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奈的社會學意涵:對個體化社會中的個人處境之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奈,無法完全被翻譯成外文,但在意思上,他近似於英文中的無助(helplessness)、無力(powerlessness)、無望(hopelessness)等三種狀態之總和,而本篇論文就試圖解釋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59.181)您好!臺灣時間:2022/10/1702:03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劉曜瑋研究生(外文):YAO-WEI,LIU論文名稱:論無奈的社會學意涵:對個體化社會中的個人處境之研究論文名稱(外文):Onthesociologicalmeaningof“Wu-Nai”:Astudyofindividuals’situationinanindividualizedsociety指導教授:裴元領指導教授(外文):Yuang-Ling,Pei口試委員:鄭得興,鄭志成口試委員(外文):De-Xing,Zheng;Zhi-Cheng,Zheng口試日期:2015-01-09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東吳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學系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社會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5畢業學年度:10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92中文關鍵詞:無奈、無助、無力、無望、修養外文關鍵詞:Wu-nai、powerlessness、helplessness、hopelessness、Xiu-yang相關次數: 被引用:0點閱:2159評分:下載:177書目收藏:0 「無奈」在中文中,意味著個人遭遇某種困境,而他又沒有方法改變困境,在這種情境中,他就是無奈的。

無奈,無法完全被翻譯成外文,但在意思上,他近似於英文中的無助(helplessness)、無力(powerlessness)、無望(hopelessness)等三種狀態之總和,而本篇論文就試圖解釋,為何在現代社會中,個體常常會感覺無助、無力、無望,也就是說,為何現代個體在現代社會中會感到無奈?藉由社會學家西美爾(GeorgSimmel)、韋伯(MaxWeber)、還有列斐伏爾(HenriLefebvre)等人對現代社會的洞見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人是活在一個受到貨幣經濟、官僚體系和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所宰制的社會裡。

並且,個人的生命,與其說是自己能掌握的,更多是受到理性化社會的規則、資本主義市場的運作規則來規定。

而無論是左派、右派理論,或是原本可提供人們希望的宗教教義,皆無法完全解決此一無奈情境,因此更造成現代個體處在此情境中的無奈。

在本論文最後一章,我們提出德賽圖(MicheldeCerteau)的日常生活實踐,這樣一種重視常民文化在應對社會結構時的創造性的理論;還有由葉啟政教授所提議的,修養貞定的內心修練之道。

我們提出這兩個方案,試圖在理論上超克我們所面對的無奈處境,這種在現代社會中,結構與行動之間的困境;或是至少,可以減緩個人處在現代社會中的無奈感受。

“Wu-nai”inChineselanguagemeanssomeoneencountersadeadlock,butwithoutanyappropriatemeanstochangethesituation.“Wu-nai”asanordinarytermcan’tbefullytranslatedintoEnglish;itapproximatelymeansaconceptualconstellationofpowerlessness,helplessness,andhopelessness.Thisthesisisgoingtoexplainwhypowerless,helplessandhopelessisanenduringexperienceamongmodernmen;inotherwords,IamgoingtoexplainwhymodernmenaresoWu-naiinmodernsociety.Individualsfeelpowerless,becausethere’shardlyanyopportunitytotransformthemoderncapitalist-bureaucraticsystem.Althoughthisconditionisoftencriticizedbysociologists,butordinarypeoplestillsufferfromit.Peoplefeelhelplessandhopeless,becauseneithertheoriesoftheRightorLeft,nornumerousreligiousdoctrinesthathasbeentaught,haveconvincingresolutionstotheWu-naisituation.Therefore,Iproposetwoalternativesinthelastchapter,respondingtothesituationandthefeelingofWu-nai.First,MicheldeCerteau’sideaof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providesaninterestingheuristicoutofthebureaucraticandconsumingdominatedsociety.Second,itisanawarenessof“Xiu-yang”(meansself-upgradingandinner-cultivation),proposedbyprofessorChi-jengYeh,hadprovidedapathofinnertranscendence,whichenablessomeonetocopewiththedilemmabetweenstructure/agency,ortoreducetheburdenofWu-nai. 目錄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的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第二章、研究方法9 第一節 研究方法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洞見的綜合運用10第三章、文獻回顧14 第一節 前言14 第二節 無奈與無助的關連:以項羽為例15 第三節 論現代人的無助與無奈:存在主義的論述16 第四節 生離死別的無奈:古今比較18 第五節 無奈與無力的關連:古今比較19 第六節 現代文明的重負21第四章、無奈的社會學意涵之一:不甘安住於此世的無奈27 第一節 現代人之無奈的基本特徵27 第二節 自由的兩難所造成的無奈29 第三節 貨幣作為現代生活的主要形式及其所造成的無奈32 第四節 客觀文化與主觀文化之間的對立所造成的無奈42第五節 本章小結:不甘安住於此世的無奈44第五章、無奈的社會學意涵之二:無能超越此世的無奈46 第一節 前言46 第二節 現代社會中入世的個人(individus-dans-le-monde)及其無奈46 第三節 現代人的漂泊無根傾向及其所導致的無奈50 第四節 日常生活的循環及其無奈57 第五節 當代消費社會中自由的幻象,以及對此反思所產生的無奈感64 第六節 本章小結與省思:無能超越此世的無奈70第六章、繼續無奈,或,邁向無礙?72 第一節 德國哲學與社會學思考所造成的無奈感及其理論缺陷72 第二節 出路之一:德賽圖(MicheldeCerteau)的日常生活實踐80 第三節 出路之二:東方的思想資源給我們的啟示83參考書目88 參考書目中文專書司馬遷,1991,《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朗咸平,2011,《朗咸平說: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這麼無奈》,北京:東方出版社。

韓進廉,2001,《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理透視》,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

蔡錦昌,2005,〈社會學所學為何?〉,137-174,收錄於蔡錦昌,《涂爾幹社會學方法論正義》,台北:唐山。

余英時,黃進興,王汎森等著,2013,《思想史1》,台北:聯經。

吳寧,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葉啟政,2006,《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書局。

—2013,《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台北:遠流—2013,《深遂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伊德以及大眾的反叛》,台北:遠流。

—2008,《邁向修養社會學》,台北:三民。

—2005,《現代人的天命》,台北:群學。

中文譯本《聖經》,2010。

香港:漢語聖經協會。

Audi,Robert主編,2002,林正弘等,審訂《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Bauman,Zygmunt著,2002,楊渝東、史建華譯《現代性與大屠殺》,南京:譯林。

—1992,楚東平譯,《自由》,台北:桂冠。

—2002,范祥濤譯,《個體化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Berger,Peter等著,1988,曾維宗譯,《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北:巨流。

Benjamin,Walter著,2009,李士勛、徐小青譯,《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台北:允晨文化。

—2009,李茂增、蘇仲樂譯,《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社。

Baudrillard,Jean著,2008,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

-,2011,張新木譯,《論誘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Beck,Ulrich著,2003,汪浩譯,《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

-,2005,蘇峰山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台北:立緒。

Beck,Ulrich,Beck-Gernsheim,Elizabeth著,2011,李榮山、范環、張惠強譯,《個體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Camus,Albert著,1998,杜小真譯,《西西弗的神話:論荒謬》,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Durkheim,Emile著,2013,馮韻文譯,《自殺論》,台北:五南。

DeCerteau,Michel著,2008,林心如譯,《塞杜文選(一)-他種時間/城市/民族》,台北:桂冠。

Dumont,Louis著,2003,黃柏棋譯,《個人主義論集》,台北:聯經。

Dilthey,Wilhelm著,2011,艾彥譯,《歷史中的意義》,南京:譯林出版社。

Elias,Norbert著,2008,翟三江、陸興華譯,《個體的社會》,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7,鄭義愷譯,《什麼是社會學?》,台北:群學。

-,1998,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Evans,Dylan著,2009,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巨流。

Freud,Sigmund著,2003,雄凱莉譯,《論文明》,台北:華成圖書出版公司。

Foucault,Michel著,2009,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ay,Peter著,2009,梁永安譯,《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台北:立緒。

Giddens,Anthony著,2005,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Goffman,Erving著,1992,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

Horney,Karen著,2011,馮川譯,《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南京:譯林出版社。

Marcuse,Herbert著,2004,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Highmore,Ben著,2009,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Jullien,François著,2006,卓立譯,《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

Klima,Ivan著,2002,景黎明、景凱旋譯,《我快樂的早晨》,台北:時報出版。

-,2003,景黎明,景凱旋譯,《布拉格精神》,台北:時報出版。

Kafka,Franz著,1994,李魁賢譯,《審判》,台北:桂冠。

Krishnamurti著,2006,胡洲賢譯,《最初與最後的自由》,台北:立緒。

Kundera,Milan著,2004,尉遲秀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皇冠。

Lyotard,Jean-François著,2012,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台北:五南。

Lukács,Georg著,1988,王玖興等譯,《理性的毀滅》,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Luhmann,Niklas著,2005,魯貴顯譯,《對現代的觀察》,台北:左岸。

May,Rollo著,2004,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

Marx&Engels著,200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編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Neuman,W.Lawrence著,2002,王佳煌譯,《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文化。

Nietzsche,Friedrich著,2007,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海:三聯書店。

-2009,楊恆達譯,《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獻給自由精靈的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周國平譯,《尼采讀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3,林茄譯,劉小楓主編,《重估一切價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Osho著,2010,Bhakti譯,《情緒-EmotionalWellness》,台北:城邦出版社。

Ritzer,George;Goodman,Douglas著,2004,柯朝欽、鄭祖邦譯,《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Strauss,Leo著,2005,彭剛譯,《自然權利與歷史》,台北:左岸。

Simmel,Georg著,2002,林榮遠譯,《社會學: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7,陳戎女、耿開君、文聘元譯,《貨幣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Svendsen,Lars著,2010,范晶晶譯,《無聊的哲學》(APhilosophyofBoredo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Schmitt,Carl著,2004,劉宗坤等譯,《政治的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姚朝森譯,《政治的概念》,台北:聯經。

Tönnies,Ferdinand著,2010,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Wittgenstein,Ludwig著,尚志英譯,1995,《哲學研究》,台北:桂冠。

Weber,Max著,1993,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1996,《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張漢裕譯,台北:協志工業。

—2004,康樂、簡惠美譯,《支配社會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Zuckert,Catherine&Zuckert,Michael著,2006,宋菲菲譯,《施特勞斯的真相-政治哲學與美國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外文書目Bauman,Zygmunt,2005,“LiquidLife”,UK:Politypress—1995,“LifeinFragments-essaysinpostmodernMorality“UK:BlackwellPublishersInc.DeCerteau,Michel,1984,“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TransbyStevenRandal,Lond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DanG.Blazer,2005,”TheAgeofMelancholy-Majordepressionanditssocialorigins”,London:RoutledgeKafka,Franz,2005,theCastle.London:Vintage.-,2005,MetamorphosisandOtherStories.London:Vintage.Kant,Immanuel,“ImmanuelKant’sCritiqueofPureReason”,TransbyN.K.Smith,1929,London:McMillanCo.Lefebvre,Henri,1971,”EverydayLifeintheModernWorld”translatedbySachaRabinovitch,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無相關論文   無相關期刊   1. 軟性極權主義 2. 台灣社會工作學門知識論中的社會學意涵──以1960年至2002年隸屬社會學系的社會工作知識教育軌跡 3. 液態現代性中的自由與不安:一位青年的生命經歷 4. 誰是我們的敵人:考察毛澤東的政治性言論與權力關係 5. 再會,朋友,再會:不合時宜的友誼模樣 6. 論忍耐的心計與社會歷練 7. 好個加減乘除:考察臺灣高等教育評鑑的問題癥結 8. 從文化社會學到知識社會學——KarlMannheim的知識社會學考察 9. 拖延之社會學意涵──一個現代時間系統的研究 10. 最後的貴族--從關係網絡看台灣宮廷化政治變遷 11. 何謂臺灣社會學傳統?──重返龍冠海、凌純聲、衛惠林的傳統繼受與轉化 12. 台灣的日常生活結構─對1980-1998年社會經濟史的考察 13. 誰玩誰:虛擬遊戲中的快感與空虛 14. 郭芝苑音樂之社會學觀察 15. 幸福社會學--建構幸福社會理念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