陽光」命名。

他說,這是有感於太陽每天升起,默默的發光發熱,帶給大地生機,而不求回報。

原本不願接受媒體採訪的他,經過本刊多次聯繫勸說後,終於答應。

他說,贈給中學生的自傳希望能夠做發下一代,而這次報導「經由貴刊的傳播,希望能夠影響這一代人。

」林宏裕改變了以往的低調作風,告訴我們上述故事,是為了拋磚引玉,「如果能帶動這一代的響應,那我太高興,死也瞑目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