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解脫生死、達到涅槃境界的三種教法:四諦、十二因緣與六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書作者蔣維喬為民初著名學者與修行者,精通文史哲學,並曾皈依諦閒大師、親隨太虛大師學習佛法。

撰寫此書時,秉持淺顯易懂的原則,避免談專門名詞,造成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7/04/13,生活PhotoCredit:Depositphotos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蔣維喬自造因自受果釋迦在菩提樹底下,靜坐思惟的結果,徹底明白人生多苦的原因,完全是人們自己造業、自己得果,和上帝並沒有相干。

我們這個軀殼,就是過去世自己造作的苦因,今世結成的苦果。

根本上既然是個苦果,無怪乎生、老、病、死的苦痛,沒有法子可以避免了。

然而人們不曉得這個道理,今世又造下許多苦因,未來世又要結成苦果。

所以生生死死都是因果的連屬關係,聽其自然,是永沒有了期的。

釋迦所成的道,就是解脫生死的法門,這法門就是斷除生死的連鎖,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詳細說來,有下列三種的教法:一、四諦;二、十二因緣;三、六度。

四諦什麼叫做四諦呢?四諦是苦、集、滅、道。

「諦」字是「審察」的意思,是說審察這四種道理,實實在在,是絲毫不虛的。

世間一切都是苦,就是無意識的大地山河,也時時刻刻在那裡變壞,如陵谷變遷,是我們知道的。

至於有生命的人們,身心兩方面的變壞,以及環境的壓迫,最顯明的生、老、病、死苦痛,上文已經說過了。

所以我們一舉一動,沒有一處不受因果支配的。

觀察這等道理,實在不虛,就叫苦諦。

既然知道這苦果,就要研究結成這果的原因,這原因是什麼?就是過去世的惑和業。

什麼叫惑?惑就是煩惱,分別說來,就是貪、瞋、癡。

人們對於飲食、男女、名利,沒有不貪的。

然而雖有貪欲,未必盡如我們的意,有求便得,遇到求不得的時候就要發瞋了,這瞋怒最足以害事的。

切實說來,所以要貪要瞋,無非是不瞭解我身、我心以及世界,都是變化無常的。

迷誤了這個真理,自已去找尋煩惱,這不是十分的癡愚嗎?就叫做癡。

貪、瞋、癡三種,是人們一出生就帶來的,所以叫「根本煩惱」,也叫「三毒」,也叫做「惑」。

這惑不除,就要發現於身、口、意方面而造成「三業」。

譬如人們為貪得財貨,最初必先起意,叫做「意業」;起意取這財貨,就要進行,或是出之於口,向人請求,叫做「口業」;出口請求,尚得不到手,更要用別種方法,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偷盜,叫做「身業」。

這是單就惡業而言,其實從身、口、意方面發現的善事,也叫做業。

然而沒有貪、瞋、癡的三毒來幫助它,這身、口、意三業,是不會自己發動的。

聚集這種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

觀察這種道理,實在不虛,就是「集諦」。

明白了惑和業,集成苦果的道理,就要想法滅卻這種苦痛,進入究竟安穩的涅槃境界。

觀察這種境界,真實不虛,就是「滅諦」。

要到達這涅槃境界,必須修道方可。

道有八種,也叫做「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確實見到四諦的真理,就是「正見」;思量推求四諦的真理,就是「正思惟」;一切妄言惡語,不出於口,就是「正語」;離開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就是「正業」;人們必求生活,以養他的命,然應該做正當的職業,不宜用邪術騙取金錢,就是「正命」;既知修道,不可懶惰,必須勉勵努力,向前進行,就是「正精進」;不論行、住、坐、臥,念茲在茲,常注意在正道,不起邪念,就是「正念」;修道最緊要的功夫,要入禪定,就是「正定」。

觀察這種修道功夫,真實不虛,就是「道諦」。

佛弟子中間,有親自聽見佛說四諦的道理,修行成就的人,就叫「聲聞」。

聲聞修成的果,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是梵音,阿字譯為不,羅漢譯為生。

是說他修成這果,永不再生這惡濁世界哩。

十二因緣什麼叫十二因緣呢?如今拿因緣的意義,先弄明白,再來研究這十二個名詞。

原來釋迦在成道的時候,靜坐思惟,所得到的最精最確的道理就是:宇宙間不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都是內因外緣,湊合成功,並沒有上帝在後面做主宰。

這些東西的本身,也沒有永久不變的我體,無非是因緣湊合就生,因緣分散就滅,生生滅滅,相續無窮,就是宇宙萬有的總相。

我們隨便舉一件東西來說,都可證明這因緣的理。

如飲茶的茶杯,怎麼樣做成功的?就是泥土做它的因,人工、水、火做它的緣,因緣一朝湊合,就做成茶杯。

倘若有因沒有緣,或有緣沒有因,這茶杯是永久做不成的。

茶杯使用久了,或一朝失手墜地,就因緣分散而歸於破滅。

不論什麼東西,都可用這因緣的方式去解釋。

無生命的東西,固然如此,就是有生命的人們,也是因緣湊合成功的。

這十二因緣,就是拿人們從投入母胎,以至出生到老死,分作十二段去觀察,也可說是佛家的人生觀;也就是拿苦集二諦,來詳細說個明白。

這十二個名詞是什麼?列在下面: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生、老死。

無明,是不明白真理,就是癡,也叫做惑。

行,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有時做善事,有時做惡事,有時做不善不惡的事,也叫做業。

上文說集諦時候,不是曾提及過去世的惑和業,是造成今世苦果的原因嗎?可知無明和行,是拿集諦分開詳說,是人們過去世所造的「二因」。

識,是心上的分別作用,凡是有生命的人,他的肉體儘管死滅,他的心識卻是不滅,又會去投胎的。

拿現在通行的話來講,這心識彷彿是像靈魂;靈魂被過去世的惑業所驅迫,碰到父母交合時候,就會去投胎。

所以人們是識為因、父母為緣,因緣湊合而成人的。

名色二字,名就是指心說,色就是指身說。

為什麼不叫身心,要另起這名色的名詞呢?是因為投胎以後,精神和物質慢慢地結合,長成胎兒,這時心識既極其闇昧,形體也沒有完全,所以不叫身心,叫做名色,是身心沒有完全的稱呼。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人們眼能看見色彩,耳能聽見聲音,鼻能嗅著香臭,舌能嚐著滋味,身體能覺得痛癢等感觸,心意能考想一切事事物物,這叫做六根。

胎兒在母腹中幾個月,慢慢地長成這六根,稍微能夠有點感入,但是作用並沒有完全,所以另起個名詞,叫做六入。

觸,就是感覺,是指出胎以後至兩、三歲的嬰兒,能接觸外境,起極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苦、孰是樂,並不起愛憎的感情,所以單叫做觸。

受,是指四、五歲至十四、五歲時候,心識逐漸發達,能領受環境,起飲食、玩具等希望,遇順境就曉得快樂,遇逆境就曉得苦痛,隨時起愛憎的感情,所以叫做受。

從識至受,共五段,是拿苦諦來分別詳說,是人們現在世所結的「五果」。

愛,是十六、七歲時候,貪戀財貨女色,生種種的欲望,貪戀不已,執著在心,不肯放捨,所以叫做愛。

取,比愛更進一步,是成人以後,貪愛的心增長,必定取得到手,方能滿他的欲望,於是廣造身、口、意三業,這叫做取。

有,是現在世既然造業,必定又有將來的苦果,所以叫做有。

愛和取是現在世的惑,有是現在世的業,和過去世的無明、行,是一樣的,也是拿集諦來分別詳說,這是現在世所造的「三因」。

生,是說既有現在世所造的因,那麼未來世又免不了要去投胎的,這叫做生。

老死是說未來世既然投胎受生,又免不了要死滅的,這叫老死。

生和老死,也是拿苦諦來分別詳說,這是未來世的「兩果」。

這十二因緣,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從過去的兩因,生現在的五果;又從現在的三因,生未來的兩果。

我們生生死死,輪轉不已,叫做「輪廻」,根本不外乎惑和業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

釋迦說明這等人生觀真能抉出生死的大原,不是他種宗教所能及得到的。

PhotoCredit:商周出版這十二因緣,就是詳細說明苦集二諦。

看上文便可明白,人的一生無非是內因外緣湊合而生,了無實實在在的我。

這因緣的最初一念,是無明。

可知若能滅除無明,其餘的緣,也必隨之而滅,這生死的連鎖,不怕它不斷了,就是滅諦。

既知道無明可滅,必須用真實的智慧,觀察這十二因緣,努力修道,方可滅除無明,了脫生死,達到涅槃,就是道諦。

佛弟子中間,有比聲聞聰明的人,不必親聽佛說,獨自觀察十二因緣的道理,也能修行成功的,這叫做「緣覺」。

他修成的果,叫做「辟支佛」。

辟支是梵音,舊譯為因緣,新譯為獨,佛是覺義。

辟支佛,就是緣覺,也就是獨覺。

六度什麼叫做六度呢?六度的梵音叫「六波羅密」。

「波羅」二字,譯為彼岸;「密」字譯為到。

是說修這六種法門,可從生死大海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六度。

六度的名詞如下: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

這六度是菩薩所修的,菩薩的梵語是「菩提薩埵」。

菩提是智慧,薩埵是眾生,是說他拿智慧去上求佛道,拿慈悲來下救眾生,簡單稱呼,就叫菩薩。

前面聲聞、緣覺兩種人,只曉得度自己,不曉得度眾生,局量狹小,所以叫做「小乘」。

菩薩修行,看眾生和自己一樣,要先度眾生,後度自己,局量廣大,所以叫「大乘」。

正惟菩薩修行,不單為自己,所以第一就是布施。

布施有兩種,一是「財施」:是拿衣服、飲食等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隨著自己力量,施送於他人;二是「法施」:是拿自己從諸佛及善友處聽得的法門,以清淨的心腸,轉為他人詳說,並不希望報酬的。

這兩種總叫布施。

其次是持戒。

持戒是防止身、口、意的惡業的。

戒的根本有五種: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

次是忍辱,辱有兩種:一是「生忍」,是菩薩對於同類的人而發的。

如有人對他恭敬供養的時候,菩薩絲毫不生驕怠心;有人對他瞋罵打害的時候,菩薩絲毫不生怨恨心。

二是「法忍」,是菩薩對於不同類的自然大法而發的。

如遇著大冷、大熱、大風、大雨的時候,又如遇饑餓口渴的時候。

平常的人,必定要苦惱憂愁,不能忍耐,菩薩就能安然忍受,絲毫不起憂惱,這兩種總叫忍辱。

次是精進。

精進有二種,一是身精進,勤修善法,或禮拜,或誦經,或對人講說,無論什麼時候,自身一點不肯懈惰;二是心精進,勤行善道,心心相續,自心一點不敢放逸。

這兩種總叫精進。

次是禪定。

禪定是掃除一切妄念,專心注定一個正念,這是佛家最重要的功夫。

最後是般若。

般若是梵語,譯為智慧,這智慧是禪定功夫很深的時候才發生的。

通曉一切諸法(佛經中,凡一切事事物物均為法),叫做「智」,斷惑證理叫做「慧」,絕不是平常所說的聰明智慧可比,所以獨用般若的譯名,叫人知道和平常智慧大有分別。

這六度就是四諦中的道諦,不過更加積極的利他行善,和聲聞、緣覺只曉得自利的,廣狹不同罷了。

佛弟子中間,修這六度得到大涅槃果的,就叫菩薩。

相關書摘►【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佛家八正道的修行方法——戒、定、慧三學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商周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蔣維喬佛教博大精深,宗派眾多,對於初學者而言,充滿了理解上的困難。

本書從佛教的成立背景及原因述起,談及釋迦牟尼的略史、佛教的立基點和教法,敘述經論的結集和佛教在印度的盛衰,與傳入東方後的發展狀況,並講述歷代與海外《大藏經》的雕刻,在佛教的研究方法上,簡單扼要地說明了佛家的修行方式——戒定慧、禪觀、念佛及持咒等等。

本書作者蔣維喬為民初著名學者與修行者,精通文史哲學,並曾皈依諦閒大師、親隨太虛大師學習佛法。

撰寫此書時,秉持淺顯易懂的原則,避免談專門名詞,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少談玄妙,僅講述根本道理、著重簡單而可以實踐的修行方式。

因此本書內容豐富,言語明晰易懂、觀點理性客觀,是進入佛法堂奧的普及讀物。

PhotoCredit:商周出版責任編輯:王國仲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佛家八正道的修行方法——戒、定、慧三學4年前Tags:佛教因果十二因緣四諦六度寫給年輕人的佛學入門涅槃八正道苦諦集諦因緣道諦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保護動物還是寵物?鼓吹修法將虐待動物加重刑責之前,必須考量這三個面向1則觀點科學的藝術家:從未忽略一點,現代繪畫的天才秀拉1則觀點台積電日本設廠:西進、南向接著北伐,台灣黑熊、熊本熊「一家親」是否真能接回斷鏈?1則觀點顏寬恒輿論戰法想複製「韓國瑜套路」,很明顯低估了輿論的監督力量1則觀點【TNL沙龍本週議題】來看看「公投」觀點調查的結果,分享你的想法!2則觀點零距離科學:曾生存2000萬年,超級掠食者「巨齒鯊」為何滅絕?1則觀點歐盟淨零轉型下「碳關稅」將登場,台灣汽機車零組件外銷首當其衝1則觀點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碳排」的同時,台灣的運具電動化政策是什麼?1則觀點目標「2030年新售新能源機車占35%」,從廣設充換電站到車行轉型都是必要配套1則觀點燃油機車大廠「髮夾彎」追捧電動車,來得及彌補「油電平權」下的失落兩年嗎?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